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时目标细化构建[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8
语文教学目标的构建和展开语文是人类沟通、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础。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掌握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构建和展开语文教学目标,既要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需要为依据,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的构建和展开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教学目标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需要。
语文教学目标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知识、能力和素养。
在词语运用方面,教学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表达水平;在阅读能力方面,教学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和实用文本。
2. 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语文教学目标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规律,合理确定学生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可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侧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和认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可以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 教学目标的展开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语文教学目标的展开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确保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写作能力方面,教学目标的展开可以包括写作基础知识的学习、写作技巧的培养、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技能。
2. 教学目标的展开要注重具体性和差异性。
语文教学目标的展开要注重具体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确保目标的具体可操作。
在阅读能力方面,教学目标的展开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和兴趣爱好确定,分别针对文学阅读、实用阅读、科技阅读等方面展开,确保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阅读能力。
262目标细化,语文教学的立根之本★ 张小丽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帅着教学的全过程。
而现在的事实是,好多老师拿到一篇课文,尤其是公开课,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设计教学方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却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思考与建构。
虽然,我们老师都知道教学目标很重要,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过程的展开,在备课和写教案时是第一个被写下的,但就是在这一次次的重复中,它慢慢变成了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条件反射,甚至有时是可以跳过的摆设。
怎样制定教学目标,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高效呢?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目标细化,语文教学的立根之本何为目标细化?简单说,就是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可检测的课文教学总目标和课时目标。
具体到每一课,我们该如何进行目标细化呢?我以为,以下三点是我们老师在细化教学目标时不容忽视的。
一、课程标准——目标细化的重要依据(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课程标准很明确的提出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更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风向标。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也不是三项目标的简单叠加,它们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制定的:1、认识“钥、匙、趁”等10个生字,会写“爽、紧、粮”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菠萝、仙子、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杨树、丰收、油亮亮”等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五彩缤纷”“频频”的意思。
3、能够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边读文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秋天的美好,读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
背诵自己喜爱的句段。
4、学习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自然段的段意,顺势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而运用段意串联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时目标”的把握与实施探讨作者:许艳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35期摘要:课时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终点,课时目标科学合理,是一节好课的前提条件。
不然这堂课演绎得再精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堂好课。
关键词:课时目标;“三本书”;练习题;学情一节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关键,“教什么”是解决落脚点的问题,既是这节课的出发点,也是这节课的归结点。
“怎么教”是教学技能、教学目标,科学合理是前提。
第一步:讀好“三本书”第一本书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它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指南针。
这本书包括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流淌着语文教学的源泉,它们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学科及教学特点;(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建设开放、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必修课。
第二本书就是《教师教学用书》。
它是老师备课时的拐杖。
有了它,才不会在备课中迷失方向。
不曲解文意,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本书就是“课本”。
不管给孩子们上哪一门课,在备课时要做到三个字。
“懂、透、化”。
“懂”,就是要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题思想。
“透”,就是要读懂文字背后的信息。
包括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朝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编者选编本文的用意,在这个单元学习本知识的出发点,在表达上有哪些可鉴之处,等等。
“化”就是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只有自己明白了,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才能流畅地传递给孩子,你的言行举止才能潇洒自如、游刃有余。
第二步:把握好三个层次目标第一层次目标:语文学科教学总体目标,也是之前推崇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三者不必像之前那样明确分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融,不用明确标注属于哪一类目标。
第二层次目标是学段目标。
小学语文三个学段目标: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以《秋天的雨》为例,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的细化泸县兆雅镇明德小学张贤友在平常生活、工作中,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目标,要想达到目标成就大事,关键在于把目标细化、具体化。
曾经有这样一个试验,把人分成两组,让他们去跳高。
两组人的个子都差不多,先是一起跳了6米,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
对一组说:你们能跳过6米5。
而对另一组说:你们能跳得更高。
然后让他们分别去跳。
结果第一组由于有6米5这样的一个具体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跳得高;而第二组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他们只跳过5米多一点。
许多人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并不是因为困难大,而是成功距离较远,若把长距离分解成若干个距离段,逐一跨越它,就会轻松许多。
目标具体化可以让你清楚当前该做什么,怎样能做得更好。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结合我们这册教材,谈谈我对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目标细化的理解。
