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钢轨滚动接触疲劳的货车参数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8
工业用钢轨与列车车轮接触力研究引言工业用钢轨与列车车轮之间的接触力是铁路运输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准确了解和控制接触力对于确保列车的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具有关键意义。
本文将对工业用钢轨与列车车轮的接触力进行研究,并探讨影响接触力的因素以及现有的解决方案。
一、工业用钢轨与列车车轮接触力概述工业用钢轨与列车车轮的接触力是指沿轨道行驶的列车车轮与钢轨之间所产生的作用力。
在运输过程中,接触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列车的牵引力、制动力和转向能力。
准确了解并控制接触力,能够提高列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运输效率。
二、影响接触力的因素1. 车轮和轮轴的材料与几何形状:车轮和轮轴的材料和几何形状对接触力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材料的车轮会对接触区域的形变和应力分布产生影响,进而改变接触力的大小。
2. 钢轨的几何形状和表面状况:钢轨的几何形状和表面状况也会影响接触力。
轨道的几何形状(包括凹槽、螺旋曲线等)会引起车轮端面的变形,从而影响接触力的分布。
3. 轮轨间的垫片:在车轮与钢轨之间安装垫片能够减小接触力的大小。
垫片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对接触力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4. 轨道的弹性和刚度:弹性对接触力的分布和大小有重要影响。
刚度的变化会导致接触力分布的不均匀,从而影响列车的运行性能。
5. 气动力与动力学因素:列车行驶过程中,空气动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也会影响接触力。
例如,列车在高速行驶时会产生空气动力学压力,从而影响接触力的大小。
三、现有解决方案1. 材料和几何形状优化:通过改变车轮和轮轴的材料和几何形状,可以调节接触区域的形变和应力分布,从而控制接触力的大小。
此外,对于钢轨的几何形状和表面状况的优化也能够改善接触力。
2. 垫片设计和选择:合理选择和设计垫片能够减小接触力的大小。
垫片的材料选择应符合弹性和刚度的要求,从而实现对接触力的控制。
3. 轨道维护与管理:定期进行轨道的维护和管理对于保持合适的几何形状和表面状态至关重要。
钢轨结构疲劳性能评估研究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钢轨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如何评估钢轨的疲劳性能却是一项十分重要且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简言之,钢轨的疲劳性能就是钢轨在经过很多次循环载荷下,所表现出的抗疲劳裂纹扩展的能力。
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也是十分复杂的。
试想,钢轨在高速行驶的时候,需要受到巨大的重量和力量的冲击,而这些力量是很难被直接测量的。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模拟,来进行钢轨结构的疲劳性能评估。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测试体系,在合适的载荷条件下进行长期的实验。
这个过程是不仅费时费力,还需要依靠先进的测试设备和技术。
目前,国内外针对钢轨疲劳性能评估的实验方法主要有:静态载荷试验、疲劳缺口扩展试验、余弦函数载荷试验、高速三点弯曲试验等。
其中,疲劳缺口扩展试验是目前用得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这种试验可以定量地评估材料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并对结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当然,这个过程也非常复杂,需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进行,且需要谨慎地控制各个因素。
一旦有一个参数设置不当,整个实验结果就会失去准确性。
除了实验方法,钢轨结构的疲劳性能评估还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来进行。
数值模拟不仅可以减少实验成本和实验周期,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钢轨疲劳问题的本质。
目前,国内外对于钢轨疲劳性能评估的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有限元模拟、多体系统动力学模拟、模态分析、参数识别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限元方法是最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之一。
