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的合理性
- 格式:docx
- 大小:13.29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案件背景在我国,安乐死(Euthanasia)一直是一个敏感且备受争议的话题。
尽管目前法律尚未明确规定安乐死,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安乐死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李某某安乐死案为例,分析安乐死在我国法律实践中的典型问题。
二、案情简介李某某,男,45岁,患有晚期肺癌,已失去治愈希望。
在经过多次化疗后,李某某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在得知病情后,李某某多次向家人表示希望安乐死,但家人出于道德和伦理的考量,坚决反对。
在病痛的折磨下,李某某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自行实施了安乐死。
案发后,警方介入调查,李某某的家人向警方报案。
三、案件争议焦点1. 安乐死是否合法?2. 李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3. 家人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四、法院判决法院审理认为,李某某患有晚期肺癌,已经失去治愈希望,且经过多次化疗,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在病痛的折磨下,李某某有权利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由于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安乐死,李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同时,家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未能阻止李某某实施安乐死,存在一定的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具体判决如下:1. 李某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2. 家人赔偿李某某生前医疗费、护理费等经济损失共计10万元。
五、案例分析1. 安乐死是否合法?在我国,安乐死尚未被法律明确规定。
然而,从伦理、道德和人权等角度来看,安乐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方面,安乐死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安乐死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选择权。
但在法律层面,由于安乐死涉及伦理、道德和人权等多方面因素,我国尚未将其纳入法律体系。
2. 李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法院认为,李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首先,李某某患有晚期肺癌,已失去治愈希望,属于无法治愈的疾病;其次,李某某在病痛的折磨下,有权利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李某某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自行实施了安乐死,属于故意杀人行为。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安乐死这一概念从1986年进入我国理论界至2001年将安乐死合法化,这一徘徊于道德和法律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其是否应该合法化的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我方认为,中国大陆地区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安乐死的定义为,对于现代医学无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可以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
接下来我方将从以下两大方面论证:第一,中国大陆的现实条件无法保证安乐死的严格执行。
首先,我国总体的医疗服务较落后,且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无法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无可挽救。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医疗水平差距较大。
安乐死定义中对于无可挽救的病症的确认,需要有一定水平且具备一定医疗条件的单位作出。
但是一些贫困地区医疗条件落后,无有权威的单位认定,且医生医德无法保证。
所以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安乐死很难实行。
其次,中国医患关系已经很紧张,安乐死这一敏感话题更易引起纠纷。
据中国医师协会对114家医院进行的调查统计,近三年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平均每起医疗纠纷赔付金额为10.81万元。
可见我国医患关系之紧张。
而且安乐死牵扯到患者家属的判断,一旦在情理上不被其认同,医患关系的明天就更难以想象了。
最后,由于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一些贫穷的患者因为不想给家人带来负担,而谎称自己的痛苦无法忍受,要求实行安乐死,我们到底同不同意?这显然是违背了安乐死设置的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初衷而被滥用。
第二,安乐死合法化会引导一种弃生的错误价值观。
