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致死文献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9.58 KB
- 文档页数:3
61例疏血通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张小谦;高峰丽【摘要】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0年报道的疏血通注射剂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疏血通注射剂引起ADR在60岁以上的高年龄组发生率较高,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务工作者应了解疏血通注射剂所致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6【总页数】2页(P66-67)【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合理用药【作者】张小谦;高峰丽【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内蒙古包头014030;包钢医院药剂科【正文语种】中文疏血通注射液是由水蛭和地龙两种虫类中药精制而成,内含水蛭素及水蛭素样物质、蚯蚓酶及蚯蚓酶样物质等多种抗血栓物质[1]。
其中水蛭素是迄今发现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抑制剂,能减低凝血酶的活性,同时阻断纤维蛋白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催化的止血反应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激活反应,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发挥其抗凝作用。
蚯蚓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在体内、外能够促进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t2PA)表达,具有很强的纤溶活性[2]。
疏血通注射液自1998年首次报道用于临床以来,至2010年底已在各种杂志频繁报道,为了了解疏血通注射液不良反应(ADR)的情况,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截止2010年底,该数据库合计发表有关疏血通注射液的ADR文章61篇,现归纳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以“疏血通”为关键词检索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0年度收载的有关疏血通注射液的ADR文章作为分析调查内容。
1.2 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按WHO药品ADR监测中心规定的ADR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年龄、性别、过敏史、ADR出现时间及ADR临床表现。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对策中药注射剂有作用迅速、给药方便的特点,对急救、神志昏迷和不能口服的患者尤为适宜。
近年来,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其临床主要表现为:①过敏反应,包括全身过敏反应,表现为高热、寒颤、大汗、畏寒;②皮肤损害,常见荨麻疹、风疹块、全身瘙痒、大疱型多形性红斑样药疹、红色丘疹、粟粒样红疹、猩红热样皮疹、剥脱性皮炎等;③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低,四肢冰凉,皮肤湿冷,心率快和药物热;④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腹胀;⑤呼吸系统常出现呼吸困难,或急促,甚而引起呼吸衰竭、急性肺水肿等,呼吸系统损害中的支气管哮喘也属过敏反应;⑥肝肾功能损害是除过敏反应外较常见中药不良反应;⑦严重可见血液系统损害[1]。
如何预防、避免和减少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必须对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多个环节如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加以监管,从源头狠抓质量。
这样,中药注射剂面临的质量问题在社会和技术发展中得到妥善解决,并能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日益强大的作用。
下面通过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探讨解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方法,以充分发挥祖国医药的优越性。
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注射剂的质量:①不同厂家使用的生产原料不同,中药讲究地道产品,不同产地生产的相同产品成分有可能有差异。
例不同产地黄芪中黄芩苷含量有明显差别:河北0.140%,吉林0.079%,甘肃0.027%[2]。
②中药注射剂大多数是提取混合物,质量不稳定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
中药注射剂大多由复方组成,其中成分十分复杂且有效成分尚不清楚,从技术上很难清楚的辨认,提取工艺上也难以提纯,制备过程中混杂的微量不纯成分,存放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使用过程中与常用输液配伍致不溶性微粒增加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adr的发生[3]。
③工艺条件不一致导致同品种不同厂家,由于原材料等其他原因的成品质量差异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注射液疏血通不良反应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日益增加,其不良反应频频发生,其中不乏严重不良反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中药注射剂仍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感染、肿瘤等疾病,特别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更有其独特的疗效优势。
本文旨在通过评价临床应用的合理性问题,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疏血通注射剂提供依据。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剂;不良反应;安全性引言;由于中国人普遍相信“中药的毒副作用小”,而且中药注射液又兼有西药注射液的见效快等特点,因此中药注射液一直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
那么,为什么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毒副作用小”的中药注射液会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呢?一、疏血通的药理作用1、抗血栓作用疏血通是由水蛭与地龙精制成的中药注射液,含有水蛭素、蚯蚓酶、水蛭素样物质与蚯蚓酶样的多种抗血栓类物质,如水蛭素是现今寻找到的最强凝血酶特异的抑制剂,可迅速降低凝血酶活性,阻断纤维蛋白形成,并组织止血反应与血小板的激活反应,减低血小板活性,充分发挥抗凝作用。
而蚯蚓酶作为蛋白水解酶,能促进机体的t2PA表达,纤溶活性很强。
如刘晓晶等人的疏血通抗凝溶栓作用研究表明,疏血通能延长凝血的时间,减低血小板粘附率,并抑制血栓,让形成血栓进行溶解。
又如张璇、肖兵等人的研究表明,疏血通能治疗脑组织,并干预组细胞的mRNA表达与tPA表达,tPA活性要比其他组活性明显高出,tPA分泌增多,提高了纤溶活性。
2、细胞保护作用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抑制缺血导致的炎性因子出现,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及黏附分子等的抑制作用,降低细胞凋亡发生,充分发挥脑保护作用。
如白金霞的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表明,含疏血通注射液的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疗效显著,能治疗脑梗死疾病中的多靶点,改善病患的脑神经功能,降低梗死范围,增强血中的DD聚体浓度,减低血烯醇化酶的活性,保护脑神经。
3、血脂调节及血液流变改善的作用疏血通注射液对机体的甘油三酯TG、血清胆固醇TC、HDL-C、LDL-C及血糖水平等具有重要的调节改善作用,卢国良利用疏血通注射液,进行了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硬化的病变临床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疏血通组的血管腔直径、动脉指数、阻力指数及血液流变指标等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患者的血脂水平、IMT及硬化面积等改善显著。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作者:舒东陈兴坚张荔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9期【摘要】目的分析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规律及原因,寻找减少ADR发生的方法。
