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72 KB
- 文档页数:2
一、国际强行法的定义国际强行法是国际法上一系列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特殊原则和规范的总称,这类原则和规范由国际社会成员作为整体通过条约或习惯,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接受并承认为具有绝对强制性,且非同等强行性质之国际法规则不得予以更改,任何条约或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如与之相抵触,归于无效。
这个定义除了包含有前面分析过的三项主要特征外,还有如下几点新内容:第一,强调了国际强行法是卣国际法上某些特殊原则和规范组成的,并且具有法律拘束力;第二,本定义未沿用《条约法公约》第53条中“国家之国际社会”的提法,而采用了“国际社会成员”这种措词,是考虑到在国际法上除了国家之外还有其他法律主体存在这一事实;第三,说明了国际社会成员接受和承认国际强行法的方式——通过条约或习惯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来表示;第四,本定义认为,因违反国际强行法而归于无效的不仅仅是条约本身,还应包括国际社会成员的行为在内,因而在定义中将两者并列相提,以促请人们注意国际强行法的适用范围虽然主要是在条约领域,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此。
在当今的国际实践中,这方面的例子还是不少的。
例如,1972年联合国大会就通过决议宣布:以色列在被占阿拉伯领土上所做的变动违反了1949年的《日内瓦公约》,因而是无效的;1990年8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662号决议,宣布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吞并不具有法律效力,是无效的,等等。
虽然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和安理会的决议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但它们都是国际社会成员意志的一种反映,同时也表明在国际法主体的“行为”领域,同样有必要适用国际强行法。
二、国际强行法的识别标准(一)识别国际强行法的两个主要标准尽管《条约法公约》第53条对国际强行法作了若干规定,但并未提供识别国际强行法原则或规范的明确标准。
对此,各国国际法学者的主张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种:1.关于“目的说”的主张在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讨论《条约法公约》草案的过程中,某些委员为能获得国际强行法的识别标准付出过努力,然而收效甚微。
论国际法的强制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独立国家的兴起使得整个国际社会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国际法的迅速发展。
在当前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各主权国家纷纷认识到,要更好地维护各自以及共同的利益,就必须在其相互关系中适用某种更为严格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因此,强行法作为维护世界秩序的一种法律准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国际法作为一个法律体系,在许多方面与国内法有着实质性的差别。
然而,应当承认,存在于国际秩序与国内秩序之间的某些重大差别、以及前者所特有的那种非集中的特性,正在缓慢但却是稳步地消失。
为了寻求共同的利益,世界各国在其相互交往过程中,都日益把那些明确的、通常带有相对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这一发展趋势,使得国际法逐渐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其内部各法律分支紧密相关并且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非集中型的传统国际法中,发生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其中例子之一就是强行法概念被引入到条约法领域,以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对迄今为止不受约束的国家缔约自由力图加以限制。
目前,国际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主张国家享有超越法律规定之外缔约的绝对自由,认为一项国际协议只要缔约各方表示同意就属有效,并对各缔约方具有拘束力。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条件。
从原则上讲,在所有主要法律体系中,法律主体均享有彼此之间订立契约的自由。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缔约自由是有条件的,某些法律规则禁止订立与其相冲突的契约,任何无视这些法律规则而订立的抵触性契约应属无效。
这类法律规则通常被称之为强行法。
强行法,即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的法律,不能以当事者意志任意改变的法律规范。
强行法本来是国内法的概念,它与任意法相对应,指必须绝对遵守和执行的法律规范。
因此,强行法又往往被称之为“绝对法”。
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首次正式使用了强行法这一概念:“条约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抵触者无效。
论国际强行法的追溯力及对其违反的制裁--兼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一) 随着冷战的结束,对国际强行法的研究和应用也就提上了日程。
作者对国际强行法下一个定义;并认为国际强行法规则是非追溯性的,但明文规定国际强行法的《条约法公约》第53条则具有追溯力;对于违反国际强行法而订立的条约或实施之行为,应视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无效”或“成为无效而终止”的制裁,并应消除因此而产生的一切抵触性后果。
在冷战结束的今天,国际社会作为整体,越来越希望把国际关系建立在和平共处与友好合作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采取某些特别的法律措施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和安全。
基于这种考虑,对于国际强行法的研究与应用便逐步引起了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所谓国际强行法,是国际法上一系列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特殊原则和规范的总称,这类原则和规范由国际社会成员作为整体通过条约或习惯,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接受并承认为具有绝对强制性,且非同等强行性质之国际法规则不得予以更改,任何条约或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如与之相抵触,归于无效。