通过该方法,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与实际结构相同的虚拟模型,在其上应用载荷,并计算其响应。
然而,有限元模拟也有其自身限制之处,例如模型的精度和计算时间等问题。
同时,在进行模拟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注意各种因素对模型精度的影响。
最后,对于钢轨结构疲劳性能评估的研究,除了实验和数值模拟,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其他方面,例如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等。
特别是,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良好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钢轨裂纹的产生和扩展。
CRH2动车组拖车车轮滚动接触疲劳分析一、概述CRH2动车组是中国铁路的一种高速动车组列车,它采用了直流传动、气动制动和通信信号一体化控制技术,具有较高的速度和安全性。
在CRH2动车组中,拖车车轮是承载列车重量和传递牵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轮在运行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摩擦力,容易出现疲劳破损,影响列车的安全和运行效率。
对CRH2拖车车轮滚动接触疲劳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车轮滚动接触疲劳原理车轮滚动接触疲劳是指车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重复的载荷和挤压作用而产生的疲劳破坏现象。
当列车行驶时,车轮与钢轨之间的接触面承受了动态载荷,并伴随着滚动和滑动摩擦。
这种接触面的疲劳破坏会导致车轮的表面裂纹和断裂,从而影响列车的安全和稳定性。
三、车轮滚动接触疲劳分析方法1.数值模拟分析: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车轮受力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分析车轮在不同载荷和速度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和疲劳寿命。
通过模拟分析,可以有效预测车轮的疲劳破坏情况,提前发现潜在问题。
2.实验测试分析:通过实验测试,采集车轮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温度和位移等数据,对车轮的疲劳破坏进行监测和分析。
实验测试可以全面了解车轮的实际工作状态,为疲劳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3.材料力学分析:对车轮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和测试,确定其硬度、强度、韧性等参数,评估车轮在滚动接触疲劳下的承载能力和疲劳寿命。
材料力学分析是车轮疲劳分析的基础和关键。
五、疲劳分析结论与建议通过CRH2拖车车轮滚动接触疲劳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车轮在高速行驶和紧急制动等特殊工况下,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和疲劳裂纹,存在一定的疲劳破坏风险。
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车辆维护保养,及时对车轮进行检查和更换,避免因车轮疲劳破损引发的安全事故。
2.优化车轮材料和工艺,提高车轮的抗疲劳性能和使用寿命,降低疲劳破坏风险。
3.优化列车运行参数和控制策略,减少车轮的应力集中和疲劳破坏,提高列车的安全和稳定性。
铁道车辆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研究综述铁道车辆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简称RFR)是铁道车辆和轮轨接触的一种主要的疲劳破坏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会导致铁道路线的安全性、质量以及耐久性受到严重影响,严重制约了火车的安全运行。
所以,开展对RFR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RFR的研究可以说是铁路车轮磨损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铁路车轮磨损研究则是目前铁路技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热点之一。
RFR 在现有研究中表现出很强的复杂性,研究它们涉及到多种不同的科学和技术领域,涉及到应力分析、滚动接触理论、流体力学、材料科学及实验技术等多类问题。
从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两个层面来探索RFR 的发生形式和机理,是关于RFR的研究考虑的重点。
