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认同感之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9.24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认同感之关系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抵御外侮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在这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可见这场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使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大为增强,同时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也使得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中,有助于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尽管各民族形成的历史有长有短,社会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也不相同,但悠久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拓和维护了祖国的疆域,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其实近代中国的先识之士已经具有了民族认同思想和民族自我意识, 但是

直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前, 广大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十分薄弱。长期的内战与分裂, 不仅妨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而且给日本侵略者实施其征服满蒙、继而征服中国的国策以可乘之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民族心理学认为, 外敌的存在及其所造成的压力, 会迫使一个民族更加团结, 一致对外。尤其当一个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时, 则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为拯救自己的民族而英勇奋战。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压力远远超过了以往列强的每一次侵略战争。在面临亡国绝种的巨大压力前,中国各族人民摒弃前嫌,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中国的抗日战争带有救亡图存的性质,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表现了空前的民族认同感和同仇敌忾之气。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抗战军人之间或曾是同床异梦的对手,或不共戴天的夙敌,但一句“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古训让他们深明大义而同仇敌忾。蒋介石个人的死对头,广西将军李宗仁和白崇禧把他们的全部武装力量和资源都投入到这场战争中来,并接受蒋介石的领导,和他并肩战斗。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抛弃了国共前嫌,转而支持蒋介石。抗战初期,孙陵、李初犁等发起“投笔从戎”运动,郭沫若等六十余名作家签名响应,誓以血肉之躯与日寇“死战”。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弘一法师不顾佛门成法,对弟子慨然发愿:“吾人吃的是中华民族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门子弟,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自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再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中国知识文化艺术界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抗战炼狱中,一洗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来的晦涩柔靡迷乱浮嚣之气,直承春秋气象、汉唐雄风,为中国人的道德自立和文化复兴筑起凤凰涅槃式的巍峨高岗,培育、锤炼、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

在抗日战争中,蒙、藏、回联合慰劳抗日将士代表团曾通电表示:“国内各民族绝对不可分,惟有团结一致,牺牲奋斗,方可达到保国卫民的目的。”冀中地区的回族同胞表示:“我们回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有抗日的先天任务。”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表达了他们共赴国难的豪迈胸怀。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分裂中国的斗争中,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一道,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一曲曲气壮

山河的爱国主义乐章。

中华民族认同感提升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

强敌的入侵, 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认同感确实为中国洪荒以来所未有。民族的空前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展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使中国由散沙状态凝聚成一个战斗的整体。

当时,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近代史上,这样的国难是第一次,同时中国能真正以国家的组织,全民族的觉悟与热情,动员全国一切军队以救亡卫国,这也是空前之事。”“中国人今天之心理, 只是反分割反亡国这种心理已经使得二百万军队结成一个人。同时, 广大的民众, 千百万的知识青年都决心做军队的后盾。”在民族觉醒的驱动下,“地无分南北, 人无分长幼”,举国上下都抱定了与敌寇拼一死战的决心。一位外国记者写道“尽管日本人抱着阻挠中国日渐强盛这一目标来作战,可是相反地,战争的结果反令中国成为一个空前团结和坚强的战斗单位。”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彰显出中华民族抵抗强敌入侵的高度的民族自觉, 并从根本上决定了抗日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使得少数民族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来,谱写了一曲少数民族与汉族并肩战斗,共同抗战的壮丽篇章。

抗日战争期间,少数民族纷纷组织抗日武装队伍或参加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在全国各地以自己生活的地域为活动范围,一方面为抗日军队提供情报和当向导,有力地配合了抗日军队的作战;另一方面,直接展开对日本侵略军的作战。同时,少数民族在各个方面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在人力方面,数百万少数民族青年应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线。除应征入伍外,许多少数民族青年还自愿从军。此外,参加战地服务团,从事救护伤员等工作的各族妇女了保证前线需要,少数民族还投身修路修机场和运输物资等工作之中。在物力和财力方面,少数民族为抗日竭尽所能,慷慨解囊。在维护国际交通线方面,当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被日本帝国主义完全占领后,云南和新疆成为我国打破其军事和经济封锁,从陆地到空中与国际社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联系与往来,并获得国际援助的最重要的国际通道,生活在那里的少数民族为国际抗日交通线的修建和畅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们的力支持和帮助下,国际抗日交通线得以畅通无阻,从而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孤立和封锁我国的美梦。在对外宣传方面,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各国穆斯林和佛教徒的欺骗,宣传我国的抗日政策,扩大我国抗战的国际影响,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抗战事业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少数民族同胞发挥自身对外交流的悠久历史传统,主动走出国门进行抗日宣传。

总之,在抗日战争中,少数民族从自身条件出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写下了抗战史和中国革命史十分重要而又光辉灿烂的一页。

抗战期间,共同的利益和命运使各族人民不分彼此走到一起,由原来不自觉的民族合作走向自觉的民族合作。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大迁徙和大流动,打破了各民族之间原来的半封闭和半隔绝状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往。由此可知,抗战不仅大大加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得到新的升华,而且使各民族内部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