1969年的联合国《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以下简称《条约法公约》)在国际强行法问题上,率先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国际强行法作出若干规定的国际性法律文件。
该公约第53条对国际强行法作出如下规定:“条约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亦即强制规范,下同。
——笔者)抵触者无效。
就适用公约而言,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指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律始得更改之规律。
”〔①〕《条约法公约》第53条适用于条约因与某项既存的国际强行法规范相抵触而无效的情形,而该公约第64条则适用于如下情况:即条约缔结后,因与新产生的国际强行法规范相抵触,使得该条约成为无效而终止。
第64条的内容是:“遇有新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产生时,任何现有条约之与该项规律抵触者即成为无效而终止。
”〔②〕以上两项条款是《条约法公约》就国际强行法有关方面所作的主要规定,这一创举将对当代国际法的不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论国际法的法律强制性从上述事例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联合国并未对美国作出直接性的制裁,国际法在解决“美伊战争”问题上似乎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但就美国最终所面临的结局而言,国际法却间接地发挥了对美国的制裁作用,而且这种间接性的制裁犹如慢性毒药一般使得其毒素在美国——这个即将老死且已经开始腐朽的老虎的体内不知不觉的蔓延渗透,最终直抵老虎心脏,促使美国崩溃。
应该可以这么说,战后的国际法所采取的间接的制裁方式,对于每一个违反国际法的国家而言,或许更具有打击性与毁灭性。
国际法具有强制力.强制性是法律的本质属性,没有强制性的规范不成为法律。
国际法的强制性体现在规范强制和事实强制两方面,强制的方式主要是自助。
(二)有关国际制裁的条约规定国际制裁是指对从事不法行为的国家的制裁。
除了传统的自助外,从上世纪初以来不只一次地出现了有关国际制裁的条约规定。
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安理会有权对严重威胁他国的国家进行制裁,这种制裁包括军事的和经济的。
例如1990年海湾危机发生后,联合国通过决议,对伊拉克实行的制裁;1907年的海牙《陆战规则条约》第三条规定,违反陆战法规的交战国应付“赔偿”责任,其军队所属个人所犯一切行为,该国亦应负责;1945年8月8日,苏、美、英、法四国在伦敦签订了关于设立军事法庭协定,以便审判欧洲轴心国的首要战犯,并制定了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确立法庭的组织程序和工作原则;1949年日内瓦公约,规定了对于“严重破坏公约行为之人”予以“处罚”或“处以有效之刑事制裁”;《联合国宪章》的第七章各条规定了对侵略行为的强制行动,以实施集体制裁等等。
国际法不但有规范强制,还有事实上的强制,事实强制是规范强制的落实,规范强制是事实强制的依据。
但并非所有的强制规范都能得到落实,比如强国对弱国的侵犯,尽管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及其他条约的强制规定,弱国却不能援引强制规范予以阻止,更别说对其实施制裁了。
反之,弱国侵犯了强国的利益,则会遭到规范规定的甚至超过规范规定范围的报复。
浅论国际法的强制性浅论国际法的强制性一、国际法的法律性质(一)国际法具有国家意志性国家意志性是指国家为了存在和为了维护存在所必要具有的诉求。
它反映的是整个国家的公民的公共意志,公共意愿和公共追求。
然而国际法不是在一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意愿与诉求,那么国际法的国家意志性又该怎么讲。
国际法是由国际法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与默认的。
国际法上的国家意志是国家的协调意志而不是其共同意志,国家之间,特别是不同历史、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不可能有相同的意志,只能是不同意志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国际法上的行为都是国际法主体之间协商意志及是国家意志的结果。
(二)国际法具有规范性我们都承认国际法是法律,既然是法律,那么国际法就同其他国内法一样具有规范性,法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社会规范。
首先,法对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作出了明确的指引;法律具有概括性,它是一般的、概括的规则,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可以被反复适用。
其次,法的规范性是由国家作出并由国家保证强制实施的。
再次,法具体的规范了人们的权利义务。
最后,法律规范是法构成的主要方面。
由此,国际法对国际法主体如何行为给出了明确的指引。
国际法具有概括性,它用来处理国际法中的一般性问题而不是个别事件,并且是反复适用的。
国际法律的实施是由各国协商作出决定并由各个国家或者国际组织,联合国等保证实施。
国际法规定了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所谓权力是指这些主体可以为或者可以不为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这些主体应当或者不应当作出的行为,不依法履行义务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国际法主要是由成文的法律规范构成的,具有规范性,为国际社会成员提供了一般的国际行为准则。
(三)国际法具有普遍性一般法的普遍性包含三层含义:1.在一国主权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所有人都要遵守;2.在民主法治国家里,法律对同样的事和人同样适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近代以来,法虽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具有地域性、民族性。
国际强行法之理论考察(1)论文论文摘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强行法已逐步成为维护世界秩序的一种法律准则。
但强行法的概念最初却来自于国内法,当今各国国内法上的强行法规则仍不胜枚举,而关于国际强行法的理论则存在着不同学说,这些学说中的合理成分后来为强行法理论所吸纳,构成了国际强行法的理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强行法;国际法;理论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独立国家的兴起使得整个国际社会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国际法的迅速发展。
