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1
浅谈杜甫诗中的女性形象杜甫在文学史地位的转机始于中晚唐。
据学者分析,安史之乱是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捩点,也是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过渡的转捩点。
唐型文化大胆接受外来文化,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而宋型文化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势,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
宋代理学可追溯到由中唐的儒学复兴。
安史之乱后,盛世气象一蹶不振,面对家国存亡,以重振道统、力倡儒家诗教观的韩愈、元稹、白居易敏锐地察觉到杜甫有别于其他盛唐才子的思想特质,从而有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首次并称。
一部杜甫诗集,有如唐朝社会的百科全书,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学术、市井民俗、自然山水,无所不包,内容丰富多彩。
然而,它又有百科全书所没有的许多东西,比如真挚感人的情感,鲜活生动的人物。
杜甫诗中的女性形象,基本上都能令人过目不忘,其中有一部分显然已经跻身中国文学史人物画廊不朽形象的行列。
杜甫诗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美的女性、贤的女性、苦的女性。
美的女性,可以再分为三类:妆扮美、容貌美,技能美。
女性的妆扮美,杜甫诗中描写到的,主要有衣着、化妆、配饰。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丽人行》),盛唐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的亲姐姐,权倾朝野的宰相杨国忠的堂妹妹,身上衣饰缤纷,有如戏曲舞台上的戏装。
华丽则华丽矣,但不免过于珠光宝气。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唐朝的妓女,白天陪公子哥游玩划船,有人穿红色裙子,有人画翠绿眉毛,色彩鲜艳夺目的背后,是她们性格的奔放热烈。
一般而言,描写美女,都是装扮、容貌一起写的,但是,杜甫诗中也有只写装扮不写容貌的。
例如《即事》:“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虽然只见饰品,不见身段、眉眼、神情,但是,我们分明能够感觉到是有一位活生生的美女存在的。
论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涵盖了很多主题,其中包括他对女性形象的阐释。
穿越时空,杜甫对女性形象的描写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杜甫的诗歌中,女性被描绘成弱势无助的群体,无论是婆婆、淑女、游子还是娇美的姑娘,她们都栩栩如生地活在诗人的世界里。
首先,杜甫在诗歌中阐释了女性的脆弱之处。
在《悯农》中,杜甫以诗人的视角来描写农民家庭中女性所受到的苦难,“怨婢憔悴尽,惜女泪纵横”,这句诗展现出女性所承受的负担,表达了对她们处境的同情之心。
杜甫还提到了淑女特有的可怜情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杜甫此诗,为女性哭诉了自身的脆弱和虚弱,强调了女性的可怜景况。
其次,杜甫的诗歌中描绘的女性形象也能反映出历史社会中女性的无奈境地。
在《咏怀古迹五首》中,杜甫以“宫中万户日,相看两不厌”来描绘了宫廷女性的无奈地位。
杜甫把宫中的闺蜜们描绘得生动而忧伤,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明历史上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此外,杜甫还通过介绍淑女、游子等内容,深刻地把握了女性遭受贫困苦难的悲惨状态,如《蜀相》中女官僚们“相视惊,最是女知己”,难免不觉杜甫对女性所受苦难的心灵之谷深深感情。
最后,杜甫在诗歌中饱含情感地描绘了女性的娇美。
在《望江南》里,杜甫想象出女郎摇碧玉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把女性的娇美与洁白混为一体,描绘出女性特有的端庄美感,彰显了女性天然的清纯之美。
此外,杜甫还在《登鹳雀楼》中把娇美提升到另一个高度,以深情的语言描绘“朝回暮看无尽处,白露凝香寒”,充分表现了自然界中女性的精美之美。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对女性形象的阐释多层次全面,以深情动人的笔调,生动而感人地展现出女性在当时历史社会中的脆弱与无奈,但也把女性的娇美美感表现得高尚而纯美。
杜甫的描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上女性遭受不公正对待的痛苦境况,同时也表达了对女性贞烈柔情的赞美和肯定。
丽人行(杜甫)说课稿丽人行(杜甫)说课稿杜甫的诗歌作品流传千古,其中《丽人行》是一首以写女性之美为主题的诗篇,通过描绘女子外貌和内在品质,展现了作者对女性之美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从题材、结构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题材《丽人行》以女子之美为题材,通过对女性的描绘来表达对她们之美的赞美之情。
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位女子形象,分别是行过中门的蔡氏和住在石头门边的王孙氏。
