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理论基础----牛中奇-2001 - 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实验教学 …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应用Bertozzi实验研究电子的电磁质量苑新喜【摘要】电子的电磁质量构成仍是物理学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般认为电子的电荷分布具有球对称性.由于球对称分布的电荷体系在其运动时的电磁场的相对论能量-速度关系完全不同于相对论(机械)质量-速度关系,那么运动电子的相对论总能量不仅是其速度的函数,也是其电磁质量与已知的电子静质量的比率的函数.基于以上认识,该文采用Bertozzi实验来研究电子的电磁质量,并对这一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对电子的电磁质量给出了一个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定量结果.【期刊名称】《实验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6(014)002【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Bertozzi实验;电子;电磁质量;电荷体系【作者】苑新喜【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与物理学院,武汉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12电子是人类发现并认识的第一个“基本”粒子。
100多年过去了,电子内部结构和质量构成仍悬而未决[1-2]。
电子的经典模型认为电子的电荷分布具有球对称性,电子的电荷均匀分布在一个球面上或球体中。
电子的经典模型研究在电子被发现之前就已开始,而且一直持续至今 [3-5]。
电子是基本的带电粒子。
根据狭义相对论,一定的质量与一定的能量对应;反之依然。
一般认为,电磁场能量是带电粒子的质量的来源之一。
但到目前为止,作为基本的带电粒子,量子理论也没有计算出电子的电磁场能量及对应的电磁场质量[6]。
原因在于人们还没有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区分带电粒子的电磁质量和非电磁起源质量这两部分质量的方法,因而长期认为这两部分质量用通常的测量方法是不能分离的。
文献[7]已独立证明:均匀带电球面的电磁场能量随着带电球面速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与带电球面的相对论质量(运动质量)的增加不同步。
该计算方法与结论可以毫无障碍地推广到一切具有球对称性的电荷分布系统。
这也就是说,假定电子的电荷分布具有球对称性,电子的电磁质量和非电磁起源质量随速度不同步增加。
K频段宽带正交器的设计与实现作者:苏丽来源:《中国新通信》2014年第14期【摘要】文章介绍了一种K频段宽带正交器(OMT)的设计过程与实现方法。
与传统正交器相比它实现K全频带(18GHz- 6.5GHz)内具有良好的驻波隔离特性。
先详细描述了此OMT的设计仿真过程,介绍了几种不同加工工艺的加工结果比较,对影响电气性能的敏感参数进行分析,实现有针对性的、重点部位的加工,最后也对目前的设计加工状态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K频段极化器电铸正交模耦合器(ortho-mode transducer)以下简称OMT,是一种常用的微波元器件。
在卫星天线的部件设计中,由于空间资源有限,又受天线小型化的影响,对天线网络整体体积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同时要求展宽微波器件的带宽,即要求微波器具有较小巧的体积以及较宽的频带覆盖率。
单个微波元器件的体积受所在频带的制约,可以改进的空间有限,在现有体积的基础上拓展带宽就给我们带来新的研究方向。
传统的OMT带宽一般≤20%,这里我们设计生产的这种宽带OMT,覆盖18GHz-26.5GHz 整个K频段,带宽达到38.2%。
具有较高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一、OMT工作原理OMT是实现两个不同极化信道同时传输信号的微波器件。
这两个信道具有较高的极化隔离特性。
OMT一般表现为三个物理接口,但在电气上它是一个四端口器件。
公共端口与馈电喇叭连接,其端口可以是方波导也可以是圆波导,它提供两个电气端口,分别分配给两个独立的正交模式,其余两个端口为标准方波导(或同轴)出口,只传输一种模式,即各自的基模。
OMT在工作的时候,由公共端口激励出互相垂直的电磁波,形成正交极化波,分别传输到相应的标准矩形口(或同轴口),信号也可以反向传输。
所以正交模耦合器对于两个正交极化波来说,是一个分离或者混合的器件。
传统的正交模耦合器带宽有限,这里为了拓展带宽,先用分波头分为四路,然后对称的两路再用阶梯过渡进行合成,能够保证在一个很宽的频带取得良好的性能。
人体对电磁脉冲吸收剂量的仿真研究
王海彬;牛中奇
【期刊名称】《电波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6(21)2
【摘要】在对39种人体组织的复介电常数进行二阶德拜式拟合的基础上,基于分辨率为3×3×3mm的人体结构模型,采用与频率相关的时域有限差分法((FD)2TD),对两种电磁脉冲作用下局部比吸收能量和感生电流密度分布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人体内局部比吸收能量和感生电流密度分布与入射电磁脉冲的频谱特性密切相关.在两种电磁脉冲作用下,人体全身平均比吸收能量分别为0.0138PJ/kg和0.0340PJ/kg.