在当前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各主权国家纷纷认识到,要更好地维护各自以及共同的利益,就必须在其相互关系中适用某种更为严格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因此,强行法作为维护世界秩序的一种法律准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一、国内法律体系中的强行法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它们各自独立、互不隶属,但这并不等于二者之间毫无联系。
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发展史来看,这两个法律体系彼此之间是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因而使得各自的法律体系不断得以充实和发展。
本文所要探讨的强行法就属于这种情况,它最初来源于国内法。
强行法(拉丁文:Jus Cogens)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法。
在罗马法《学说汇纂》(the Digest)中,有这样一条准则,称为“私人之间所订协议不能改变公法。
”在古罗马,公法包含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它是某些法律规范的集合体,这些规范对社会政治结构、国家机关的行为、人民参与政府政治、惩罚罪犯、征收税款等等加以明确规定;第二,它是强行规范的集合体,其中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公法,还包括私法规则。
如果从法律的强制性这一角度来看,所有罗马法规则可以分为两大主要部分:一是强行法或称绝对法;二是非强行性法律或称任意法(拉丁文:Jus Dispositivum)。
强行规则禁止缔约各方彼此自由确立某种与一项强行法规则相冲突的法律关系,这类规则要求契约的订立必须合法,否则无效。
[摘要]国际法和其他国内法一样,同为法律,均具有强制性,都是必须遵守执行的。
虽然二者的强制实施方法有所不同,但法律本身的强制力并无强弱之分。
随着国际法的发展,国际法强制的有关内在因素趋于完善,强制执行国际法的制裁体系正在形成,使得国际法得到了更有效的遵守与执行。
[关键词]法律性;强制性;经济全球化;发展一、有关国际法强制性的相关理论论述国际法究竟是否具有强制性,是每一个不熟悉国际法或者初学国际法的人都会产生的疑问。
即便在学界中,对于国际法强制性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笔者认为,要认清其强制性的问题,必须首先从国际法究竟是不是法律这个问题人手进行探讨。
(一)否定国际法法律性的理论学说目前,学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以霍布斯为代表的自然状态学说按照霍氏的理论,各主权国家不是共同处于有组织的国际社会中,而是处在自然状态中。
在自然状态中,主权国家都尽力为自己取得最大的利益和权力并保全自己的生存,而很少顾及到其他主权国家的利益、权力和生存。
因此国际间既不实行道德规则,也不实行法律规则,而实行着调节一些物质力量相互关系的自然法则。
2.奥斯汀的国际道德说奥斯汀是英国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他将法定义为主权者作出并予以强制执行的命令。
由于国际法不符合他对法的定义,因此,他只认为国际法是“实定的国际道德”。
3.耶利内克等人提出的主权自限说他们认为主权国家的意志决定其在什么范围内在法律上受到限制。
即使在主权国家缔结条约以后,由于条约所产生的“法”总是仍然处在主权国家的自由裁量权之下,国家可以在必要时单方解除条约,从而使条约义务消灭。
这样,主权自限学说否定了国家之间存在着任何法律拘束力,从而会导致在国际往来中毫无法律安全的结果。
(二)国际法具有法律性依笔者看来,既然有社会,就有法律,国内如此,国际也如此。
因此,只要有国际社会的存在,就有国际法的存在,国际法就是法律。
奥本海先生就是从这个观点来论证的,他认为法律存在的主要条件有三:第一,必须有一个社会;第二,在这个社会必须有一套人类行为的规则;第三,必须有这个社会的共同同意,认为这些规则应由外力来强制执行。
摘要国际强行法是二战后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近些年来,由于国际强行法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沉寂,西方学者不断地对国际强行法这一概念提出质疑,并抨击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当性和实用性。
他们认为这是第三世界国家针对强权并为排斥某些国际法规则的适用而提出的一个对抗性理论,主张削弱甚至摒弃这一国际法概念,这使得国际强行法的性质和作用再次为国际法学界所关注。
反观国际人权法,作为二战之后国际法的最活跃和最有突破的领域之一,其发展的轨迹却与国际强行法概念的某些内在方面显示出了密切的相关性。
人权法领域中的一些规则与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国际强行规则不谋而合。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国际人权法的理论与实践来论证国际强行法的存在。
文章首先厘清国际强行法的概念、内涵并对国际强行法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探讨;其次,从国际人权法的内容及发展论证了与国际强行法的关系,并从国际人权法的实践进一步阐述国际人权法所具有的国际强行法特征;最后得出结论:国际强行法并不如西方学者所说——是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对抗性理论”,而是广泛存在于国际法中,不仅体现在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家责任等制度中,而且从国际人权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关键词:国际强行法;国际人权理论;国际人权实践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jus cogens is the most controversial issue in international law after World War Two. Because of the stillnes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jus cogens, 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jus cogens is now being oppugned by western scholars constantly, who also assailing the rationality, legitimacy,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its existence. They argued that this is the antagonistic theory which been brought forward to protest pow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internation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by the third word countries. They hold that the conception of international jus cogens should be weakened, even be abandoned. This arouses the universal concern of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international jus cogens.