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2)
- 格式:doc
- 大小:367.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1、海陆变迁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次要原因),如填海造陆等。
2、海陆变迁的例证
例证
演变过程 原因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
老海洋生物的化石(鱼、海螺、海藻等)
海洋→陆地
地壳的变动隆起 (地壳运动)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
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
动的遗迹,在台湾海峡地层中也发现有森林植物化石
陆地→海洋 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 荷兰和日本的填海造陆
海洋→陆地 人类活动 3、大陆漂移说
(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基本论点: (3)提出依据:①古老地层的相似;②非洲大陆西岸与南美洲大陆东岸的海岸轮廓线几乎相吻合;③古老生物物种的相似性。
4、板块的运动
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名称大致范围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红海面积在扩大,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此处两大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
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此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升。
日本地震频繁: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大西洋面积在扩大;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此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
第2课时板块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复习导入,地球上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由大陆漂移引起的,大陆为什么会发生漂移呢?由此导入板块的运动。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认识板块运动【自主探究】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1.学生读课本P41页文字内容,读图2.21,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①板块构造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2)看一看:①图2.22中,全球主要划分为哪几大板块?②板块之间的运动主要有哪几种方式?(3)想一想:板块内部、板块交界处的地壳活动是否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①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③地球上大致分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
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④板块在不断运动,板块之间或张裂或碰撞。
⑤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之间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2.学生读课本P42页图2.23,完成以下任务:(1)板块碰撞在陆地上常形成山脉,读出图中的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2)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在图中找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拓展探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质现象。
1.学生完成课本P43页,P44页活动。
(1)①红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区,不断扩张。
②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形成山脉。
③地中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不断缩小。
(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①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②两大板块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③两大板块压在一起使古地中海消失;④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造成海陆变迁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以及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培养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2.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海陆的变迁》教学方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策略学生学本节前已经学习了大陆漂移学说,知道海陆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因此课堂开始之后就展示出板块运动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是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科学的认识海陆变迁的原理。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原型比较宏观,为了更加形象的讲解理论,课堂设计了用书本模拟以及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展示了主要山脉以及裂谷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地形的变化趋势预测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理论。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有些枯燥,所以在课堂的结束加入防震知识的活动,以提高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并找到理论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最终的目标是结合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对陆地和海洋运动和变化有个整体的认知。
三、教学流程四、当堂练习1.下列板块中,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亚欧板块2.下列不易发生火山、地震的国家是()A.日本B. 中国C.英国D.印度尼西亚3.根据板块运动的规律推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大西洋面积将扩大②地中海将会消失③亚欧大陆将分裂④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将发生碰撞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4.南美洲智利地震是因为哪两个板块碰撞引起的()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D.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2015年4月25日,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尼泊尔境内发生8.1级地震,地震造成尼泊尔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题目。
5.尼泊尔发生地震主要是由()A.亚欧板块与南极洲板块造成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造成C.非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造成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造成6.地震发生时,在教室里上课的我们,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不管任何情况,立刻跑向室外B.立即从窗户处向外跳逃生C.一直躲在教室里,待救护人员赶来救援D.护头下蹲并躲在结实桌子下面,震动结束后快速撤离到开阔地带【参考答案】B;C;D;B;B;D五、课程小结六、板书设计海陆的变迁一、板块的运动1.板块构造学说内容2.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挤压:山脉、岛弧等张裂:海洋、裂谷等3.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二、学习防震防震知识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