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延性抗震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延性设计在高烈度区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摘要:地震烈度是指遭受地震后房屋建筑被破坏的严重程度,总共分为十二个等级。
地震对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高烈度区。
因此,加强抗震设计对保障国家及人民的安全至关重要。
延性设计在抗震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延性设计在高烈度区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作出简单介绍。
关键词:延性设计;高烈度区;抗震设计;重要性延性设计通过塑性铰区域的变形有效地吸收、耗散地震能量。
同时,这种变形降低了结构的刚度,致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减小,即减小了地震对结构的作用力,延性设计在高烈度区抗震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1.抗震设防目标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地震带的交汇处,受到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加上我国大陆多山脉,山脉附近有很多断裂带,地壳活动频繁,地震频发。
地震活动不是人力可避免的,因此抗震工作尤为重要。
我国《抗震规范》中指出:抗震设防的目标是:第一目标:小震不坏;第二目标:中震可修;第三目标:大震不倒。
在高烈度区,希冀房屋不倒的愿望渺小且困难。
优秀的抗震设计能够增加我们希冀实现的概率,拯救人民脆弱的生命。
虽然房屋结构的强度设计是我们实现抗震目标的基础,但是却不能为我们实现目标提供助力,延性设计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部分。
2.延性设计的定义延性是指构件、结构在受到挤压后,承载力降低不明显或基本不降低,并且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
延性具有两种能力:承受较大的非弹性变形时强度不明显下降;利用滞回特性吸收、耗散地震能量。
延性设计的塑性变形能力强弱通常用延性比来表示,即允许的最大变形与屈服变形的比例。
在抗震设计中,对房屋结构中重要构件的延性设计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整个结构体系的延性设计,对构件中关键杆件或者部位的延性设计的重视程度又要高于对构件的重视程度。
另外,优秀的延性材料能够建造出优秀的延性杆件,优秀的延性杆件又能建造出优秀的延性结构体系。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 2231-01—2020》解读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 2231-01—2020,以下简称《规范》),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原《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以下简称原《细则》)同时废止。
为便于理解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切实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修订情况解读如下:一、修订背景原《细则》自2008年实施以来,在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公路桥梁建设技术发展迅速,桥梁抗震设计技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大量设计经验和成熟的研究成果。
原《细则》已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目前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的技术水平,为适应公路桥梁建设技术和抗震设计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部组织完成了《规范》的修订工作。
二、《规范》的定位《规范》适用于单跨跨径不超过150m的圬工或混凝土拱桥、下部结构为混凝土结构的梁桥的抗震设计。
斜拉桥、悬索桥、单跨跨径超过150m的梁桥和拱桥的抗震设计,除满足本规范要求外,还应进行专项研究。
《规范》既考虑了当前我国桥梁抗震设计的技术需求及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技术的新进展,也重点考虑了与《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公路工程抗震规范》《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相关标准的衔接。
《规范》的体系更为完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水平具有指导作用。
三、特点及主要修订内容《规范》保持两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抗震设防标准(地震作用重现期)和性能目标与原《细则》一致。
根据现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规定将计算地震作用常数调整为2.5,对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E1地震作用下,采用弹性抗震设计,要求墩、梁、基础等桥梁主体结构保持弹性状态,主要验算结构和构件的强度以及支座的抗震能力;E2地震作用下,对采用延性抗震设计的桥梁,主要验算结构变形(位移)和能力保护构件的强度以及支座的抗震能力,对采用减隔震设计的桥梁,主要验算结构强度以及减隔震装置的能力。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分析与研究
肖飞
【期刊名称】《黑龙江交通科技》
【年(卷),期】2017(40)11
【摘要】随着新版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颁布与实施,使新形势下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在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法上得到了明显的改进与提升.为进一步指导公路桥梁抗震设计工作的开展,从新版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与旧版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对比角度入手,就抗震设防思想以及地震作用计算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与探讨.【总页数】2页(P104,106)
【作者】肖飞
