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2.88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是影响公司绩效的两大因素。
资本结构是指公司的融资方式和资本构成,包括股权和债权等,而股权结构则是指公司股权的分配和控制情况。
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首先,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资本结构可以影响公司的融资成本。
在市场上,公司的信誉和财务状况对融资成本有重要影响。
例如,公司的信誉较高,风险较小,能够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
当然,在融资方式上,债务融资一般比股权融资便宜,因此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融资成本以及公司财务状况。
第二,基于不同的资本结构,公司在利润分配和财务风险方面也会受到影响。
股权的分配会影响公司的利润分配和股东权益,而债权的存在会增加公司的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
当债务资本占比过高时,公司财务风险可能会变得较高,且难以承担较大的债务负担,从而影响公司绩效。
其次,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公司股权结构的合理适度对于公司的管理,战略决策和盈利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股权分配上,如果大股东占比过大,公司的决策权将难以分散,甚至出现股权分置不清现象,这会降低公司的市场价值和融资能力。
而股权过分分散,则会导致管理层难以掌握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甚至可能出现“股东之争”,影响公司的运营和经营。
因此,合理的股权结构应当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能够吸引投资者资金,提高公司市场的信誉度,进而提升公司的发展空间和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绩效的表现。
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可以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减少财务风险,提高公司的控制力和市场价值。
因此,公司在制定自己的资本和股权结构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合理地设计,让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股东利益保持平衡,为公司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杨梅【摘要】以2013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股权制衡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性不显著;国有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A stud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A -share listed compan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2013.Results show that the Chinese A -share listed compan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Positively correl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ownership balanc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but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State shareholder equity percentage are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corporate performance; Senior management equity percentage are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corporate perform-ance.【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股权结构;公司绩效;制造业上市公司【作者】杨梅【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1一、研究前提(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企业的出现,两权分离所引发的的一系列公司治理问题随之而来。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股权结构是指公司所有者之间的财产和管理权的分配关系。
在上市公司中,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上市公司内在的机制和因素,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实证分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探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和因素,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1.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分布情况。
2. 上市公司的绩效表现情况。
3.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 上市公司规模、行业、治理结构对股权结构和绩效的影响分析。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综述,了解股权结构和绩效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 实证分析法。
收集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股权结构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
四、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探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了解上市公司的内在机制和运作规律。
2. 分析影响股权结构和绩效的因素,为上市公司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公司绩效。
3. 丰富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相关的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预期成果:1. 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2. 分析影响股权结构和绩效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为上市公司提高绩效提供借鉴和启示。
3. 完成一篇具备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并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
五、论文框架1.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 研究目的和内容1.3 研究方法1.4 论文框架2.文献综述2.1 股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2.2 公司绩效的概念和理论2.3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3.实证分析3.1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布情况3.2 上市公司的绩效表现情况3.3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分析3.4 上市公司规模、行业、治理结构对股权结构和绩效的影响分析4.结论与建议4.1 结论总结4.2 问题和不足之处4.3 建议和措施参考文献。
·综一、引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在过去十多年间,我国民营经济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超过20%以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生力军。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民营企业上市的速度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想通过上市,来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并希望通过上市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大多数民营上市公司是在家族式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上市并没有完全改变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家族特征,企业的治理效率仍然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
股权结构是影响公司治理的最基本要素,决定着企业代理问题的类型和代理成本的大小,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减少企业的各种代理成本,有效地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治理效率和企业绩效的提高。
