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消化系统组成
- 格式:ppt
- 大小:12.29 MB
- 文档页数:68
胃肠道的结构与消化过程胃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部分,它由多个器官组成,承担着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关键任务。
本文将介绍胃肠道的结构组成以及消化过程。
一、胃肠道的结构组成人体的胃肠道包括食道、胃、小肠、大肠和直肠等器官。
每个器官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1. 食道:食道是连接口腔与胃的管状结构,其内壁由黏膜组织构成,具有保护作用,并通过蠕动将食物推送到胃部。
2. 胃:胃是一个位于腹腔内的扩张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储存、混合和部分消化。
胃内有多层肌肉,利用蠕动运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形成食糜。
3. 小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它具有细长的管状结构,内壁有众多绒毛样的小突起,称为肠绒毛。
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通过蠕动将食糜推进,并通过肠壁吸收营养物质。
4. 大肠:大肠是胃肠道中的下一部分,包括盲肠、结肠、直肠等。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未消化的物质转化为粪便,准备排泄出体外。
二、胃肠道的消化过程1. 摄食:消化过程的第一步是通过口腔摄入食物,将其咀嚼并与唾液混合。
唾液中的酶(如淀粉酶)开始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2. 咽喉活动:食物被咽喉推送到食道,进入胃部。
这个过程是通过咽喉肌肉和食道迁移动作来完成的。
3. 胃部消化:进入胃部后,胃液开始起作用。
胃液包含酸性消化液和酶,如胃蛋白酶,用于分解蛋白质。
同时,胃内的蠕动运动将食糜与胃液混合,形成较为稠密的物质。
4. 小肠消化:当食糜离开胃部,进入小肠时,小肠开始发挥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胆汁和胰液进入小肠,其中的酶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肠绒毛的存在增大了小肠的表面积,有助于有效吸收营养物质。
5. 大肠吸收和排泄:残留的食物和水分进入大肠,在这里大部分的水分和电解质被吸收回体内,而未被吸收的物质则形成粪便。
最后,粪便通过直肠排泄出体外。
总结:胃肠道的结构与消化过程紧密相连,每个器官都在整个消化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一、食管是连接口腔、咽腔和胃的通道。
其功能是把食物和唾液等运到胃内。
食管在起始部、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和穿越横膈处有3个生理狭窄,是异物嵌顿和肿瘤好发部位,行食管插管时应注意这些狭窄;食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组成,无浆膜层,门静脉高压症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时可引起大出血。
二、胃胃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4个部分,上端与食管相接处为贲门,下端与十二指肠相接处为幽门。
通过胃蠕动和胃液分泌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
胃壁分为4层,即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为腹壁脏层)。
黏膜层含有丰富的腺体,有贲门腺、胃腺、幽门腺,由3种主要细胞组成。
(一)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成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提供该酶生物活动所需要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盐酸还可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盐酸分泌过多会侵袭胃十二指肠黏膜,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内因子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使其被回肠末端黏膜吸收。
如内因子缺乏,则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在盐酸或已活化的胃蛋白酶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三)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侵蚀。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贮存食物,通过胃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并促使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
胃完全排空一餐混合性食物一般需4~6小时。
三、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分为4段,依次为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横部、升部。
其中球部为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
胆总管与胰管汇合或分别开口于降部内后侧壁十二指肠乳头的顶部,胆汁和胰液由此进入十二指肠。
升部与空肠相连,构成十二指肠空肠曲而移行于空肠。
空肠与回肠之间无明显界限。
小肠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
四、大肠分为盲肠及阑尾、结肠和直肠3部分。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消化系统解剖学解析消化器官的构造和消化过程消化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负责将食物分解为可被吸收的营养物质,以供机体运作。
本文将通过解剖学的视角,探讨消化器官的构造和消化过程。
一、口腔和咽喉消化过程始于口腔,食物经过咀嚼和混合唾液的作用下,形成食团。
口腔还包含舌头和牙齿,它们协同工作以帮助食物咀嚼和推动,为顺利进入咽喉做准备。
二、食管食物通过咽喉进入食管,它是一条长而柔韧的管道,将食物从咽喉运送到胃部。
食管由内部的平滑肌层协同收缩,通过蠕动运动将食物推送向下。
三、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大的器官之一,位于腹部上方。
它具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和分泌功能。
胃壁内部有许多腺体,分泌胃酸和消化酶,以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此外,胃还能够将食物通过运动将其搅拌均匀,并形成称为胃糜的物质。
四、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部分,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
