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
- 格式:ppt
- 大小:13.63 MB
- 文档页数:121
病理学:慢性肾小球肾炎又称终末期肾,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是各种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的结果。
病变特点为大量肾小球玻璃样变和硬化,原始的病变类型已不能确认。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常引起慢性肾衰竭。
预后差。
病理变化:1)肉眼观:双侧肾脏对称性缩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
肾切面皮髓质分界不清,小动脉壁增厚,变硬,肾盂周围脂肪增多,肉眼观呈颗粒性固缩肾。
2)镜下,早期可见到原先肾炎的改变,还可见大量肾小球纤维化及玻璃样变,有的形成无结构的玻璃样小团。
这些肾小球所属的肾小管也萎缩、纤维化、消失。
纤维组织收缩,使纤维化、玻璃样变的肾小球相互靠近集中。
有些纤维化的肾小球消失于增生的纤维瘢痕组织中,无法辨别原有的病变类型。
残留的肾单位发生代偿性肥大,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
肾小管上皮呈立方状或高柱状,有些肾小管明显扩张呈小囊状,上皮细胞扁平。
扩张的肾小管腔内常有各种管型。
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并有多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由于肾组织缺血和高血压,间质内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小。
因硬化、纤维化而收缩的肾单位和代偿扩张的肾单位相互交错,使肾脏呈颗粒状。
临床病理联系:有的肾炎病变缓慢,病程长短不一,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早期进行合理治疗可以控制疾病发展,取得较好效果。
病变发展到晚期,大量肾单位被破坏,由于大量肾单位结构破坏,功能丧失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硬化性肾炎的死亡原因主要是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尿毒症,其次为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和脑出血,以及抵抗力降低引起的继发感染。
小结:上述肾小球病变中,按临床表现可归类如下:1)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表现的: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为表现的: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
3)复发性或持续性血尿为表现的:IgA肾病。
4)以肾病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脂性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内容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泌尿系统疾病。
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
由于本组疾病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可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临床特点为病程长,起病前多有一个漫长的无症状的尿异常期,然后缓慢持续进行性发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药治疗疗效清热解毒药病因病机中医学认识慢性肾炎中医认为是由于肾脏元气亏虚,内外邪毒瘀阻肾络,肾体受损,肾用失司而发为本病。
本病病位在肾,涉及肺脾肝心四脏。
病性多虚实夹杂,肾元亏虚为本,外邪袭肾为标。
病程较长,且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多预后不良。
肾病水肿在急性发作时,常因风邪外袭,肺的治节、肃降失司,可以出现面部水肿;脾虚不能运化则水湿潴留也可发生水肿;肾虚不能化气,亦可水湿潴留而水肿。
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三焦借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来推动水液的蒸化、吸收、输布、利用、排泄。
因此,风、寒、湿、毒等因素阻遏三焦气化功能,则必然导致水肿的发生。
肾病水肿的病机与肺、脾、肾、肝、三焦对水液代谢功能失调有关。
西医学认识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类型不尽相同,但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炎症。
除免疫因素外,非免疫非炎症因素占有重要作用。
诊断本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症状轻重不一,可有一个相当长的无症状尿异常。
慢性肾炎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水肿、高血压、尿异常,三者可以同时并见,也可以单一或相兼出现。
早期可有体倦乏力,腰膝酸痛,纳差等,水肿时有时无,病情时轻时重,随着病情的发展可渐有夜尿增多,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最后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一一尿毒症。
西医诊断标准(1)从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起,尿异常所见或高血压持续以上。
(2)起病时缺乏明显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症状,而尿异常所见(指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的全部或一部分)存在继续以上。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标准慢性肾小球肾炎(CRF)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可导致慢性肾小球功能减退,肾衰竭以及其他严重后果。
CRF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发病,常见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糖尿病性肾小球肾炎,细菌、病毒感染以及免疫性疾病。
CRF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准确诊断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下面将具体介绍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检查由于CRF可以引发各种体征,因此患者在就诊时应首先详细提供临床表现,以便医生仔细检查。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肌张力增高,心功能不全,胸部X线显示肺水肿,肩关节和膝关节肿胀,咽部和后腭组织及粘膜萎缩,血液学检查显示出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尿蛋白定量升高,呼吸音异常,皮肤及黏膜色素沉着和血管痉挛等等。
二、实验室检查临床检查之后,诊断CRF常常需要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准确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受损程度。
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见的肾功能检测,如尿液定量分析、血清肌酐测定、血清尿素氮检测等,以及血液学检查,如白细胞计数、血常规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为了更准确地诊断CRF,在必要的情况下会对患者进行CT或MRI 扫描,以便发现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四、其他检查此外,CRF患者需要接受肾穿刺活检,以明确患者的病因,并进一步评估肾小球结构损伤情况。
