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条例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关于风电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1.02.16•【字号】•【施行日期】2011.02.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关于风电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各市(地)环境保护局,各环评单位及建设单位,省评估中心:风电项目建设是我省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清洁能源,落实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近期风电项目建设速度较快,为减少风电项目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实现风电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现将省级审批的风电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省政府已批准了《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及发展规划》,省有关部门正在编制《黑龙江省风电发展规划》,并应根据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年第559号令)编制该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今后,我省风电建设项目必须纳入有关规划中,并严格按照规划环评的要求进行项目环评。
二、进一步规范风电建设项目环保审批。
为详细了解项目选址,建设单位在按照有关要求提供环评文件的同时,应附风场工程平面图和输变电工程平面图,其中风场工程平面图(比例尺为1:20000),标明风电场址、风机位置、集电线路、升压站、水系、道路、周边居民和单位、敏感区(点)、地面高程、土地类型等;输变电工程平面图(比例尺为1:50000),标明风电场址、输电线路、升压站、变电站及水系、道路、周边村镇和单位、敏感区(点)、地面高程、土地类型,标清涉及的各类保护区及其分区位置,并划明评价区和界外区范围。
环评单位接到新建风电项目后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了解评价区域是否已有或已批其他风电建设项目,该新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需进行综合评估和预测。
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2005修正)【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9号【批准部门】黑龙江省人大(含常委会)【批准日期】2005.04.08【发布部门】哈尔滨市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2005.05.10【实施日期】2005.05.10【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修改依据】哈尔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2013)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2000年12月28日哈尔滨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2001年4月12日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根据2004年12月24日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05年4月8日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防治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市区内居民居住环境保护。
本条例所称居民居住环境是指居住小区,居民楼、院等居民居住集中区的环境。
第三条居民居住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居民居住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区环保部门对辖区内居民居住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建设、城市管理、工商、公安、文化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居民居住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居民居住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或者控告;有关部门应当自接到检举或者控告之日起7日内予以处理或者答复。
黑龙江省环境噪音管理办法第十八条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环境噪声,必须符合项目所在地的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并经环境保护部门验收合格。
否则,项目不准投产使用。
第十九条环境保护部门有权责成所辖区内造成工业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限期治理。
逾期仍未消除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限制作业时间或者停止使用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所称的建筑施工噪声,系指各类建筑工程施工中产生的环境噪声。
第二十二条建筑施工噪声可按工业集中区环境噪声标准控制。
第二十三条建筑施工应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
使用高噪声的打桩机、电锯、混凝土搅拌机等机械设备施工的,应采取消声防护措施,防止噪声污染。
第二十四条:除抢险工程外,施工单位夜间不得在住宅区使用高噪声机械设备从事施工作业。
因工程需要必须从事上述作业的,须经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
第五章:《社会生活噪声管理》第二十五条:本办法所称的社会生活噪声,系指除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外,人们日常生活和从事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环境噪声。
第二十六条:在市区使用广播喇叭和其它音响设备,必须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未经公安部门批准,不得使用高音喇叭。
第二十七条:禁止在室外使用高音响设备招揽生意。
在住宅区叫卖者或从事高噪声作业的流动性经营者,不得妨碍当地居民的休息。
第二十八条:禁止夜间在住宅区使用电钻、电锯、电刨等产生噪声的工具。
单位和家庭的娱乐活动不得影响周围单位的工作和四邻休息。
第六章:《罚则》: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一款、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公安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部门给予以下处罚:(一)违反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处以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警告。
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2019)日期:2020年03月03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公权力行使,依法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有关外部因素和条件,主要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
第三条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法办事、公开公正、诚实守信、优化服务、廉洁高效和权责一致的原则,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研究解决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工作措施,共同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营商环境建设监督部门(以下简称营商环境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营商环境考核制度,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应当纳入巡视巡察和年度目标考核。
县级以上营商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对同级有关部门、下一级人民政府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相应抄送被考核单位的本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设区的市级以上营商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引入第三方评价本行政区域的营商环境,并将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结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和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建议,互动交流,宣传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政策措施和经验成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产和自然景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而划定的特定区域。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办法。
一、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的设立黑龙江省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具有重要生态、科学、文化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产和自然景观。
设立自然保护区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请批准。
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限应当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科学合理地划定。
二、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的管理1、管理机构:自然保护区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自然保护区的日常管理、保护和科研等工作。
管理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有效地履行职责。
2、管理制度:自然保护区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生态修复等。
同时,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3、资金保障: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经费应当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国家有关资金支持。
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
4、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应当积极引入当地社区参与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5、巡护监测:自然保护区应当定期进行巡护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同时,应当加强对保护对象的监测和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6、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应当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采取措施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可以采用植被恢复、水域治理、野生动物救助等方式进行修复。
