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锚、注浆、喷砼”等多种联合支护方式
- 格式:docx
- 大小:344.76 KB
- 文档页数:11
煤矿井下巷道支护技术类型分析和选择矿井中巷道支护是矿井生产和建设的重点,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巷道支护类型,根据围岩稳定情况、顶板软岩情况和回采巷道步骤进行分析,重点介绍锚杆支护、支护材料和特殊地质条件下支护技术等,并根据特殊地质条件下的环境例如软岩巷道与深部空留巷等进行分析。
目前,随着不断加大的开采深度,巷道支护越来越重要,煤矿选择安全高效的锚网支护为首选支护方式,本文主要介绍支护方式对推进采煤工作面安全生产和高效生产提供意见。
标签:煤矿;支护方式;巷道支护;围岩0 引言煤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能源,在现代矿井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开采深度和强度的不断增加,我国煤矿井下开采需要通过大量的巷道完成,地质条件的不断复杂化、高地应力使得巷道逐渐变得松软和脆弱,特别是大断面的巷道越来越严重,这就对巷道支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漫长的应用研究历程中,锚杆和锚网支护方式成为保障安全生产、降低劳动强度、快速高产的关键技术。
1 地质情況分析随着开采的不断深入和强度的增加,在井下采煤后,出现顶板暴露的情况,当顶板出现抗压能力较小时需要及时进行支护,以避免顶板下向弯曲,当拉力超过岩石承受能力时会出现岩石崩裂和脱落,对人员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及时做好巷道支护可以防止顶板受高地压力而变形崩落,又可以防止巷道生产中对人员安全的威胁,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2 巷道支护类型根据巷道用途,巷道可以分为开拓、采准和回采三种巷道类型,不同巷道需要选择不同的支护方式,目前较为常用的支护方式主要有棚式支架、注浆加固、砌碴支护、复合支护和锚网支护。
支护作用主要用于改善巷道围岩稳定性和控制围岩变化,选择正确的支护方式是决定围岩稳定程度的关键,下面主要重点分析几种不同类型的支护方式。
2.1 棚式支护方式这种支护方式是多用于大断面巷道的一种支护方式,历史悠久,方式操作简单,此种支护方式可以在各种地压条件下使用,大部分使用材料为木质、钢筋或金属支架,表面切面多为拱形、圆形或梯形,这种支护方式对支架质量有严格要求,支架与巷道难以密切切合,控制变形能力差,从而导致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难以达到预期支护效果。
“全锚索喷注”联合支护技术在过大断层、超长超宽围岩破碎带巷道中的应用与探讨摘要:淮北矿业集团童亭煤矿位于淮北平原中部,北距淮北市42 km,东距宿州市30 km。
东西走向10 km,南北倾向宽2~4km,矿井面积24.15 km2。
自2005年至今已施工的锚喷支护巷道两万多米,通过摸索、实践、总结,目前已形成了一套适应类似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岩石巷道的施工经验,但过大断层、超长、超宽围岩破碎带的安全快速施工对童亭矿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挑战。
为此矿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论证,制定了“全锚索喷注”联合支护技术,并在过大断层、超长、超宽围岩破碎带巷道中得到了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安全、快速、高效过大断层的目标。
关键词:岩巷支护设计全锚索支护中图分类号:t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1 工程概况预应力锚固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岩土加固技术,特别是对围岩软弱、薄弱的部位,采用高预应力全断面锚索支护技术,预紧力度大幅度的提高,支护效果非常明显。