在小肠内,食物与胃液和胰液混合,进一步分解和吸收。
此外,小肠壁上布满绒毛状的结构称为小肠绒毛,它们增加了吸收表面积,方便营养物质的吸收。
五、大肠大肠连接小肠和肛门,主要参与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
在大肠内,水分被进一步吸收,将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
六、肝脏和胆囊肝脏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胆汁,胆汁经由胆囊储存后进入小肠。
胆汁中的胆红素和胆固醇也由肝脏处理分解。
七、胰腺胰腺既是内分泌器官,也是消化器官。
它分泌胰液,其中含有酶类物质,协助小肠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消化。
消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作用。
食物的消化由机械性和化学性两种作用共同完成。
在消化器官的协同作用下,食物通过不同部位的消化管道,被分解成较小的分子,以便于吸收和利用。
总结起来,消化系统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解剖学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到消化器官的构造和消化过程。
深入理解消化系统的运作,有助于我们合理的饮食和增强身体健康。
尊重消化系统的机能,正确对待食物,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十章软体动物门要求: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无齿蚌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并掌握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及头足纲的主要特征,了解软体动物的重要经济种类。
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无齿蚌。
主要特征: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腹足纲除外)。
体分头、足、内脏团,其皮肤褶形成的外套膜,此膜分泌贝壳,保护身体。
用鳃呼吸(外套腔与呼吸的关系)。
体腔退化,开管式循环。
神经系由四对神经节组成。
大多雌雄异体,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一、身体柔软,多为两侧对称(除腹足纲外),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二、具皮肤褶形成的外套膜来源:为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并形成外套腔(出、入水孔)外层上皮:分泌物形成贝壳结构结缔组织内层上皮:具纤毛内层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并通过出入水孔形成水流,借以完成呼吸、摄食、排泄和生殖等功能外层上皮:分泌物贝壳保护内脏有助运动(如头足类)呼吸(如蜗牛)出、入水管:瓣鳃类等软体动物左右两片外套膜紧贴二壳内,其背面与内脏团的皮肤相连,腹缘游离,生活时左右腹缘互相紧贴,构成了其中的外套腔,外套腔之后端形成两个外管,上为出水管,下为入水管。
入水管稍大,且有感觉乳突,食物及氧随水流从入水管进入外套腔中,而代谢废物、食物残渣及性产物皆由出水管排出。
三、贝壳(贝类):1-2或8片贝壳,形态各异来源:贝壳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而成成分:碳酸钙(占95%)及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角质层结构、棱柱层珍珠层。
功能:保护柔软的身体。
四、足为运动器官,头足类的足变为腕和漏斗。
五、消化系统呈U字形,有消化腺(唾液腺、肝脏等)。
除瓣鳃纲外,口内一般有颚片和齿舌(特有)。
齿舌:是软体动物(除瓣鳃类外)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状突起上,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
摄食时,由于肌肉伸缩,齿舌可前后活动,以锉刮食物。
齿舌的数目,大小和形状为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默囊:乌贼等头足类动物在直肠的末端近肛门处有一导管,连一梨形小囊,即墨囊。
描述消化管的正常形态结构消化管是一条由多个管道组成的结构,主要功能是把食物分解,然后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有用的营养物质,以便被身体所利用。
消化管的正常结构分为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回肠、空肠、回盲肠、直肠等七部分。
每一部分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机体消化系统。
一、口腔口腔也称为唾液腺,是消化系统的第一环节,是食物进入消化系统的第一关口。
口腔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食物分解成可以被胃消化的规模,使其成为更小的颗粒,这过程就是咀嚼。
咀嚼的过程中,口腔会分泌唾液,有助于从食物中把一些营养素溶解出来,同时也帮助食物更容易被咀嚼和吞咽。
二、食管食管是从口腔通往胃的管道。
在咀嚼和吞咽时,唾液的特殊性质可使食物被能够轻易地穿过食管,到达胃里。
食管的作用是将食物从口腔送入胃里进行消化,同时也是保护食物不受胃酸的侵害。
三、胃胃是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消化系统中,其作用是将食物进行物理和化学消化,然后将消化的食物分解成营养物质,以便机体进行利用。
胃有两种酸:胃酸和胆汁酸,它们可以帮助食物被消化和吸收,同时也可以杀死一些有害的细菌。
四、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是从胃出口到回肠入口的一段保守长度的消化管,长度为约4-6米,它的作用是将胃里消化之后的食物,包括营养物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由胃的进口储存起来,然后由十二指肠的粘膜特性,吸收这些营养物质,以便被身体利用。
五、回肠回肠是从十二指肠出口到空肠入口的一段消化系统,长约为1-1.5米。
回肠的主要作用是将从十二指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和水转运至空肠,同时也是重要的消化残渣的除排程序的一部分。
六、空肠空肠位于消化系统的回肠和盲肠之间,是一段大约3米的消化管。
它的功能是用于吸收和储存营养物质,将未消化的食物继续推向消化道的下一节,并吸收大量的水分,以保证机体的水分代谢平衡。
七、回盲肠回盲肠是从空肠出口到直肠入口的一段消化管,长约2-2.5米,是消化系统中重要的排便器官。
消化系统的器官结构与功能消化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它由多个器官组成,每个器官都具有特定的结构与功能,协同工作以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下面将依次介绍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点,主要由嘴唇、牙齿、舌头和腭等组成。
嘴唇负责食物的进入和咀嚼时的闭合,牙齿用于咀嚼、切割食物,舌头则负责搅拌食物和推动食物向下咽喉。
此外,口腔内还分泌唾液,其含有酶类物质,如淀粉酶,可以在这个阶段开始分解淀粉。