有些患者不向命运屈服,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而有些患者因为疼痛,就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
我们到底应该鼓励哪一种呢?安乐死一旦合法化,就像发出了一种信号,告诉病人在斗争的时候,死亡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给了患者的放弃的理由。
从尽全力拯救、延续患者的生命,变为了可以放弃。
把在斗争和放弃中间摇摆的病人推向了死亡。
那么之后的患者呢,在痛苦中就会更多的想到安乐死这样的解脱行为,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到场各位,今天我很荣幸的能够作为本场比赛最后一位发言的辩手对本场比赛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再补充我方观点之前请允许指出对方辩友从开篇立论到总结陈词中的几点偏颇之处。
第一,对方同学告诉我们说啊,安乐死存在很多技术障碍,诸如误诊率,医学奇迹等等,但是,今天我们这个辩题是一个应然性的辩题,讨论的是安乐死合法化是不是一种社会趋势所在,障碍性只能论证其很难达到,但不是应该或者不应该的充分条件。
例如,成功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能因为存在困难否认我应该去成功的这一趋势所在吗!同样的逻辑,安乐死合法化这一趋势势在必行!第二,对方同学说,安乐死合法化会引发更多的社会危机,例如违背病人意愿,合理谋杀等危机,但是,正是因为合法化引发的社会危机,才更需要以合法化的途径去有效规范,规范患者,家属和医生的权利,惩处那些违道德法律的行为,才能真正让安乐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们社会所用,满足那些垂危病人最后的愿望!第三,对方同学说,合法化会让很多人钻法律漏洞,引发合理谋杀。
但是我想请问对方同学了,哪一条法律没有一点点的漏洞!我们要做的是完善法律,完善监督机制,还是应该全盘否定安乐死呢!还要替您您的是,那些不孝子女和不道德的医生谋杀患者,究竟是因为安乐死,还是因为人心不古呢!正因为人心不古,所以我们更应该合法化,起到规范,惩戒,威慑的作用!其实对方辩友最大的错误所在,就是只看到了安乐死的表面上的不合理性,难以操控性,没有真正从伦理,法理,以及社会的需求角度看待安乐死合法化的进程。
今天这个辩题是个应然性辩题,我们要讨论的不是安乐死到底有多少合理性或者多少不合理性,而是要看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法律的发展趋势究竟何在!之前我方一二三辩已经论证了安乐死并非具有社会危害性,反而存在其合理性。
实施安乐死必须满足四个前提,病人理性且完全自愿,家属同意,医生同意,并且有医生和护士进行实施。
所以,安乐死在操作层面上并不会产生如对方辩友所说的那重重的社会危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在法律层面上应该合法化。
安乐死合法化的探究摘要:安乐死是一个涉及法律、宗教、伦理道德、医学等诸多方面的重大问题,对于安乐死的争论,世界各国的学者一直争论论不休,目前尚无定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安乐死在解决病人痛苦、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确确实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安乐死的分类、安乐死的法律和道德依据、安乐死的历史和现状及安乐死的法定条件和法律程序进行初步探究,旨在找出安乐死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对安乐死的合法化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使中国公民过上有尊严、有生活质量的人生。
关键词:安乐死;合法化;尊严一、安乐死的定义世界各国关于安乐死的定义有很多,一种观点认为,安乐死是指对于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由于难以忍受的痛苦,出于本人意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其近亲属的同意(病人是植物人时),医生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使其安然的死去的行为。
还有学者主张,安乐死是指病人患有痛苦不堪的疾病且无法医治,濒临死亡,为了减轻其死亡时的痛苦,基于患者本人的请求或同意,采用适当的方法,促使其提前死亡的行为。
熊新文先生认为,现代医学不可挽救的濒临死亡的人或无法医治的绝症患者,由于精神和躯体受疾病折磨而极度痛苦,在本人和家属的强烈要求下,经过医生鉴定及有关部门认可,采用医学的方法,使患者无痛苦的,安逸地快速死亡,这个过程称为安乐死。
完成全国首个《安乐死暂行条例(草案建议稿)))的祝世纳教授等则认为安乐死定义是“安乐死既安乐的死亡“。
他所揭示的安乐死的内涵是死亡的优化状态,即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优化调节,减轻或消除痛苦,使死亡呈安乐状态。
安乐死的对立面不是“痛苦的生”,而是“痛苦的死”。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不能发现这些安乐死定义的共同点,即患者患有不治之症,痛苦无法忍受,基于其本意,有尊严的死去。
因此,这里基于这些共同点给出安乐死的一般定义:安乐死( Euthanasia) 一语源自于希腊语Euthanlos ,又称安死术,或称怜杀(Mercy killing)。
从尊重生命角度探讨安乐死的合理性作者:吴林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第31期摘要:在中国对安乐死虽然没有法律方面的明确规定,但安乐死一直被人们热议,反对安乐死的大都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主张“生命至上”的观念,因此,他们认为实施安乐死是残忍、违背道义、没有人性的行为。
但从尊重生命角度分析,实行安乐死是科学的符合人道主义的。