预应力全锚索支护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巷道围岩的变形与破坏,保证了巷道安全使用,满足了过大断层、破碎带巷道安全快速施工的需要。
在施工中,改变了传统的砌碹或架喷注被动支护为主动支护,改善了围岩结构和应力分布,充分发挥锚杆、锚索耦合作用及注浆围岩的自承载能力,为破碎围岩提供变形性能好、高抗力的结构性约束,使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2 巷道布置、参数及与f10断层的位置关系86大巷东部为84大巷,南部为1042老空区,北部为1046老空区,西部为ⅱ86轨道下山。
该巷道为半圆拱形,巷道净宽4.5 m,净高3.8 m,锚喷支护。
该巷道施工至“拐”点前15 m时,遇到一大断层,该断层倾角70 °、落差在40 m左右,断层带充填厚达0.7 m松散层,断层两边为薄层状泥岩,断层与巷道夹角小、巷道穿层角度小,巷道穿断层、破碎带距离长,支护难度极大。
矿山井巷工程锚喷锚网混凝土支护结构与施工技术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及其配比,喷射混凝土支护结构等问题。
分析了锚喷和锚网喷射混凝土施工的喷射混凝土施工设备布置、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锚网喷射混凝土施工等技术措施。
关键词:锚喷;锚网;混凝土;支护结构;施工技术引言为保持矿山巷道的稳定性,避免围岩出现垮落或过大变形,巷道掘进后一般都要进行支护。
支护的主要方法是架设棚式支架、砌筑石材整体式支架和锚喷、锚网支护。
进行支护以前一般选打砌达碹方式或砼碹方式。
这些支护方式的缺点是加大了掘进断面,影响了掘进速度,还爆破、运输、支护等材料费用高。
支护效果上,埋深厚,砼碹开裂,巷道变形,底鼓现象比较严重,满足不了安全生产的需要。
目前,一些巷道采用锚网、锚索喷联合支护技术。
在采用锚网、锚索喷联合支护技术后,可明显改善围岩受力状态,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提高支护的安全可靠性。
与砼碹相比,锚喷、锚网喷和、锚网索喷联合支护技术可减少掘进荒断面,降低支护费用,经济效益显著。
锚喷、锚网喷和、锚网索喷联合支护技术可缩短工期。
因掘进断面比砼碹支护方式小,掘进工程量小,掘进速度快,可缩短工期20%左右。
喷射混凝土作为用喷射方法制备的混凝土,是砂石料、水泥和速凝剂等材料搅拌而形成,借助混凝土喷射机使混合物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通过软管输送到喷嘴处。
在喷嘴处加水混合并形成料束,高速喷敷在围岩表面上,就可形成喷射混凝土层,以支护矿井围岩。
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两种支护手段经常相互配合、补充,联合使用,形成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能够增加它们对围岩的支护能力,可以适应多种围岩条件。
1、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及其配比 1.1、水泥。
应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它凝结硬化快,保水性好,早期强度增长快。
也可从实际出发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水泥标号一般不得低于325号,过期、受潮结块或混合的水泥不能使用。
1.2、砂子。
应采用坚硬耐久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应大于2.5,含泥量要小于3%。
锚杆+锚索+锚注协调支护的应用杨德新 张 伟 张新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鹤煤公司九矿,河南 鹤壁458010)摘要:九矿东总回风巷道处于高应力、强流变环境中,开掘之后处于流变状态,出现变形破坏加剧、底鼓严重等支护问题,同时严重影响矿井通风安全,已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瓶颈问题,传统的普通支护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
