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31
(全面解析)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全面解析: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已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精神,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初中数学新课标进行详细解读,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新课标概述1.1 新课标的定义与意义新课标,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2 新课标的主要特点新课标的主要特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2.1 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初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2.2 课程内容新课标将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方面: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应用。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新课标注重难易程度的把握,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新课标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3.1 教学策略新课标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积极思考。
3.2 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四、新课标下的评价体系4.1 评价原则新课标强调评价应遵循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原则,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和综合素质。
4.2 评价内容新课标将评价内容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6)一、总目标 (6)二、学段目标 (7)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8)第三学段(7~9年级) (8)一、数与代数 (8)二、图形与几何 (11)三、统计与概率 (16)四、综合与实践 (17)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8)一、教学建议 (18)二、评价建议 (24)三、教材编写建议 (29)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4)附录 (37)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7)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 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一)学段划分 (4)(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内容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6)一、总目标 (6)二、学段目标 (7)第一学段(1-3年级) (7)第二学段(4~6年级) (8)第三学段(7~9年级) (8)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9)第一学段(1—3年级) (9)一,数与代数 (9)二.图形与几何 (10)三、统计与概率 (11)第二学段(4~6年级) (11)一,数与代数 (11)二,图形与几何 (12)三.统计与概率 (13)四,综合与实践 (14)第三学段(7~9年级) (14)一.数与代数 (14)二,图形与几何 (16)三、统计与概率 (20)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1)一、教学建议 (21)二、评价建议 (26)三、教材编写建议 (29)附录 (35)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5)附录2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5)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引言
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出版的教材标准之一,它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制定的。
该标准是初中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参考,它规定了初中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内容
2011年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理念和目标:该标准明确了初中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课程设置:该标准规定初中数学的课程设置,包括数学思维与方法、初中数学基础、初中数学拓展等课程。
* 教学要求:该标准明确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并对教学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例如,初中数学必须按照“大纲先行,教材讲解”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实际
操作和实践能力。
* 学科特色和评价:该标准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学科特色,
并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评价进行了规定。
例如,初中数学教学应注重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评价应注重学
生学科能力的综合素质。
结论
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初中数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规范和标准,对于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落实该标准,初中数学教育将更好地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
的需求服务。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从双基到四基——从双基到四基一、从新课标的变化谈起1、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变化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原来的目标不容易界定也不容易达到,修改后的目标更务实。
这个目标的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数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提升孩子的数学素养。
2.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变化(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到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在完善课程目标方面迈出了具有勇气的一步,他把能力型目标推向前台,把思想、活动经验这些软任务提升为与双基同等重要的硬指标。
双基教学特点邵光华教授认为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
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孰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
其中的精讲多练、练中学、熟能生巧等主要围绕演绎活动而展开,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形式化的结果。
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基本活动经验则主要指在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形成和积累的过程知识。
由于双基过分强调演绎活动而削弱甚至是忽视了归纳活动,因此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关于归纳活动的经验基本思想的理解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和最上位的思想演绎(一般到特殊)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一项重要文件,对初中数学教育
的目标、内容、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本文将从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我国初中数学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而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可以统一教学目标,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三个方面的
内容。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推理能力、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等。
数学知识则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空间、函数与方程、统计与概率等内容。
而数学方法则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应掌握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
这些内容的规定,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国家整体素质
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施数学课程标准,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数学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国家整体素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我国初中数学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实施,为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数学的12的结果,有利于3自主猜测、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关于学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