从基础理论层面分析RFR的形成,对RFR的研究包括结构分析和力学分析。
结构分析在了解RFR破坏机理和现象的发生形式,并设计和改进钢轨结构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力学分析主要是研究RFR的发生机理,比如滚动接触疲劳,车辆和轮轨接触应力,车轮磨耗,车轮温度,车轮局部接触分布等,从而研究RFR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从应用技术层面分析RFR的形成,可以通过实验室进行模拟,采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方法研究RFR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比如研究环境影响、车辆行驶特性等对RFR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对比研究RFR滚筒表面结构,滚子轴承形状设计及其结构参数,研究RFR 的材料弹性模量和摩擦系数等;采用反演有限元方法研究RFR破坏前后滚动接触应力及变形分布等。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RFR的预防技术也在发展壮大。
研究表明,通过限制车轮的偏转,采用新型材料滚筒,安装智能传感器,并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程序,有助于减少或预防RFR的发生。
综上所述,RFR的研究是现代铁路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会对铁路安全及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RFR的研究包括结构分析、力学分析、应用技术研究、以及应用于现场的预防技术等,都是关于RFR的研究核心领域,未来,研究人员将更多地关注这一热点,继续加强研究,以改善铁路安全性,以及提升铁路安全性和质量。
铁道车辆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研究综述近年来,铁路轨道车辆以其高速、质量可靠性、效率高等优势,在国内外是广泛使用的铁路运输工具。
然而,随着铁路车辆运行里程的延长,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形成成了制约铁路车辆安全运行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研究铁路车辆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理解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形成机制,需要对轮轨接触滚动疲劳过程进行研究。
针对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形成过程中,相关因素如车辆参数、轮轨接触参数,以及车辆运行条件等要素,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模拟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形成机制。
其次,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观测技术也是轨固专家所关心的话题。
轨车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观测技术,目前主要包括桥头照相技术、X射线技术、高分辨率原位探伤技术、车轮内侧探伤技术以及超声波技术等,以及基于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等,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研究者们不断尝试这些技术,以便更好地观察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此外,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防治技术也是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的关键环节。
当前,针对铁路车辆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人员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抗疲劳裂纹车轮、新型密封件、新型尺寸等设计及材料,并基于滚动接触疲劳参数、磨耗参数、温度参数等,开发出了防治疲劳裂纹的新型控制系统。