方法检索国内万方数据(2000~2013年)、中国知网CNKI (2000~2013年)、国内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2000~2013年)中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ADR的文献并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ADR共46例, ADR主要发生在41~70岁之间;ADR主要发生在用药中;ADR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主要是全身性反应、皮肤及附件反应。
结论临床应了解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ADR的特点、规律及原因,严格把握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适应证、用法用量,实行用药过程全程监护,以减少其ADR的发生。
【关键词】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DOI:10.14163/ki.11-5547/r.2015.09.127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从丹参中分离的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ⅡA经磺化而得的一种水溶性物质。
该药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缺氧后引起的心肌代谢紊乱,从而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
因其临床疗效好,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少,受到许多临床医生的推崇[1-3]。
随着该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该药发生ADR的报道逐渐增多。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该药46例ADR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探讨发生ADR的特点、规律及原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通过对国内公开发表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ADR案例报道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文献39篇,提取有效病例46例。
1. 2 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按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规定的ADR进行分类,分别对46例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发生ADR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情况及ADR表现进行分类统计。
关于双黄连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的调查报告一、目的和任务:探讨中药注射剂双黄连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二、调查方法: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以及对我所在单位过去相关患者进行调查,并结合2016年我省155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ADR的报告进行汇总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基层医疗机构用药更应加强监护,积极预防。
随着对药物研究的深入及用药范围的扩大,临床对其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
为深入研究双黄连注射剂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笔者将就诊于我院行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的患者共35例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用药相关事宜,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的患者,共1121例。
其中男性687例,女性434例;患者年龄范围包括1~78岁。
35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为3~76岁;患者用药时间在药品说明书规定范围内,为1~23天,平均用药时间为(4.62.1)天。
本次研究纳入排除标准如下,纳入标准:1患者入院后经诊断需使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符合双黄连注射液用药标准;2自愿参与本研究,具有良好依从性,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3对本研究用药组成组分无过敏现象者;排除标准:1排除非静脉给药使用患者,如超声雾化、肠道灌洗、口服给药等途径;2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如心血管循环系统、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神经疾患等;3排除哺乳、准备妊娠期妇女。
三、内容:双黄连注射液为黄连、黄柏、黄芩、黄芪、金银花、连翘等中草药提取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其剂型分水针剂与粉针剂,主要成分为绿原酸,连翘酸等具有广谱抗菌和较强的抗呼吸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及使细胞免疫功能增强等作用,具有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无耐药性等优点,静滴过程中,面部发红,全身出现充血性,大小不等,突出皮肤的皮疹,伴外因水肿停止输液,对症处理两小时之后,急诊消退。
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王海亮,刘冰,金莉莉(潍坊市人民医院静脉用药调配科,山东潍坊 261041)【摘要】目的 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分析丹红注射液的药品不良反应。
方法 登陆中国知网,检索关于应用丹红注射液产生不良反应的类型。
结果 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30 min内,以过敏反应为主,有迟发性。
结论 丹红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医务人员应坚持合理用药,增强防范意识。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20.26.148.021 引 言丹红注射液是由中药丹参、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的复方制剂[1]。
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功效,可有效地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等,临床上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及中风[2]。
丹红注射液说明书上注明用法用量:肌内注射,2~4 ml/次,1~2次/日;静脉注射,4 ml/次,50%葡萄糖注射液20 ml稀释后缓慢注射,1~2次/日;静脉滴注,20~40 ml/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 ml稀释后缓慢滴注,1~2次/日;伴有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时,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
2 文献检索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有关于丹红注射液与常用基础输液(0.9%N S、5%G S、10%G S、5%GNS、转化糖电解质)配伍后稳定性的实验[3]。
实验结果表明:与这五种基础输液配伍后PH值变化均不大,但随着配置后时间的增长,微粒数有所变化。
其中5%GS、10%GS配伍后的溶液微粒数变化不大;与0.9%NS配伍后的溶液短时间内微粒数变化不大,但是放置两小时后微粒数明显增多;其余两种配伍后微粒数增加明显。
以“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做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文献120篇,发现此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以过敏发应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过敏[5]、皮疹[6-8]、瘙痒、头痛[7]、头晕、心悸、寒战、发热、面部潮红、恶心呕吐、腹泻、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药物热、抽搐等,重者急性肾功能衰竭、神志不清、发生伤口出血[9]、过敏性休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