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2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9
数学分析知识点总结一、实数系与复数系1.1 实数系的定义实数系是我们熟知的数系,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实数系满足加法、乘法封闭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性质。
在实数系中,每个数都可以用小数形式表示,例如π=3.1415926535…,e=2.7182818284…等。
1.2 复数系的定义复数系是由实部和虚部组成的数,常用形式为a+bi,其中a为实部,b为虚部,i为虚数单位,满足虚数单位的定义i²=-1。
复数系具有加法、乘法运算,也满足封闭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性质。
1.3 实数系与复数系的关系实数系是复数系的一个子集,所有实数可以看作复数系中的实部为零的复数。
实数系和复数系是数学分析中的基础,涉及了数的概念和性质,对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函数与极限2.1 函数的定义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如果对于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唯一确定的函数值f(x),那么称f是x的函数,在数学分析中,常见的函数有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
2.2 极限的概念极限是数学分析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表现。
通俗地说,极限是函数在某一点上的“接近值”,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如果当自变量x趋近于a时,函数值f(x)趋近于L,那么称L是函数f(x)在x=a处的极限,记作lim(x→a)f(x)=L。
2.3 极限的性质极限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包括唯一性、局部有界性、保号性等。
同时,极限还具有四则运算性质,即两个函数的极限之和、差、积、商等于分别对应的函数的极限之和、差、积、商。
这些性质为求解极限问题提供了便利。
2.4 极限存在的条件函数在某一点处极限存在的条件有界性、单调性、有序性、保号性等。
在实际问题中,要根据极限存在的条件来判断函数在某一点处的极限是否存在。
2.5 极限的计算方法极限的计算方法包括用极限的性质、夹逼定理、洛必达法则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求解复杂的极限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函数的性质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导数复数知识点总结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导数的复数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包括复数的定义、复数函数的导数、复数函数的全微分与全导数,以及一些相关的应用和例题。
一、导数的复数定义1.1 复数的定义在正式介绍导数的复数知识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回顾一下复数的概念。
复数是由一个实数部分与一个虚数部分组成的数,通常表示为 a+bi,其中a和b都是实数,而i是虚数单位,满足i²=-1。
因此,复数可以看作是实数与虚数的结合,是一个具有一定规律和性质的数。
而复数函数就是以复数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例如f(z)=z²+1,其中z是复数。
1.2 复数的运算对于复数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实部和虚部的运算,实现加减乘除等操作。
例如,对于复数z1=a1+b1i和z2=a2+b2i,它们的和、差、积、商分别为z1+z2=(a1+a2)+(b1+b2)i,z1-z2=(a1-a2)+(b1-b2)i,z1*z2=(a1a2-b1b2)+(a1b2+a2b1)i,z1/z2=(a1a2+b1b2)/(a2²+b2²)+((a2b1-a1b2)/(a2²+b2²))i。
通过这些运算,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复数的和、差、积、商,这为后续导数的复数知识点打下了基础。
1.3 导数的复数定义在实数情况下,我们知道导数的定义是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
而对于复数函数,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实数的导数定义来给出复数函数导数的定义。
设f(z)是z的一个函数,如果存在复数w,使得对于任意给定的ε>0,存在另一个正数δ,当|z-z0|<δ时,|f(z)-w|<ε成立,则称f(z)在z=z0处有极限w,记作limz→z0f(z)=w。
如果函数f(z)在z0处有极限w,且对于z0的任何邻域内的点z≠z0,都有limz→z0(f(z)-f(z0))/(z-z0)=w,则称f(z)在z0处可导,并称w是f(z)在z0处的导数。
高中数学概率知识点总结一、概率的基本概念1.1 概率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事件,比如掷骰子的结果、抽奖的中奖情况等等。
而概率就是用来描述这些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
概率可以理解为某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常用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数值来表示,其中0表示不可能发生,1表示一定会发生。
1.2 样本空间和事件在进行概率计算时,通常需要确定一个样本空间,即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的集合。
比如掷一枚骰子,样本空间为{1,2,3,4,5,6}。
事件则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表示我们关心的那部分结果。
比如“出现奇数点数”的事件为{1,3,5}。
1.3 古典概率和频率概率古典概率是指在所有可能结果等可能时,事件发生的概率即为事件发生的次数与样本空间元素总数的比值。
而频率概率是指在实际观察中,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古典概率适用于理论计算,而频率概率适用于实际观测。