关键词:安乐死;尊严;人道主义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86-02一、安乐死的概念“安乐死”这个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词euthanasia,这个词的意思是“在愉快中死亡”,这个词主要是对医疗水平不能救治而又忍受剧烈痛苦的病人按照其意愿,由病人自己提出要求或经过其亲属的强烈要求,经过医院的许可并经过司法部门审批由医生实施,让饱受病痛的病人无痛苦、体面地结束生命,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结束生命的方式。
通过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安乐死的合理性。
但同时也鉴于我国当前的民众意愿、教育的发展、人们的接受程度等各种请款,考虑安乐死的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二、尊重生命原则概述尊重生命原则指尊重患者生存的权利,尊重患者的生命权。
对一些无法医治的病患实行安乐死,既可以让患者免除痛苦,又可以保留其尊严,这正反映了尊重生命原则的深刻含义。
因此,从尊重生命原则角度,实行安乐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传统的善始善终、寿终正寝伦理观念仍为人们颂扬。
宣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观念,要求医生尽力维护患者的生命。
同时,中国传统的思想认为,人的身体、头发以及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没有征询父母的同意,自己不能随便放弃,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孝的行为。
这种观念认为个体的生命权属于自己的父母,个体对自己的生命权无权处置,否则就会有悖于伦理纲常,被认为是不孝。
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开明。
生命权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
第1篇安乐死,作为一种涉及生命尊严、伦理道德以及法律问题的复杂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其文化、宗教、法律传统等因素,对安乐死的法律规定各不相同。
本文将分析几个主要国家的安乐死法律规定,探讨其背后的伦理、法律和文化因素。
1. 荷兰:安乐死的先驱荷兰是全世界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1991年,荷兰颁布了《安乐死法案》,允许医生在特定条件下对无法治愈的病人实施安乐死。
根据该法案,安乐死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患者患有无法治愈的疾病,且痛苦无法忍受;- 患者有明确的意愿,且该意愿在清醒状态下表达;- 医生必须与其他医生讨论该病例,并确保安乐死的决定符合患者的最佳利益。
荷兰的法律规定在安乐死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
然而,荷兰的安乐死法律也面临着伦理和道德方面的质疑,如医生是否可能滥用权力、安乐死标准是否过于宽松等问题。
2. 比利时:安乐死的扩大化继荷兰之后,比利时于2002年通过了《安乐死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比利时法律规定,安乐死适用于以下情况:- 患者患有无法治愈的疾病,且痛苦无法忍受;- 患者有明确的意愿,且该意愿在清醒状态下表达;- 患者请求安乐死的次数不少于两次,且时间间隔至少为15天。
比利时法律还规定,医生在实施安乐死时,必须与其他医生讨论该病例,并确保安乐死的决定符合患者的最佳利益。
与荷兰相比,比利时在安乐死适用范围上更为广泛。
除了成年人外,比利时法律还允许对未成年人实施安乐死。
这一规定引发了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争议,如未成年人是否具有足够的主观判断能力等。
3. 卢森堡:安乐死的谨慎推行卢森堡于2009年通过了《安乐死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卢森堡法律规定,安乐死适用于以下情况:- 患者患有无法治愈的疾病,且痛苦无法忍受;- 患者有明确的意愿,且该意愿在清醒状态下表达;- 患者请求安乐死的次数不少于两次,且时间间隔至少为15天。
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以及我们可爱的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对方一辩的陈词听起来真可谓是入情入理、义正词严,可惜字字珠玑中却是字字偏激,几下几点我不得不忍痛指出!首先,对方一辩为我们描述了种种惨绝人寰的病状,相信不仅我方,在场的评委和同学都一定会为之潸然泪下。
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这一切的背后,真的是患者本人的真实意愿吗?不想成为子女的重负,不想成为社会的重负,也许这才是患者选择死亡真正的原因。
痛苦的病症令人可以承受,而父母那份选择死亡的包含了所有的辛酸苦辣的爱才是真正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其次,根据医学权威克雷米林报告,绝大多数选择安乐死的是心理抑郁的垂危病人而非那些真正病痛缠身的患者。
面对如此的状况,难道我们不应该指引他们重新拾起生命的希望,用微笑温暖他们的心,而是只看表面现象就指给他们一条通往无尽黑暗的路吗?再者,对方辩友说人有选择生死的权利。
但“宁为人间一株草,不做天上一颗星”,我们深深地理解,人有选择生死的权利,但我们更深深地知道,生命的可贵。
在安乐死的浪潮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高呼,真正的尊重是让病人不放弃每一寸生命的希望!让我们正视问题,才能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安乐死在中国不应该合法化。
欲正其身,先正其名。
《辞海》2841页中将“安乐死”定义为现代医学无法挽救而面临濒临死亡的病人的真诚主动要求,医生为解决其不堪忍受的痛苦而采取无痛苦的措施,提前结束其生命。
“应该”解释为:在伦理学上指由道德规律所要求的规定。
而“合法化”是指:使其符合法律规定。