在个别情况下,需要进行DNA鉴定,以诊断引起CRF的基因性疾病。
总结:CRF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准确诊断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临床检查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体征,而实验室检查则可以评估肾脏功能受损程度,而影像学检查则可以发现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肾穿刺活检可以明确病因,而DNA鉴定可以诊断基因性疾病。
只有综合运用上述技术,才能准确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一、定义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
临床特点为病程长,起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以后缓慢持续进行性发展,最终可致慢性肾衰竭。
二、分型(-)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瘢、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和遗传性(如Alport综合征、甲酸综合征等)三类。
(二)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病程晚期均进展为终末期固缩肾,表现为肾显著缩小,广泛的肾小球、肾小管、血管、间质的硬化和纤维化。
三、病因慢性肾炎包括了多种病因和病理改变的肾小球疾病,其起病后的不断和持续进展的原因可能是:(-)原发病持续性活动。
(-)肾小球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即无病变的健存肾单位处肾小球局部有代偿性高灌注。
(三)持续蛋白尿致肾小球系膜吞噬清除功能长期负荷过重,并可致肾小管及间质病变。
(四)同时并有的高血压对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影响。
上述诸多因素导致更多的肾小球硬化、肾功能减退,直至发展为尿毒症。
四、资料收集及评估(-)一般资料:入院2小时完成“患者护理评估记录单”,评估既往史、饮食、服药情况、小便(颜色、量等)。
(二)主诉资料及评估1.疲乏、无力、腰酸。
2.面黄、贫血。
3.局血压°4,蛋白尿、血尿。
5.生长发育迟缓。
6,发热、咳嗽。
(三)查体资料及评估1•营养状况评估:有无贫血、乏力、生长发育迟缓等。
2.皮肤情况:有无水肿及水肿的部位、程度、性质等。
3.精神状态评估:有无神志的改变。
4.有无感染:有无发热、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感染的症状。
(四)住院期间评估1.生命体征: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尤其是血压的变化。
2.皮肤情况:有无贫血貌、有无皮肤破损、感染等。
3.水肿消长情况。
4.神志: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及意识的改变。
慢性肾炎护理指南慢性肾炎,医学上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肾脏疾病,其特点是病程长、发展缓慢,症状可轻可重。
慢性肾炎通常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自身免疫疾病、感染、遗传因素等。
慢性肾炎的分类多样,根据病理特点可分为微小病变型、局灶节段性肾硬化、膜性肾病等。
1、饮食护理:高热量、优质低蛋白、低磷、低刺激饮食。
1)热量充足,每日126〜147kJ (30〜35Kcal) /kg2)限制盐分摄入:水肿或高血压患者应限制每日盐分摄入量,避免高盐食物,钠盐的摄入量≤1〜3g/d。
3)控制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建议每天每公斤体重0.5~0.8g,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蛋类、奶制品、精瘦肉和鱼肉。
并控制磷的摄入,每日磷的摄入<600mg。
4)多饮白开水:保持每日液体摄入量在2000-3000毫升,有助于尿酸排出。
5)避免刺激性食物:减少菠菜、芹菜、小萝卜、豆类及豆制品等含嘌呤高的食物摄入。
2、休息与运动:急性发作期、血压高、水肿严重者,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起床活动,但应避免劳累。
1)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每周建议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2)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加重肾脏的负担,不利于病情控制。
3)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根据病情和体能适度调整日常活动量。
4)适应性调整:根据患者的肾功能状态和体力情况,适时调整运动计划,避免过度或不足。
3、药物治疗的护理:①降压药物: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降压药物如ACE抑制剂和ARB 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保护肾功能。
②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等,用于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减轻肾脏的炎症损伤。
③抗凝药物:在有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中使用,如华法林等,以预防血栓形成。
④利尿剂:帮助患者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减轻水肿症状,如呋塞米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病案:郭某,女,32岁,2012年3月5日。
主诉:乏力,尿中泡沫多2周。
病史:患者自述平素易感冒。
1年前单位体检时发现Pro (2+),被考虑慢性肾小球肾炎,建议患者本人未给予重视,未用任何药物。
半年前因感冒复发,在我科住院治疗,建议患者做肾活检,但患者不同意要求保守治疗,未使用激素,住院时Pro (3+),查24小时尿蛋白1.32g/L,给予活血扶正降浊等药物,出院时复查24小时尿蛋白0.45g/L。
Pro(+)。
平时口服肾炎康复片。
2周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乏力,尿中泡沫加重。
初诊:乏力,面色无华,少气,尿中泡沫多,手足心热,腰痛。
口干咽燥、咽痛,舌质淡紫,少苔,脉细弱。
化验检查:血液分析:正常;尿液分析:Pro(3+),查24小时尿蛋白1.87g/L;肾功:正常。
西医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断:慢肾风辨证审机:气阴两虚兼血瘀治法:补气滋阴,活血化瘀。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党参15克黄芪30克生地15克山茱萸15克山药2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丹参15克丹皮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芡实15克金樱子15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十四剂日2次,早晚分服150ml。
二诊:2012年3月19日。
服药十四剂后,患者乏力减轻,面色无华,少气好转,尿中泡沫减少,手足心热减轻,腰痛略减。
口干咽燥减轻、咽痛无,舌质淡紫,少苔,脉细弱。
化验检查:液分析:Pro(2+),查24小时尿蛋白1.04g/L;肾功:正常。
上方去桔梗继续服用十四剂。
三诊:2012年4月2日。
病人诸症明显减轻。
化验:尿液分析:Pro(±),查24小时尿蛋白0.35g/L;巩固二诊方剂十剂。
按语参芪地黄汤原方出自于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卷三大肠病方,全方以补益为主要功效。
本方剂在其基础上加味而成,具体药物组成为党参、黄芪、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参、丹皮、女贞子、旱莲草、芡实、金樱子、桔梗、双花、甘草等共十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