学课标,知道学段目标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的教学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描述。
这与在第一学段比较,将“写话”改为了“习作”,就是到了初中毕业,还是从这五个方面进行的描述,只是要求不同而已。
(一)识字与写字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小学语文课时计划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研究,学生应能够:1. 掌握基本的汉字书写和拼音知识;2. 熟练运用正确的语法和表达方式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3. 培养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和阅读惯。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本课时计划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字母和汉字的研究(10分钟)- 学生研究英文字母的发音和书写规则;- 学生研究一些基本的汉字及其拼音。
2. 句子的构造与演练(15分钟)- 教师示范并解释句子的基本结构;- 学生通过模仿和练构造简单的句子。
3. 课文阅读与理解(20分钟)- 学生朗读课文,并注重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
4. 阅读活动(15分钟)- 学生阅读一篇简短的故事或文章;- 学生回答与文章相关的问题。
5. 作文练(2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写一篇简短的作文;- 教师检查并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过程。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练和互动。
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鼓励学生互相合作,提高语文研究的效果。
四、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课堂的表现和参与度;2.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 学生的书面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黑板、课件、故事书等。
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助教设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次课程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以上为小学语文课时计划的大致内容和安排,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具体化。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和能力培养。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进行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和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道的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
2.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介绍,课外阅读推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渐提高阅读水平。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分析,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内涵和魅力,培养他们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课程设置1.课文教学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与语言特点,同时进行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的训练。
2.阅读教学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技能,教师应该设置适当的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可采用课堂朗读、阅读课外故事书和报纸等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阅读能力。
3.写作教学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并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通过写作指导和范文示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4.文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教授文学知识,包括文学作品导读、作者介绍、文学常识等。
语文教学目标的构建和展开语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语文方面的要求。
要想构建和展开一个完美的语文教学目标,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材、课程目标、学科知识等。
本文将从构建和展开两个方面,详细阐述语文教学目标的构建和展开,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有用的指导和借鉴。
语文教学目标应当与课程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建立在满足教学任务和教学环境的前提下。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构建语文教学目标:1. 确定学习者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者的不同条件和特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语言背景、文化背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制定出针对这些特点的学习目标。
2. 将课程目标转化为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需要联系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学科领域知识目标、认知需要、道德价值观、实践技能等。
教师需要将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
3. 结合教材内容。
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是教材,教材内容是创造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师需要仔细分析教材,从中发掘出与语文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以此为基础,制定语文教学目标。
4. 根据学科知识体系。
语文教育是一门知识丰富的学科,其知识体系非常广泛。
教师需要清楚了解学科知识,并将其转变为语文教学目标。
例如,通过学习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通过学习文章写作,提高学生的书写和思维能力等。
5. 考虑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资源、课堂氛围、教学手段等。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目标,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目标的展开,是指对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实现和落实的过程,其核心是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语文教学目标:1. 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具体规划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进程与预定目标步调一致。
浅谈小学语文课时目标的细化构建小学语文课时目标的细化构建,不仅体现出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习基础与情感态度的把握。
课时目标也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小学语文课时目标细化构建小学语文课时目标的细化构建,不仅体现出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习基础与情感态度的把握。
课时目标的细化构建直接关系到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也是关乎整篇课文教学目标,教材的单元目标,整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学段目标达成与否的因素。
课时目标也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课时目标缺失,没有方向性有些老师在备课,写教案时,没有课时目标,只有一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如把握不好就会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低效现象。
如人教版第五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有整篇课文的总目标,没有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会本课生字,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课时设计:2课时。
这样的设计没有体现出课时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执教者容易出现第一课时要达成什么目标不清楚,第二课时重点完成什么任务也不明白的现象。
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学会15个生字,读通顺课文。
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新词;读文后感知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梳理课文,哪部分描写了它是个“美丽”的地方,哪部分是“富饶”的地方,并读出对它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读文后,深深感知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阅读过程中结合作业本中词句训练,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并进行仿写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和其他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进行好词佳句积累训练。