而此次辩题的前提是在中国,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明确了以上定义,让我们来重点明晰一下比较的标准。
要判断安乐死在中国的合法化与否,就要看谁更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更能促进中国社会长远的稳定发展。
明确了定义和标准,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第一,安乐死其自身具有非常大的不合理性。
一辩词: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以及我们可爱的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对方一辩的词听起来真可谓是入情入理、义正词严,可惜字字珠玑中却是字字偏激,几下几点我不得不忍痛指出!首先,对方一辩为我们描述了种种惨绝人寰的病状,相信不仅我方,在场的评委和同学都一定会为之潸然泪下。
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这一切的背后,真的是患者本人的真实意愿吗?不想成为子女的重负,不想成为社会的重负,也许这才是患者选择死亡真正的原因。
痛苦的病症令人可以承受,而父母那份选择死亡的包含了所有的辛酸苦辣的爱才是真正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其次,根据医学权威克雷米林报告,绝大多数选择安乐死的是心理抑郁的垂危病人而非那些真正病痛缠身的患者。
面对如此的状况,难道我们不应该指引他们重新拾起生命的希望,用微笑温暖他们的心,而是只看表面现象就指给他们一条通往无尽黑暗的路吗?再者,对方辩友说人有选择生死的权利。
但“宁为人间一株草,不做天上一颗星”,我们深深地理解,人有选择生死的权利,但我们更深深地知道,生命的可贵。
在安乐死的浪潮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高呼,真正的尊重是让病人不放弃每一寸生命的希望!让我们正视问题,才能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安乐死在中国不应该合法化。
欲正其身,先正其名。
《辞海》2841页中将“安乐死”定义为现代医学无法挽救而面临濒临死亡的病人的真诚主动要求,医生为解决其不堪忍受的痛苦而采取无痛苦的措施,提前结束其生命。
“应该”解释为:在伦理学上指由道德规律所要求的规定。
而“合法化”是指:使其符合法律规定。
而此次辩题的前提是在中国,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
明确了以上定义,让我们来重点明晰一下比较的标准。
要判断安乐死在中国的合法化与否,就要看谁更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更能促进中国社会长远的稳定发展。
明确了定义和标准,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第一,安乐死其自身具有非常大的不合理性。
摘要安乐死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法学、医学问题,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病人、家庭、社会等多种价值的交叉和冲突。
安乐死合法化是对病人的尊重,也能减轻病人家庭和社会医疗资源的压力。
而使安乐死的合法化,要通过法律严密的制定安乐死的各项程序,从而达到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避免安乐死滥用和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文章从先从安乐死的概念进行了概述,使人们对安乐死有个总体的了解。
然后对安乐死合理性和非罪化进行分析,以说明安乐死本身具有合法化的理论基础。
安乐死毕竟涉及多个学科,具有复杂性,并且其涉及的又是有关生命的话题,我们必须谨慎对待。
目前安乐死的合法化虽然还不具备完善的基础,但是其合法化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实施的有关设想,从安乐死实施条件和安乐死立法原则进行阐述。
关键词:安乐死;生命权;合法化;生命利益AbstractEuthanasia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legal, medical problem, but also is an extremely sensitive social issue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atient, family, social and other values of the cross and conflict. The legalization of euthanasia is patients with respect, but also can reduce the patient's family and social health resource pressure. The legalization of euthanasia, through legal strict formulation of euthanasia procedures, so as to achieve life value and social value of double implementation, avoid euthanasia abuse and to be utilized by people have an ulterior motive.