【作者单位】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42
【相关文献】
1.新旧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对比和分析
2.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延性抗震比较研究
3.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对比研究
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对比研究
5.海峡两岸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比较与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震设计中结构延性与地震作用关系分析陶庆东;肖盛燮【摘要】利用延性理论,研究地震作用力对高层结构的影响,从分析延性的各因素入手,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得出相应的延性系数,对高层结构延性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Uses the theory of ductility, studies effects of seismic force on high-rise structural, from the analysis various factors of ductility, construct the theory system, get the corresponding ductility coefficient,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high-rise structural ductility research.【期刊名称】《交通科技与经济》【年(卷),期】2011(013)005【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延性;抗震能力;延性计算;塑性铰【作者】陶庆东;肖盛燮【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防灾减灾研究所,重庆400074;重庆交通大学防灾减灾研究所,重庆4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在地震区进行结构设计时,一般情况下都要考虑延性方面的要求,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的抗震设防要求。
通过计算,往往使结构要具备足够大的承载能力,足够大的刚度以及应具备足够大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考虑多大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才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定。
虽然这种界限不明显,但通过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同在框架结构中应遵循: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强剪弱弯等设计原则,有效的控制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破坏。
在地震作用下,底层破坏是较普遍的破坏形式。
对于底层大空间的高层建筑,由于底层相对较弱;对于多层建筑,由于底层承受的地震剪力最大,一般均发生底层破坏破坏。
222政策规范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年10月第10期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2020)的解读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2020,以下简称《规范》),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原《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以下简称原《细则》)同时废止。
为便于理解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切实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修订情况解读如下。
一、修订背景原《细则》自2008年实施以来,在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公路桥梁建设技术发展迅速,桥梁抗震设计技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大量设计经验和成熟的研究成果。
原《细则》已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目前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的技术水平,为适应公路桥梁建设技术和抗震设计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部组织完成了《规范》的修订工作。
二、《规范》的定位《规范》适用于单跨跨径不超过150m的垢工或混凝土拱桥、下部结构为混凝土结构的梁桥的抗震设计。
斜拉桥、悬索桥、单跨跨径超过150m的梁桥和拱桥的抗震设计,除满足本规范要求外,还应进行专项研究。
《规范》既考虑了当前我国桥梁抗震设计的技术需求及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技术的新进展,也重点考虑了与《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公路工程抗震规范》《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相关标准的衔接。
《规范》的体系更为完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水平具有指导作用。
三、特点及主要修订内容《规范》保持两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抗震设防标准(地震作用重现期)和性能目标与原《细则》一致。
根据现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规定将计算地震作用常数调整为2.5,对抗震设计提岀了更高的要求。
E1地震作用下,采用弹性抗震设计,要求墩、梁、基础等桥梁主体结构保持弹性状态,主要验算结构和构件的强度以及支座的抗震能力;E2地震作用下,对采用延性抗震设计的桥梁,主要验算结构变形(位移)和能力保护构件的强度以及支座的抗震能力,对采用减隔震设计的桥梁,主要验算结构强度以及减隔震装置的能力。
