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6
核磁共振氢谱原理解析
核磁共振氢谱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
核磁共振是一种原子核具有自旋的现象,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具有不同自旋状态的原子核会在特定频率处吸收能量并发生翻转。
当外加的磁场方向改变时,吸收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这个频率的大小与磁场强度和原子核自旋有关。
在氢谱中,利用氢原子核的自旋特性,将样品放入磁场中,通过改变磁场强度来改变吸收频率。
测量样品吸收的能量,并通过峰的数量和位置来确定样品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核磁共振氢谱原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在化学、生物化学和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氢谱等效氢核磁共振氢谱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等效氢的解析一、引言核磁共振氢谱(NMR)是化学和相关领域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尤其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材料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NMR技术通过测量物质中氢原子核的自旋磁矩,能够提供分子内部结构和动态行为的详细信息。
本文将重点关注核磁共振氢谱中的等效氢,其概念、原理、实验方法、条件、结果分析和应用。
二、等效氢的概念及原理等效氢是一种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的概念,指的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一组化学环境完全相同的氢原子。
这些氢原子表现出相同的核磁共振信号,因此被认为是等效的。
产生等效氢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内部对称性或特定动态平衡的影响。
例如,某些分子在快速旋转或振动过程中,不同位置的氢原子可能暂时处于相同的化学环境中。
三、实验方法与技术核磁共振氢谱的实验通常涉及选择、激发和检测三个主要步骤。
选择步骤利用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选择性地激发样品中的氢原子核。
激发步骤利用射频脉冲将氢原子核从低能态激发到高能态。
检测步骤则通过测量氢原子核回到低能态时释放的能量,即共振信号,来获取信息。
四、实验条件与参数设置实验条件和参数设置对核磁共振氢谱的结果具有显著影响。
例如,磁场强度决定了所能检测到的原子核类型以及分辨率。
高磁场强度能提高分辨率,使更精确的化学位移测量成为可能。
此外,溶剂的选择也会影响共振信号的强度和形状。
为获得最佳结果,需要根据实验目标和样品特性选择适当的磁场强度和溶剂。
五、结果分析与解读通过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的结果,可以确定分子中存在的不同化学环境,进而推断出官能团类型和分子结构。
谱图中的峰位置、峰强度和峰形都包含了丰富的化学信息。
峰位置指示了氢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即化学位移。
峰强度可以反映相应氢原子核的数量,而峰形则可以提供动力学和分子相互作用的线索。
通过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分子的详细结构。
六、实例解析与应用案例让我们以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为例,探讨核磁共振氢谱中等效氢的应用。
核磁氢谱原理核磁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en-1,简称NM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药物研究领域的波谱学方法。
它通过测定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频率,揭示了原子核磁性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核磁氢谱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一、核磁氢谱原理核磁氢谱的基本原理是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外磁场和射频辐射的相互作用。
当原子核处于外磁场中时,它们会吸收能量并产生共振。
这种共振现象可以通过调整射频辐射的频率来实现。
通过测定共振频率,可以确定原子核的性质,如自旋、磁矩和磁场强度。
在核磁氢谱中,最常见的原子核是氢原子核(1H)。
氢原子核具有1个单位自旋,即1/2。
当氢原子核受到外磁场的影响时,它们会吸收能量并产生共振。
通过测定共振频率,可以确定氢原子核所处的环境,如化合物的结构、分子运动和动力学特性。
二、核磁氢谱技术核磁氢谱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磁场系统:核磁氢谱仪通常使用超导磁体,可以提供高度均匀且强大的磁场。