蔡氏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婀娜的身姿,举止优雅得体;而王孙氏则表现出高贵华贵的气质,令人心生敬畏之情。
通过对这两位女性形象的描写,杜甫传达了对女性之美的追求和赞美。
二、结构《丽人行》共计28句,为五言绝句的形式。
诗篇整体上分为两个部分,前14句为描写蔡氏的容貌和气质,后14句则描写王孙氏的形象。
整首诗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女性之美的不同表现。
三、语言运用在《丽人行》中,杜甫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的表达方式来塑造女性之美。
诗中的形容词和名词的运用充分表达了女子美丽之貌和高贵之仪。
例如诗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狂夫富贵在神州”等,通过运用形象的描写形容了女子的容貌、姿态和气质。
在语言层面上,杜甫还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诗篇的表现力。
通过对蔡氏和王孙氏的描写中的对比,进一步彰显了她们的美丽和高贵。
例如,诗中描写蔡氏“城中相识君将识,宿昔满头白如丝”的形象和描写王孙氏“宫通西市买春衣,散入红楼梦不知”形象的对比,使读者看到了女子之美的不同层面。
总结:通过对《丽人行》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杜甫通过诗歌的形式,细腻地描绘了女性之美,并赞美了女子的聪明才智、优雅气质和高贵品质。
诗中的形容词和名词的运用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女子的美丽和高贵,而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则增强了诗篇的表现力。
《丽人行》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描写手法,使其成为杜甫众多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丽人行赏析-丽人行杜甫翻译一、丽人行背景《丽人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赞美妇女美德和情感的长篇叙事诗。
诗歌写妇女美德为“丽人”,这一美名的形象内涵,国人博大精深、厚重绵长。
杜甫在《丽人行》中旨在描绘一个美好的家庭,女主人公几经风雨,毅然决然作出了让世人感动的决定。
二、丽人行翻译丽人行翻译:玉骨冰肌,美若天仙。
玉骨冰肌,美若天仙。
倾国倾城,自是我妻。
倾国倾城,自是我妻。
东篱把酒,扣舷长啸。
东篱把酒,扣舷长啸。
狂歌痛饮,又著文章。
狂歌痛饮,又著文章。
长安花月,照在眉弯。
长安花月,照在眉弯。
歌筵难再,踏罡而行。
歌筵难再,踏罡而行。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八百里秦川路,纵马任逍遥。
八百里秦川路,纵马任逍遥。
三、丽人行赏析1.描述女性美丽的诗句(玉骨冰肌,美若天仙。
倾国倾城,自是我妻。
)充满了作者对美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唐代社会上流人士赞赏女性容貌的观念。
2.东篱把酒,扣舷长啸。
狂歌痛饮,又著文章。
此处诗人写下自己豪放、狂热、侠义的形象,以及他对自己将发表的文章的信心。
可以看出诗人杜甫对于自己的个性、才华和对事业的热爱。
3.长安花月,照在眉弯。
歌筵难再,踏罡而行。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几句是描写诗中女主人公丽人的情感世界,歌颂她智慧,美丽,音乐素养的同时也写出了她的哀愁和离别。
4.八百里秦川路,纵马任逍遥。
这一句写出了丽人在最后一句对自由的追求,在她抛弃皇子,走上一条无限自由的道路时表现出来的坚定。
整首诗意境优美,詞句婉转动人,具有浓郁的思想性和感情性,概括了历史上被赞颂的古代女子的美德和情操。
它是诗人杜甫独特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在青年时期的一个典型标志。
此篇诗歌充分体现了唐诗的辉煌与多样性,是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精华鲜明的代表之一。
杜甫诗歌中的妻子形象梁启超说杜甫是古今一代情圣,杜甫极富热心肠,有同情心,对一般人都很多情,对于自己的妻子更是情深。
杜甫妻子杨氏,跟着老杜日子苦是苦点,但是有杜甫这样的好男人死心塌地相伴一生,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近日整理出杜甫写关于妻子的诗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夫妻分居两地,在这月色中,不说自己想念妻子,却说妻子想念自己,看来老杜对自己的魅力还是很有信心的。
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谁叫后人爱把杜甫叫作老杜,他爱把自己的妻子叫老妻,这能怪谁呢?都老夫老妻了还是这么调皮,穷也有穷的玩法,在纸上画棋盘下下棋,敲根针作钓钩去钓鱼。
不打仗的时候日子过得还是很滋润的啊!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打仗了!杀人了!一家十口都没有消息……羌村三首(其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兵荒马乱,打场仗下来有平民百姓四分之三的机会见阎王,没想到夫妻在战乱后都还活着,劫后相见,眼泪汪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好不容易打了场胜仗,愁了一辈子的老杜这回总算高兴了一下,叫上妻子开瓶香槟庆祝一下。