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ields of international law after World War Two, and the trajec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showed close correlation to 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jus cogens. Some rules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re uniform with some specific principles in international jus cogens.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international jus cogens though discussing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Firstly,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jus cogens. Secondly, 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t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which pro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laws, and then illustrating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jus cogens th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Finally, come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international jus cogens is not as what the west scholar said——which is the "the antagonism theory " suggested by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It widely existed in international law, not only presented in basic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institution of national liability, but also identified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Key words:i nternational jus cogens;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heory;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practice引言国际强行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法领域最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之一。
Jus Cogen" in International Law 作者: 李浩[1]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28
出版物刊名: 现代法学
页码: 113-119页
主题词: 国际法;强行法;任意法;条约法
摘要: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是指由全体国际社会成员所公认且在缔约时不能贬损的那些国际法律规范,对此类规范的存在,国际社会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其最初适用范围仅仅限于国家的缔约行为,但随后逐渐及于其它国家行为;国际法学说、条约及国际司法实践初步确认了某些具体的规则具有“强行法”规范的性质,但关于“强行法”的更为明确或具体的范畴问题,国际社会远未达成普遍共识,因而在“强行法”规范的识别及具体适用上存在相当困难;经过深入的国际法理论研究和有力倡导以及长期的国际法实践的推演,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更有可能通过习惯国际法的方式加以产生;在条件成就时,再由习惯国际法规则演变或制定为条约国际法规则。
国际法院对强行法的发展:规则和方法邓华*摘要:强行法的范围和识别标准始终是国际法上的一个难点。
从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3条作出规定至今,国际法院仅在少数案件中涉及少量的强行法规则。
通过与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条约法条款草案》和《国家责任条款草案》的相关评注、“国际法不成体系问题”研究组所列清单,以及“强行法”专题一读通过的说明性清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国际法院的强行法“规则清单”具有合理性。
但是,国际法院证成这些规则的逻辑推理是不够充分甚至欠缺的;这一现实既囿于强行法本身的特性,也可能是国际法院出于司法策略的考量和现阶段必须付出的“代价)尽管如此,国际法院还是以其自身的司法实践和向外界提供司法素材这两方面实现了它对强行法的发展。
关键词:强行法;国际法院;国际法委员会;规则清单;逻辑方法一、问题的提出“强行法(>s cogens)”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罗马法《学说汇纂》,在罗马法中,强行法是与任意法(>s dispositivum)相对的,强行法禁止缔约各方彼此自由确立某种与一项强行法规则相冲突的法律关系,如今,“几乎在所有国家的国内法中,都可以找到强行法规则”1-相比之下,国际强行法的出现要晚很多,尽管其理论可追溯到格老秀斯(Hugo Grotius)的自然法学说,但直至菲德罗斯(Alfred Verdross)提出强行法的主张,「2】此后国际法上强行法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项目“国际法院认定习惯国际法的逻辑推理方法”(项目批准号:2018M630249)的成果#,1-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2-Alfred Ver d ross,Forbidden Treaties in International Law,31American Jo u rnal of Internat i o nal Law57,571(1937).南大法学2020年第3期(总第3期)才更多地引起了国际法学界的重视和讨论,「3-有关强行法的构想逐渐成为国际法的一部分,「4】并在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下文简称为《条约法公约》)「5】中被正式写进了文本。
