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长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二件事
- 格式:pdf
- 大小:164.69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董必武的生平故事介绍1董必武的故事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董必武的很多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比如董必武勤俭的故事。
董必武的故事有哪些呢?今天就让小编来为你讲讲,在1937年的时候,国共双方进行第二次合作,董必武需要做党的统战工作,董必武平时在延安的时候就穿着粗布衣生活也比较勤俭朴素,但到了武汉因为要和昨天到这件以及社会人士打交道做工作,所以就需要换衣服。
当时市面上比较好的礼帽需要十元才能卖一顶,但董必武特意嘱咐工作人员买便宜的礼帽,皮鞋也是买了最便宜的,就是这样普通的一套衣服董必武也只是在迎送客人的时候穿戴一下,对于这种现象董必武身边的工作人员很不理解,他们觉得人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穿好一点,吃好一点呢?董必武就告诉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对于中国亿万人民的幸福来说,吃饭穿衣戴帽只是小事,能省一分钱就要剩一分钱”。
董其武董必武关系董其武是山西人,出生于1899年。
父亲是一名长工,董其武自小由外祖母抚养,六岁的时候开始读私塾。
1917年,董其武被保荐读高小。
1927年,董其武到武汉担任支队长,多次立下战功,升任为副团长。
1928年到天津任参谋。
1930年,中原大战中,董其武担任撤退掩护军队长,后被升任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董其武带领部队在绥南、包头、绥西等地抗击日军,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后来被蒋介石授予勋章,先后任命为警备司令、剿匪总司令等职。
国共内战期间,董其武率部在绥远起义,接受了的领导。
抗美援朝期间,董其武率部参与救援任务,被任命为军长。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2年,董其武被比准加入。
1989年3月,董其武在北京去世,享年九十岁。
董必武是湖北人,生于1886年。
董必武的“三不停”作者: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18年第12期作为长征中特殊连队党总支书记的董必武,因其德高望重,特别是他尽心尽责的认真劲儿,被大家公认为是连队的“保护神”,被大家称赞是个“三不停”的人。
一是脑子不停。
董必武深深知道,这支连队虽然不善于打仗,但每个人对革命都有特殊的价值。
为了把这支队伍带好,每次出发前,他总是先周密地预测前进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设想好应付困难的方案。
到宿营地后,董必武脑子一刻也不闲着,像过电影一样,过滤全连每个战士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再准备好次日早晨出发时嘱咐战士行军应注意的事项。
二是手脚不停。
每到驻地,董必武把背包一撂,总是要到战士的各驻宿地查看一遍,看人齐了没有,住房安排得是否合适安全,伤病员有没有服药用的开水,战士有没有办法用热水烫烫脚,等等。
出发前,董必武比别人起得都早,看看炊事员是否已经在做饭。
临出发,每次都要带上指导员李坚真、连长侯政一个驻地一个驻地检查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情况。
如果发现损坏了群众的东西,一定要赔偿,老百姓不在家时,还要亲笔写个字条留下,告诉房东是工农红军路过此地,损坏了东西要照价赔偿,并致歉意。
路上请民工抬担架是一件难事。
民工各家都有老小,不愿随红军走得太远,这属于人之常情。
为了解决民工问题,董必武想了一个两全的办法,规定请民工一般不得超过两天,到期后,除发给民工工钱之外,董必武还为每个民工写下一个证明,免得后续部队重复雇请他们。
董必武的行囊中总是带着纸、笔、墨,遇到好一点的墙壁,就写上革命标语。
以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随时随地宣传和教育当地群众。
三是嘴不停。
每到驻地,董必武常常寻找机会向人民群众宣傳红军的宗旨,宣传党的政策。
行军休息时,还常常向聚集在他身边的战士讲革命传统,讲古今故事;有时还和徐特立、谢觉哉一起吟诗作赋,用这些方式教育、激励战士,鼓舞战士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战胜种种困难。
他经常告诉战士要有“三顶”精神,即顶得住困难、顶得住表扬、顶得住批评。
作者: 董良润
出版物刊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90页
主题词: 回忆;武汉;共产主义;毛主席;董必武;中学;中共中央;北京;共产党员;办公厅
摘要: <正> 到今年四月二日,我的伯父董必武同志就离开我们整整四年了。
四年来,回忆的文字我虽一字未写,但心中却总是念着他老人家的。
我永远忘不了一九七五年四月二日这个日子。
那一天中午十二时左右,我校领导同志转告了省委的通知,要我于下午二时在校门口等着,有车来接我。
我的心不禁忐忑不安起来:是什么事情呢?是伯父到武汉来了吗?不对。
每次他老人家来武汉,要我们去见见面,总是亲属之间相互邀约,并不麻烦省委的。
不好,恐怕是……我不敢想下去了。
果然,到了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同志对我们宣布了董老逝世的噩耗。
行前与妻别依依1934年9月,红军主力进行战略大转移时,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最高法庭主席董必武已48岁,是否随军转移,他正在选择。
就像他后来在《长征纪事》一文中所言:“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的时候,我就想: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
’”这样他毅然参加了长征,即使在长征途中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没有后悔过。
“我们向陕、甘前进,还是到川西后才决定的。
假使在出发前,就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的程途,要经过13个月的时间,要通过无人迹无粮食的地区,如此等类……是不是同样地坚决想随军出发呢?”他肯定地回答说:“即便在出发前知道路很远,时间很久、险阻艰难很多的话,也未必能变更我随军的意念吧!”这表明董必武参加长征的意志非常坚决。
10月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党团书记约董必武谈话,通知他两件事情:一是组织上决定他随军转移,让他担任后勤部卫生队干部休养连党总支书记;二是决定让他结婚不久的妻子陈碧英留在根据地打游击,理由是她的年龄“大”,身体不好。
对于组织上的决定,党性极强的老党员董必武二话不说,表示完全服从。
10月10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被留在苏区的陈碧英,只能洒泪送别丈夫。
想到这一去路上吉凶难测,今后也不知能否再聚,夫妻俩都十分心酸,依依难舍。
陈碧英惦记董必武年纪已大,担心他行路困难,便痴情地跟着队伍送了一程又一程,含着眼泪陪董必武走了三天三夜。
