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它们吸水吗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18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3、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如材料的吸水速度、材料浸润面的大小、材料上水滴的形状等。
下面我们就用刚刚的探究方案,小组实验,探究它们吸水性的强弱,并做好记录。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的探究结果?
根据刚刚的实验结果,你得出了什么样的实验结论
纸很容易吸水,金属塑料不容易吸水。
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你能把它们的吸水性来排序吗?
纸>木头>塑料>金属
2.观察纸
纸为什么容易吸水?它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下面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下纸,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没的发现可真不错,纸上都有纤维,大家请看放大后的纤维图片。
纸所以能够吸水,因为纸是由细小的纤维构成的,纤维之间结合的不紧密,水在接触纸以后,水会沿纤维间的细小缝隙运动,这些缝隙能够含住水分。
如果纤维间缝隙较密,吸水性就差,例如:铜版纸。
如果纤维间缝隙较大,吸水性就强。
例如:卫生纸。
3、古人造纸
小组实验
汇报结果
答复下列问
题
答复下列问
题
观察,思考
、答复下列问
通过学生用放
大镜观察纸,总。
4、它们吸水吗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构造有关。
一、判断1、我们可以通过折、撕、揉、摸、闻对纸进展细致的观察。
〔〕2、木块、金属、纸、塑料这四种材料,其中木块的吸水性最强。
〔〕3、水无法渗透到金属和塑料中去。
〔〕4、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有关,与构造无关。
〔〕5、造纸术对促进世界文明开展,作出了巨大奉献,它百利而无一害。
〔〕二、选择1、以下物体〔〕吸水能力最强。
A筷子 B木勺 C塑料勺 D铁勺2、叠飞机应该选〔〕A报纸 B面巾纸 C图画纸3、纸是由〔〕组成的。
A细小颗料B纤维C粉末4、世界上第一张纸产自〔〕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英国5、〔〕是我国的四大创造之一。
A陶瓷 B造纸术 C兵马俑 D青铜器6、纤维在水中〔〕A浮 B沉 C悬浮 D由浮到沉[三、问答1、生活中纸有哪些用途?〔至少写3种〕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四、实验用一块废报纸、杯子、木棍、毛巾、棉布、水写出造一张纸的过程。
答案:一、1、√ 2、× 3、√ 4、× 5、×二、1、B 2、C 3、B 4、C 5、B 6、C三、1、用纸来制作纸袋、信封、写字、画画;用餐巾纸来擦手2、可以利用废再造纸。
四、1、废纸撕碎放入杯子里的水中浸泡,直至能捣碎。
2、用木棍不停搅拌,直至纸成糊状。
3、将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
4、用毛巾挤压吸。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它们吸水吗》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质的吸水能力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物质的吸水性质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并总结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科学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实验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吸水性质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科学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沙子、棉花、石蜡、纸张等。
2.实验器材:烧杯、水、滴管、称等。
3.课件: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物质有吸水性质吗?吸水性质有哪些表现?引起学生对物质吸水性质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物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简要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加深对吸水性质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吸水性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为什么沙子不容易吸水?棉花为什么能吸水?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吸水性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课题:4、它们吸水吗【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科学探究能力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3、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手段】学生(每小组):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教学策略】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四种材料的吸水性,并能按照吸水能力强弱排序。
小组观察比较后,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排序结果,着重引导学生描述木头和纸吸水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并提出新的问题:这四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纸最容易吸水,有没有学生发现纸吸水能力强的秘密呢?学生进行观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一、导课1、小游戏:各取所需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
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2、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作材料的吸水性。
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教学评价】通过小游戏,激发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
教师讲解吸水性的概念,自然导入新课。
二、谁更容易吸水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师: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师: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