【总页数】6页(P259-264)
【作者】王海彬;牛中奇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7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011
【相关文献】
1.人体对低频强电磁场吸收剂量的仿真研究 [J], 辛文辉;颜国正;王文兴;贾智伟
2.脉冲电磁波对人体作用的研究 [J], 王长清;祝西里
3.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特点及人体吸收剂量研究 [J], 刘宝华;杨旭富;孔令丰;王
美霞
4.人体对手机辐射吸收剂量的仿真研究 [J], 王曼珠;乔燕;路而红
5.基于高功率电磁脉冲的深海脉冲声源仿真和实验研究 [J], 谢晋兴;张永亮;江敏;江彪;郑江龙;刘丹;王宜志;黄逸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④817 电子线路与集成电路设计02方向①101 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 3 01数学④818 半导体器件原理计、CAD复试方式:口试路计算机模拟09VLS I 技术与可靠性、新型材料与器件10VLS I 与高密度集成技术12 新型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技术14 新型半导体器件和VLSI 可靠性17VLS I 设计方法学18VLS I 系统设计和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技术19SOC 设计方法学20VLS I 设计与可制造性研究21 微波功率半导体器件22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23VLS I 器件模型及仿真24 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25 新型半导体材料、器件与集成教授刘红侠教授马佩军副教授刘毅副教授王俊平教授赵天绪教授刘英坤教授张进成教授吕红亮副教授朱樟明教授贾护军副教授杨林安教授胡辉勇副教授冯倩副教授蔡觉平副教授包军林副教授高海霞副教授汤晓燕副教授董刚副教授娄利飞副教授吴振宇副教授张金风副教授集成电路毅副教授技术1913方向:王电子电路俊平副教模块设计授与仿真2014方向:赵新型半导天绪教授体器件和21VLSI 可方向:刘靠性英坤教授1722 VLSI 设方向:张计方法学进城副教18授VLSI 系23统设计和方向:吕半导体集红亮副教成电路工授艺技术2419方向:朱SOC 设樟明副教计方法学授2025 VLSI 设方向:贾计与可制护军副教造性研究授2126微波功率方向:杨半导体器林安教授件2822方向:胡宽禁带半辉勇副教导体材料授和器件2923方向:冯VLSI 器倩副教授件模型及30仿真方向:蔡24觉平副教混合信号授集成电路31设计方向:冯25晖研究员新型半导32体材料、方向:包器件与集军林副教成授2633宽禁带半方向:高导体物理海霞副教与器件授2834高速半导方向:汤体器件与晓燕副教集成电路授技术3529方向:董宽禁带半刚副教授导体材料和器件30 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31 RF、微波功率器件和电路32 微电路可靠性33F PGA 设计、集成电路低功耗设计、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仿真34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研究35 系统集成技术及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年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招生目录招生年份:2007 年本专业招收人数:110 专业代码:080903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试复同等学历备注0陈①电A★▲1新型星弼院101 政路分析03 大功率半士治基础学物理导体器△ r01 、②或电路件与集02 、05201 英分析基成电路( 030语础和系统1) ③B0杨301 数03 数2大规谟华学一字电路模集成△ r02 、④或固体电路与03 、04401 半物理系统( 030导体物02) 理或3专用李419 数集成电平字电路路与系△ r02 、与模拟统03 、04电路0( 0304系统3)芯片集张成技术波0△ r01 、5微电03 、04子学理( 030论与技4)术夏0建新6微波、*r01 、超高速05 、07器件与( 031电路5)0张7新型庆中固体器r01 、件与应05 、08用( 03208)8固体王信息、鲁豫件与应用0 8固体信息、传感和存储技术及微组装技术*r02 、03 、04(0318 )罗佳慧*r03 、07 、08(0319 )刘强*r07(0328 )张庆中r01 、05 、08(0329 )王鲁豫r03 、04 、06(0330 )赵建明r01 、03 、06(0331 )叶星宁r01 、03 、04(0332 )陈勇r02 、04 、05(0333 )罗萍r01 、03 、04(0334 )刘诺06 微机原理与应用6 07 电磁场与电磁波6 08 信号与系统6 09 数字电路6 10 计算机组成原理6 11 固体物理612 生物化学6 13 随机信号分析(信息获取与探测技术学科必选)任选一科(不得与初试、复试科目相同)感谢阅读。
《电动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MI3121004