后来,董必武再三劝她不必送了,说走远了不好往回走,陈碧英这才哽咽着止住了脚步。
离别时,陈碧英把系在腰带上的手电筒递给董必武,深情地说:“你年纪大了,晚上走路要多留心啊!”分手后,夫妻间从此失去音讯。
长征到达陕北后,组织上也失去了陈碧英的消息。
而她赠送董必武的手电筒,一直陪伴着他走完了长征。
之后,作为一件珍品他一直保存在随身的箱子里。
不料1947年3月准备从延安撤退清理物品时,手电筒却被不知情的人给丢掉了,董必武对此一直遗憾不已。
大革命时期董必武在广州的革命活动作者:徐丙祥来源:《红广角》 2016年第12期【摘要】大革命时期,董必武曾三次到广州开展革命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参加国民党“二大”,坚决反击国民党右派的倒退行为;二是争取在武汉设立中央政治委员会湖北分会,以更好地策应国民革命军北伐。
这些革命活动,为维护国共合作的良好局面,推进国民革命军北伐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董必武;大革命;国民党;广州;革命活动【中图分类号】K2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672-3570(2016)12-0014-06大革命时期,董必武曾三次到广州开展革命活动。
在这期间,国民党右派在孙中山逝世后,公然违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反对国共合作,在北京召开伪“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①与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多地破坏国民党地方组织。
在这一背景下,董必武赶赴广州,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坚决反击“西山会议派”分裂组织和破坏国共合作的活动。
国民党“二大”召开以后,彻底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机逐渐成熟。
为了争取在湖北设立中央政治委员会湖北分会,更好地策应国民革命军北伐,董必武又先后两次赴广州积极奔走,最终获准在湖北设立“特种委员会”。
这三次广州之行,虽然时间都不长,但却在董必武个人革命生涯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它有力地推动了革命发展,为维护国共合作的良好局面,推进国民革命军北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参加国民党“二大”,反击国民党右派的分裂破坏活动自国民党“一大”开始实行国共合作以来,这一政策就遭到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国民党右派的竭力反对。
②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更加肆无忌惮,公然打出“分共清党”的旗号,破坏国共合作。
1925年11月23日,邹鲁、谢持、林森、居正、张继、叶楚伧、覃振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伪“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非法作出取消共产党员的国民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共产党员,解除苏联顾问鲍罗廷职务等反共决议,并宣布广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为非法。
关于长征的经典小故事感人80年前,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重要的是学习伟大长征精神,为此,店铺分享几篇关于长征的小故事,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长征的小故事1:董必武一、董必武的“特制草鞋”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
那天晚上,下着倾盆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着赶路。
小王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石头,重重地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满身是泥,嘴里也摔破了,流着血。
最倒霉的是,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决定咬咬牙挺过去,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
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宫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就知道他的鞋子丢了,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
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穿上吧!”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走出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董必武听了心里十分感动,仍旧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这是命令,你拿着穿!”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您自己留着穿吧。
”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得意地说:“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
”董必武笑了笑,说:“不要紧,我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西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
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王解释。
今天,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
董必武高风亮节
作者:暂无
来源:《新长征》 2019年第10期
1947年4月,中共中央从延安撤离到山西临县三交镇并向西柏坡转移。
行军途中,部队的
马匹紧缺,62 岁的董必武和夫人何莲芝带着孩子,大的男孩骑在马上,年龄小的骑不了马,用绳子系在背上背着。
行军途中,饿了就吃炒面、啃馒头片;渴了喝些白开水,有时喝山泉、河水。
住处也都很简陋。
为了减少同志们的负担,董必武让大家尽量合盖被子,少打些背包。
一
名14岁的小战士和董必武睡在一起,有时走一天路很疲劳,一躺下就睡着了,等小战士醒来一看,被子全盖在自己身上,而董必武却只盖件大衣。
到了西柏坡,房东阎志林把自己最好的北院腾出来让董必武一家和战士们住,他们全家人
却住进了南院的两间小房里。
董必武嘱咐战士们要爱护老乡的东西,尊重老乡。
阎志林家院子
里有一棵很大的柿子树,结了很多柿子。
深秋一刮大风,时常有柿子掉下来。
董必武对战士们说,要遵守纪律,不要吃老乡的东西,落到地上的柿子,要捡起来送给房东。
董必武说过之后,战士们找了一个筐,顺手把落在地上的柿子捡起来放在筐里,然后送给房东。
秋后战士们同房