这种磁场强度通常在0.5-9.4特斯拉之间,足以使氢原子核产生共振。
2. 射频系统:射频系统用于产生射频辐射并调节其频率。
射频辐射的频率与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匹配,以便产生共振并测量共振频率。
3. 数据收集和处理:核磁氢谱仪可以实时收集并处理数据,生成图谱。
这些图谱可以显示氢原子核在不同化学环境下的分布,从而揭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三、核磁氢谱的应用核磁氢谱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1. 有机化学:核磁氢谱可以用于确定化合物的结构,识别同分异构体,研究反应机制和动力学等。
2. 生物化学:核磁氢谱在蛋白质结构研究、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和生物分子动力学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3. 药物研究:核磁氢谱在药物设计、药物筛选和药物代谢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四、核磁氢谱的局限性尽管核磁氢谱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核磁氢谱只能用于研究含有氢原子的化合物,对于不含氢原子的化合物,如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有机硫化合物,无法使用核磁氢谱进行研究。
聚合物核磁共振氢谱分析一、目的与要求1. 学习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学习液体核磁共振样品的制备方法;3. 掌握核磁共振谱的解析方法。
二、基本原理1H NMR可提供三方面的信息:化学位移值、耦合常数和裂分峰形以及各峰面积的积分线,根据这三方面的信息可以推测有机物的结构。
化学位移值主要用于推测基团类型以及所处化学环境。
化学位移值与核外电子云密度有关,因此凡是影响电子云密度的因素都将影响基团的化学位移。
这些因素包括与1H相邻元素的种类和基团的电负性、非球形对称电子云所产生的磁各向异性、氢键以及溶剂效应等。
化学位移值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存在一定规律性(图1)。
因此根据化学位移值来推测1H的化学环境或化学结构。
图1 不同化学环境中1H的化学位移范围耦合常数和裂分峰主要用于确定基团与基团之间的连接次序。
对于1H NMR,通过相隔三个化学键的偶合(即邻碳上的氢耦合)最为重要,自旋裂分符合n+1规则。
裂分峰之间的裂距表示磁核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称作耦合常数,用J表示,单位为Hz。
耦合常数是一个重要结构参数,可以从谱图中测量裂分峰的裂距得到。
但应注意从谱图上测得的裂距是以化学位移值表示的数据,将其乘以标准物质的共振频率(通常以仪器的频率代替)才能得到以Hz为单位的耦合常数。
积分曲线的高度代表相应峰的面积,反映了各种共振信号的相对强度。
因此与相应基团中氢原子数目成正比。
通过对积分线的测量和计算可以推测化合物中各种不同基团所含的氢原子数和总的氢原子数。
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就是综合利用上述三种信息推测有机物的结构。
核磁共振波谱测定时,通常是用适当的溶剂将试样溶解,参考物TMS作为内标加入其中。
为了避免溶剂中的1H干扰,通常使用氘代溶剂或四氯化碳等不含氢的溶剂。
所谓氘代溶剂是指溶剂分子中的氢原子被重氢,即氘(D)所取代,常用的氘代试剂有氘代氯仿(CDCl3)、氘代丙酮(CD3COCD3)、重水(氘代水,D2O)和氘代二甲基亚砜(CD3SOCD3)等。
核磁共振氢谱(PMR或1HNMR)核磁共振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于有机化学领域,并不断发展成为有机物结构分析的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它可以解决有机领域中的以下问题:(1)结构测定或确定,一定条件下可测定构型和构象;(2)化合物的纯度检查;(3)混合物分析,主要信号不重叠时,可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比例;(4)质子交换、单键旋转、环的转化等化学变化速度的测定及动力学研究。
NMR的优点是:能分析物质分子的空间构型;测定时不破坏样品;信息精密准确。
NMR通常与IR并用,与MS、UV及化学分析方法等配合解决有机物的结构问题,还广泛应用于生化、医学、石油、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分析鉴定及对微观结构的研究。
一、基本概念核磁共振(简称为NMR)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物质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兆赫数量级的射频)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其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
检测电磁波被吸收的情况就可以得到核磁共振波谱。
因此,就本质而言,核磁共振波谱是物质与电磁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属于吸收光谱(波谱)范畴。