文章基于此探讨了锚杆+锚索+锚注协调支护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强锚杆;强力锚索;支护;注浆;围岩失稳机理中图分类号:TD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18-0048-03一、概述九矿三一采区开采深度达到700m,区域水平主应力较大,属于深井开采。
东总回风巷位于二1煤层三一采区下部15~40m,上端与新风井相连,下端与-420回风暗斜井相连,巷道全长674.14m该巷道地面垂深为607~707m。
该巷道在石灰系太原群上部及二叠系下部山西组岩层中掘进,岩性以灰黑色砂质泥岩、深灰色中粒砂岩、黑色泥岩、L9石灰岩、及薄煤层为主。
掘进区段将揭露DF2和DF3断层,DF2断层,走向265°~270°、倾向85°~90°、倾角70°,落差0~15m;DF3断层,走向335°、倾向65°、倾角75°,落差0~28m。
该区地层西部为单斜构造,岩层倾角大,为20°~33°,中部及东部为龙宫向斜及背斜,岩层产状变化大,倾角变缓,为4°~6°。
二、东总回风巷围岩失稳机理通过井下调研、观察,发现东总回风巷存在如下的矿压显现现象:1.-420回风暗斜井,拱肩及直墙喷层部分出现裂缝、喷层脱落现象。
裂缝角度呈现不规则形态,分析其原因为剪切及拉伸破坏,力源为水平力。
2.东总回风巷出现与-420风暗斜井类似的现象,但底臌现象非常严重,底板中部出现纵向的张拉裂缝,宽处能容下胶鞋,两帮无明显差异。
软岩回采巷道支护设计软岩巷道支护历来是巷道工程的难题,通过对软岩巷道的特征分析,及支护原理和方法的论述,对到清矿回采巷道支护方式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标签:松软岩;锚杆;巷道1 软岩巷道的特征软岩巷道最明显的特征是地压显现比较剧烈,巷道维护困难,主要表现在围岩的自稳时间短、来压快、围岩变形量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四周来压、底鼓明显、遇水膨胀、变形加剧,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松、散、软、弱。
2 松软岩巷道支护原理软岩层巷道支护的着眼点应放在充分利用和发挥自承能力上。
支护原理是:根据岩层不同属性,不同地压来源,从分析地压活动基本规律入手,运用信息化设计方法,使支护体系和施工工艺过程不断适应围岩变形的活动状态,以达到控制围岩变形、维护巷道稳定的目的。
具体的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提高支护刚度的思想,支护结构及强度应与加固围岩、提高围岩自承能力相结合,与围岩变形及强度相匹配,实践证明,单纯提高支护刚度的做法是难以奏效的;2)必须采取卸压、加固与支护相结合的方法,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对高应力区,要卸得充分,对大变形区,要让得适度,对松散破碎区,要注意整体加固,对巷道围岩整体要支护住;3)进行围岩变形量测量,准确地掌握围岩变形的活动状态,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反馈,以确定二次支护结构的参数,确定补强时间,再次支护时间和封底时间;4)肃立综合治理、联合支护、长期监控的支护思想体系。
3 松软岩巷道支护原则早期的支护理论沿用地面结构工程原理设计支护参数,围岩是支护的对象,支护只是人工构筑的承载工具而已。
然而,现在岩石力学揭示,岩石破裂后具有残余强度,松动破碎围岩仍具有相当高的承载能力,围岩既是支护压力的根源,又是抵抗平衡原岩应力的承载体,而且是主要的承载结构体。
支护的作用在于维护和提高松动围岩的残余强度,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
因而,在松软岩巷道支护中,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1)维护和保持围岩的残余强度原则。
避难硐室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根据矿生产计划安排,我区队将对39五偏避难硐室进行掘进,该硐室是根据矿六大避险工程总体安排,在三九五偏车场以里布置巷道,作为三九采区火灾、瓦斯灾害事故紧急避难硐室,为保证该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特制定如下安全技术措施:一、施工方案1、巷道用途:该巷道掘进后完成后作为三九采区火灾、瓦斯灾害事故紧急避难硐室。