对国际强行法的理解引言国际强行法是指在国际关系中,通过强制手段来解决争端或实施法律规定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涉及军事干预、经济制裁、外交压力等多种手段,旨在迫使某个国家或地区履行特定的义务或承担责任。
本文将对国际强行法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定义、历史背景、实施方式以及影响等方面。
1. 国际强行法的定义与分类1.1 定义国际强行法是指通过使用武力、经济制裁、外交压力等手段来对其他国家进行干预,以达到特定目的的一种国际行为。
它通常是基于某些国家或地区违反了国际法规定而采取的措施。
1.2 分类根据实施手段和目标不同,国际强行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军事干预:指一个或多个国家使用武力手段介入另一个国家内部事务,以推翻合法政权或解决争端。
•经济制裁:通过限制对目标国家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流等手段,对其实施经济压力,以迫使其改变政策或行为。
•外交压力:通过外交手段,如制止外交关系、断绝外交联系、驱逐外交官等方式,对目标国家施加压力。
•国际法律程序:通过国际法庭或国际机构的裁决来解决争端,并强制执行裁决结果。
2. 国际强行法的历史背景2.1 古代历史国际强行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到古代。
例如,古希腊城邦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其中一方城邦通过武力征服其他城邦来实现统治。
此外,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通过武力征服了大片领土,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
2.2 近代历史近代国际强行法的出现与欧洲殖民主义密切相关。
在殖民主义时期,欧洲列强通过武力征服和控制其他地区,并将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这种殖民主义体系的建立,为后来国际强行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国际强行法的实施方式3.1 军事干预军事干预是国际强行法中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它可以通过派遣军队、进行武装干预等手段来实施。
例如,1991年,联合国在海湾战争中对伊拉克进行了军事干预,以解除其对科威特的占领。
3.2 经济制裁经济制裁是一种通过限制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流等手段对目标国家实施经济压力的方式。
论国际法强制执行的法理基础在无政府状态(nacy的国际社会,不存在警察、法庭、监狱等专门的法律执行机关。
然而,国际法学界却普遍认同国际法的强制力和强制执行的属性。
“实际上,国际法像法的其他部门一样,具有强制力,它的效力有外力保证。
”Q〕13°“这些机构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国际法不是真的法,而只是意味着国际法以不同的方式被强制执行。
”〔2〕24国家强制执行国际法的意愿、国际法上强行法的产生和发展、相互原则在国家间产生的制约力量以及国际社会的组织化都为国际法的强制执行奠定了法理基础。
一、国际法强制执行的根据国家意志国家不仅是国际法的制定者、解释者和遵守者,而且也是国际法的执行者。
〔3〕8“在国际上,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主要依靠国际法主体一国家本身,依靠国家本身的行动。
”&〕145这意味着在以国家为主要主体的国际法律关系中,国家意志具有主导地位和决定性作用。
国际法的强制执行有赖于国家意志,强制执行规则的制定、措施的选择、执行或者放弃最终都由国家决定。
(一)国际法的效力根据由于国际法拘束力的表现之一就是可被强制执行,所以国际法强制执行的根据与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
关于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不同时期的国际法学者有不同的认识①根据是否与国家意志相关,可以把国际法学者的认识划分为两个类别:意志主义和客观主义。
“意志主义认为,法律是制定机关的意志的表现;客观主义则是从制定机关之上的某种因素中寻找法律强制力的根据。
”〔4〕54在意志主义看来,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源于国家意志,实在法学派的“共同同意说”(cmmonccnsentheoy即属于意志主义①。
例如,《奥本海国际法》第9版指出:“各国组成的社会的共同同意,认为国际行为规则应由外力加以强制执行,虽然在没有为此目的而成立一个中央权威机关的情形下,各国有时用自助和干涉等方法将法律掌握在自己手中。
”〔5〕而客观主义认为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来自于国家意志之外,主要是指自然法学派所主张的人类良知、理性、正义等抽象概念。
论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摘要】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是指在国际法体系中具有强制力的规范。
本文从引言部分介绍了国际法的定义和强行法规范的概述,然后在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强行法规范的来源、适用条件、效力、限制和执行方式。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强行法规范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结论部分强调了强行法规范的重要性,提出了其发展趋势。
强行法规范在国际法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护国际秩序和促进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强行法规范的适用范围和内容将不断扩大,更加符合国际共识和全球治理的需要。
【关键词】国际法、强行法规范、来源、适用条件、效力、限制、执行、重要性、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国际法定义国际法是规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系,包括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
国际公法主要是调整各国之间的政治和外交关系,而国际私法则涉及私人之间的跨国事务。
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护国际秩序、促进国际合作和解决国际争端都离不开国际法的支持。
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其行为受到国际法的规范和约束。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主权、和平解决争端、禁止使用武力等。
国际法的来源包括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国际法院裁决等。
国际法的规则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各国应当遵守国际法并履行其义务。
