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和谐社会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民勤的调查报告
电大武威分校2007级行政管理本科朱世宇 071100088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和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首要条件和行动准则,民勤生态变迁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水文及人类经济活动,致使植被生态条件恶化,湖泊干涸,绿洲缩小,土地沙化严重,保护民勤生态环境迫在眉捷。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石羊河流域科考”社会实践小分队,对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综合治理、特别是针对中央和省上对民勤进行生态移民问题、民勤防止沙漠化危机、民勤扶贫状况调查、民勤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等课题进行科学考察和调研。通过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调研,力争写出一定水平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努力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我们不辞辛苦奔赴民勤县红崖山水库、民勤治沙已经站、民勤沙产业开发示范基地、民勤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民勤大风沙口勤峰滩、石羊河林业总场、石羊河流域终端、受沙漠化最严重的民勤湖区四乡镇(西渠镇、红沙梁乡、东湖镇、收成乡)等地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地考察。
一、生态环境的现状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流域下游,南接武威市,西南毗邻金昌,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包围。全县有30万人口,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仅占9%,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只有11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644毫米。
自古以来民勤就有"十地九沙、非灌不植"之称。干旱缺水,风沙多是该县的基本县情。近年来民勤上游来水逐年减少,地下水资源又严重超采,大片植被因缺水而枯死,柴湾因干旱而萎缩,自然条件急剧逆转,大风天气明显增多,沙尘暴接连不断,土地荒漠化的程度越来越严峻,沙尘暴造成的灾害触目惊心。因此,对治理沙患,改善生态环境值得深思。石羊河流域来水越来越少,加之大量超采地下水,致使水资源锐减。而且,地下水矿化度增大,水质越来越差,这种情况由湖区逐渐向坝区扩展。另外,地下水位的下降又导致森林草场退化、枯死,从而形成的耕地被沙化,盐碱地逐年增加的局面。再者,气候干旱少雨,沙患频发使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年甚一年,严酷的自然环境严重地制约着民勤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面对现实民勤向何处去,已成为各级领导关心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治理生态环境,发展节水农业成为民勤绿洲生存的必由之路和民勤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
(一)水资源危机逐年加剧,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民勤历史上水草丰美、可耕可渔,有“柳林粮仓”之美誉。上世纪五十年代,石羊河入境径流量年均5.42亿立方米,可供灌溉全县所有耕地。之后数十年间,由于上游灌区人口增加,耕地扩大,拦坝蓄水,打井提水,过度开发利用地表地下水资源,导致石羊河下游来水迅速递减。六十年代入境流量年均4.44亿立方米,七十年代3.17亿立方米左右,八十年代2.28亿立方米,至九十年代锐减为年均1.3亿立方米左右,四十年间均递减千万方以上。
(二)大量超采地下水,地表水供给不足,地下水质急剧恶化。
全县浅层水质矿化度每年升高0.2~0.35克/升;深层水矿化度年均升高0.24克/升。湖区及泉山部分地区由于浅层水质恶化已不能用于灌溉,更为严重的是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到目前为止,全县发生人畜饮水困难的范围已涉及到17个乡镇,166个村,14万人,18万头牲畜。有些地方的群众吃水只能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拉运,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生产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水资源的危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维护绿洲存在的沙生植物枯萎死亡,防风固沙林急剧衰败,存在的是一些残林败地。原有覆盖度在40%的190万亩红柳、白刺灌丛带现已消失90万亩,存在的100万亩,已有54万亩退化,19.5万亩沙化。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造成风沙肆虐,沙尘暴频繁,土地沙化,形成干旱化、沙漠化、盐碱化。可见水资源的短缺,是造成我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三)过度垦荒、采伐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民勤县荒山和沙漠面积达90%以上。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了部分村社向沙漠腹地进行大规模的开荒、种地及滥牧和过度樵采。90年代初期,受"黑瓜籽热"的冲击,风沙沿线的村社群众,不顾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开荒的决定,在封禁区、半封禁区内乱开荒、乱打井,大量开垦荒地,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垦荒地百余万亩,但受水、热、肥等自然条件限制,荒地一般单产不高且不稳定,而人口的增长,各家庭经济收入的攀比,又迫使人们不得不借助再扩大垦荒地或进行掠夺式经营。追求总产的提高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食欲"、"钱欲"的需要,大量尚好的草原、植被被开垦破坏,地表覆盖被减少、风蚀加剧,加快了沙漠化进程。但扩大开垦面积只给少数农户带来了一时的效益,而大多数的垦荒者并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相反,却陷入越薄收、越广种,越广种、越薄收的恶性循环之中。这实质上降低了扩大耕地面积的正面作用,更加重了恶性循环的发展。
“风起沙石飞,埋庄又压田,沙流逼人走,灾害年年有”是反映旧社会的民勤,可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部分乡(镇)、村、社干部群众为了从荒地中牟取暴利,置人造防护林、天然植被、草原柴湾而不顾,大量采伐,大量开垦,使该县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天然植被、人造防护林遭到严重破坏。到目前为止,该县被采伐破坏的沙枣树林、红柳3万余亩,梭梭1.5万亩,被破坏的柴湾高达15万亩。土地失去其抗风蚀的天然屏障,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
(四)弃耕摞荒,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垦荒者绝大多数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国家土地部门、林业部门的规划和批准,也就没有列入国家已耕土地和种植计划之中。这样以来乱垦乱开现象严重,而耕种者本身就是进行掠夺式生产,不注意保养土地的再生产潜力,使原本肥沃的土地贫脊化、沙漠化、盐碱化。加之绝大多数垦荒者带有盲目性,什么地方土地好、什么地方土质不好任其选择。若土质好,具有可耕性,也就可赚利保本,若土质不好或遇到纯沙化、纯胶土、盐碱高含地块,便猴子扳包谷,开一块丢一块。由于盲目乱垦、乱开荒地,大量荒地弃耕,造成大面积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
三、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面对民勤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感到了百年忧患。为了绿洲的生存发展,为了造福子孙后代,让我们做出正确的抉择: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绿洲生存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进程中,党中央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更加鼓舞了我们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应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党中央"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的号召,抢抓这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再造山川秀美的新民勤。
(一)挑战干旱、发展节水农业。
虽然该县有被赞誉为"沙漠明珠"的红崖山水库,但缺水问题仍是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坚持"内节外调、节调并重、以节为主"的方针,积极呼吁上级政府尽快建立统管统配石羊河水资源的管理机构,以期合理分配更多的上游来水。虽然我们几经努力,耗费巨资建成了"景电二期延伸工程"。但实践证明,引来的黄河之水,相对于久盼甘霖的广阔土地,不仅是"杯水车薪"而且是"水贵如油",只能缓减水资源危机的状况,难以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走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依法用水的路子。目前,在我县的输水渠值中,尚有24.627公里总干渠,40.242公里干渠,93.895公里支渠,1000公里斗渠,2000公里垄渠,2740公里机井输水渠仍为土渠,渗漏十分严重。为了彻底扭转这种状况,要大搞节水工程,衬砌水泥渠道,减少输水损失,提高利用效率。还要采用小畦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