食管食管是一根管状的结构,连接着咽喉和胃,起到将食物从咽喉输送至胃部的作用。
食管具有肌肉层,这使得食物可以通过蠕动的收缩运动向下传输,即所谓的吞咽反射。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位于食管下端。
胃的内壁有许多皱褶和腺体,负责分泌胃酸和酶,如胃蛋白酶,以开始蛋白质的消化。
胃还有强烈的收缩运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形成食糜。
胃的分泌物和食糜在胃内继续混合,形成泥状物体。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是肠道的第一段,与胃相连。
它起到将胃中的食糜与胆汁、胰液混合的作用,以进行下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在十二指肠中,食糜与胆汁和胰液的混合导致脂肪的消化,同时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也在此继续分解。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部分,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
它的内层有非常多的绒毛状突起,称为肠绒毛,增大了表面积以便吸收营养物质。
小肠内分泌肠液,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以进一步分解食物。
此外,小肠还具有蠕动运动,将食物推进至回肠。
大肠大肠是肠道中的最后一段,位于小肠之后,与直肠相连。
大肠主要负责水分的重吸收,将消化残渣转化为粪便,便于排出体外。
此外,大肠内还有大量的细菌,对某些物质进行发酵并产生维生素等有益物质。
肝脏和胆囊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位于腹腔内,右上方。
它的主要功能是分解、代谢和储存营养物质,还可以合成胆汁。
胆汁由肝脏产生后储存在胆囊中,与十二指肠相连,起到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器官系统整合式教学《消化系统》教学大纲一、基本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包含消化系统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症状学以及诊断学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全而地掌握消化系统各部分的正常组织结构、消化吸收的基本过程、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特征与临床诊断要点和处理原则。
对大纲分类要求中的“掌握”内容能准确理解,总结概括各知识点,说明苴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对“熟悉”内容能复述基本概念,阐明各知识点的意义:对“了解”内容应能结合系统理论和临床重点理解%种概念。
二、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临床见习和PBL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力求基础与临床知识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掌握消化系统的正常结构与生理生化过程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内在病理变化和外在症状体征以及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原则。
三、本大纲的编写基础、适用对象及考核方法本大纲是在消化系统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相关学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依据人民卫生岀版社统编规划教材内容进行编写,供五年制和八年制临床医学及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
考核方法包括期末考试(60%).实验(10%)、PBL讨论(20%)和临床见习(10%)四.学时分配消化系统整合式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课37学时,实验与见习11学时,PBL 讨论6学时,每学时40分钟,具体分配如下:五、建议教材姜叙诚、袁耀宗主编,《消化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六、参考书目1.徐晨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髙等教育岀版社,2009年2.姚泰主编,《生理学》(八年制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陈杰、李甘地主编,《病理学》(八年制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Robbins基础病理学》(第8版英文改编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5.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八年制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查锡良主编,《生物化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岀版社2007年7.William K. Ovalle PhD and Patrick C. Nahirney PhD, Nettefs Essential Histology: WithSTUDENT CONSULT Online Access (Netter Basic Science), 2008& Wolfgang F. Ganong,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nd edition. McGraw-Hill, 2005.9.Vinay Kumar. Robbins &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7th edition. Saunders, 200410.Stephen McPhee. 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 An 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 3th cd.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七、主要参考网址1 ・/Iiisemb/2.hUp:〃\vww・mcd・uiuc・cdu/hisk)/lar2e/allas/slidcsa・hlm3.hup://basic・shsmu.cdu・cn/jpkc/palholo£y/indcx・html4・hMp://cc・shsmu・cdu・cn/Ablc・Acc2・Wcb/dcfault・aspx,稱品课程一理学5.hMD://www・binglixuc・coin/6.hup://\v\vw・pathologv・cn/第一章消化系统概述【目的要求】一、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与消化、吸收、排泄和防御功能二、熟悉消化系统神经一免疫一内分泌调节的特点与意义三、了解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及其分类和临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