国际法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工具,国际社会对国际法的需求与日俱增。
国际法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涉及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各种主体。
国际法的定义和适用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国际法的发展对于维护国际秩序、促进全球合作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2 强行法规范概述强行法规范是国际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国际行为受到其他国家的强制力量或者威胁力量所规范的情况。
强行法规范的本质是维护国际社会的秩序与稳定,防止国际冲突的发生,保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浅析《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有关国际强行法内容的规定作者:孙春婷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01期摘要: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一次以国际法律文件的形式对国际强行法下定义,是国际强行法规则发展的一大进步。
本文拟结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对国际强行法的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字:国际法;强行法;维也纳条约法强行法起源于国内法,最早可追溯到罗马法时期。
在《罗马法学说汇纂》中就有强行法的概念。
在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制定后,对强行法的定义、识别标准、内容、产生的方式、溯及力以及违反强行法的后果等做了初步的规定。
鉴于篇幅有限,本文拟对国际强行法规则的内容展开阐述。
目前得到国际社会公认属于国际强行法规则的有: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和武力相威胁、种族灭绝、禁止奴隶贩卖、禁止海盗行为。
(一)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和武力相威胁。
该规则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禁止侵略和侵略战争,同时也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要求。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除会员国在遭受武力攻击时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自然权利以及安理会授权或采取的执行行动外,在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
在《国际联盟盟约》和《非战公约》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并且该规则一直都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所以,该原则是国际强行法的内容之一。
(二)禁止种族灭绝。
惩治并防止灭绝种族的罪行是国际法上,特别是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道主义法中的重要内容。
现代国际法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保护民族、人种、种族和宗教的群体的问题。
早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上,就明确规定了对宗教少数派的保护问题。
后来在一些双边条约上也不乏见到类似于禁止种族灭绝的内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反对种族灭绝。
特别是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肯定了司法上对种族灭绝的禁止。
1948年12月91B通过的《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现该公约已有130多个缔约国,成为缔约国较多的国际公约之一。
从国际社会对种族灭绝的禁止以及国际司法实践来看,禁止种族灭绝属于国际法上强行法规则。
论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摘要】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是国际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法律规范形式。
本文首先介绍了强行法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其具有强制性、优先于国内法以及对国际法主权平等原则的挑战等特点。
接着分析了强行法的种类,适用条件以及实施方式,指出强行法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
结论部分探讨了对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的重要性,强行法规范的发展趋势,并强调了强行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不仅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也是维护国际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其在今后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际法、强行法、规范、概念、特点、种类、适用条件、实施方式、关系、重要性、发展趋势、作用、国际关系1. 引言1.1 论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国际法是规范各国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系,是维护国际社会秩序和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工具。
在国际法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规范——强行法规范。
强行法规范是指那些对各国具有强制性质的法律规则,其实施不受各国自愿性的限制,而是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来确保其有效实施。
强行法规范在国际法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弥补国际法律体系中的缺陷,强化国际法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各国的合法权益,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探讨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强行法的概念和特点、种类、适用条件、实施方式以及与国际法关系等方面系统分析强行法规范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和作用。