二、课时目标过大,缺乏针对性虽然教学目标应该“三维”整合设计,但是课时目标和教学目标是有区别的。
课时目标是一堂课的目标,我们要树立整单元教学的意识。
因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反复滚动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在目标构建过程中切忌课时目标过大,没有针对性。
教师应研读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课时目标。
如:一教师设计的人教版五年级的《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的课时目标:读准词语,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词语”目标过大。
以前学过的词语在这新课文中也没有必要再作为课时目标来要求了,整篇课文中的每一词语是必须读准确的。
这就是没有明确目标,没有针对性设计课时目标。
应该是,读准这篇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是新词。
作为教师应该备教材,备学生,心中明了哪些词语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能读准了。
哪些是六年级学生有问题的词语?该怎样加强学习指导,才能做到100%的同学过这词语“认知关”。
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认识6个生字,注意“烬”是前鼻音;会读会写14个生字,注意“损、宋”是前鼻音,注意“销”和“消、削”;“瑰”和“魂”、“珑”和“拢、茏”形近字的区分。
积累四字词语或成语,理解词语意思。
“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蓬莱瑶台、建筑宏伟、销毁罪证、艺术瑰宝、烧为灰烬……”普及要求:读通顺课文。
提升要求:试着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惋惜、赞叹、仇恨”的三步情感变化。
三、课时目标过多,没有重点性在设计课时目标的过程,目标不可能是面面俱到。
过多会“淹没”重点,难以落实。
“三维目标”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课时目标只有做到“具体、细化”目标达成的概率才会高,才能做到可测量性,可评价性。
如:四年级一教师设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时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该教师在这首“送别诗”的四大课时目标的设计上来讲是,目标过多。
虽然这课时目标等于一首古诗的教学目标。
虽然古诗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思想教育的渗透。
但是,并不需要把过多的目标放在一节课里。
特别是第四条,应该是整学段的古诗教学目标,不是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普及目标:字词认知。
认识5个生字(鹤、孟、陵、辞、唯),会写5个生字(孟、浩、陵、辞、唯);古诗朗读。
能准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诗句理解。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情感理解。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提升目标:古诗编演。
根据古诗编写“李白送孟浩然”的现代小故事,演一演,加深对古诗情景的理解和体验;课外拓展。
引入“李白”其他的“送别”诗,如《赠汪伦》等。
培养学有余力的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以及体验。
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的能力都有差异性,所以在制定课时目标时也应该注重分层制定,使不同的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有各自的收获。
)四、课时目标过高,忽视差异性有的教师设计的课时目标过高,没有根据每一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构建。
目光始终停留在中等偏上学生的水平,没有考虑到后进学生或是游离于中等和后进学生之间的边缘生的认知基础。
如一教师设计的略读课文《果园机器人》的课时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
知道自己生活中机器人的应用并体验机器人给生活、工作带来的方便;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积累好词的习惯。
该班级中的孩子大部分来自于山区、农村,少有学生有接触高科技的机会。
也没有生活在机器人应用广泛的环境中,所以对于机器人了解不多,更没有机会接触机器人。
所以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设计课时目标应该降低难度,特别是课时目标中的第2点,达成难度更大。
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普及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提升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生动、有趣的味道;品读结合,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品读喜欢的原因(把机器人当成人来写的句子);自学课文,略读课文中,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课外拓展,通过网络了解现在学习、生活中,机器人的广泛应用。
并感知机器人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设计理念: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教学计划中对于略度课文的目标要求:学习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根据本篇略读课文的特点,合理使用电教设备、网络资源,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也能帮助山区的三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机器人给人类带来的便捷。
)五、课时目标超前,丢掉阶段性现在有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他(她)看不到学生发展的方向,所以就很急。
急着把本不在这一学段中要学习的知识“硬塞”给他(她),急着加快孩子们的发展步伐,急着拔高孩子这一学段的学习要求,以至于目标不适中。
课时目标的设定应符合新课标,而每一学段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每一学生也都有自己的认知水平。
我们老师要在掌握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课时目标,并增长等待学生慢慢长大,等待学生慢慢发展的耐心,这样才能把课时目标设计适中、细化。
如一教师设计的第五册习作训练《我熟悉的一个人》的课时目标:第一课时目标:选择你喜欢、熟悉的一个人的一件事,通过引导——”我来夸一夸”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把喜欢的人或是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情写下来,完成草稿及自己修改文章的任务。
第二课时目标:同桌或小组内完成互相修改(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誊写到作文本上;教师有选择地欣赏佳作。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可见非同一般。
所以在第一环节举行了“我来夸一夸”是为了降低孩子写作的难度,可以增添孩子写作的兴趣,也使孩子除却对作文对惧怕心理,这种设计比较适中。
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熟练掌握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体现人物个性特点”难度就拔高了。
还有互相修改的环节中也要学生修改出“是否熟练掌握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目标”更是目标不适中。
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第一课时目标:选择你喜欢、熟悉的一个人的一件事,通过引导——“我来夸一夸”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初步学习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把喜欢的人或是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情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
第二课时目标:同桌或小组内完成互相修改——作文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和句;教师有选择地欣赏学生佳作,再次请学生自己或请同桌或小组内同学修改;誊写到作文本上。
(设计理念:人教版第五册语文教学计划——新课标中对习作的要求:开始练习习作。
乐于书面表达,有习作的信心;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和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当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和句。
)小学语文课时目标的细化构建,是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通读十二册教材,读透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本年级、本班级学生的差异来确定的。
课时目标设计的根本准则是“以人为本”,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时,既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落实“三个维度”全面发展的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的年级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从字词课时目标的细化;朗读课时目标的细化;语言实践课时目标的细化;阅读课时目标的细化;情意课时目标的细化等方面着手,让课时目标真正做到“细化、具体、分层、适中”。
这样才有利于客观评价每一堂课,有利于教者心中有底,有利于学生在每堂课中更好地发展自己。
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把握住它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