进艇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回不了家,只好带着老妻郊游消消愁,让我们荡起双桨,小兔崽子激起波浪……百忧集行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劳动妇女形象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引言 (2)一、坚强而无奈的青年妇女形象 (2)(一)《新婚别》 (2)(二)《负薪行》 (4)(三)《捣衣》 (5)(四)《遣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二、质朴自然、任劳任怨的中年妇女形象 (6)(一)《月夜》 (7)(二)《一百五日夜对月》 (7)(三)《江村》 (8)三、勇敢悲惨的老年妇女形象 (9)(一)《石壕吏》 (9)(二)《又呈吴郎》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劳动妇女形象摘要: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写下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
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真实,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妇女形象,这也成为了杜诗的一大特色。
杜甫亲身感受了国破家亡的悲痛,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社会最底层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诗人独特的遭遇与博爱之心使他对劳动妇女的苦难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同情悲悯之感油然而生。
本文将具体分析杜甫诗歌中不同时期的典型劳动妇女形象,进一步感受杜甫“推己及人”以及“民胞物与”的胸怀。
关键词:杜甫;诗歌;劳动妇女The working women of Du fu's poetryLI XueyingSchool of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PR ChinaAbstract: As a great realistic poet ,du fu wrote lots of poems that reflect real life. The characters of his poem is rich and real, including a large number of women's characters, it also became one of the features of his poetry. Du fu experienced the death's grief, witnessed the war that bring the social bottom of people's heavy disaster. The poet's unique experience and the heart of love made him have a deep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o the sufferings of the working women , the feeling of compassion arises spontaneously. This article will analysi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ypical working women characters in du fu's poetry, further feeling the greatest mind of Du fu.. Key words:Du fu; poetry; the working women引言诗圣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论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杜甫(712-770年)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中描绘的女性形象深入人心。
他的诗歌反映出他生活在唐代宫廷文化中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对女性形象的美学构想。
在他的诗歌中,女性形象不仅仅反映出唐代宫廷文化的审美观念,更是对现实的深刻评论与反思。
首先,杜甫的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唐代宫廷文化的审美观念。
杜甫把唐代宫廷文化中特有的古雅、灵气、芳草、优雅等词语放在女性形象之中,把“古雅、灵气、芳草、优雅”这一美学理念深深烙印到了他的诗歌中。
例如,在诗篇《夜思》中,杜甫将“月黑雁飞高”、“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等古雅优美的景物捆绑在女性形象之中,极具想象力。
同样,杜甫在《酒问青天》这首诗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等宏伟美景描绘出一位风景无限的女子形象,充分展现出唐代宫廷社会对女性审美观念的体现。
此外,杜甫的诗歌中也反映出他对现实存在的深刻评论与反思。
他的诗歌中,女性形象多次暗喻一个社会放荡的少女。