最终旨在揭示强行法规范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发展趋势以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愿本文能够为读者对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有更深入的了解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2. 正文2.1 强行法的概念和特点强行法是指一国或一组国家为了实现其意志或政治目的而采取的强制措施,并强制他国服从的一种法律形式。
强行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强行法具有单方面性。
即强行法是由一国或一组国家单方面设立并实施的,而不需要得到其他国家的同意或授权。
强行法具有强制性。
强行法通常会采取军事、经济或政治手段来迫使他国履行其要求,具有强制性质。
浅论国际强行法规范的内容国际强行法必须是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承认的,怎样论国际强行法规范的内容?在国内法体系中,存在着强行法规范和任意法规范之分,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上,到底有没有强行法与任意法的区别呢?如果有,那么国际强行法的强制力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国际者们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主要以自然法学派和实在法学派为代表,对国际强行法的定义也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欲从国际公法上强行法的存在入手,剖析国际强行法的范围,最终给出自己的理解。
要弄清楚国际强行法的定义,笔者认为首先应弄清楚国际强行法的内容,或称范围,也有学者称之为“识别标准”。
事实上,关于国际强行法定义的学说起源于大陆法系,而在英美法系的争论较少。
因为偏重于注重实际的英美法系,对理论远不如大陆法系那么重视,他们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也更关注究竟哪些规则被纳入国际强行法的范畴,根据什么标准来看一个规范是否属于国际强行法。
在这一点上,笔者是比较赞同的,我们研究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且,国际强行法毕竟是一个很重要的国际法规则,如果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予以限制,而任其被滥用,反而会妨碍国家间的正常交往,最终损害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与其本身的目的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国际强行法的内容包括哪些呢?国际社会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赞同看国际法原则或规范的目的是否为了维护整个国际社会的普遍利益,“国际法委员会的部分成员倾向于认为,检验一项国际法原则或规范是否属于国际强行法,不是看其能否满足个别国家的需要,而是要看其是否符合整个国际社会的较高利益。
惟其如此,国际强行法才具有绝对性。
”笔者比较赞同这种观点。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要看违反该项国际原则或规范的条约或行为应否归于无效,如果无效,则该规则是国际强行法。
“前捷克斯洛伐克教授比斯特里基认为,强行法规则可以从其所具有的两个特性上来识别:其一是若此类规则被违反,任何国家(即使与其没有直接关系)均可提出主张,而不被视为是干涉:其二是违反此类规则的条约或行为自始无效,并且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
强行法起源于国内法。
在任何一个法律体系中,都存在一些强制性的一般规则,不能由当事方通过约定加以修改和排除,早在罗马法中,就有“私人协议不得改变公法”(jus publicum privatorum pactis mutari non potest)的说法。
在国际法体系中,这种关于强行法、任意法的区分,过去是不被承认的,直到20世纪中期才被提出,并在二战后才出现相关的实践。
一、强行法的概念和渊源(一)强行法的概念1969年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80年生效)第53条首次提出了国际强行法的概念,依据该条规定,强行法是指国际社会公认为具有强行性且不得损抑(甚至是通过缔结条约的方式)、仅有相同性质的规范才能对其进行变更的法律规范。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强行法有如下几个特征;其一,强行法须由国际社会成员全体接受;其二,强行法公认不许贬损;其三,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的规范始得更改。
需要指出的是,强制性和普遍性是强行法的两个尤为特殊之处。
强行性是指一个规定在任何情况下皆不得由其规制对象予以悖离。
因此,强行法不允许其他法律规范与其发生冲突,对国际社会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拘束力。
普遍性是指强行规定适用于所有国家亦即拘束所有国家,对于所有国家产生义务。
因此,强行法对于所有国家产生相同的义务,所有国家必须将其践行。
与强行法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对一切义务”(obligations erga omnis),这一概念则来源于国际判例。
国际法院对这个概念的权威论述体现在1970年巴塞罗那电车、电灯和电力有限公司案中。
该案的判决指出:“国家针对整个国际社会承担的义务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的就外交保护问题承担的义务应严格地区分开来。
从它们的实质来判断,前者是所有国家都关注的(价值),考虑到所涉及权利的重要性,所有国家都被认为对此有法律上的利益;它们是国家对所有人的义务。
”国际法委员在“国家责任条款草案”的评述中指出,国际法院提出的对整个国际社会义务的举例,一般认为都是强行法规范产生的义务。
关于国际强行法理论的法理学思考强行法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国内法,几乎世界各国国内法中都有强行性规则;然而对于国际法上的强行法概念,理论界存在多种不同的学说。
从法理角度分析,国际强行法具有自然法基础,同时也具有实在法基础。
国际强行法理论反映了国际法治趋势。
强行法实在法自然法国际法一、强行法的概念强行法又称强制法、绝对法,是国际法上比较新的概念。
从法律的强制性角度来划分,国内法规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行法或者绝对法,一类是非强行性法或者任意法。
强行法规范是指法律主体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的法律规范;任意法规范,则是指主体可以选择服从或者适用的法律规范。
随着时代的发展,强行法理论为各国国内法所普遍接受,“几乎所有国家的国内法中,都存在强行法规则”,强行法是任何法律赖以存在的基础。
以上结论同样能够适用于国际法中的强行法的情况,但是与国内法不同的是国际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是强行法,也没有超国家的权威性机构来裁判某项条约是否与国际强行法相抵触。
