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2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思考: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其范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辨析: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
提示:此观点是片面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并非所有少数民族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想一想: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设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设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民族区域自治要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判断: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
2.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优越性。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2)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核心内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1)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2)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背景材料2018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迎来第五十三个生日。
5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西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问题探究(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吗?各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吗?(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哪三个级别?民族乡属于民族自治地方吗?(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哪些?它们是否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答案:(1)①不是。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②不是各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少数民族不等于各民族,聚居不等于居住。
(2)①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②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3)①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地位,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创设情景,联系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优越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我国坚持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体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点评: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学生活动:认真思考,踊跃发言1、含义: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教师活动:讲解自治权的内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学生小组合作明确并联系实际加以体验。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学生齐读并记忆)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78-79页内容,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教师活动:展示习题,讲练结合(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走进生活目标导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3月5日在北京表示,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平等一员。
要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思考: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1.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明确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其范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辨析: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
提示:此观点是片面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并非所有少数民族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想一想: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设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设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民族区域自治要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判断: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提醒:错误。
民族区域自治是“一定”自治,不是“高度”自治,更不是“完全”自治。
自治不是“独立”,自治权不是主权,自治权要服从国家主权。
三、简要回顾探究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背景材料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周年。
该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3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创举,充分保障了我国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它是在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是以一个或者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一个民族,也可以在不同的聚居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在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也可以建立行政地位较低的自治地方。
——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核心,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关键,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实质。
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实质就是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使之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生活中民族问题的哪些道理?答案(1)体现了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在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通过设立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行使自治权。
(4)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其范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核心归纳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设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设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民族区域自治要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
典题训练1.(2012·上海高考)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自治机关可以( )A.享有行政管理权、独立立法权和司法权B.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C.同外国签订双边经济、文化、科技等协定D.自行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答案 B解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以下权力: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各项文化社会事业,B正确。
司法权属于司法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没有司法权,A错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没有权力与外国签订经济、文化、科技协定,C错误;自治机关有变通执行权,但不能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D错误。
方法指导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具有两种性质:一是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权领导下的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集中领导,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二是民族自治机关又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了可以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根据当地情况,自主管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探究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背景材料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是中国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
中国历代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都渗透着民族歧视和压迫,不可能解决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问题。
2014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5周年纪念日。
55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彻底翻身解放,获得了做人的权利。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西藏人民从此享有了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
40多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充分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当家作主权利,改变了西藏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了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西藏走向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
问题探究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
历史和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核心归纳我国民族关系、民族原则与民族政策的关系(1)区别: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联系:我国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这是实施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与民族政策的客观基础。
这些民族原则与民族政策又是发展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保证。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一致的,前者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总的指导思想,后者则是总的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落实。
典题训练2.邓小平同志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保证。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所以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因为这一制度有利于①消除民族差异②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③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会排除错误。
民族差异没必要也不可能消除,故①表述错误,应排除含①的选项,选D项。
1.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立法权B.民族区域自治以高度自治为前提和基础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消除了民族差别,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D.民族自治地方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法律赋予的自治权答案 D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一定”的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消除民族差别,A、B、C三项错误,舍去;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
2.下列属于民族自治机关的是( )A.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B.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族乡人民政府C.西藏自治区人民法院D.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答案 D解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民族自治地方不包括民族乡,民族自治机关不包括人民法院,故排除A、B、C三项。
3.我国已建立5个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在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我国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自治机关主要是指自治区的人大、党委和政府③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 ④民族自治区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我国只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排除①;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排除②。
4.五十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宁夏的农业、畜牧业、旅游业和能源矿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 )①少数民族地区享有更多的经济自治权②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③宁夏人民的自强不息和努力奋斗④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一是国家政策的扶持,二是当地人们的努力,②③正确。
经济自治权由法律法规规定,①“更多”观点错误;地理、资源因素在历史上就存在,但并没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④不是主要原因。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下列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认识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民族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C解析②表述错误。
民族自治区享有一定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