当前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很少有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但由于治理结构上的差异,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与国有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进一步探究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基本原理,完善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本文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两类代理问题为基本出发点,来分析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股权结构及由此产生的代理问题,一直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
基于代理成本视角,国内外关于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管理层持股、股权集中和股权制衡方面,本文据此提出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假设。
(1)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国外研究中,Jensen和Murphy(1990)指出,无论是股票所有权还是股票期权的形式,管理层核心人员持股都有利于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
Mehran(1995)利用美国制造业公司数据研究得出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但也有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McConnell等(1990)以托宾Q值来度量公司价值,发现托宾Q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
《股权性质、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今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活动愈加频繁,其背后涉及的股权性质和股权结构成为了决定并购绩效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股权性质、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以往研究普遍认为,股权性质和股权结构对公司的经营效率和长期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股权性质包括国有股、法人股、外资股等,不同的股权性质会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决策效率以及市场反应产生直接影响。
而股权结构则主要指公司内部各股东的持股比例,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和降低代理成本。
在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中,股权性质和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一方面,不同股权性质的公司在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均会对并购绩效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公司内部的股权结构也会影响并购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而影响并购绩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明确股权性质、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其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收集相关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
四、股权性质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关系国有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在并购过程中往往面临更多的政策约束和审批程序,这可能会影响其并购效率和绩效。
而外资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则可能因为其国际化的视野和资源整合能力在并购中取得更好的绩效。
此外,不同股权性质的公司之间的文化差异、管理理念差异等因素也会对并购绩效产生影响。
五、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关系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和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提高并购绩效。
具体而言,当公司内部大股东持股比例适中时,有利于发挥其监督作用,减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并购决策的质量和执行效率。
同时,适当的外围小股东持股比例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监督机制,对大股东和管理层形成有效制约。
2021年5期总第938期一、引言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银行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赖于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深,资本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外资银行不断涌入,对我国银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推动了包括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除银行传统融资形式的融资方式的发展,进一步使得金融领域的竞争加剧。
此外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也在日趋复杂。
国民经济整体增速逐渐放缓,银行业务不能再只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大力发展,银行业受到了强势崛起的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冲击。
互联网金融依靠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采用高效、低成本的运营模式与传统银行业务竞争市场份额,在影响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同时倒逼传统银行业务进行创新改革。
为促进银行业的发展,国家监管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允许民间资本按照法律法规参与设立中小型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加强整治管理,控制金融风险。
在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银行经营绩效是衡量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银行需在治理过程中制定目标,合理配置各项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绩效。
而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因素,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公司业绩。
因此,分析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在丰富以往学者作出相关研究,完善公司治理理论、提升银行竞争力的同时,维护、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文献研究综述国外学者对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关注较早,并展开了很多研究。
在股权集中度方面,Meckling 、Jensen (1976)在实证研究中发现,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企业财务绩效会呈现上升的趋势。
Perrini (2008)引入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其中一个解释变量,在研究中设立回归模型,发现若前五大股东持股比重越高,则公司经营绩效越高。
Massis (2013)在对家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股权集中度和公司财务绩效存在“U ”型关系。
股权结构、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基于广东民营上市公司的研究叶祥松吴育苗(广东商学院民营经济研究所)[摘要]基于广东民营上市公司2005年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企业经营绩效与股权结构存在“区间效应”。
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0-18.82%之间时,R O E(净资产收益率)随着CR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8.82%-39.40%之间时,R OE随C R1的增加而上升;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39.40%时,R O E随C R1的增加而急剧降低。
目前广东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层激励不足现象,建议采取增加管理层持股等措施,以加大股权激励的力度。