主要原因在于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而主权国家彼此相互独立。
因而国际法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相互约束与自我约束。
无论在东方或者西方,强行法是国际法学家们都接受的一个概念,但是要给强制法的概念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极其困难的,甚至于说是不可能的。
究其原因,强行法概念已经超越了“形而下”的实在法概念而接近于“形而上”的自然法概念,与“理性”、“正义”等抽象概念类似。
二、国际强行法的法理学分析1、国际强行法的自然法基础自然法学派主张法律对国家具有拘束力,各国对此必须予以遵守。
当然,按照自然法学派的观点,这种对国家具有拘束力的法律是自然法,它与适用于国家之间关系的国际法还不是一回事。
有学者认为,强行法是自然国际法的范畴,是高于实在国际法的规范。
强行法是具体化的理性对社会规律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有些法学家以自然法学派的主张作为理论依据,并且由此得出结论:国际法上是有强行法存在的,但是这一时期法学家们所主张的“自然法理论”已经不是早期那种完全意义上的“自然法”了。
论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一)
【摘要】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是一个新兴的国际法的概念。
笔者拟从国际强行法的含义出发,通过探寻其与主权、人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关系,揭示出国际强行法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强行法主权人权全人类共同利益
一、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是什么?
强行法本来是国内法的概念,它与任意法相对应,指必须绝对遵守和执行的法律规范。
因此,强行法又往往被称之为“绝对法”。
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首次正式使用了强行法这一概念:“条约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抵触者无效。
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指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律始得更改之规律。
”
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是国际体系认定和采纳的基本价值的体现,并不来源于国家的实践或习惯,也不取决于是否取得所有国家的同意。
任何单个国家“孤立的”反对,并不能当然构成对强行法的否定。
认定某一特定的规范是否具有强行法的性质,取决于该规范是否获得各国普遍的承认,即“得到国际社会所有实质部分的承认”。
在2001年出台的《国家责任条款》中,国际法委会工作组在评注(commentary)中列举了7项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构成违反强行法的行为。
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的“强制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强行法具有普遍的拘束力。
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是国际社会全体接受的法,对所有国家具有约束力,并不因为这个国家是否接受或承认而有所减损;其次,国际法主体不得以条约、协议或默许等方式来排除强行法的适用;最后,强行法只能被新的强行法规范后替代,不能由国家之间的协议予以更改。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六十四条规定了一般国际法新强制规律(绝对法)之产生,“遇有新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产生时,任何现有条约之与该项规律抵触者即成为无效而终止。
”
正是由于其特有的“强制性”特点,强行法规范对国际法的诸多旧有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国际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强行法规范与主权。
主权是国际关系中一个较难界定的概念。
现代国家的主权论是以民族国家出现和中央集权君主制诞生为前提的。
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主权论的鼻祖,让·博丹(JeanBodin)以绝对君主制为中心创创制出最初的主权理论———“共和国的绝对和永久的权力”。
但是,关于绝对的、不受限制的主权是否也要受到某种限制这一难题,直到霍布斯那里,才真正得以解决。
在霍布斯看来,君主的主权是绝对的和毫无限制的。
主权随着国际社会的巨变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从国际联盟成立的正当性到国际法院判决的效力问题,国际法与主权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中。
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对既有主权理论提出了挑战,提出了“有限制”的要求。
1.强行法的概念大大减损了国家自治原则。
自治权是一国依据主权而享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
一方面,国家对内的自治权不再是绝对的毫无约束的。
“种族灭绝”、“种族隔离”等对人权严重侵犯的行为被认定属于强行法管辖的范畴。
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受到了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南非的种族隔离被国际社会认定为非法。
另一方面,国家之间的交往行为受到强行法的约束。
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作为国际强行法的内容,限制国家在自卫与国际组织批准的集体制裁之外实施武力行为。
1949年6月,由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通过的《各国权利与义务宣言草案》第十四条规定:“国际法以及各国主权应服从国际法的原则处理与他国之间的关系”。
主权在国际社会中应当受到限制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
2.强行法是国际法国家同意原则的例外。
强行法的效力及于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不因其地域、政治、宗教、语言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在上个世纪30年代,法学家乔治·W·基顿(GeorgeW.Keeton)曾经发现,“在国家主权与国际法准则对立时,即使主权受到限制,主
权国家也能够撤回对限制的同意,就如同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从联盟中撤出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