2、巷道支护形式和断面:巷道支护采用锚网索与全封闭U钢棚喷浆复合支护,毛断面巷道宽B=4400mm,高H=3500mm,面积为13.32㎡;成巷断面为B=3.4m,H=3.0m,直墙h=1.3m;喷砼强度符合C15要求。
主硐室设计全长为71.9m,其中平巷段为52.9m,-12.5°段19m;现开口已掘20m,主巷剩余长度52m,巷道支护方式采用锚网索喷+全封闭U钢棚复合支护。
3、施工方法:巷道掘进时采用炮掘施工,采取“三八”制组织生产,两掘一喷,循环进尺2.4m;迎头围岩破碎时,采取随掘随支进行施工,确保安全施工,架棚时每班架设2对棚,班进1m。
二、技术要求(一)临时支护巷道掘进时采用前移卡环式前探梁支架进行临时支护(前探梁锚杆距迎头不得超过锚杆的间排距,前探梁为4根不小于4m的2寸钢管,一梁三卡固定在前探梁锚杆上,并用板枇或方木与顶板褙实)。
(二)一次支护根据矿井前期及附近岩巷支护形式,支护效果、矿压显现规律及施工经验进行类比,采用如下锚网索喷支护方式能满足安全要求。
1、支护方式:锚网(索)喷浆联合支护。
2、锚杆采用高强锚杆(无纵肋螺纹钢式树脂锚杆)锚杆规格:Φ20³2400mm, 锚杆间排距800³800mm,全断面布置12根锚杆,顶部每根锚杆使用2卷Z2350锚固剂,帮部每根锚杆使用2卷Z2850锚固剂。
3、锚索规格:Φ18.9mm³7300mm,锚索间排距1500³2000mm,每根锚索用3卷Z2350树脂锚固剂锚固,托盘使用400mm长14#槽钢梁、12³100³200mm钢板和50³100³200mm 木垫板配合使用,锚索预应力均不低于100KN(31.5Mpa)。
“棚、锚、注浆、喷砼”等多种联合支护方式在软岩严重破坏巷道整治中的有效应用摘要:山西省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单位一矿西轨道大巷2500——3000m段由于巷道围岩较软,受矿井水影响后易膨胀,且本段大巷受构造应力、周围采空区、水害等多种因素影响,巷道变形严重,难以维护,严重影响使用。
后平行于轨道巷开掘绕巷仍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矿井生产。
经多方论证,采用U 型棚成形、喷砼、全锚索支护、注浆加固联合支护方式对原轨道巷进行维护,得到有效整治。
传统的棚式支护理念与先进的锚索支护理念及注浆支护理念有机结合、合理使用,达到理想治理效果。
关键词:棚、喷砼、注浆、锚索、加固工程背景:阳煤集团一矿北丈八井+669水平西轨道大巷2500——3000m段位于矿井主采煤层15#煤顶板上方,本段巷道(轨道大道)采用砌碹支护,碹体厚度300mm。
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巷道严重变形,难以维护。
为保证矿井的正常生产,在距轨道大巷南侧35m 处平行原大巷开掘绕巷(改道巷)。
改道巷采用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方式,局部地段采用全锚索支护,但是改道巷同样出现严重的挤压变形,影响正常生产秩序。
在巷道使用期间,由于轨道巷和改道巷变形严重,两条巷道被迫一条整修,一条使用,交替维护,巷道反复开帮、起底,重复加强支护,但均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严重制约矿井的安全生产秩序。
轨道大巷在原砌碹支护的基础上补打锚索补强支护,改道巷在全锚索支护后内套29U型钢拱型棚支护,但两条巷道仍无法维护,轨道大巷被迫停止使用,改道巷最窄处仅有 1.6m,勉强满足单向运输。
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巷道的有效治理成为矿井有序生产的瓶颈。
一、+669水平2500——3000m段轨道大巷破坏的主要形式+669水平2500——3000m段轨道大巷的顶、底和帮均严重变形,尤其是两帮和底板变形严重,顶板下沉量达1000mm以上,巷道底鼓量累计达2500mm以上,两侧巷帮移近量总计达3000mm以上。
改道巷破坏与轨道巷类同。
虽经多次开帮、起底,多种形式的加强支护,但仍未能有效解决。
特别是轨道巷和改道巷的后期监测中发现:巷道两帮出现明显位移,但帮锚索(L =5200mm,有效锚固长度5000mm)受力没有明显增加,说明巷道两帮浅部5000mm范围内的围岩出现整体位移或帮锚索支护失效。