[关键词]股权结构;管理层持股;经营绩效;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2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62(2008)01-0105-04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司绩效与股权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论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学者认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基本不相关。
Demsetz认为,股权结构是一个内生变量,反映了股东对公司的影响,不论是分散的股权结构,还是集中有股权结构,如果是由股东决定的,应该都可以使利润最大化。
因此,公司绩效与股权结构之间不应该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
[1]93Holderness 和Sheehan则通过对拥有绝对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与股权非常分散的上市公司(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0%)业绩的比较,发现它们的T obin’s Q 和会计利润率没有显著的差别,因此认为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无相关关系。
[2]20与之相对应,国内的朱武祥、宋勇通过对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中20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并无显著的相关性。
[3]第二类学者则认为,企业股权结构与经济绩效存在某种函数关系。
其中,M yeong-Hy eon Cho 利用《幸福》杂志500家制造业公司的数据,采用普通最小平方回归的方法,得出了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投资,进而影响公司价值的经验结论。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其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理解这一关系对于投资者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企业管理者优化公司治理以及监管部门制定有效的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股权结构,简单来说,指的是公司股份在不同股东之间的分布情况。
它涵盖了股权的集中度、股东的性质(如国有股东、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等)以及股权的制衡度等多个方面。
股权集中度是股权结构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股权高度集中时,比如存在控股股东,这可能带来一些优势。
控股股东往往有强烈的动机和能力去监督管理层,确保公司朝着有利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他们可以凭借其较大的话语权,快速做出重大决策,从而抓住市场机遇。
然而,高度集中的股权也可能存在弊端。
控股股东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例如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资产,或者做出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但能短期满足其个人利益的决策。
相反,股权分散的公司可能面临着另一种情况。
由于没有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股东,管理层的决策可能受到众多小股东的不同意见和利益诉求的影响,导致决策过程缓慢且效率低下。
但从另一方面看,股权分散可以减少单个大股东对公司的不当控制,提高公司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股东的性质也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着重要影响。
国有股东通常在资源获取、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可能在决策效率和市场敏感度上相对较弱。
机构投资者往往具有更专业的投资知识和经验,他们对公司的监督和治理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个人投资者则通常在公司治理中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他们的投资信心和市场情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股价和形象。
股权的制衡度是指不同股东之间相互制约和平衡的程度。
如果存在多个大股东相互制衡,那么可以有效防止单个股东的独断专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
然而,如果制衡过度,也可能导致股东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公司的稳定发展。
接下来,我们看看股权结构是如何具体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是企业运营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从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的角度出发,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指的是一个企业中各个股东所持有股份的比例和数量。
股权结构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结构有单一股东、少数股东和多数股东结构等,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方式。
1. 单一股东结构:单一股东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持有一家企业的全部股份,这种结构一般出现在家族企业或者创始人控制的企业中。
对于这种结构,企业决策和经营方面的主导都由单一股东掌握,因此管理风格相对独裁、集中。
2. 少数股东结构:少数股东结构是指少数几个股东控制一个企业,这种结构多出现在上市公司中。
少数股东往往会对企业经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企业管理上的决策相对多元化,较为灵活。
3. 多数股东结构:多数股东结构是指一个企业中有几个大股东,他们控制企业的管理与经营。
这种结构一般出现在私营企业或者一些国企中。
大股东往往会通过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来更改企业的经营方向或者管理方式。
二、企业绩效企业绩效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业绩,一般是以企业利润、市场占有率、资产利润率、股价表现等指标为衡量标准。
优秀的企业绩效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信心基础。
企业绩效的好坏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经营策略和咨询、市场环境、竞争力、战略规划等。
企业绩效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是影响企业股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分散和企业绩效股权分散是指企业中股东持有股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稳固的股东阵营。
研究发现,股权分散相对于集中的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小。
分散的股权结构可以促进公司的民主化管理和多元化管理理念,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2. 股权集中和企业绩效相对于分散的股权结构,集中的股权结构往往会更加稳定,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方向往往会更加明确。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管理的分析研究与实际应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管理密切相关。
股权结构决定了企业的治理模式,而治理模式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表现。
这篇文章将探讨股权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其应用。
首先,股权结构可以分为控股股东、机构投资者和公众股东等不同类型。
每种股东类型在企业治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控股股东往往拥有更多的决策权,他们的意图和战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
机构投资者则更关注投资回报,他们的参与通常能够带来更专业的管理思维和决策支持。
而公众股东虽然持股比例较小,但其意见和投票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公司的决策,尤其是在关键时刻。
以某家上市公司为例。
该公司的控股股东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主要负责资源整合和战略规划。
由于控股股东的强大背景,这家公司在融资和市场拓展方面相对顺利。
但是,股东的高度集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容易导致小股东的利益受损。
这种情况在短期内可能不会显现,但长期来看,必然会影响公司的绩效和形象。
接下来,分析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不仅仅是考核员工的工具,更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企业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能够更有效地监控和评估各项业务的运行情况。
然而,绩效指标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股东的利益和公司整体战略的契合。