1.4 概率的性质概率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性质:(1)非负性:任何事件的概率都大于等于0;(2)规范性:全集事件的概率为1;(3)可列可加性:对于两个互不相容的事件,它们的概率之和等于这两个事件并起来的概率。
二、概率的计算方法2.1 古典概率的计算在古典概率中,当每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时,概率等于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事件数,即P(A)=n(A)/n(S)。
2.2 几何概率的计算几何概率是通过几何模型中的面积、长度或体积来计算概率的方法。
比如说,在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表示为事件的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
2.3 频率概率的计算频率概率是通过实验次数和事件发生次数的比值来计算概率的方法,即P(A)=n(A)/n。
2.4 排列和组合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按一定的次序排成一列,不同元素的个数为n!/(n-m)!。
组合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不考虑次序的情况,不同元素的个数为n!/(m!(n-m)!)。
曲面与曲线知识点总结一、曲线与曲面的基本概念曲线是在平面上的点按照特定的规则所组成的图形,而曲面则是在三维空间内的点按照特定的规则所组成的图形。
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函数来描述曲线和曲面,从而研究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1.1 曲线的性质曲线可以是直线、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不同类型的图形。
我们可以通过曲线的方程以及参数方程来描述它的形状和位置。
曲线的长短、曲率、切线、法线等性质对于描述曲线的形态和特点至关重要。
1.2 曲面的性质曲面可以是球面、圆柱面、圆锥面、双曲面、抛物面等不同类型的图形。
我们可以用二元函数或者参数方程来描述曲面的形状和位置。
曲面的曲率、切线、法线等性质是研究曲面形态的重要工具。
1.3 直角坐标系和参数方程在研究曲线和曲面的性质时,我们可以使用直角坐标系、参数方程和极坐标系等不同的数学工具来描述它们的形态和位置关系。
不同的描述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曲线和曲面的性质。
二、曲线的方程与性质曲线方程是研究曲线性质的重要工具,通过曲线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曲线的形状、位置、长度、曲率等重要信息。
2.1 一元曲线的方程一元曲线的方程可以用直角坐标系的方程或者参数方程来表示。
常见的一元曲线包括直线、圆和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
这些曲线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性质,通过曲线方程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2.2 二元曲线的方程二元曲线的方程可以用参数方程或者隐式方程来表示。
常见的二元曲线包括螺线、双曲线、阿基米德螺线等。
通过曲线方程我们可以了解二元曲线的性质和特点。
2.3 曲线的性质曲线的性质包括长度、曲率、切线、法线等重要内容。
通过曲线方程和导数的求解,我们可以求得曲线的长度、曲率和切线、法线等相关信息,从而了解曲线的形态和特点。
三、曲面的方程与性质曲面方程是研究曲面性质的重要工具,通过曲面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曲面的形状、位置、曲率等重要信息。
3.1 一元曲面的方程一元曲面的方程可以用隐式方程或者参数方程来表示。
综合知识讲解目录第一章绪论11.1初中数学的特点11.2怎么学习初中数学21.3如何去听课51.4几点建议6第二章应知应会知识点72.1代数篇72.2几何篇11第三章例题讲解17第四章兴趣练习294.1代数部分294.2几何部分45第五章复习提纲50第一章绪论1.1初中数学的特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怎么学习初中数学1,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
“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
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你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怎样是产生的?(5)把概念回归自然。
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如角的概念、直角坐标系的产生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只有回归现实才能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在应用概念判断、推理时会准确。
2,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
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一、代数部分1. 整式与分式1.1 定义与性质1.2 合并同类项1.3 四则运算法则1.4 分式的运算2. 方程与不等式2.1 一元一次方程2.2 一元一次不等式2.3 二次方程2.4 二次不等式2.5 一元高次方程3. 函数3.1 函数的基本概念3.2 常见函数类型3.3 函数的运算3.4 反函数与复合函数3.5 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 数列与数列的表示4.1 等差数列4.2 等比数列4.3 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二、几何部分1. 几何基础知识1.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1.2 角的定义与性质1.3 相交线与平行线1.4 同位角与内错角2. 三角形与四边形2.1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 2.2 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2.3 直角三角形2.4 各类四边形的性质3. 圆的属性3.1 圆的基本概念3.2 圆心角与弧长3.3 切线与切圆3.4 圆的面积和周长4. 