目前,这些抗疲劳裂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我国的铁路车辆运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发展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研究,需要深入研究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形成机制,并尝试新型材料和新型设计,以进一步提高车轮抗疲劳性能,减少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发生,并研究发展进一步的抗疲劳裂纹防治技术,为确保铁路车辆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铁路车辆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已经有了相关认识,相关技术也日趋成熟和完善,但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更多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来推动铁路车辆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研究的发展。
重载货车车轮磨耗及滚动接触疲劳仿真研究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重载货车车轮磨耗理论分析 (6)2.1 车轮磨耗机理 (7)2.2 影响车轮磨耗的主要因素 (8)3. 车轮滚动接触疲劳理论分析 (9)3.1 滚动接触疲劳机理 (10)3.2 影响滚动接触疲劳的主要因素 (11)4. 重载货车车轮磨耗及滚动接触疲劳仿真方法 (13)4.1 有限元分析方法 (13)4.2 车轮材料本构模型 (15)4.3 仿真参数设置 (16)5. 重载货车车轮磨耗仿真实验 (17)5.1 实验设备与材料 (19)5.2 仿真模型建立 (20)5.3 仿真结果分析 (21)6. 重载货车车轮滚动接触疲劳仿真实验 (23)6.1 实验设备与材料 (24)6.2 仿真模型建立 (25)6.3 仿真结果分析 (26)7. 重载货车车轮磨耗及滚动接触疲劳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27)7.1 磨耗仿真结果对比 (28)7.2 滚动接触疲劳仿真结果对比 (30)8. 重载货车车轮磨耗及滚动接触疲劳仿真优化建议 (31)8.1 材料优化 (32)8.2 结构优化 (34)8.3 制造工艺优化 (35)1. 内容概述本文针对重载货车车轮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仿真研究。
首先,详细介绍了重载货车车轮的结构特点和材料特性,为后续仿真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接着,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车轮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三维几何模型和力学模型。
通过模拟车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分析了车轮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的产生机理。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工况下的车轮性能,探讨了车轮结构优化设计对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的影响。
结合实验数据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为重载货车车轮的磨损控制和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本文内容涵盖了重载货车车轮磨耗及滚动接触疲劳的仿真建模、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以及结构优化等方面,对提高车轮使用寿命和降低维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CRH2动车组拖车车轮滚动接触疲劳分析摘要本文基于CRH2型动车组拖车车轮滚动接触疲劳问题,对车轮试验进行了处理,分析了不同试验情况下车轮接触应力、周向应力以及应力数载荷循环寿命等参数对车轮疲劳寿命的影响。
结果表明,车轮接触应力是影响疲劳寿命的主要因素,车轮周向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不太明显。
对于车轮的疲劳寿命提高,要采用一些措施,比如,优化车轮材质,设计合理的接触几何形状,降低车轮接触应力等。
关键词:CRH2型动车组;拖车车轮;接触应力;周向应力;疲劳寿命;数载荷循环1 引言CRH2型动车组是中国铁路在高速动车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车型之一。
拖车车轮是动车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保证列车正常行驶,保障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工况复杂,车轮在运行过程中遭受的疲劳荷载比较大,存在滚动接触疲劳的问题,因此,对车轮的疲劳寿命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CRH2型动车组拖车车轮,结合车轮试验数据,对车轮接触应力、周向应力和应力数载荷循环寿命等参数对车轮疲劳寿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车轮疲劳寿命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2 车轮试验2.1 试验条件车轮试验采用万能试验机进行,在20Hz频率、室温下进行数载荷循环试验。