二、+669水平2500——3000m段轨道大巷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Array1、巷道围岩的松、软、流变性强等特性导致巷道易变形本段大巷围岩主要以黑色泥岩为主,围岩强度低,轨道巷变形破坏形式图层理、节理和裂隙发育,黏结性较差,受风、水等外界影响后,整体力学性质会急剧下降。
普氏硬度系数:f=2~3,饱和抗压强度R b≈20Mpa;密度ρ≈2.0g/cm3。
围岩内含有遇水易膨胀的多种矿物成分,围岩流变性强。
巷道围岩本身的力学性质差是导致巷道变形、不易维护的主要原因之一。
2、巷道的断面形式设计及支护方式不合理,不能满足支护需求轨道大巷:断面形状为半圆拱型,净宽4400mm,毛宽5000mm,净高3800mm,毛高4100mm,毛断面17.82m2,巷道跨度大,断面积大。
○1巷道采用半圆拱形断面形式。
半圆拱形适用于顶压大,侧压小,无底鼓的地质条件,不能有效抵抗侧压、底压对巷道造成的破坏。
○2顶帮采用砌碹支护,底板没有支护,碹体与围岩之间没有充填。
首先,砌碹支护不能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且由于碹体与原岩之间没有充填,易造成结构应力,从而导致原岩次生裂隙的生成而引起巷道的破坏。
其次,底板没有采取任何支护措施,不能有效控制巷道底板围岩变形。
巷道受力变形期间,在维护巷道时,采用了顶帮补打锚索的控制手段,底板只简单进行起底来满足使用,仍然没有加强底板支护,违背了“治顶先治帮,治帮先治底”的原则。
在巷道后期维护期间,顶板基本没有下沉,而碹体挤跨,属于典型的侧压、底板压力大的巷道。
在巷道变形最严重时,顶帮锚索没有明显的断裂迹象,说明多次起底后,导致顶帮围岩松散,松动圈扩大化,锚索锚固端没有稳定的锚固区域。
改道巷:在轨道巷的维护不能满足使用时,在距轨道巷左侧35m 处开掘与原轨道巷平行的轨道大巷绕巷(改道巷)。
改道巷设计断面与规格与原轨道巷相同,顶帮采用锚杆锚索支护,底板没有支护。
改道巷在使用期间出现与轨道巷相同的问题,底鼓、帮鼓严重,在维护时,采用起底、扩帮,顶帮锚索补强支护、底板局部地段打底锚杆进行支护的方式,但没能有效控制巷道变形。
改道巷2600——2800米段采用全锚索支护并在局部地段套支29U型钢拱形棚,但巷道变形仍然没有得到控制,巷道变形最严重时,剩余宽度仅有1600mm,且巷道变形仍旧无法控制。
无轮是原轨道大巷还是改道巷在断面设计上均没有采取能有效控制底鼓、侧压的断面形式,在支护上也忽略了底板的支护,是导致巷道破坏的又一主要因素。
3、受周围采空区影响严重,导致巷道变形加剧+669水平2500——3000m段轨道大巷采掘工程图北丈八井+669水平西轨道大巷上方有原斜四尺井(服务于12#煤)轨道大巷,两巷垂直重叠,上部周围采区的12#基本回采完毕。
北面有原12#煤4108工作面的回风巷、尾巷煤柱横跨轨道大巷及改道巷,压力通过煤柱传递至丈八井西轨道大巷及改道巷上部。
南面原12#煤4107工作面回采完毕,采空区边缘距轨道巷70米,距改道巷30米,4107工作面的采空区压力成为两条巷道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
改道巷下方南侧的8103工作面距改道巷63.4米,8103工作面的回采进一步加大轨道大巷及改道巷保护煤柱受上下采空压力的影响,使巷道受强烈的采动影响进一步破坏。
4、地质构造因素影响西轨道大巷2500——3000m段及改道巷整体构造形态为一背斜构造,岩层最大倾角13o,最小3o。
施工中揭露1条断层和多条裂隙,断距1.0米,地质构造采生的附加水平应力不大。
5、矿井水害因素影响等轨道大巷与改道巷埋深在400——600m,有裂隙与地表贯通,受季节性水害和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的影响,在雨季期间,巷道淋头水会加大;改道巷有一条放水巷与12#煤采空积水区域相通,巷道长期有积水,底板长期受水侵蚀,彭胀性岩石造成围岩变软、变形、风化加剧。
巷道没有采取封堵水措施,长期受水害影响。
6、其它影响因素轨道巷及改道巷因周围围岩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形严重,为满足使用要求反复扩帮、起底后,锚索基本上没有稳定的锚固区域,巷道周围岩石整体呈海绵状。
原岩结构严重破坏,承载力严重降低。