根据核磁共振波谱图上共振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可以研究分子结构。
发展历史1.194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F. Bloch 和哈佛大学E.M .Purcell领导的两个研究组首次独立观察到核磁共振信号,由于该重要的科学发现,他们两人共同荣获1952 年诺贝尔物理奖。
NMR发展最初阶段的应用局限于物理学领域,主要用于测定原子核的磁矩等物理常数。
2.1950 年前后W .G. Proctor等发现处在不同化学环境的同种原子核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即化学位移。
接着又发现因相邻自旋核而引起的多重谱线,即自旋—自旋耦合,这一切开拓了NMR 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3.20 世纪60 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方法和谱仪得以实现和推广,引起了该领域的革命性进步。
随着NMR 和计算机的理论与技术不断发展并日趋成熟,NMR 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均出现了新的飞跃性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仪器向更高的磁场发展,以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现己有300、400、500、600MHz,甚至1000MHz 的超导NMR 谱仪;2)利用各种新的脉冲系列,发展了NMR 的理论和技术,在应用方面作了重要的开拓;3)提出并实现了二维核磁共振谱以及三维和多维核磁谱、多量子跃迁等NMR 测定新技术,在归属复杂分子的谱线方面非常有用。
对苯二甲酸的核磁共振氢谱对苯二甲酸是一种常用的有机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研究对苯二甲酸分子结构的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对苯二甲酸的核磁共振氢谱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操作、谱图解析及应用研究。
一、核磁共振氢谱原理核磁共振(NMR)是指带电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的共振现象。
在NMR实验中,我们用高强度的外加磁场使样品中核的自旋沿磁场定向,当梯度磁场作用下,核的磁矩会打出一个进动运动,其进动频率取决于核的环境,从而可以获取核的化学位移信息。
而核磁共振氢谱则是指测量氢原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共振信号,即氢的化学位移信息。
二、仪器设备核磁共振实验通常需要使用高精度的仪器设备,包括核磁共振仪、频率源、梯度线圈、探头等。
其中核磁共振仪是最关键的设备,它能产生高强度的磁场,使样品中核的自旋朝向沿磁场方向。
三、实验操作1. 样品制备:对苯二甲酸在室温下易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在实验中通常使用DMSO-d6作为溶剂。
样品制备时需将对苯二甲酸和DMSO-d6按1:5的比例混合,在样品管中加入混合溶液即可。
2. 仪器调校: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前,需要对仪器进行调校。
具体步骤为将样品放入核磁共振仪中,通过调整电磁铁磁场大小和频率源输出频率,使样品中核的自旋完全沿着磁场方向定向。
3. 实验参数设置:设置核磁共振实验参数,如扫描数目、扫描时间、脉冲宽度、扫描范围等。
4. 进行实验:将样品放入核磁共振仪中,开始实验。
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仪器会向样品中加入特定的脉冲,使样品中核的磁矩由一开始沿磁场方向转至垂直于磁场方向,并在梯度磁场的作用下进行进动。
进动频率与化学位移有关,可以被仪器检测到并转化为电信号。
仪器会记录过程中得到的所有数据,生成核磁共振氢谱图。
四、谱图解析1. 化学位移:核磁共振氢谱上的化学位移是指样品中氢原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共振频率与标准品甲基硅烷的相对位置,一般用δ值表示。
2.2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1、自旋偶合系统及分类
(1)自旋-自旋偶合机理
自旋核与自旋核之间的相互作用称自旋-自旋偶合(spin-spin coupling),简称自旋偶合。
下图是1,1,2-三氯乙烷的1HNMR谱。
双峰和三峰的出现是由于相邻的氢核在外加磁场B
中产生不同的局
部磁场且相互影响造成的。
CHCl
2中有两种取向,与B
同向和与B
反向,
粗略认为二者几率相等。
同向取向使CH2Cl的氢感受到外磁场强度稍稍增
强,其共振吸收稍向低场(高频)位移,反向取向使CH
2
Cl的氢感受到的
外磁场强度稍稍降低,其共振吸收稍向高场(低频)端位移,故CH使CH
2裂分为双峰。
这种自旋-自旋偶合机理,认为是空间磁性传递的,即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对自旋-自旋偶合的另一种解释,认为是接触机理。
即自旋核之间的相互偶合是通过核之间成键电子对传递的。
根据Pauling原理(成键电子类的自旋方向相反)和Hund规则(同一原子对成键电子应自旋平行)及对应的电子自旋取向与核的自旋取向相
同时,势能稍有降低,以H
a -C-C-H
b
为例分析。
无偶合时H
b
有一种跃迁
