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考试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考试重点

(考试必备)

整理:机密下载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北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收录361个腧穴。

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

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观全

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

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8条,故称~。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

~。

~。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分类:十四经穴;

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

2、原穴、络穴(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络穴为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

3、郄穴(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和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4、背俞穴、募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俞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5、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6、八会穴(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7、八脉交会穴(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8、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

。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概括“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

。分为三种: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故右手称为

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针管进针法。

“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指征:从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和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两方面判断,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有时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意义: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为“气至而有效,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气至病所”

针刺的异常情况:1、晕针(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

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不清,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则采用急救措施。预防:针刺前跟患者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针刺,医者在针刺过程中药精神专一,观察病人神色,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及早采取处理措施)2、滞针3、弯针4、断针5、血肿。

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灸法的种类:1、艾灸: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2、其他灸法:灯火灸;天灸。艾炷灸分为:直接灸;间接灸(1、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作用2、隔蒜灸: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清热解毒、杀虫的作用3、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作用4、隔附子饼灸: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作用)。

电针常用的输出波型:疏密波;断续波;连续波。

耳穴的分布: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

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耳穴的选穴原则:按相应部位选穴;按脏腑辨证选穴;按经络辨证选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