7、宣传教育:自然保护区应当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
8、国际合作: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还可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项目等方式进行国际合作。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调整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立法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的通知正文:----------------------------------------------------------------------------------------------------------------------------------------------------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调整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立法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的通知黑环办发〔2022〕23号厅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根据我省对生态环境领域立法工作最新要求,以及原立法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变动情况,经厅领导同意,决定调整黑龙江省立法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组长:贾君党组书记、厅长副组长:林奇昌党组成员、副厅长马健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振伟党组成员、副厅长执行副组长:陈家厚核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成员:王晓冬办公室主任刘士奇督察办主任王立立综合处处长孙福禄法规与标准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孙荣方财审处处长蔡杰生态处处长王固华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赵学温大气处环境处处长吴洪凯气候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孙振民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马云固体处处长彭欣然核与辐射处处长周元胜环评处处长由海江监测处处长马立新科技处处长吴殿峰宣教处处长常文兴省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陈威省监测中心主任宋男哲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龙省技术保障中心主任尹守东省调查中心主任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工作组、业务工作组和保障工作组。
三、综合工作组:组长:赵振伟党组成员、副厅长成员:孙福禄、逄博、王茂林、李胜、邓洁璇、吕小红、王心蕊、李秋实工作组设在法规与标准处。
具体职责:制定立法工作计划,委托专家团队起草立法项目稿,与省司法厅和省人大常委会沟通协调,提报立法草案等工作。
2、《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业务工作组:组长:马健党组成员、副厅长执行副组长:陈家厚核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成员:王固华、孙振民、由海江、周元胜、逄博、常文兴、陈威、宋男哲、尹守东承办人:张津、韩煦、王善欣、杨慧、邓洁璇、姚丽丽、赵然、姜兵、龚起、马迪工作组设在水生态环境处。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的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8.08.22•【字号】黑环函〔2018〕284号•【施行日期】2018.08.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的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黑环函〔2018〕284号各市(地)环境保护局,垦区环境保护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82号)及《关于发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的公告》(国环规环评〔2017〕4号),指导全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我厅制定了《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的工作指引》(见附件),现予印发。
各市(地)环保局可参照实施。
附件:《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的工作指引(试行)》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2018年8月22日附件: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的工作指引(试行)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的程序和标准,强化建设单位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82号),以及原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的公告》(国环规环评〔2017〕4号),制定本指引。
一、验收期限除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水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外,其他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需要对该类环境保护设施进行调试或者整改的,验收期限可以适当延期,但最长不超过12个月。
验收期限是指自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之日起至建设单位向社会公开验收报告之日止的时间。
二、验收范围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审批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以及生态环境部下放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权限的建设项目。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适用问题的请示》的复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已撤销)•【公布日期】2004.01.30•【文号】国法秘函[2004]17号•【施行日期】2004.01.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适用问题的请示》的复函(2004年1月30日国法秘函[2004]17号)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你办《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适用问题的请示》(黑政法发[2003]63号)收悉。
经研究,现答复如下:依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包括: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对建设项目未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行为,应当依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适用问题的请示(2003年11月4日黑政法发[2003]63号)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我省行政复议机关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中,遇到建设单位在住宅建设项目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估手续,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情况下,是否适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对其进行处罚的问题,现请示如下:本案建设单位于2000年经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获得了为本单位职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并于2001年1月取得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同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3年3月,市环保局发现建设单位未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手续,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9年11月2日作出的《关于建设项目未经审批即建成投产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环发[1999]249号),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对建设单位作出罚款45,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法规标题】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8年6月修正)【发布部门】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文字号】【适用区域】黑龙江省【发布时间】2018-06-28【生效时间】2018-06-28【关键词】环境,生态保护,生态保护区【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取代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5年发布)【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8年6月修正)备注:国家尚未公布2018年6月修订后的正式版本,此版本是一点通团队依据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8年6月28日发布的《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黑龙江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等63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2018年发布)》编辑而成,仅供参考。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辖区内从事与湿地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适宜动植物生存、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纳入湿地名录的地带或者水域,包括沼泽、湖泊、河流等自然湿地和库塘等人工湿地。
第四条湿地保护遵循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严格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负总责。
第六条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湿地行政主管部门;市(地,下同)、县(市、区,下同)人民政府(行署)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重点国有林资源管理机构负责重点国有林区范围内的湿地保护工作(以上部门统称湿地主管部门)。
湿地主管部门对湿地保护、利用、监督和管理负有主管责任,对其他部门和单位管理的湿地负有监督指导责任。
