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谁说不是呢。在基层人民的心中泥土是最神圣的东西,代表着内心最原始的纯净。在乡下,种地是最基本的谋生手段,因此最离不开的就是泥土。而因为是乡土,才会执着地让游子们魂牵梦萦。我生活在乡村,我热爱我的乡土,读《乡土中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独属于乡村的那份信任。

中国人最是安土重迁,一旦生根就要在这片土地发芽开花结果,因而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是相互熟悉,彼此之间是满满的信任,而这正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最缺乏的财富。我从小在乡间的田埂上玩着闹着,嗅着泥土的芬芳,看着油菜与水稻的交替成长,一年一年与我最爱的乡土一起长大,和小伙伴肩并着肩,等待夕阳染红了天,一起许下美好的心愿。见到忙碌的大人,小孩子们总是会甜甜地问候一声,一下子暖了心。这家有年糕了,隔壁的总是不会缺年糕吃,那家有了水果,几乎家家都有的吃,这种相互关心与淳朴未免太能打动人了。大概是因为我们之间有充分的信任与爱吧。我为这份爱与信任骄傲着。城里人也许会说乡下人就是土气,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份土气正是可贵之处。我们対土有着特殊的情结,虽然到了我这一代,已经不完全是地地道道的乡下人,但是对泥土还是怀着一份敬意。记得小时候,和哥哥们玩枪战是在乡间小土坡上,和小朋友钓龙虾是在小湖边的土上并排坐着,和姐姐放风筝是在三月的麦地里尽情奔跑,然后看着风筝飞自己会傻傻的笑,多么美好啊!现在想起来还会情不自禁地笑呢,这些都是乡土给我们的,乡下的孩子因为有这样的童年才会格外的活泼开朗吧,更可贵的是从小在乡土一起摸爬滚打长大的情谊会更坚固吧,因为乡土培养了他们之间纯粹的信任。在乡下,有最新鲜的空气,最合时令的瓜果蔬菜,最耀眼的油菜花一片又一片,最美的炊烟在傍晚徐徐飘散,最清晰的蛙声雨声……春天,鸟鸣婉转,院子里的桃花红得嫣然,花香四溢,弥漫天涯。院子里这方小小的土地长着的是疼爱孙女的老人亲手栽种的桃树,这块土地承载了满满的爱,这份爱很纯粹,纯粹到如一弯烟水凄迷朦胧。

记忆的长绳洒下星迹点点,随时都可追索回味。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提到初次出国时,他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箱子底下。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这片乡土无疑是感情深厚的。对此让我想起我考上大学要离开的时候,奶奶给了我两个小药瓶,可是那里面并不是放药的,奶奶只说这是家乡的水土,如果到了那边不舒服,就把它们拿出来,重新感受这份熟悉。是啊,只有家乡的水土有这样的能力吧。上大学是我初次离开家那么远,到了大学难免会很想家,尤其当我看到那两个小瓶子,泪水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其实在大学我并没有感到水土不服,但是我还是按照奶奶教的在这片新的土地撒上了独属于家乡的水,可是那个装了泥土的小瓶子现在还是满满的,因为我觉得这乡土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应该好好保留,它寄托了我和家人和家乡之间的那份情思。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乡土中国》里的话。很多人一旦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就很难让他再搬走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都是彼此熟悉的人,彼此之间是信任的关系。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就是乡土的魅力,孕育了互相信任互相关心的人儿,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生活在这样和谐的环境,还有谁愿意轻易离开呢?我们有的不仅是对乡土的眷恋,还有对淳朴生活的无限憧憬,离开了,或许再也找不到这种生活,这颗静谧安稳的心灵或许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原点,它会慢慢被腐化吧。所以离开的人们才会如此牵挂乡土,因为乡土代表了最初的真实,它证明了你曾经真的在那里生活过,那种纯粹的生活是存在过的。当一个人在繁华的城市压力重重时,或许最好的选择是回家,回到那片永远在原地等着,永远不会抛弃子女的土地上,这片土地永远不会嫌弃不会嘲笑不会背叛你。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所以当你累了的时候就回来吧,母亲

在等着你,不用你说,她就清清楚楚地理解了,她会给你最大的安慰与鼓励。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包容与纯粹的爱。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人与人的相处是面对面的。不需要华丽异常的辞藻,不需要烦扰虚无的“礼仪”,只要最简单的话语就够了。或许在乡村是有人不会写字甚至不认识字,但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的交流难道会有障碍吗?不,不但没有,这样的面对面直接交流反而增进了感情与信任。真正的情感绝对不会建立在每次对话都要考虑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交流上,更不会产生于浮夸的文字来往。所以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是发自内心的,是单纯而珍贵的。这样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见了面,微笑地一声招呼,伴着此起彼伏的鸟鸣,似乎可以延续到地老天荒,扩散,是一片温情。

晴天里,隔过纷繁,记忆安谧纯粹的空气,悄然滑过时间的歌声,读《乡土中国》,明白了那份纯粹的爱与信任,温暖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