例如,在诗篇《波》中杜甫以“匹夫不愤怒,何处争斗锋”、“雁字回时,人已天涯”等比喻来暗示那些放荡的少女,他对她们的命运用“苦苦追求,终莫得休”这句充满怜悯的话语反映出他对现实发生的一种哀伤与愤怒。
此外,在诗篇《独坐敬亭山》中,杜甫用一位“长衫无人换”、“未知音信来”的孤独女子形象,暗示着当时社会中女子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女子在不公正的社会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的反思与抗议。
总之,杜甫的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反映出唐代宫廷文化的审美观,更是一种针砭时弊的深刻思考。
他用简洁议论的方式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最真实的社会形象展现出来。
他通过写诗,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唐代宫廷文化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待遇的反思与革新。
杜甫:丽人行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探讨了社会问题、展现了人类的苦难与悲欢离合。
其中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诗篇就是《丽人行》。
这首诗以女性为主题,描绘了一个婀娜多姿的女子的形象,充满了对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丽人行》是一首优美而兼具深意的诗歌,以“丽人”的形象为主线展开描写。
在诗中,杜甫以饱满的笔触描绘了“丽人”的容貌和态度,以描述她的娇美、温婉和高贵。
首先,杜甫用“绮罗纨素绣”来描绘丽人的服饰,其中的“罗纨”和“绣”都是贵族阶层才会使用的高档材料和工艺。
这种衣饰的描绘,使读者对丽人充满了向往和想象,她的美丽无疑是举世无双的。
接着,杜甫描述了丽人的容貌:红颜薄命、酷似白玉。
红颜薄命,是指美貌容颜如花般绚烂而短暂,象征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而酷似白玉,则是指丽人的皮肤白皙如玉,洁白无瑕,如同雪花般纯洁。
通过这样的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丽人的美丽与神秘,她是一个独特而短暂的存在。
在描写丽人的容貌之后,杜甫转而刻画她的态度和心境。
他写到丽人的姿态如乐,行动如飞,这种描绘表达了丽人的豪情和自由。
丽人是一个热情而自由的人,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阳光与自由的气息。
而她的心境则更加复杂。
诗中写到“宛转婉娈,左右百灵舞”,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丽人在社会中的不安和无奈。
尽管她美丽、智慧,但她的容颜和身份却限制了她的选择和发展。
她像一个无辜的花朵,只能开在别人的庭院中,而无法有自己的选择和主张。
正是因为丽人的境遇和状态,杜甫通过《丽人行》,进一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以“彼何人哉,人亦无良朋”来诘问人生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与他人相伴相助,友情和亲情的陪伴都是我们生命中重要而珍贵的部分。
但是,当我们迷失了自己、儿女情长、亲情久远时,我们究竟还能抵达何方?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诗人用这个问题传递了对人生的疑问和思考。
《丽人行》是一首伟大的诗歌作品,它不仅描绘了杜甫眼中的丽人形象,更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传递了人生的哲理。
论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被誉为“智慧之母,美感之父”。
其长篇诗作中,作者大量描写了女性形象。
在他的作品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美女,悲情的母亲和勤劳的家庭妇女。
第一种女性形象是美女,杜甫把精雕细琢的语言用于描写美女的美丽,如他的诗“秋江形碧湄”就把她的容貌描绘的清晰可见:“坠髻搔鬟无穷艳,汉服绣帽渐簇簇”。
他充分表达了对美女的崇拜和迷恋。
另一种女性形象杜甫所描绘的,是勇敢悲情的母亲。
杜甫在诗歌中抒发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如《思母》中“去苦处去,心不思量,不及早还梦想乡”,他描绘的母亲形象,勇敢而悲情的母亲,感了无数读者。
第三种女性形象,是勤劳的家庭妇女,在杜甫的一些作品中,妇女也被描绘成勤劳而节俭的形象。
他诗歌《炎夏》中,“妇人携臼秆行,小儿穿薄窥萤”,描述了一位辛勤劳动的家庭妇女,她用这样的辛劳来养活自己的家庭,甚至还可以节省费用给孩子买衣服。
以上三种女性形象,都在杜甫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一点不仅体现了他对女性的尊重,而且也彰显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成就。
除了褒扬和颂扬女性的外貌外,杜甫更多的是把女性的精神特质描写的更深入。
在他的诗歌中,无论是美丽的美女,悲情的母亲还是勤劳的家庭妇女,都把女性的勇气、节俭、坚韧、仁慈和付出都展示得淋
漓尽致。
总之,杜甫在他的诗歌中所描绘的女性形象,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女性形象的典范。