桥梁设计中的抗震技术与应用研究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员和物资的流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测且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对桥梁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在桥梁设计中充分考虑抗震因素,采用先进的抗震技术,对于提高桥梁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一、桥梁在地震中的破坏形式要有效地设计桥梁的抗震性能,首先需要了解桥梁在地震中可能出现的破坏形式。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桥墩破坏桥墩是桥梁的主要支撑结构,在地震中容易受到水平力和弯矩的作用。
可能出现的破坏形式包括混凝土开裂、钢筋屈服、墩身倾斜甚至折断。
2、桥台破坏桥台与路堤的连接部位在地震中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和位移,导致桥台开裂、倾斜或坍塌。
3、支座破坏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重要部件,在地震中可能会发生移位、脱落或损坏,从而影响桥梁的整体受力性能。
4、梁体破坏梁体在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出现裂缝、断裂或移位,严重影响桥梁的通行能力。
二、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了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场地选择应尽量选择地质条件良好、地势平坦的场地建设桥梁,避免在地震断层、软弱土层等不利地段建造。
2、合理的结构体系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结构形式,如连续梁桥、刚构桥等,避免采用抗震性能较差的结构。
3、强度和延性设计既要保证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又要具备一定的延性,能够通过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能量。
4、多道抗震防线通过设置多个抗震构件和体系,形成多道抗震防线,当一道防线失效时,其他防线能够继续发挥作用,保证桥梁的整体稳定性。
三、桥梁抗震技术1、基础隔震技术基础隔震是通过在桥梁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如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等,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
隔震装置能够有效地隔离水平地震作用,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
2、耗能减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是在桥梁结构中设置耗能装置,如金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等,在地震作用下,耗能装置通过自身的变形和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轻结构的破坏。
桥梁抗震性能实验与分析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员和物资的安全运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可能对桥梁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威胁到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对桥梁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和实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中,实验是获取关键数据和验证理论模型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可以模拟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响应,评估其抗震能力,并为设计和加固提供依据。
常见的桥梁抗震实验方法包括振动台实验、拟静力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等。
振动台实验是一种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地震作用的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将桥梁模型放置在振动台上,通过输入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地震波,观察桥梁模型的动力响应,如位移、加速度、应变等。
振动台实验可以直观地反映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整体性能,但由于实验设备和模型制作的限制,通常只能进行缩尺模型实验,可能存在一定的尺寸效应。
拟静力实验则主要用于研究桥梁构件或节点的抗震性能。
在实验中,对构件或节点施加往复荷载,模拟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受力情况。
通过测量荷载位移曲线、滞回曲线等,可以评估构件的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和延性等抗震性能指标。
拟静力实验相对简单易行,但无法完全反映地震作用的动力特性。
数值模拟实验则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桥梁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模拟地震作用下桥梁的响应。
数值模拟实验可以方便地改变参数,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通过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在进行桥梁抗震性能实验时,需要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模型的相似比、加载制度、测量方案等。
相似比的确定是实验设计的关键之一,要保证模型能够在力学性能上尽可能地反映原型结构的特点。
加载制度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和桥梁的受力特点确定,通常包括单调加载、循环加载等。
测量方案则要确保能够准确获取关键部位的响应数据,如位移传感器、应变片、加速度计等的布置应合理。
以某连续梁桥为例,对其进行抗震性能实验分析。
我国新旧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对于新旧道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设计思想以及标准进行比对分析,其次就是对于在新规范中,所提出关于真正作用的反应谱具体方法作出了详细的计算以及相应的比对分析,并且就新规范提出的指导思想,对改进抗震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望可供同行朋友一齐分享、研究。