三、整修轨道巷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通过对造成轨道巷及改道巷支护失稳因素的分析,可见,要想得以维护巷道,必须解决以下问题:1、通过技术手段改善巷道围岩本身的力学性能,提高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
2、必须有效加强底板支护和两帮围岩支护,控制巷道侧压和底压。
3、有效堵截该段巷道的矿井水,使巷道不受或少受水害影响。
四、轨道巷治理方案通过多方论证及借鉴其他矿井治理软岩巷道的成功经验,采取如下治理方案:巷道分段进行治理,首先对巷道进行断面整治,为下一步施工提供空间,再通过对巷道周围围岩进行浅部、深部注浆来改善围岩结构的力学性质,提高围岩整体强度,增加围岩自身承载能力,为巷道治理提供保障。
再通过高预应力锚索或组合锚索对巷道顶、帮、底进行支护,进一步提高围岩的承载能力,满足使用要求。
五、轨道巷治理施工工艺1.断面设计:轨道巷采用半圆拱形断面。
毛宽4800mm,净宽4400mm,毛高4100mm,净高3800mm。
2、支护方式:采用“29U型钢拱形棚、喷砼、全断面锚索、注浆”联合支护方式。
3、施工方法:采用分段治理方案,每30米为一基本单元。
(1)先对巷道进行扩帮起底,采用29U 型钢拱形棚进行初期支护,棚距600mm 。
主要目的是保证巷道成形并为下一步施工提供空间。
(2)对巷道顶帮进行喷浆封闭,喷浆厚度设计为100mm ,为棚后空间进行初期充填及浅孔注浆及棚后后期充填提供条件。
(3)进行顶帮浅孔注浆。
注浆孔采用排式布置,每排7个,排距3000mm ,间距 1500mm ,孔深2500mm 。
注浆材料:使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水泥使用42.5MPa 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玻璃为40波美度,模数 2.8—3.0。
材料比例: 水:水泥=(1—1.2):1;水泥浆:水玻璃=(01.-0.2)注浆压力:顶帮3Mpa,底板2Mpa 顶帮浅部注浆孔布置示意图注浆扩散半径:R浅=(γgha/2s+a)式中:γ:水的容重1g:重力加速度h:重力加速度a:岩层间隙等值半径s:浆液剪切强度β:时间系数由于扩散半径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具体扩散半径很难通过计算准确得出,因此在实际中通常采用临近孔出浆为达到扩散原则。
通过注浆对棚后进行充填并使浅部围岩结构得以改善,并为施工锚索支护钻孔、深孔注浆提供基础条件。
(4)进行顶帮全锚索支护,并利用锚索钻孔进行深部注浆。
锚索使用Φ17.8×7200mm的矿用钢绞线,每排布置7根,排距1800mm,间距1500mm。
为满足锚索孔同步注浆作用,采用分段式孔径,下端1500mm孔径为Φ42mm,上端孔径为Φ28mm,在下端孔径处埋设长度不小于1800mm的巷道锚索布置示意图高分子浆液注浆管。
注浆材料为高分子化学浆,主要作用是充填顶板深部围岩裂隙。
顶帮深部注浆压力不小于6Mpa。
顶锚索托梁使用长度1000mm的14#单体槽钢,帮锚索托梁使用长度3000mm的14#槽钢,眼孔间距1800mm,托梁分迈步交错锁住29U型棚棚腿,防止棚腿挤出,加强对巷帮支护作用。
(5)采用组合锚索及底板注浆对底板进行加固。
○1先对底板进行浅孔注浆。
由于底板底鼓严重,反复多次起底,底板岩石呈海绵状,承压性能明显降低,固先对底板浅部施工钻孔,排距2000mm,间距1500mm,孔径89mm,孔深6000mm,并进行浅孔注浆,固结底板,给底板施工锚索及深孔注浆承压提供条件。
底板浅孔注浆压力不小于2Mpa。
B、施工底板深部钻孔,用组合锚索束对底板进行加固,并利用钻孔对底板进行深孔注浆。
在浅孔注浆的基础上,施工深部钻孔,孔径89mm,孔深12500mm,排距2000mm,间距1500mm,边孔距帮500mm。
在成孔穿入锚索束后,在孔口穿入注浆管并进行封孔,然后进行深孔注浆,浆液使用4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注浆结束后,同时通过浆液固结锚索。
锚索束每组由三根Φ17.8×12500mm矿用钢绞线组成,头部配用导向帽和多极鼠笼并将锚索束头部3000mm 段编制成串珠状,以利于固结增强锚索束的整体抗拉性能。
钢绞线单根破坏载荷为350KN,单根预紧力为120KN。
每组锚索束配用一套组合托盘和三孔专用锚具;每排锚索使用一组用矿用11#工字钢焊制的专用框式底梁,底梁上下铺设两层高强底钢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