课程名称:电动力学英文名称: Electrodynamics
学时: 46学时学分: 3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微电子学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场论与复变函数
开课学期:5 开课院系:微电子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磁场理论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任务: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静电场,恒定电场和恒定磁场,静态场的解,时变电磁场,平面电磁波。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旨在为后续的课程,如半导体物理,双极晶体管原理,场效应晶体管原理,射频电路基础,射频电路设计等奠定电磁场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 静电场(9)
具体内容:静电场的基本方程,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电偶极子的电场,电介质中的场方程,静电场的边界条件,静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场的能量,电场力。
1.基本要求
(1)掌握静电场的基本理论和表征方法。
(2)掌握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
2.重点、难点
重点:静电场,泊松方程。
难点:电容,静电场能量。
3.说明:在该部分内容开始阶段,应该用1小时左右讲述电磁场理论的概述
(二)恒定电场和恒定磁场(10)
具体内容:恒定电场的基本概念,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恒定电场与静电场,磁场、磁感应强度,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矢量磁位,磁偶极子,磁介质中的场方程,恒定磁场的边界条件,标量磁位,电感,恒定磁场的能量,磁场力。
1.基本要求
(1)掌握恒定电磁场的基本概念,磁场、磁感应强度。
(2)掌握电场和磁场之间的关系。
(3)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磁场的方程。
2.重点、难点
重点:恒定电磁场,磁场、磁感应强度, 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
难点:磁偶极子,标量磁位,磁场力。
3.说明:该部分为时变电磁场奠定基础。
(三)静态场的解(10)
具体内容:边值问题的分类,唯一性定理,镜像法,直角坐标系中的分离变量法,圆柱坐标系中的分离变量法,球坐标系中的分离变量法,复变函数法,格林函数法,有限差分法。
1.基本要求
(1)了解边值问题的分类,静态场的一般求解方法。
(2)掌握分离变量法,有限差分法。
2.重点、难点
重点:边值问题,分离变量法,有限差分法。
难点:分离变量法,有限差分法。
3.说明:该内容为学生讲述如何得到静态场的解析解和数值解。
(四)时变电磁场(7)
具体内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变电磁场的边界条件,时变电磁场的能量与能流,正弦电磁场,波动方程,时变电磁场的位函数。
1.基本要求
(1)掌握位移电流的概念及其表征。
(2)掌握时变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麦克斯韦方程组。
(5)了解波动方程。
2.重点、难点
重点: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
难点:时变电磁场的位函数。
3.说明:该部分内容使学生掌握时变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表征。
(五)平面电磁波(10)
具体内容:无耗媒质中的平面电磁波,导电媒质中的平面电磁波,电磁波的极化,电磁波的色散和群
速,各向异性媒质中的平面电磁波,电磁波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与折射,电磁波在导体表面上的反射与折射。
1.基本要求
(1)了解平面电磁波的特征。
(2)掌握平面电磁波在介质中的反射与折射。
2.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电磁波在介质中的反射与折射。
难点:媒质中的色散,极化的判定,各向异性介质中的电磁波传播。
3.说明:该部分主要讲述平面电磁波在介质中转播和界面有关问题。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五、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平时测验及作业:30%,期末考试:70%
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电磁场理论基础》,牛中奇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执笔人:张义门审核人:马佩军)
2005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