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公安、畜牧、水行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渔业、旅游、交通运输、气象等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负有保护湿地的责任。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湿地的环境保护负有监督责任。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3.06.20•【字号】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施行日期】2003.08.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已由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03年6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3年6月20日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03年6月20日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湿地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自然形成的具有调节周边环境功能的所有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段,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及泛洪平原等,并经过认定的地域。
第四条湿地保护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科学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湿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行署,下同)、县(市、区,下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
省森林工业总局、省农垦总局分别负责森工施业区和垦区范围内的湿地保护工作,接受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环境的统一监督检查工作。
各级水利、国土资源、农业、畜牧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作好湿地保护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成立由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湿地认定委员会,负责对全省湿地进行确认并划定范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告。
具体工作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1 / 4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条例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黑龙江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1994.12.03
【实施日期】1995.04.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修改依据】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黑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
条例》等五十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条例(2015修正)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条例
(1994年12月3日黑龙江省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持续和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
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全面规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和谁污染谁治
2 / 4
理、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积极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严格控制新的环境污染,防
止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在立项、拨款、信贷等方面给予保证。
把环境保护目标纳入市长(专员)、县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做为考核各级政府
工作的重要指标。
各企业、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把防治污染、改善
环境,做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本辖
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
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各级各类学校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文化、新闻单位
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舆论监督。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
一监督管理。
有关部门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监督协调
下,对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有权向当地环境保护
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和控告。接受举报和控告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登记,查
证处理,对举报和控告有功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
第九条 环境保护应作为评选精神文明单位的重要条件。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不能评选为文明单位。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3 / 4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十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监督检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
施,拟定环境保护的规划和计划,监督管理污染防治和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协调处理跨区、跨省污染问题,调查处理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第十一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地方环境质量补充标准和地
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发布实施。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排放污染物的,执行本省污染物排放标准;本省未作规定的,执
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二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开展
环境监测工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建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站
参加的环境监测网。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机构,由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进行环境监测资格审查认定,负责本行业和本单位的环境监测工作,接受同级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测机构的监督和业务指导。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执行监测技术规范,保证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监测数据发生争
议,由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测机构进行技术裁定。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监测机构的裁定为终结裁定。
第十三条 行业管理部门对本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
定行业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应当实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
执行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承担评价单位和参与审查评价人员,对评价结论负责;环境
4 / 4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评价结论进行审查,对审查意见负责。对未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
的,规划、计划、土地、银行、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设计部门不得先行设
计。
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的项目,应坚持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
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防治污染设施应经环境保护部门验收合格
后,方可开工生产;未经环境保护部门验收,不准开工生产。
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应当对原有相关的污染同时进行治理。项目建成后,
其污染物的排放应当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有关规定的要求。
第十六条 污染物的排放实行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在工业集中或
排污量大的地区以及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区域,应当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总量控制
指标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及排放限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
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排污单位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其排污总量不得超过规
定的限额。
第十七条 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
排污申报登记。
污染物排放情况发生重大改变时,应当在10日内到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重
新申报登记。
第十八条 地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都要实行限期治理。省管单位的限
期治理决定,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出。其它单位的限期治理决定,由所在市县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出。被限期治理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必须按期完成限期治理
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