无论是抒发对女性外在容貌的赞美,还是深入揭示女性精神特质,都体现出杜甫对女性独特的看法和审美观点。
杜甫《佳人》唐诗鉴赏《佳人》古诗赏析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
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佳人》吧。
《佳人》作者: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佳人》【注解】(1)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
佳人:貌美的女子。
(2)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3)零落:飘零沦落。
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4)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5)官高:指娘家官阶高。
(6)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7)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8)夫婿:丈夫。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11)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12)旧人:佳人自称。
(13)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
(14)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
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15)采柏:采摘柏树叶。
动:往往。
(16)修竹:高高的竹子。
《佳人》【韵译】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体现的女性观。
答:杜甫的诗歌中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多方面展示了女性的命运,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女性观.结合相关作品,从劳动女性,艺妓歌女和皇室女性等方面,对其诗歌中的女性观进行分析,意在引领学生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笔墨记述她们的痛苦与不幸,她们的勤劳与坚贞,她们的情爱与心曲。
像《石壕吏》中“从吏夜归”的老妇,“出入无完裙”的儿媳; 《新婚别》中与征夫分别的新妇;《垂老别》中与被征去当兵的老伴离别的老妇;《佳人》中被丈夫遗弃的佳人;《负薪行》中悲惨的夔州女等都是这一类女性形象的代表。
对这些饱受生活艰辛的女性,杜甫既寄寓了深厚的同情,又赞扬了她们的可贵品格。
在杜甫所处的时代, 给予下层女性如此关注的诗人是不多见的。
丽人行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抒发社会不公与民众苦难的情怀而闻名。
其中,《丽人行》是他的一首抒发对美丽女性的赞美和思念之情的诗歌作品。
诗中,通过描绘一个美丽而富有才情的女子形象,杜甫展示了对女性的深深敬意和喜爱之情。
《丽人行》开篇就表达了杜甫对这位女子的赞美之情:“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早晨,长安的水边有很多美丽的女子。
杜甫深情地描绘了这位女子的姿态迷人、气质高雅且真实动人,皮肤细腻,肌肉匀称。
通过这种描写方式,杜甫展示了他对女性美的敏感与欣赏。
接下来,诗句通过描绘女子的服饰和动作,进一步让人感受到她的独特魅力:“轻罗扇子冰含烟,薄纱衣薄露凝脂。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瞒灯儿。
”女子手中轻飘飘的罗扇冰凉且含烟,薄纱衣薄若无物,透露出她身上的凝脂之感。
诗人还提到,她在戏曲表演结束后,没有丝毫的不自然,这认真恰如其分的表演使她的妆容在灯光下看起来更加真实自然。
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女子的美妙气质。
在诗的后半部分,杜甫通过描绘女子的才情和人品,更加深入地展示了对她的仰慕之情:“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类霜天竞自由,长空飞鸟共争鸣。
”诗人认为女子如山光中的鸟儿一样悦人心性,如水潭中的影子一样清澈,展现出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自由与洒脱的气质。
他表示,无论是什么种类的生灵,都在这个清晨的竞争中努力追求自由,而女子则以她超凡脱俗的存在,给人们带来无限的艳羡与追求。
通过《丽人行》,我们得以一窥杜甫诗歌中对美丽女子的赞美和对她们令人心醉神迷的情感。
从杜甫的笔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女性美的独特感悟与欣赏。
这首诗中充满了对女性容貌、才情和品德的赞美,以及对她们令人心醉神迷的情感表达。
通过杜甫的笔触,这位美丽而才情出众的女子仿佛在我们眼前活起来,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与思考。
总结起来,《丽人行》是杜甫一首展示对美丽女性的赞美和思念之情的诗歌作品。
论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从古至今,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主题。