关键词:抗震设计规范水平地震力道路桥梁地震作用一、引言新版道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相较于旧版来讲,做岀了许多修改和补充,对整体抗震设计方法以及设防思想都做出了较大的提升。
本文主要是针对新旧两版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针对设防思想以及地震作用相关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的比对分析O二、新规范中对抗震设防思想所作出的改进在新旧规范的对比中,发现两者的抗震设防标准并没有多大的差异,但是在整体设防标准上却是前者有更大的改进。
在新规范中,采用的是两水平设防佐以两阶段设计,指的是针对设防水平不同的两个地震参数来对地震的实际作用进行确定,对发生地震的概率高的低水准通过弹性设计的方法对地震的整体结构强度进行计算,并保证该结构具备一定程度的承载能力,反之,对发生地震的概率低的高水准通过弹塑设计的方法对地震的屈服后变形以及强度进行计算,并且对桥梁结构变形和位移必须小于规定范围内的值进行有力保证。
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根据每座桥梁不同的修复难易程度以及重要性,新规范将抗震设防分为了4个类别:ABCD四类,对于不同类型的桥梁进行区别对待。
与此同时,新规范针对每座桥梁的具体设计数据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划分:规则以及不规则桥梁。
对于规则桥梁,一致采用的是单独震动型反应谱法,并以此对地震作用进行确定。
而对于不规则桥梁来讲,则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采取时程分析化或是高阶振型共同参与的方法对地震作用进行确定。
另外,根据最近十几年来,对于地震灾害的试验研究以及合理分析,证明了耗能能力以及变形能力不足的根本是在造成结构倒塌的根本原因。
在新规范中,其通过延性设计方法对桥梁结构在大震中的变形能力进行有效的保证。
桥梁抗震设计与减隔震设计的比较作者:王璐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07期摘要: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一般在静力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某座四跨连续梁桥进行抗震设计及减隔震设计,探究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分析该方法的特点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出其适用范围并为抗震设计手算方法提供实例。
Abstract: The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engineering is generally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static design. Through the design of seismic design and seismic isolation of a four-span continuous girder bridge, the principle of these two methods is explor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hod are analyzed. These two methods are compared to obtain their scope and provide examples for the seismic design manual method.关键词:抗震设计;减隔震设计;支座Key words: seismic design;seismic isolation design;bearing中图分类号:P73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7-0111-041 延性抗震设计原理采用延性概念来设计抗震结构,要求结构在预期的设计地震作用下必须具有一定可靠度保证的延性储备。
延性抗震设计实质是通过让结构在特定部位形成塑性铰,结构整体进入延性状态而起到减震耗能的作用。
其延性系数越大,所造成的结构损伤程度也越大。
采用“抗震”对策进行设计,为结构提供较强抗震能力[1]。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延性抗震比较研究作者:张克郑晖周金领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第06期
摘要: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发生,对建筑结构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进而提出抗震设防的重要性。
由于普通结构大震分析采用强度设防不经济,提出利用结构的延性进行设防。
本文对延性的相关概念和量化指标做了具体阐述,进而对《89规范》和《08细则》中的延性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比较,旨在通过对比,得出对中国公路桥梁工程抗震规范改进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延性静力延性指标动力延性指标延性抗震
0 引言
汶川地震震中烈度高达11度,远远超过原公路桥梁设防烈度。
汶川地震后,对四川重灾区国(省)主干线公路桥梁的震害资料调查表明,桥梁抗震总体水平较好,彻底损毁的桥梁占总量的1.09%。
被调查监测的桥梁主要修建与20世纪中后期,执行标准为《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以下简称《89规范》),此时的抗震设计依据的是结构构件强度,把地震力当成静荷载考虑来进行抗震设计。
调查结果发现某些桥梁虽然强度不足以抵抗汶川地震,却没有发生倒塌,甚至没有发生严重破坏。
究其原因,地震发生时桥梁的延性变形吸消耗地震的能量,从而减少了桥梁的损坏。
汶川地震在除了带来损毁和伤害的同时也推动了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于是在此背景下已经编制多年的中国新一代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JTJ/T B02-01-2008) (以下简称《08细则》),于2008年10月1号开始实施。
本文针对《89规范》和《08细则》中的延性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比较,旨在通过对比,得出对中国公路桥梁工程抗震规范改进有建设性的意见。
1 延性的基本概念
1.1 延性的定义和指标延性抗震设计主要是利用结构、构件自身的延性耗能能力来抵抗地震作用,设计时是通过增加结构、构件延性来实现,对结构允许出现塑性铰的部分进行专门的延性设计。