空间几何与立体图形4.1 空间图形的投影与展开 4.2 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4.3 空间几何的性质与计算4.4 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三、概率与统计1. 概率1.1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1.2 概率的定义与性质1.3 事件的计算与排列组合1.4 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2. 统计2.1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2 统计量的计算2.3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2.4 抽样与估计四、解析几何1. 平面与直线的相关知识1.1 平面与直线的方程1.2 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3 两平面与两直线的位置关系1.4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2. 空间曲面与方程2.1 二次曲面的性质2.2 空间曲面的方程2.3 曲线的参数方程2.4 曲线在曲面上的投影与切线3. 空间解析几何相关定理3.1 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3.2 空间点的投影与距离3.3 空间线段的位置关系3.4 空间角的计算与性质五、数学思维与方法1. 数学证明1.1 数学归纳法1.2 数学递推法1.3 反证法与逆否命题2. 问题解决与数学建模2.1 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2.2 优化问题与约束条件2.3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2.4 实际问题的数学求解方法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高中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包括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解析几何以及数学思维与方法等内容。
数学归纳法相关知识点总结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且重要的证明方法,广泛应用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它是建立在自然数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基本情况成立和对于任意情况的假设进行推理,来证明任意情况成立的方法。
以下是与数学归纳法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一、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1.1 证明基本情况成立:通过直接验证第一个情况是否成立来确保归纳法的开始。
1.2 假设第k个情况成立:假设前k个情况均成立,即假设第k个情况成立。
1.3 推导第k+1个情况成立:根据第k个情况的成立,推导第k+1个情况的成立。
1.4 利用数学归纳法原理:基于第一个情况成立、第k个情况成立能推导第k+1个情况成立,所以根据数学归纳法原理,可以得出所有情况均成立。
二、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场景2.1 整数证明:证明与整数相关的等式或不等式。
2.2 数列证明:证明数列的性质,如递推关系、通项公式等。
2.3 集合证明:证明集合的性质,如集合的元素个数等。
2.4 图论证明:证明与图论相关的问题,如图的染色问题、路径问题等。
三、数学归纳法常见误区及注意事项3.1 遗漏基本情况:在使用数学归纳法时,必须验证基本情况的成立,否则无法进行后续推导。
3.2 假设过强:假设第k个情况成立时,注意不要假设第k-1个情况也成立,否则可能导致推导错误。
3.3 步骤不清晰:数学归纳法需要严谨的逻辑推导,每一步的推导必须明确、清晰,不能存在模棱两可的推理。
3.4 漏掉递归关系:在推导第k+1个情况成立时,需要明确并合理利用第k个情况的假设,也即递归关系的应用。
四、数学归纳法的拓展应用4.1 强归纳法:相比于数学归纳法只假设前一个情况成立,强归纳法假设前k个情况均成立。
4.2 双重归纳法:在证明数学命题时,先对整数n归纳,再对其他相关数值归纳。
4.3 递归定义证明:对于递归定义的数列或集合,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其性质。
五、数学归纳法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5.1 证明算法的正确性:通过数学归纳法来证明算法在各个情况下的正确性。
高一上册职中数学知识点在高一上学期的职中数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和掌握一系列重要的数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建立数学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本学期中的一些核心数学知识点的概述。
1. 直线与曲线1.1 直线和曲线的基本概念1.2 直线和曲线的方程表示方法1.2.1 直线的一般方程和截距式方程1.2.2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3 直线与曲线的交点及应用1.3.1 求解直线与曲线的交点1.3.2 应用实例:直线与曲线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2. 平面向量2.1 向量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2.1.1 向量的定义与性质2.1.2 向量的加法和减法2.2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2.2.1 向量的数量积及其性质2.2.2 向量的数量积的应用2.2.3 向量的向量积及其性质2.3 向量的线性运算与应用2.3.1 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2.3.2 向量的线性运算应用实例3. 函数与方程3.1 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3.1.1 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3.1.2 函数的性质及分类3.2 方程与不等式3.2.1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3.2.2 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 3.3 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3.1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3.