试验中,车轮以滚动方式进行,接触几何形状为正弦波,接触力为2000N。
2.2 试验数据处理根据试验数据统计得到车轮接触应力、周向应力以及应力数载荷循环寿命等参数。
其中,车轮接触应力和周向应力如图1所示。
图1 车轮接触应力和周向应力从图1可以看出,车轮接触应力的峰值明显高于周向应力的峰值,说明车轮接触应力是影响车轮寿命的主要因素。
周向应力对车轮寿命的影响不太明显。
应力数载荷循环寿命如图2所示。
图2 应力数载荷循环寿命从图2可以看出,车轮的疲劳寿命随着应力数的增加而减小,这表明车轮在疲劳寿命上的认可数量随着数载荷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此外,不同应力数下疲劳寿命有差异,当应力数增加时车轮的疲劳寿命会更短。
货车车轮滚动接触疲劳和缺陷摘要:在俄罗斯的铁路上,有三种较广泛的滚动接触疲劳:车轮开裂,脱落和线程检查(不管你懂不懂,我是真的不懂)。
尽管现在知道这些缺陷和他们的构成机理,但是还需要研究这些缺陷的形成,出现和发展。
现在有理论研究和模型研究。
忧郁蠕滑力和相关力会对车轮和铁路接触面造成毁坏,现在我们研究蠕变速度(没听过,不知道对不对)的影响和接触应力分布上的摩擦因数。
关键词:车轮,开裂,脱落,疲劳,模型。
1.引言在过去十年里俄罗斯火车车厢出现的问题原因发生改变。
线轴表面脱落增加了1.8倍。
这种增加必须要检查和解释。
调查发现三种流行的滚动疲劳:开裂,脱落,和线程检查。
尽管现在知道这些缺陷和他们的构成机理【1,2】,但是还需要研究这些缺陷的形成,出现和发展。
根据俄罗斯标准,其火车车轮的钢材含碳0.55-o.65wt.%抗张强度911-1107MPa,延展率8%,表面30mm的硬度不小于HB255.在车轮10mm深度的样料抗屈强度应该在670——720Mpa。
2.车轮缺陷2.1 车轮开裂车轮开裂是热机械导致的缺陷(不是很明白啥玩意儿,就这么翻译了,要不就是车轮开裂是热机械的缺陷)当刹车时,车轮在铁路上滑动,大量的摩擦能产生,导致车轮温度升高到奥氏体化的限度。
然后又迅速降温,导致构成马氏体,破坏车轮铁路之间的载荷循环。
关于俄罗斯铁路轮组的实验表明61.7%的胎面剥落有。
(彻底的不懂了,condemning是谴责的意思)的碎裂。
值得注意的是北美机车开裂的构成原理【3】热机损害已经成为一门学科。
包括研究车轮微观结构缺陷,表面和表面下的硬度分布,和结构转换层厚度。
接近边缘的浅灰色点的硬度是车轮表面的2倍()。
中心的灰色点比边缘软。
马氏体层的厚度在0.1-0.5mm之间,但在长时间车轮滑动后会达到1.2mm。
车轮开裂的分布研究表明50%的开裂是在轮组的一个轮上。
在俄罗斯一个车轮的热损害比较典型,因为他们有40%的非机械化小生产力货运编组站。
CRH2动车组拖车车轮滚动接触疲劳分析摘要:车轮胎面和轮辋疲劳破坏的方式是滚动接触疲劳,为研究CRH2挂车车轮胎面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寿命期限,多用于干扰和滚动接触的复杂物理构造,使用研究小组提出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法,建立了载荷和胎面危险区应力之间的转换关系。
采用最大减应力法、延长寿命、接触疲劳可靠性、研究胎面滚动接触疲劳可靠性,该方法实现了胎面滚动接触疲劳应力的准确计算。
关键词:拖车车轮;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可靠性引言:随着我国高速动车组运行速度的提高,车辆的服务环境越来越严峻。
在操作过程中,随着轮轨接触力的发展,轮辋的磨损,变形,剥离,CRH2动车组拖车的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寿命分析车轮非常重要。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胎面滚动接触疲劳形成的机理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分析。
Alfredsson和Olsson [5,6]认为,裂纹是由粗糙胎面引起的高应力集中引起的。
Dubourg等人[7,8]认为,过载或重负荷是造成裂纹形成的原因,而切应力在裂纹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关于轮轨滚动接触疲劳,金学松等人描述了三维弹性塑料滚动接触疲劳的数值和试验方法,讨论了一些典型的疲劳接触破坏现象。
使用Dang-van多轴疲劳模型和力学原理,构建了一个仿真程序来评估轮辋底面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发生。
罗世辉分析了DF21型内燃机车中轮胎面的分层。
认为机车中轮的滚动接触疲劳是由非轮引起的,并认为是正常的纵向颤动。
降低中轴球窝接头的刚度后,机车的行驶里程超过了25万公里。
并且不会发生胎面剥离。
为了确保CRH2 EMU车轮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本文中,进行了CRH2 EMU的胎面滚动接触疲劳可靠性的介绍,高速动车组轮轨疲劳分析的针对性研究。
结果为确定车轮的安全检查周期提供了依据,并为高速动车组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实用指导。