延性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结构构件可以发生塑性变形,可以发生一定的损坏,但结构不倒塌是必须能得到保证的,结构设计时,使结构具有一定的滞回特性,这种特性足以抵抗大地震产生的弹塑性变形,设计预期的大地震发生时,滞回延性要低于地震激起的反复弹塑性变形循环,免于倒塌破坏的结构抗震设防的最低目标必须始终得到保证。
在抗震设计时,使结构具有延性特征,首先要确定度量延性量化的设计指标。
通常用位移延性系数和曲率延性系数作为延性量化设计的指标。
位移延性系数定义为构件屈服后的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
曲率延性系数定义为截面屈服后的曲率与屈服曲率之比。
1.2 静力延性指标与动力延性指标地震动的随机性使钢筋混凝土的动力延性指标,在实际中无法准确表示,结构在遭遇设计预期的大地震时,地震动作用使结构经历的反复变形循环情况无法事先预知,所以,结构构件的动力延性指标在地震动作用下也就无法确定。
由于无法准确确定大地震时结构结构的动力延性指标,在设计时通常采用静力延性指标来代替,也可以采用周期反复荷载试验验证静力延性指标。
当用静力延性指标代替动力延性指标时,在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由于结构构件存在低周疲劳现象,结构构件的延性在地震动作用下往往会过高地估计。
2 《89规范》中的延性抗震设计
《89规范》是建立在单一的强度理论上的,对延性抗震设计的叙述很少,对于延性的概念、延性需求与能力计算并没有明确的介绍,但是还是有一些简单的抗震构造设计。
2.1 《89规范》中延性指标及其计算方法《89规范》只采用一阶段设计,通过引入综合影响系数来折减地震力后采用弹性抗震设计,其隐含的意思是允许结构进入塑性,对结构的延性性能有相应的需求,但在设计上又没有进行必要的延性抗震设计,其延性能力能否满足延性需求是不确定的,这也是该规范存在的一个较大缺陷。
因此,《08细则》对E2地震作用的抗震设计阶段,对延性抗震设计作了明确的规定,弥补了原规范的不足。
2.2 《89规范》隐含的延性设计措施《89规范》中没有明确提出延性构造细节设计,但是却有一些隐含了延性设计的措施。
当桥墩截面、纵筋、轴压比以及混凝土标号等设计参数确定之后,桥墩的延性就主要取决于横向箍筋的设置。
3 《08细则》中的延性抗震设计
3.1 能力保护原则《08细则》中引入了能力保护设计原则。
1971年美国圣弗尔南多(San Fernand)地震爆发以后,各国都认识到结构的延性能力对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意义;在1994年美国北岭(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日本神户(Kobe)地震爆发后,强调结构总体延性能力已成为一种共识。
为保证结构的延性,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地震破坏的随机性,新西兰学者Park 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了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一能力保护设计原则(Philosophy of Capacity Design),并最早在新西兰混凝土设计规范(NZS3101,1982)中得到应用。
以后这个原则先后被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等国家的桥梁抗震规范所采用。
能力保护设计原则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设计,使结构体系中的延性构件和能力保护构件形成强度等级差异,确保结构构件的地震破坏只发生在预定的部位,而且是可控制的,不发生脆性的破坏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要选择理想的塑性铰位置并进行仔细的配筋设计以保证其延性抗震能力;而不利的塑性铰位置或破坏机制(脆性破坏)则要通过提供足够的强度加以避免。
如今,能力保护设计思想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接受。
传统的桥梁抗震设计采用强度设计方法,即使考虑到延性和位移,也是通过强度指标间接地实现。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位移在桥梁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很多研究者和工程师建议在抗震设计中直接使用位移为设计参数,这样就将形成多参数抗震设计方法,在这方面,各种非弹性反应谱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一直在进行。
《08细则》引入了位移设计的概念和方法。
3.2 延性构造细节设计我国在《08细则》中增加了延性构造细节设计的有关规定,以期增加在初始强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结构的非弹性变形能力,避免结构在大震中倒塌。
延性构造细节设计通过加密箍筋、控制最小体积含箍率、墩柱潜在塑性铰区域内外箍筋的体积配筋率、墩柱纵向配筋间距、空心截面墩柱潜在塑性铰区域内加密箍筋配置、塑性铰加密区箍筋延续等墩柱结构构造措施来保证桥梁结构的延性。
构造细节设计还包括结点构造措施。
结点的主拉应力和主压应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σc、σt——结点的名义主压应力和名义主拉应力; vjh——结点的名义剪应力;fv、fh——结点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正应力。
4 结论
①《89规范》建立在强度计算理论上,延性抗震设计很少提及,关于结构构件延性的概念、延性能力需求与计算没有明确介绍,只涉及一些简单的抗震构造设计措施;有关非弹性反应地震力的确定,采用综合影响系数Cz。
Cz本身的含义就存在着模糊性与随意性,另外有关的科研资料又不够充分,因此设计时综合影响系数的确定,没用统一的标准;②《08细则》取消了概念含糊的综合影响系数Cz,中引入了能力保护设计原则和延性抗震设计计算方法。
增加了延性构造细节设计的有关规定,采用了对应于小震和大震的强度和变形的两次设计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与《89规范》相比,给出了更具体详细的设计计算方法,使延性抗震设计理论真正深入到每个设计人员的思想里,体现了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庄卫林,刘振宇,蒋劲松.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分析及对策.岩石力学工程学报2009.7.
[2]陈乐生.汶川地震震害与分类.交通基础设计抗震减灾技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3]程海根,董明,李睿.桥梁延性抗震分析.工程力学1999.
[4]王克海,李茜,韦韩.国内外延性抗震设计的比较.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2006.6.
[5]张云斌.浅谈结构抗震设计的能力设计法.建筑工程.
[6]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公路工程抗震设计细则》(JTJ/TB02-01-2008)[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