以一家制造业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制定绩效管理体系时,设置了与股东利益紧密相关的指标,如投资回报率和市场份额。
通过定期评估这些指标,公司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控股股东与公众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促进了企业的整体绩效提升。
然而,仅有绩效指标还不够。
企业还需要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确保各类股东能够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战略方向。
例如,该制造业公司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向所有股东汇报公司业绩及未来计划。
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股东的信任感,也提升了公司的公众形象。
再来看股权结构的灵活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精品资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信息技术行业为例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股权激励因能帮助解决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而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2006年1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试行)》的实施,同年《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试用办法》、《公司法》和《证券法》的颁布修改共同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扫除了法律障碍。
股权激励随之在中国上市公司里如火如荼的开展实施。
股权激励被西方资本市场定义为一种通过企业所有者给予企业管理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之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企业所有者实行股权激励是为了避免委托——代理问题,即公司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而背离所有者利益。
目前,股权激励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通过给予管理者股权从而实现一种对管理者的长效激励机制,股权激励有助于在较长时间内促使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标一致,从而使得企业所有者降低代理成本,实现公司价值的提升。
但目前理论界尚未对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形成一致的观点,并且对股权激励在具体行业应用的实证研究又极其缺乏。
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股权激励理论具有补充佐证意义。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提供高新技术劳务的企业。
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普遍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支柱。
而专心攻关难题的知识技术人才极有可能对股权激励更敏感。
信息技术行业是高新技术的代表。
因此,股权激励对于信息技术企业而言更具有实施意义,企业可以通过股权激励激发员工创新能力,并防止关键技术员工流失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论文拟对信息技术行业这一高新技术行业的股权激励成效进行实证分析。
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检验高新技术企业中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并探寻怎样的股权结构以及激励比例产生最大的激励效果,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提出建议。
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是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的分离。
公司的所有权被大量的外部投资者(股东)所持有,而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却掌握在并不持有或持有少量公司股份的职业经理人手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职业经理人可能会为了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这样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便产生了。
通常认为,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减轻企业中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降低代
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
公司治理因而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和焦点。
股权结构作为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是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逐渐
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早期的研究假设股权结构是外生的,他们认为存在一个最佳的股权结构,通过这样的股权安排能够改善公司的治理水平,提高公司价值。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股权结构的内生性问题,认为股权
结构的形成取决于股东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本文以2006-2011年沪、深两市的349家民营上市公司为考察对象,基于股权结构内生性的视角,对我国民营企业中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司治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即委托代理理论,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股权结构和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国内学者关于该问题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本文的待解答问题。
接下来,以2006-2011年我国部分民营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详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设计,包括数据来源、变量的选择和模型的构建等,并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同时详细说明了本文在实证中所采用的计量模型和回归方法的理论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联立方程模型通常用来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因此我们选
择联立方程模型来对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在引入工具变量后,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对模型进行估计。
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内生性检验和回归分析后,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1)股权结构具有内生性。
但是股权结构的不同方面在内生性上表现出差异,股权集中度(包括第一大股东的持
股比例、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具有显著的内生性,而股权制衡度与经理人持股没有通过内生性检验。
(2)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之间相互影响。
公司绩效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存在非线性影响。
另一方面,公司绩效对股权集中度具有反馈作用,公司绩效的改善进一步提高股权集中度。
(3)股权制衡的程度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倒U型曲线的影响,而公司绩效并未显著影响股权制衡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4)经理人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 型关系。
但是反过来,公司绩效的变化并没有对经理人持股比例的产生显著的影响。
针对以上实证结论,为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提高公司价值,本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进一步优化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维持第一大股东较高的持股水平和较高的股权集中度,避免股权结构的过度分散。
(2)积极培育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提高对其进行股权激励的水平。
(3)完善民营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发挥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作用,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