1滚动接触应力条件CRH2拖车轮组集成有限元计算方法,轮轴集成有限元方法用于将滚子-滚道改变为实心连接,轴箱-轴承-车桥-轮毂制动盘导轨考虑了多次过盈配合的复杂性,由于轮轨接触的复杂关系,完成了胎面滚动接触疲劳应力的计算,图1显示了胎面滚动接触疲劳的最大剪切应力分布。
文章编号:100227610(2008)022*******影响钢轨滚动接触疲劳的货车参数研究John Tunna,等(美)摘 要:在通常曲线轨道条件下,货车车轮和钢轨之间的导向力将导致钢轨滚动接触疲劳(RCF),本文对影响钢轨RCF的有关各种货车参数进行了参数化研究。
仿真模型中考虑了3种货车悬挂系统、400m~10000m半径的曲线。
研究结果表明,有的参数对RCF影响十分显著,有的参数则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
关键词:货车;钢轨;滚动接触疲劳中图分类号:U272;U270.331+.1 文献标识码:BA Parametric Study of the E ffects of Freight V ehicleson Rolling Contact F atigue of R ailJohn,et al.(U.S.A.)Abstract:The steering forces between the rail and wheels of f reight vehicles can cause 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of the rail under normal curving conditions.A parametric study has been performed to quantifythe effects of various f reight vehicle parameters on this generation of RCF in this paper.Three different f reightsuspension and track curvature ranging f rom400m~10000m are considered in the simulation model.Theresults show that some parameter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CF,while others have no,or only a slighteffect.K ey w ords:freight vehicle;rail;rolling contact fatigue1 概述货车和客车在钢轨和车轮表面都能产生滚动接触疲劳(RCF)。
货车种类繁多,包括不同的悬挂类型、车轴载荷、长度以及维修条件。
本文研究上述因素对钢轨RCF的影响,研究内容涉及3种不同类型的货车:(1)FSA型货车,采用Y25型转向架和P10型车轮踏面外形;(2)H TA型货车,采用改进型三大件转向架和P8型车轮踏面外形;(3)HAA型货车(2轴板弹簧式货车),采用P5型车轮踏面外形。
配装上述3种转向架和悬挂系统的货车所运营的线路占全部铁路网运营里程的60%。
2 模拟过程利用运输技术中心公司(T TCI)的NUCARS软件分析车辆的动力学性能[1]。
2.1 输入轨道输入包括一系列不同半径、超高和通过速度收稿日期:2007210215的右旋曲线(表1)。
货车都以均衡速度通过表1所列的各种曲线,但某些车辆受曲线最高通过速度所限,只能以规定的最高曲线通过速度通过相应的曲线。
表1 模拟曲线详细情况曲线号半径/m超高/mm速度/(km・h-1)(mile・h-1) 1400150.071.2(44.3)2600150.087.3(54.2)3800137.896.6(60.0)41000110.296.65120091.896.66140078.796.67160068.996.68180061.296.69200055.196.610220050.196.611240045.996.612260042.496.613280039.496.614300036.796.615400027.696.616500022.096.617600018.496.6181000011.096.61 综述・述评 轨道的不平顺取自轨道检测车在一条低速货运线路上的测试结果。
轨道的几何参数取自铁路网[2]中第7级速度对应的平均轨道几何数据。
在模拟分析中使用的P10型和P8型踏面形状,是从车轮外形测量数据库中取出的典型磨耗型踏面,而P5型踏面则采用设计时的形状。
计算过程中高、低轨(审校者注:即曲线外、内轨)断面形状都是一成不变的,取自618m半径曲线上的测量值。
所有工况下轮轨间的摩擦系数都取为0145,该值与最近对轨道表面损伤的调查结果一致。
2.2 输出表2列出了仿真分析的输出结果,包括车辆中的每一条轮对、每个车轮的仿真结果。
表2 仿真输出结果部件名称输出结果符号转向架菱形变形量转向架旋转角轮对摇头角轮对横移轮/轨法向力P轮/轨纵向力T x轮/轨横向力T y轮/轨纵向蠕滑率γx轮/轨横向蠕滑率γy轮/轨自旋蠕滑率轮/轨接触角轮/轨接触面积轮/轨接触应力轮/轨接触位置2.3 后处理利用式(1)将轮轨纵、横向切向力和纵、横向蠕滑率相乘求和后,以Tγ的形式连续输出计算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与研究钢轨表面损伤的文献[3]一样,这里也不考虑自旋运动及自旋蠕滑率。
Tγ=T xγx+T yγy(1)图1为文献[2]给出的RCF损伤函数,本文直接利用该函数连续输出钢轨的表面损伤计算结果。