方式,所吸收的能量为,在H
a 的偶合作用下,H
b
有两种跃
迁方式,对应的能量分别为E
1,E
2。
在H
b 的偶合作用下,H
a
也被裂分为双峰,分别出现在
处,峰间距等于J
ab
,J为偶合常数。
所以自旋-自旋偶合是相互的,偶合的结果产生谱线增多,即自旋裂分。
偶合常数(J)是推导结构的又一重要参数。
在1HNMR谱中,化学位移(δ)提供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积分高度(h)代表峰面积,其简化为各组数目之比。
裂分峰的数目和J值可判断相互偶合的氢核数目及基团的连接方式。
(2)n+1规律
某组环境完全相等的n个核(I=1/2),在B
中共有(n+1)种取向,使与其发生偶合的核裂分为(n+1)条峰。
这就是(n+1)规律,概括如下:某组环境相同的氢若与n个环境相同的氢发生偶合,则被裂分为(n +1)条峰。
某组环境相同的氢,若分别与n个和m个环境不同的氢发生偶合,且
J值不等,则被裂分为(n+1)(m+1)条峰。
如高纯乙醇,CH
2被CH
3
裂分为
四重峰,每条峰又被OH中的氢裂分为双峰,共八条峰(3+1)*(1+1)=8。
实际上由于仪器分辨有限或巧合重叠,造成实测峰数目小于理论值。
只与n个环境相同的氢偶合时,裂分峰的强度之比近似为二项式
(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比。
这种处理是一种非常近似的处理,只有当相互偶合核的化学位移差值
,才能成立。
(3)自旋偶合系统中自旋核的等价性
a.自旋偶合系统。
自旋偶合系统是指相互偶合的一组核,不要求系统内所有核之间都相互偶合,但与系统外任何磁核都不偶合。
如丙基异丙基醚中乙基是一种自旋偶合系统,异丙基是另一种自旋偶合系统。
b.化学等价核。
分子中化学位移相等的核称为化学等价核,如1,1,2-三氯乙烷中-CH
-的两质子是化学等价核。
2
又如对氯苯甲醛中2,6位两质子或3,5位两质子是化学等价的。
c.磁等价核。
分子中若有一组自旋核,其化学位移相同,并且它们各个自旋核对组外任何一个磁核的偶合常数彼此也相同,那么这组核称为磁等价
-的两个质子不仅化学位移核。
例如在1,1,2-三氯乙烷中,亚甲基-CH
2
相同,而且它们对邻位次甲基中H的偶合常数也一致,所以称磁等价核。
如果核既化学等价又磁等价,称为全同核或等同核。
d.磁不等价核。
在有机分子中磁不等价性普遍存在,对推断结构很有用。
化学等价的核不一定磁等价,而磁等价一定是化学等价。
下面举例说明磁不等价性:
例1:双键同碳质子磁不等价
例2:单健带有双键性质时,会产生不等价质子。
例3:单键不能自由旋转时,也会产生磁不等价质子。
例如BrCH
2CH(CH
3
)
2
有三个构象I、II、III。
由构象式的Newman投影
图可以看出,亚甲基中两个氢核H
a 与H
b
处于不同的化学环境,应该是不
等价的。
但实际上在室温下,分子绕C-C轴快速旋转,使两个氢核H
a 与H
bb
处于一个平均的环境,因此H
a 与H
b
是等价的。
而在低温下,这个化合物
大部分由I、II两个构象组成,只有少量的III,于是H
a 与H
b
因所处环境
有差别而成为不等价了。
例4:与不对称碳原子连接的-CH
2
-质子是不等价的。
C*为不对称碳原子,在i的分子中,不管R-CH
2
-的旋转速度有多快,
-CH
2-的两个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总是不相同,所以-CH
2
-质不等价,见i、
ii、iii的Newman投影图。
例5:构象固定的环上-CH
2
-质子是不等价的。
在室温下环已烷的两种构象转化速度快,因此直立氢H
a
与平伏He的化学位移被平均化,结果环已烷的信号为单一尖峰δ=1.43ppm。
而
甾族化合物的稠环构象是固定的,因此H
a 和H
e
的化学位移不相同为不等
价核,所以甾族化合物在δ=0.8-2.5ppm之间有复杂的信号。
例6:苯环上邻位质子也可能是磁不等价的。
如化合物I和化合物II中,虽然H
a 与H
a
`、H
b
与H
b
`化学位移相同,
但由于J
HaHb =J
Ha`Hb
、J
HbHa
=J
Hb`Ha
,因此H
a
与H
a
`、H
b
与H
b
`为化学等价但磁不等
价。
(4)偶合常数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2J(或J
同
)表示同碳偶合
3J(或J
邻
)表示邻碳偶合
大于三键的偶合称过程偶合
a.同碳偶合
2J一般为负值,变化范围大较大,与结构有密切关系。
2J随着取代基电负性的增加而趋向正的方向变化;随着键角的增加也趋向正的方向变化。
b.邻碳偶合
3J一般为正值。
在结构分析时,可以用于赤式和苏式构型的确定;六元环中取代基的的位置的确定等等。
C.远程偶合
远程偶合一般较弱,偶合常数在0-3Hz之间。
(5)自旋偶合系统的分类及命名
自旋偶合系统的分类及命名的方法是:用大写英文字母代表自旋偶合系统中的各个磁核,26个字母分成三组:A、B、C......为一组;M、N、O......为一组;X、Y、Z......为一组。
磁全同质子用同一个字母表示,质子数目用阿拉伯数字注在字母右下可命名表示为A4系统(M4或X4都可以)。
如果是一组化学等角。
如CH
4
价而磁不等价的质子,则这一组质子仍用同一个字母表示,但在字母的右上角加撇号以示区别。
如果偶合的磁核之间化学位移与偶合常数之比小于6时,则这些化学位移不同的磁核用同一编组中的不同字母表示。
例如:
(化合物i中三个质子属于ABC系统,化合物ii中两个质子属于AB系统)
如果偶合的磁核之间化学位移与偶合常数之比大于6时,则这些化学位移不同的磁核用不同组的字母表示。
例如:
CH3-CH2-CH2-NO2属于A3M2X2系统;C6H5COOC2H5属于ABB`CC`和A3X2两个系统。
现在将主要自旋偶合系统列于下表。
(点击查看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