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euthanasia from are outlined, enabling people to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euthanasia. Then the rationality and the decriminalization of euthanasia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legalization of euthanasia itself has theoretical basis. It relates to many subjects, complexity, and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opic of life, we must be treated with caution. At present, the legalization of euthanasia is not perfect, but its legalization trend is in doubt, so the author brings forward the legalization of euthanasia in our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levant idea, from euthanasia euthanasia legislation condition and the principles expounded.Keywords:Euthanasia;The right of life;Legalization;Life interes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1 研究目的 (1)1.2.2 研究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1国外研究现状 (2)1.3.2 国内研究现状 (2)2安乐死的概述 (4)2.1 安乐死的概念 (4)2.2 安乐死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5)3 安乐死的法理学思考 (7)3.1安乐死对生命自决权的尊重 (7)3.2安乐死对人格尊严的尊重 (8)4安乐死的非罪化 (10)4.1从犯罪本质分析 (10)4.2 从违法性阻却事由理论分析 (11)4.3 从期待可能性理论分析 (12)5 安乐死的伦理道德思考 (13)5.1 安乐死不违背医生的职业道德 (13)5.2 安乐死不违背亲情伦理道德 (13)6实现安乐死合法化的构想 (15)6.1 立法技术上对安乐死的限制 (15)6.2 安乐死合法化的配套保障措施 (16)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附录 (21)1 绪论1.1研究背景在人类社会中,生命一向被人们看作是人类最宝贵与珍视的东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求延续生命。
支持安乐死的政策主张伦理:一定范围内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规范道德:一定范围内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主观意愿的行为规范安乐死从产生至今仍处于支持方与反对方争锋相对的境地,从争论的焦点看主要是安乐死中的伦理问题,对支持安乐死的政策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安乐死不违背伦理与人权西方的反对者认为:人的生命是神赋予的,权利也是神赋予的,人的生命和权利是建立在神与个人的关系基础上的,个人没有权利决定自己或别人的生死,否则便不符合伦理,是文明的退步。
当上述关系不存在时、其中的伦理便不存在,以下分析:生命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只属于个人和自然,权力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约定的一种行为规范,人可以自愿选择使用或放弃自己拥有的权力,所以在不损害他人权利的前提下,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并且选择死亡的方式;同样当两个人之间自愿决定解除某种权利关系,并且在不损害他人权利的前提下,彼此之间再发生违背这种准则的行为的时候就不存在侵权的关系;相信生命源自于神的决定本身是一种落后的文明。
国内反对者认为:生命由自然律决定,强行致死有违自然法则;当出现晚辈对父辈选择执行安乐死时,是违背人伦道德的。
人为地将濒危的病人无法挽回的,由疾病导致的必死的结局,稍稍提前一点,而并未改变患者将死的命运,并不违背自然法则;对于死亡不可避免而又遭受极大痛苦的病人来说,晚辈满足长辈人生最后一个要求是尊重长辈的选择,并不违背人伦道德。
二、安乐死不违背医生的职业道德反对者认为: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医生不能靠杀死一个人去为该人根治疾病痛苦是人们对客观事实所反映出来的主观感受在病人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且当病人的状态已经无法改善,者们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也只是这种无尽的痛苦与煎熬,寻求医生为其摆脱痛苦,医生在与病人达成一致意见且不侵犯第三方利益时,对病人执行安乐死并不违背医生的职业道德,因为医生的职责是不但要治愈病人,而且还要减轻他的痛苦和悲伤,这样做,不但会有利于他健康的恢复,而且也可能当他需要时使他安逸地死去。
第1篇一、引言安乐死,是指患者因疾病等原因,自愿选择以无痛苦的方式结束生命。
近年来,安乐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比利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允许安乐死的国家,其安乐死法律规定具有典型意义。
本文将从比利时安乐死的历史背景、法律规定、实施程序以及面临的争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比利时安乐死的历史背景1. 安乐死观念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安乐死观念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关注生命质量,追求有尊严的死亡。
2. 比利时安乐死的立法历程(1)1982年,比利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安乐死法律——《关于患者死亡权利的法律》。
该法律允许医生在特定情况下结束患者生命,但受到严格限制。
(2)2002年,比利时修改了安乐死法律,放宽了适用条件。