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3.3 无理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 数列与数列的极限4.1 数列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4.1.1 数列的定义与性质4.1.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4.2 数列的极限与性质4.2.1 数列极限的定义与性质4.2.2 数列极限的计算方法4.3 数列极限的应用4.3.1 数列极限在数学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空间几何5.1 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5.1.1 空间点的位置关系与公理5.1.2 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公理5.1.3 空间平面的位置关系与公理5.2 空间中的图形及其性质5.2.1 空间几何体的定义与性质5.2.2 空间几何体的投影5.3 空间几何运动学5.3.1 空间几何运动的描述与性质5.3.2 空间几何运动的应用实例以上是高一上学期职中数学课程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点的概述。
初中数学角度知识点总结一、角的基本概念1.1 角的概念在数学中,两条射线或者线段的夹角称为角。
我们通常用一个圆弧来表示角,如图1所示:图1在图1中,AB和AC两条射线夹角的记法是∠BAC。
夹角的度量单位是度。
1.2 角的分类按照大小,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四种类型。
- 锐角:小于90°的角称为锐角。
- 直角:等于90°的角称为直角。
- 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称为钝角。
- 平角:等于180°的角称为平角。
1.3 角的度数角的度数是用数值来表示角的大小的。
一周的度数为360°,一度等于一圆的1/360。
常用的度、分、秒三个单位来表示角的大小。
1度=60分,1分=60秒,1°=60′,1′=60″。
1.4 角的补角和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二、角的度量2.1 角度制和弧度制角度制是我们常见的表示角的大小的方式,而弧度制则是另一种角度量的方式。
弧度制是将圆周长度为半径长度的角定义为1弧度。
在弧度制下,一周的角度为2π弧度。
2.2 弧度和角度的转换关系当角度为α°时,对应的弧度是α/180 × π弧度。
当弧度为α弧度时,对应的角度是α × 180/π度。
2.3 弧长和扇形面积弧长是指一段弧的长度。
弧长的计算公式为L = r × α,其中L为弧长,r为半径,α为弧度。
扇形面积是指由半径和圆心中心角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S = r^2 × α/2,其中S为扇形面积,r为半径,α为弧度。
2.4 弧度制的优点弧度是一种无量纲的单位,可以很好地避免度的单位在计算中引起的复杂问题。
同时,弧度制下计算三角函数的导数和微分比较简单。
三、角的运算3.1 角的加减法两个角的加法是将它们的顶点放在一起,然后使它们的始边和终边重合,再画出新的角的角形。
新教材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旨在总结材高中数学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供学生复和备考使用。
知识点一:直线与平面1.1 直线的表示方法直线可用点斜式、两点式和截距式表示。
点斜式为 $y-y_1 = k(x-x_1)$,两点式为 $\frac{x-x_1}{x_2-x_1} = \frac{y-y_1}{y_2-y_1}$,截距式为 $\frac{x}{a}+\frac{y}{b}=1$。
1.2 平面的表示方法平面可用点法式、一般式和截距式表示。
点法式为$Ax+By+Cz+D=0$,一般式为 $Ax+By+Cz=D$,截距式为$\frac{x}{a}+\frac{y}{b}+\frac{z}{c}=1$。
知识点二:集合与函数2.1 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具有某种特定条件的事物的总体。
常见的集合有空集、全集、子集等。
2.2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函数是两个集合间的特殊关系,每个自变量对应唯一一个因变量。
函数的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
知识点三:二次函数与图像3.1 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y = ax^2+bx+c$,其中 $a,b,c$ 是常数。
二次函数的图像为抛物线,其性质包括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等。
3.2 二次函数的图像变换二次函数的图像可通过平移、伸缩和翻转等操作进行变换。
常见的变换包括上下平移、左右平移、纵向伸缩和横向伸缩等。
知识点四:三角函数4.1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等。
它们表示角度与三角比例之间的关系。
4.2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为周期函数,其性质包括周期、振幅、对称轴等。
正切函数的图像具有渐近线和周期等特点。
知识点五:统计与概率5.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常见的统计学概念包括频数、频率、平均数、中位数等。
5.2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
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知识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1、有理数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在这里,学到高中就会知道,这里有2个虚数根)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3、函数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平行: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