东一起收柿子,阎志林夫妻俩很热情,送来一大筐柿子,执意叫大家吃。
董必武反复同房东讲,这柿子我们不能要,你们收获这些柿子也不容易,还是拿回去到集市上换些生活用品。
但房东
就是不肯,董必武劝不过,就让战士们先收下,随后董必武同何莲芝商量了一下,就拿了些小
孩穿的衣服和棉被送给了房东。
董必武与长征路上的“特殊连队”
贾玉楠
【期刊名称】《神州(下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董必武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战士用他的毅力和汗水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精气神.本文主要对董必武以及他所担任党总支书记的干部休养连队在长征中所发生的事情作一论述,通过这些英勇事迹来展示董必武同志及他所带领的这支特殊连队的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总页数】3页(P112-114)
【作者】贾玉楠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试析董必武对中共"一大"的特殊历史贡献 [J], 窦春芳
2.长征路上的特殊群体:女红军 [J], 李涛;郭林雄;郑文浩;
3.『一大』代表董必武、李汉俊的一段特殊情缘 [J], 边延惠
4.真实地描写长征的书——《特殊连队》受到好评 [J], 古流
5.连队关心老人老人服务连队八十八团五连退休职工积极为连队服务 [J], 王茜;胡维斌;赵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27, 董必武江城脱险记1927年春,中共中央机关迁往武汉,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
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团结联合国民党左派,组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对北洋军阀、帝国主义的国民革命。
中共武汉党组织及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但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共产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5月18日至30日,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八次全会召开,作出《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也就是著名的共产国际“五月紧急指示”,主要内容是:(1)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2)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作出必要让步。
(3)改变国民党领导层人员的构成,从下面多吸收一些新的工农领导人加入国民党中央。
(4)动员两万共产党员,再加上湖南、湖北的五万革命工农,组建自己可靠的军队。
(5)成立国共两党合作的军事法庭。
这个指示提出了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中共自己的革命武装等挽救时局的重要主张,指出克服革命危机的关键所在,在理论上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共产国际希望中国共产党同汪精卫集团合作执行这个指示。
6月5日,由于共产国际代表罗易一直被汪精卫的左倾言论迷惑,错误地认为汪精◇ 郑巍宁卫是与中国共产党友好的人。
罗易违背党的组织原则,私自将“五月紧急指示”的电报副本送给汪精卫,幻想依靠汪精卫来挽救革命。
罗易的行为,不仅让汪精卫加速与共产党断绝关系,而且也成为汪精卫“分共”的借口。
从6月中旬起,汪精卫同军队中的非共产党员将领秘密联系策划,争取唐生智、张发奎等主要实力人物的支持。
此后,汪精卫日趋反动,逐渐暴露出反共的真实面目,一场黑色风暴正在形成。
大义凛然 坚持斗争1927年6月下旬,董必武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提出辞去湖北省党部常务委员和湖北省政府委员兼农工厅长的职务。
汪精卫假惺惺地要詹大悲转达他的意见:“湖北的事务很重要,董必武同志可以不必辞职。
”7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对政局宣言,谴责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反动罪行,命令参加国民政府的共产党员退出政府。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董必武的几个故事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不难发现功勋卓著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1957年,董老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当时,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
院子很大,有花园有水池,很气派。
他的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
由于“高院”离此很远,每天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人力物力。
董老考虑着搬到离“高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仍不改初衷。
一天晚上,董老和盘托出自己的主意,却立即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
董老耐心细致地对全家人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
我不该搬吗?该搬。
这二呢?”稍作停顿后,他更深沉地继续说道:“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
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
我们国家还穷啊。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饭时,还在读初中的女儿董楚青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吃饭习惯。
吃饭时,董楚青急于扒饭,三扒两赶地吃完了,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
小楚青丢碗就想跑,结果被董老叫住。
“你看看,你看看。
”董老连连说道。
年岁还小的女儿楚青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着饭粒,默不作声。
一生惯读诗书的董老马上联想起古老的“锄禾日当午”诗句,绘声绘色地对女儿说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丢啊。
”接着又严肃地说:“拣起来吃了。
”此后,女儿楚青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1964年春,董老的一个侄孙子去北京看他,一是想见见世面;二是特别想通过他的关系谋得一份较中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