根据新法律,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患有不治之症,生命质量极低;患者自愿,并反复表达安乐死的意愿;患者无法表达意愿时,有近亲属同意。
(3)2014年,比利时再次修改安乐死法律,将适用范围扩大到成年人。
同时,取消了安乐死的年龄限制,允许成年人自主选择结束生命。
三、比利时安乐死法律规定1. 适用对象(1)成年人:比利时安乐死法律规定,适用对象为成年人,包括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
(2)未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比利时法律规定,需由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同意,方可实施安乐死。
2. 适用条件(1)不治之症:患者患有不治之症,生命质量极低,无法忍受。
(2)自愿意愿:患者自愿选择安乐死,并反复表达意愿。
(3)沟通困难:患者无法表达意愿时,有近亲属同意。
3. 实施程序(1)评估:医生对患者进行评估,确认其符合安乐死条件。
(2)咨询:医生与患者、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意愿。
(3)签字:患者、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签署同意书。
(4)实施:医生按照规定程序,为患者实施安乐死。
4. 法律责任(1)医生:医生在实施安乐死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第1篇一、引言安乐死,又称“无痛苦致死”,是指患者因疾病、残疾等原因,在自愿、清醒的情况下,通过合法手段结束生命。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安乐死问题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我国在安乐死法律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探讨安乐死法律问题的适用,为我国安乐死立法提供参考。
二、安乐死法律问题的背景1. 患者痛苦:许多晚期患者因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传统治疗手段难以缓解其痛苦。
2. 医疗资源紧张:我国医疗资源有限,部分患者因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而备受煎熬。
3. 患者权利意识增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自身权利的认识不断增强,对安乐死的需求日益增长。
4. 国外安乐死立法实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和地区已立法允许安乐死。
三、安乐死法律问题的适用原则1. 自愿原则:患者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安乐死,任何形式的外力干预都是不允许的。
2. 清醒原则:患者在决定接受安乐死时必须处于清醒状态,确保其决策的合理性。
3. 无痛苦原则:安乐死过程应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确保患者尊严。
4. 严格审查原则:安乐死申请需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确保患者申请的合理性。
5. 医疗伦理原则:尊重患者意愿,维护医疗伦理,防止滥用安乐死。
四、安乐死法律问题的适用范围1. 晚期癌症患者:晚期癌症患者因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安乐死可为其提供一种解脱。
2. 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因病情恶化而痛苦不堪,安乐死可为其提供一种解脱。
3. 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因治疗无效而痛苦不堪,安乐死可为其提供一种解脱。
4. 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因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安乐死可为其提供一种解脱。
五、安乐死法律问题的适用程序1. 患者提出申请:患者向医疗机构提出安乐死申请,并填写相关表格。
2. 医疗机构评估:医疗机构对患者的病情、痛苦程度、家庭状况等进行评估。
3. 伦理委员会审查:医疗机构将评估结果提交伦理委员会审查,确保安乐死的合理性。
在我国,安乐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尊严、生命质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安乐死也逐渐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安乐死的讲座,以下是我在讲座中的心得体会。
一、讲座背景此次讲座由我国著名伦理学家、医学专家共同主讲,旨在探讨安乐死的伦理、法律、医学等问题,提高人们对安乐死的认识,为我国安乐死立法提供参考。
讲座吸引了众多关注安乐死问题的专家学者、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
二、讲座内容1.安乐死的定义与分类讲座首先对安乐死进行了定义,即指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医学手段使患者无痛苦地结束生命。
安乐死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两种。
主动安乐死是指医生直接给予患者药物或其他手段结束生命;被动安乐死是指医生停止对患者的治疗,让患者自然死亡。
2.安乐死的伦理争议讲座中,专家们从伦理角度分析了安乐死的争议。
一方面,安乐死尊重了患者的自主权和生命尊严,符合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安乐死可能导致医生的不当干预,违背了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
此外,安乐死还涉及到生命价值、生命伦理等深层次问题。