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多种多样,十分深入。
其中,中国宋代文人杜甫的诗歌中更是对女性形象有着深刻的描述,杜甫以独特的作品形式塑造出了一批形象鲜活的女性影像。
本文将从《论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三方面来探讨。
一、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1.女性形象的复杂性。
杜甫在诗歌中描写女性形象时,反映出了女性主义的兴起,表现出对女性复杂而深刻的认识,把对爱情、对未来、对社会以及女性自身的思考娓娓道来,运用有节奏的文字,展示出女性复杂的内心世界。
杜甫的诗作中,有的诗歌反映出女性的坚强、勇敢;有的诗歌描写女性的清纯、天真;还有的诗歌体现出女性的婉约、柔情。
2.女性形象的社会性。
杜甫的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也反映出明显的社会性,他对女性的形象充满了社会主义色彩;他把女性形象放大到社会环境之上,表达出女性应该发挥社会作用,参与社会运动;他把女性形象拓展到家庭妇女以及公共领域,如政治领域、社会发展领域,表达出女性应该站在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杜甫女性形象的深刻影响杜甫以象征性的女性形象,把他的诗歌写成象征爱情、家庭和社会的精神家园。
杜甫的女性形象影响着后世诗人的诗歌,使得宋代的女性形象被纳入到历史潮流中,为下一代文人指明了方向,影响着下一代文人的作品。
三、总结杜甫的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有着其独特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女性形象的理解和运用,且影响着后世诗人的诗歌,指明了人文精神的追求方向。
综上,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杜甫以明确的文字描述出各种形象的女性,使得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在宋代社会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也为下一代宋人提供了关于女性优质形象的思考。
209 2009.08
2009年 第8期
谈古论今
综观杜甫的诗歌,女性题材的诗篇并不多。
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凡对女性有所涉及的诗歌总计不到一百首。
其中所涉及到的女性形象有以下几类。
一、饱受战乱之苦的女性形象。
《石壕吏》中“从吏夜归”的老妇,“出入无完裙”的儿媳;《新婚别》中与征夫分别的新妇;《垂老别》中与被征去当兵的老伴离别的老妇;《佳人》中被丈夫遗弃的佳人;《负薪行》中悲惨的夔州处女等都是这一类女性形象的代表。
对这些饱受生活艰辛的女性,杜甫既寄寓了深厚的同情,又赞扬了她们的可贵品格。
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新婚别》和《佳人》两首诗中。
《新婚别》刻画了一位送丈夫出征的新妇的复杂心理。
这位女主人公先是抱怨丈夫匆匆离去,“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而后又转而表达对丈夫的依恋不舍,“生女有所归,鸡狗亦相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接下来这位新妇又由感性转入理性,劝诫自己的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最后,她表达了对丈夫的忠贞,“与君永相望”。
这位妇人是饱受战乱所造成的离别之苦的众多女性的代表。
诗人既替他们申诉了内心的哀怨,又通过这位妇人的深明大义对她们表达了尊敬、寄寓了希望。
《佳人》是一位在战乱中家道衰落、又因此而遭丈夫遗弃的佳人的自叙。
诗人以赋的手法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丧兄之痛和被夫遗弃的痛苦现状,“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又运用比的手法,“插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通过柏枝和绿竹来形容该女子的自怜自爱、坚贞不屈。
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如韩成武先生在《杜甫诗全译》说:“作者在她的身上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1]所见颇为深刻。
总之,只有像杜甫一样有着“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的诗人才会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给与同情和赞赏。
二、妓女形象。
《开元天宝遗事》曾云:“长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侠少,萃集于此,兼每年新进士,以红笺名纸游谒其中,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薮泽。
”[2]可见,唐代是一个性观念比较开放的时代,当时文人才子也将狎妓作为一种时髦的享受和消遣。
在当时很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对妓女形象的描写,杜甫也不例外。
