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陋室铭基础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马说》复习题(共50分)1、文常填空(7)《马说》选自《》四篇中的第四篇。
作者是,朝家、家、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5分)(1)故里有名马(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3)就死于槽杨之间(4)一食或尽栗一石:(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8)策之不以其道(9)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10)执策而临之(11)其真无马邪(12)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 (13)执量而临之(M)是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1)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Λ.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安求其能千里也5、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C.虽有千里之能D.骈死于槽杨之间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策之不以其道A.4折蛇行(《小石潭记》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C.不蔓不校(《爱莲说》)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ft》)7、文言虚词“其”在本课中有下列几种用法:a.做代词,相当于“它”或“它的二b.做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马说》《陋室铭》理解性默写《马说》理解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示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凄惨遭受是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沉没的根来源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沉没的直接原由(不可以日行千里的原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食马者“不知马”的详细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能尽其材,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之而不可以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激烈的斥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惋惜(统治者平凡浅陋,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要旨句中心句(表示作者对千里马被沉没的叹息)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触的句子)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表示千里马外在特点(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点)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千里马被沉没的原由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叹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千里马凄惨遭受的句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3写食马者愚不行及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才,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
《陋室铭》理解默写1.《陋室铭》中示意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要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联合写主人生活情味的文雅,烘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文雅的诗句是:说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
4.《陋室铭》中描绘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陋室铭》中反应作者以古代圣人自况的思想境地,示意陋室不陋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点睛之笔,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陋室铭文言文基础练习哎哟,我这个老刘啊,一提起这《陋室铭》就忍不住要想说两句。
你瞧瞧,这陋室铭,不是一般的文言文,那是文言文里的战斗机,每一个字,每一句,都像带着镣铐的舞蹈,跳得是那么的有韵味,那么的有节奏。
话说那天,我在书房里头,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头忽然来了个冲动,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个陋室铭。
我支起笔来,开始在那纸上涂鸦,写着写着,我竟然就入了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一边写,一边笑,心想,嘿,这陋室铭,还真不是那么好写的。
你看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些都是什么话啊,怎么就这么有味道呢?我接着往下写,写着写着,我竟然开始想象,这陋室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就像我的书房,乱七八糟的,但是充满了书香?那墙上是不是挂着几个字画,什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类的?想着想着,我忽然听到外面有笑声,抬头一看,原来是邻居家的二叔,他笑眯眯地走过来,问我:“刘老师,您这是在写什么啊?”我笑着回答:“二叔,我这是在写陋室铭呢。
”二叔撇撇嘴:“哎呀,刘老师,您这陋室铭写得可真够难的,我看了半天也没明白。
”我哈哈大笑:“哎呀,二叔,这陋室铭嘛,就是要让人看不懂才好,这样才能体现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境界。
”二叔摇摇头,走了。
我继续写着,写着写着,我竟然觉得自己真的有点写进去了。
哎,这陋室铭啊,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我爱它的意境,恨它的难度。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得继续写下去,因为,这就是我,刘震云,的一个爱好。
23《马说》复习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 ) 骈.死( ) 槽枥.( )食.马者( ) 外见.(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两处)(2)才美不外见(一处)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故:虽:(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奴隶人:(3)骈死..之间骈死:槽枥:..于槽枥(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7)执策而临.之临: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5.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2)其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3)之①奴隶人之.手②马之.千里者(4)能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安求其能.千里也(5)而①而.伯乐不常有②执策而.临之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填空。
(1)韩愈,字_______,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_________”,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___________”之首。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如我们学过的《______》也是这种文体。
《马说》通篇采用__________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______________。
(3)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4)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7)本文的主旨是:(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8.请用原文语句填空,梳理文章结构。
《陋室铭》比较阅读答案一1.①成名,有名②使……劳累③妻子和儿女④曾经2.(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3.托物言志; “诸葛庐”“子云亭”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信乎其似巢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参考译文】我房间的里面,有的书放在书架上,有的书在面前放置,有的书(作为)枕头垫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哪里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和书在一起的.(如果)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看我,(即使)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的(天气)变化,我也不知道.间或我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我就笑道:“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巢吗?”于是带领着客人进入房间观赏.客人开始不能进入屋子,已经进入了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二1.(1)博学的人;(2)使感到混乱;(3)空闲,闲暇;(4)总是,就2.(1)苔藓痕迹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2)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都有安贫乐道的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陋室,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何陋之有,一个适适然。
或在文中都表达了高洁的志趣,甘于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
《陋室铭》比较阅读(一)【甲】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 )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妻子不觌( )④未尝不与书俱(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3.[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
[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和“______”两个古迹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4.用原文填空。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
陋室的主人自评“______”,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______”;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______”来表达。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二【甲】刘禹锡《陋室铭》【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①,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铭③,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④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劳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板桥集》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
②啜:喝③铭:茶的通称④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⑤仄:同侧,旁边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谈笑有鸿儒()(2)无丝竹之乱耳()(3)忽得十日五日之暇()(4)良朋辄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马说复习题一、选择题1. 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A. 千里马很稀有B. 伯乐很稀有C. 千里马需要伯乐来发现D. 伯乐比千里马更重要2.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说中提到的马的用途?A. 驾车B. 负重C. 耕田D. 赛马二、填空题1. 在《马说》中,作者通过“______”来比喻那些有才能但未被发现的人。
2. 马说中提到,马在“______”时,才能展现出它的真正价值。
三、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中“马之千里者”和“食马者”之间的关系。
2. 根据《马说》,分析作者对“伯乐”这一角色的看法。
四、论述题1. 结合《马说》全文,论述作者对“伯乐”和“千里马”的看法,并阐述其对当代社会人才选拔的启示。
2. 《马说》中提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五、翻译题1. 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成英文。
2. 翻译“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为现代汉语。
六、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马说》节选,回答问题:“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 作者通过这段话想要表达什么?2. “食马者”在这段话中扮演了什么角色?3. 这段话对理解全文有何重要意义?请根据上述题目要求,认真复习《马说》全文,准备考试。
第四册古文《马说》(韩愈)姓名【原文】熟读课文,解释下文加点字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知识梳理】1.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领袖。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显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饲养;喂养。
(3)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才能。
3.古今异义(1)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2)等: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的②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无义。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解释加点词(每空2分,共32分)
1)然.后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
3)只辱于奴隶人
...之手
4)骈死
..于槽枥之间
5)不以.千里称也。
6)马之.千里者
7)一食或.尽粟一石
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9)虽.有千里之能
10)才美不外见.
1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2)安.求其能千里也
13)策.之不以.其道
14)食之不能尽其材.
15)执策而临.之
二、解释下列一词多义(每空2分,共26分)
而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而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以
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安求其能千里也之马之千里者其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三、翻译句子(每句4分,共32分)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策之不以其道:
6、食之不能尽其材: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文意理解(共10分)
1.全文的主旨句,也是千古名句是什么:。
(3分)
2.作者用类比法,把“千里马”比作,把“伯乐”比作,把“食马者”比作。
(3分)3.课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方法,借“千里马”难遇,最终被,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人才,抒发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不平之情。
“”一句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的直接嘲讽。
此文内容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4分)
《陋室铭》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
..()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
..之劳.形()()...乱耳()()无案牍
苔痕上.阶绿()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理解性默写
1、文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之清幽的句子是
3、文中反映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
4、文中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的一个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