3.安乐死在法律上的困境讲座指出,我国现行法律对安乐死持谨慎态度。
一方面,我国刑法明确禁止故意杀人,安乐死可能涉嫌故意杀人罪;另一方面,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生命权,安乐死可能侵犯公民的生命权。
因此,安乐死在法律上面临着诸多困境。
4.安乐死在医学上的可行性讲座强调,安乐死在医学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处于不可逆转的痛苦状态,为安乐死提供了技术支持。
然而,安乐死在医学上的可行性并不代表其伦理和法律上的合理性。
5.我国安乐死立法的建议讲座最后,专家们针对我国安乐死立法提出了以下建议:(1)完善安乐死立法,明确安乐死的适用条件、程序和法律责任;(2)加强医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生对安乐死的认识和应对能力;(3)开展安乐死试点,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广安乐死提供依据。
安乐死合法性的法理分析_读后感_心得体会【摘要】安乐死“合法性”研究应是“合法化”研究的前导。
否则后者很可能陷入盲目。
从逻辑上说,“安乐死合法性”具有三种可能内涵:安乐死不违法;依法律施行安乐死;安乐死是一种权利。
分析表明,第一种和第三种安乐死合法性尚不能被现代法权系统承认。
各国安乐死立法主要体现了第二种安乐死合法性。
第一种安乐死合法性容易被遗忘和忽视;第二种安乐死合法性目前遭到了广泛的误解:第三种安乐死合法性则是误解的产物并且超出了法律的维度。
【关键词】安乐死;合法性;合法化;死的权利;安乐死立法【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297(2007)01—0041—06the analysis of jurisprudence on euthanasia leganty.liu ze-gang. the southwest unwe~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law【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precondition the study of legality to legitimization in euthanasia’’s research.in the log—ical way,there are three probable connotations in the study of euthanasia legality:euthanasia does not transgress;practic—ing euthanasia in accordance with law;euthanasia is a right. i e paper points out the first and third kind of connotationshave not been acknowledged by the modem legal right system. i e legislations of euthanasia in the wodd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second kind of connotation. meanwhile, the first kind of connotation is buried in oblivion. and the secondkind sufers wide misinterpretation.the third kind of study has been become the ofspring of misinterpretation beyond thelegal dimensionality. i e paper distinguishes itself the three probable study ways in legality of euthanasia from the cur—rently confused researches.【key words】euthanasia,legality,legitimization,right of death,legislations of euthanasia一、安乐死“合法性”的界定“合法性”是一个容易遭到滥用的概念。
伦理:“安乐死”有悖生存权利安乐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长久的历史。
斯巴达人为了保持健康与活力,处死生来就存在病态的儿童。
亚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中表示支持这种做法。
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赞成把自杀作为解除无法治疗的痛苦的一种办法。
毕达哥拉斯等许多哲人、学者、政治家都认为在道德上对老人与虚弱者,实施自愿的安乐死是合理的。
其他社会也有些安乐死的报道。
安乐死的再次提出,并大肆宣传和广泛推行,发生在1930年代的纳粹德国。
实际上,纳粹分子是在安乐死的借口下,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纳粹罪行的揭发使人们在讨论安乐死和优生学问题时不能不有所忌讳。
后来,安乐死问题又引起广泛的兴趣,这主要来自医学本身。
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化了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中包含的一对固有矛盾。
作为医学伦理学基础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一方面要求医生解除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又要求延长病人的生命。
以前只要一个人无法进食,生命就难以维持,而呼吸、心跳停止,就算死亡;残疾人很难终其天年。
现在人体的许多功能都可以用人工的方法维持;同时,由于一些治疗措施的进步,许多不治之症的结局可以变得相当拖沓。
这样一来,病人临终前的痛苦也延长了,这种痛苦不可能在死亡到来前解除。
不少疾病终末期的病人,由于不能忍受病痛的折磨,哀求医生结束他的生命,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有时就杀死自己。