然而他却一改将妓女作为玩赏对象的审美态度,只是进行客观描摹,这充分体现出了他对这一类下层女性的同情和尊重。
如《即事》:“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舞妓的装扮、神态和舞后的受赏。
给人的感觉是诗人似一位置身其外的看客,其中没有丝毫个人感情的介入,只作客观描摹,足以体现出“奉儒守官”的老杜的道德自律和尊重女性的高贵品质。
类似的还有《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其二》中的“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等,此不赘及。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在很多诗歌
杜甫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文/王娜
摘 要:本文将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分作四类进行研究,并通过杜甫对她们的情感态度来透视诗人所持的女性观,进而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
关键词:杜诗;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9)08-0209-01中,对耽于女色的奢靡生活还进行了讽刺。
如《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其二》:“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
”黄生评云:“李梓州耽于女乐,公故撰为艳曲。
虽曰戏之,而实所以规之。
”[3]《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
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
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
对于州刺史杨某的宴请,杜甫没有在席间自得其乐,而是心忧战事,对其他人的沉迷于女色进行了讽刺。
可见,杜甫的诗歌中谈及妓女之所以如此冷静、客观,一方面是因为其独有的博爱情怀将妓女放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杜甫心忧国事和人民,根本不把心思花费在女色和享乐上面。
三、贵族女性形象。
与上面所述相对应的是,杜甫在很多诗歌中对贵族女性的奢华生活进行了讽刺。
其中又以杨氏家族为主要批驳对象。
《丽人行》中,通过对杨国忠兄妹穿着、宴饮和出游随行装备的细致描摹,讽刺了他们的骄奢淫逸。
《虢国夫人》中,诗人含蓄地讽刺了虢国夫人的妖媚。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诗人将玄宗与杨贵妃的奢靡生活与民不聊生进行对比,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哀叹。
而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是很矛盾的,既批驳其祸国殃民,又对她的最终下场流露出同情。
这些在《哀江头》和《北征》两首诗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哀江头》中,诗人感叹“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流露出对杨贵妃悲惨命运的同情。
而在《北征》中,诗人又对玄宗进行了褒扬,“不闻夏殷衰,中自诛妹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似乎将国家的灾难全部归咎于杨贵妃身上。
很多学者对杜甫的这一态度进行了批判,认为其还是存有“女人是祸水”的陈腐思想。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复杂情感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
杜甫对其进行鞭挞,是将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
而对其寄予的同情,是当诗人将其视为一个弱女子来看待时,同情感的油然而生。
结语:杜甫对下层女性的同情、对妓女的尊重、对贵族女性的讽刺,这些足以使我们了解杜甫的女性观。
他将女性置于平等的地位上,这在当时是有着很鲜明的进步意义的。
而他的女性观又源于他的思想性格。
他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有着“致君尧舜上”的济世之志,当理想受挫不得实现时,他悲痛沉郁。
这种感情很自然地引导他将目光投放在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中,只有这样一位有着高度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诗人,才会具有如此博大的情怀,所以,在他的笔下,对处于下层地位的女性满是同情的眼泪,而对于祸国殃民的杨氏家族,又不吝讽刺。
所有的这些都是源自于诗人的爱国之心、爱民之心。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P251[2]王仁裕等.开元天宝遗事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P79[3]转引自[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P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