通过计算图1中曲线部分的钢轨表面平均损伤,来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的仿真结果。
有2种后处理方法可以计算出曲线上Tγ的平均值,并将其转换为RCF损伤,本文311节将对这2种后处理方法进行对比。
图1 RCF Tγ损伤函数[2]2.4 参数变化范围表3给出了参数的变化范围。
表3 参数的变化范围参数 变化范围踏面锥度低、名义值、高簧下质量名义值±10%转向架的摇头转动惯量名义值±10%一系定位纵向间隙小、名义值、大一系定位横向间隙小、名义值、大一系定位摇头刚度低、名义值、高车轴载荷空车、半重车、重车车辆定距名义值±10%转向架固定轴距名义值±6%旁承间隙刚性接触、小、名义值、大线路的几何特性优、良、中、差、很差3 计算结果研究过程中共执行NUCARS程序2700余次,下面只对RCF损伤具有显著差异的计算结果进行讨论。
3.1 后处理方法图2给出了Tγ的典型空间历程计算结果。
该算例中,车辆为配装改进型三大件转向架的H TA型货车,P8型车轮踏面外形。
车辆运行速度为9616km/h (60mile/h),曲线半径为1000m,250m~650m为曲线区间。
车辆由直线进入缓和曲线时,Tγ增大,在曲线轨道上Tγ的变化量约为50N;驶出缓和曲线回到直线段时,Tγ减小。
Tγ的变化情况受轨道激扰的影响,在430m处,由于横向位移很大,导致Tγ值瞬间增大。
根据图2给出的Tγ结果,利用图1所示的损伤参数,损伤的空间历程计算结果见图3。
2国外铁道车辆 第45卷第2期2008年3月 图2 前导轮对外轨侧T γ的计算结果(配装改进型三大件转向架的H TA 型货车)图3 前导轮对外轨侧RCF 损伤的计算结果(配装改进型三大件转向架的H TA 型货车)图3表明,在仿真分析的起始阶段(审校者注:直线段)T γ通常小于15N ,因此,不会发生RCF 损伤。
RCF 损伤是从车辆驶入缓和曲线开始的,整个曲线通过过程中都会发生RCF 损伤。
车轮每次通过时,轨道发生的最大RCF 损伤为10×10-6,可以反推出T γ=65N (审校者注:由图1反推)。
在430m 处,T γ值很大,将导致轮轨磨耗,但却是负损伤(审校者注:即不会造成损伤)。
在300m ~600m 的曲线段上,平均RCF 损伤为4194×10-6,也就是说,经过200000次载荷循环后(审校者注:1/(4194×10-6)≈200000),曲线外轨将发生肉眼可见的RCF 损伤。
另外一种计算方法是由图2计算出整个曲线段上的平均T γ值(=5413N ),由损伤函数可以得出RCF 损伤为7187×10-6(审校者注:由图1得出)。
这种计算方法高估了RCF 损伤,对整个曲线区段来说,甚至会计算出RCF 损伤高达10-5(这显然高估了RCF 损伤)。
第1种方法计算曲线段RCF 损伤更有代表性,下文给出的所有结果都是利用第1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3.2 曲线半径图4为改进型三大件转向架平均钢轨RCF损伤图4 钢轨RCF 损伤与曲线半径的关系(标准的改进型三大件转向架导向轮对外侧车轮计算结果)随曲线半径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对应于导向轮对的外侧车轮。
当曲线半径(审校者注:原文为曲率半径,有误)非常大时,由于蠕滑率和蠕滑力都相对较小,相应地,T γ产生很小的RCF 损伤;当曲线半径(审校者注:原文为曲率半径,有误)较小时(400m 半径曲线),将产生很大的蠕滑率和蠕滑力,T γ足够导致轮轨磨耗,但钢轨不会产生RCF 损伤(见图4,RCF 损伤为负值)。
钢轨RCF 损伤的最大值出现在中等大小半径的曲线上。
图4中,钢轨RCF 损伤的最大值发生在800m 半径曲线上,此时T γ值将接近图1给出的RCF 损伤函数的峰值。
图4的计算结果表明,货车导致钢轨RCF 损伤程度依赖于货车运行线路的曲线分布情况。
上面的算例中,车辆在半径大于3000m 的曲线上运行时,将产生很小的钢轨RCF 损伤,如果车辆运行的区间曲线半径都小于500m ,那么只会产生磨耗。
从RCF 损伤的观点来看,对于上述车辆最坏的线路是曲线半径为600m ~1200m 的区段。
3.3 车轮位置图5给出了改进型三大件转向架前导转向架4个车轮随曲线半径变化产生的钢轨RCF 损伤计算结果。
尽管内轨侧车轮和外轨侧车轮在导致钢轨产生RCF 损伤方面的几率是一样的,但应当注意到,对前导轮对来说,内轨侧车轮施加在钢轨上的纵向切向力和外轨侧车轮施加在钢轨上的纵向切向力方向相反。
钢轨RCF 损伤更容易在从动的表面上产生,内轨侧的车轮恰好处于这种状态(审校者注:轮轨作用力是一对作用2反作用力。
因此,内轨不易产生RCF 损伤)。
当曲线半径大于800m 时,4个车轮中导向轮对外轨侧车轮会产生最大的钢轨RCF 损伤。
而对于半径很小的曲线,导向轮对外轨侧车轮将产生磨耗,4个3 影响钢轨滚动接触疲劳的货车参数研究 John Tunna ,等(美)图5 钢轨RCF 损伤随曲线半径的变化情况(改进型三大件转向架前导转向架4个车轮对应的计算结果)车轮中从动轮对(2位轮对)外轨侧车轮将产生最大的钢轨RCF 损伤。
下文只针对导向轮对外轨侧车轮产生的钢轨RCF 损伤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3.4 车型图6比较了3种货车外轨侧车轮的损伤结果情况。
一般来说,配装改进型三大件转向架的车辆将产生最大的钢轨RCF 损伤,因为这种三大件转向架(1个摇枕,2个侧架)没有一系悬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