但由于不谙生理解剖,在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他们往往不得不忍受多余的痛苦。
于是,有关安乐死的案例和讨论不断出现。
在安乐死的讨论中,还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垂危病人的安乐死。
这里,安乐死只不过使死亡时间稍稍提前一些。
②非垂危病人的安乐死。
若不进行安乐死,病人可以存活相当长时间,并且不一定自觉痛苦,但他的生活质量是低下的,对社会家庭是一个负担。
例如畸形或发育不全的婴幼儿或患不治之症但尚未处于垂危阶段的病人,以及植物人等。
无论从伦理学还是从法学的角度来看,消极的安乐死接近自然死亡,而积极的安乐死则接近故意杀人。
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安乐死应该合法化。
首先我们要明确安乐死的定义,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的一种方式。
以下我将从其合理性,病人权利性和社会价值性这三个层面来证明我方观点。
从合理性来说,首先,安乐死是一种死亡状态,不是死亡原因,故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其次,安乐死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
“好死不如赖活”这种观念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合理吗?不!因为现代人的道德观念认为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现象,一个人不但有生的权利,也应当有死的权利。
人们渴望“优生”,也需要“优死”。
再次,传统的医德认为医生对垂危病人要想方设法抢救才算尽到职责。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忽视了患者本身的需要,忽视了患者倍受病痛折磨的事实。
早期唯物主义者培根曾说过:“医生的职责是不但要治愈病人,而且还要减轻他的痛苦和悲伤,这样做,不但会有利于他健康的恢复,而且也可能当他需要时使他安逸地死去。
”而安乐死正是帮助解除病患痛苦的最佳方法,也是医生职责的所在之处,不对安乐死予以肯定和认可,就是对患者和家属的一种最大的残忍。
从病人权利性来说,生命属于个人,一个人有权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处置,包括结束自己生命的自由。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延长寿命,却无法使人永生。
一个身患不治之症而又无法忍受痛苦的病人,完全有权选择安乐死的死亡方式。
我们必须从病人利益出发,不应该为所谓的“社会公益和医学进步”而把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发现救命良方,从而忽视病人万分痛苦的客观现实。
尊重和保障每个人“安乐死”的自主权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从社会价值性来说,受传统封建道德思想束缚,许多病人的子女迫于社会压力,在眼看着自己父母倍受病痛折磨时也不支持父母实施安乐死。
因为怕被社会视为“大逆不道”或“不肖子孙”。
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毫无效果的救治,在给自己带来巨大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在浪费有限的社会医疗资源。
安乐死的合理性
首先,我个人觉得安乐死在中国因该被实行的。对于这一观
点,有以下几个理由:
1、 安乐死并不构成犯罪。安乐死在中国到现在的法律上是
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但是,实际上安乐死并没有构成犯
罪的要件。安乐死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病人在自知必
死的情况下,为了不给给家庭造成更多的负担,同时也
为了结束自身必死还可怕的痛苦,要求进行安乐死,这
并不是犯罪。对于安乐死会造成的一系列坏的社会影响,
比如医生渎职、病人子女为省下大量医疗费而要求安乐
死的这些行为,这些行为正是立法者应该去思考如何解
决的,而不是以会发生这些行为而放弃安乐死这一人道
的做法,甚至将它直接了断的断定为犯罪。
2、 安乐死是对病人生命权利的尊重。当一个病人在身患绝
症,医学已经无法解决,并且病人时刻遭受着病痛的折
磨时,这时病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难道这种时候还
要让病人艰难的维持他那微弱的生命而且继续受着折
磨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吗?这时候病人已经完成了他生命
的价值,而且无法再创造价值,病人也可在此时安息了。
对于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在他生命的最后之际,能够
安详、无痛苦的离开,我想是对生命的一种莫大的尊重。
3、 安乐死能为不富裕的家庭节省大笔医疗费。对于家庭本
身就不富裕的来说,治疗重症疾病所产生的医疗费无疑
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或许这一笔钱家庭正急需,能够帮
助家庭渡过难关。而且,我认为没有一个人想在自己将
死的情况下还要为家庭增加负担。因此,安乐死既不会
将一个不富裕的家庭拖垮,又可以让病人无痛苦的死去,
这对于任何人都没有什么损失。
4、 安乐死可以节省大量医疗资源。安乐死所节省下来的不
仅是医疗物资,还有医护人员。如果把这些资源放到其
他能够医治的病人身上,会更加有价值。当然,从社会
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讲,尽力去医治一个病人是必然的
要求,但是,安乐死是建立在病人自身同意的情况下的。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病人在无意识或为脑死亡之类,
要另外讨论,我现在的才能还不足以全面合理的对这一
类问题作出讨论。
基于以上的几个理由,我认为安乐死是合理的,是有必要在
我国实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