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化产品抑菌效果快速检测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4.57 MB
- 文档页数:5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一、实验目的掌握抑菌圈法测定杀菌剂的生物活性的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采用抑菌圈法来测定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抑菌圈法是利用杀菌剂在琼脂平板上产生的抑菌效果来对其生物活性进行测定的一种方法。
通常,将杀菌剂溶液滴加到琼脂平板上,使其均匀地分布在琼脂上。
然后,将含有细菌培养物的琼脂平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在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平板上是否出现了抑菌圈,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来评估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显微镜2.恒温箱3.滴定管或移液管4.琼脂平板5.细菌培养物6.杀菌剂溶液四、实验步骤1.准备琼脂平板。
将琼脂平板置于恒温箱中,加热至溶化状态后取出,待其稍微冷却后均匀地倒入培养皿中。
2.滴加杀菌剂溶液。
将杀菌剂溶液滴加到琼脂平板上,并用移液管在平板上转动,使杀菌剂均匀地分布在琼脂上。
3.检验杀菌剂效果。
取一定量的细菌培养物,将其在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
4.培养细菌。
将含有细菌培养物的琼脂平板放入预先恒温箱中,设置合适的温度和培养时间。
5.观察抑菌圈。
在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出琼脂平板,用显微镜观察平板上是否出现了抑菌圈。
6.测量抑菌圈直径。
使用直尺或量角器等工具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并记录结果。
五、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技术,以避免细菌污染。
2.滴加杀菌剂溶液时要均匀并轻柔,以保证杀菌剂能充分分散在琼脂平板上。
3.培养细菌时要控制好温度和培养时间,以确保细菌能够充分生长。
4.观察抑菌圈时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放大倍数,以免错过细小的抑菌圈。
5.测量抑菌圈直径时要使用准确的测量工具,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六、实验结果处理根据实验所得的抑菌圈直径数据,可以通过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来评估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较大的抑菌圈直径通常表示杀菌剂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反之则表示其抑菌效果较弱。
可以将实验结果与已有的标准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七、实验结果分析根据测得的抑菌圈直径结果,可以对杀菌剂的生物活性进行分析。
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抗菌和抑菌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和使用。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抗菌和(或)抑菌功能产品的抗菌、抑菌效果的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79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FZ/T 73023 抗菌针织品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282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抗菌 antibacterial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可减少其数量以及活性的过程。
3.2抑菌 bacteriostasis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抑制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
3.3持续抗菌作用 sustained antibacterial action具有抗菌作用的消毒产品涂于物体表面,持续7d以上仍具有杀灭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作用。
3.4中和剂 neutralizer在杀灭微生物试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以及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
4 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4.1 抗菌试验与抑菌试验区别抗菌试验:测定抗菌产品对细菌和真菌的抗菌作用,试验过程中需要用中和剂终止杀菌作用。
抑菌试验:测定抑菌产品对细菌和真菌的抑菌作用,试验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中和剂终止抑菌作用。
4.2 根据产品性能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4.2.1 抑菌效果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抑菌类产品选择抑菌效果评价方法。
液体抑菌产品选择悬液定量抑菌试验,膏体或半固体凝胶类、黏稠状抑菌产品选择载体浸泡定量抑菌试验,湿巾类或其他自身含有抑菌成分的产品选择载体抑菌试验,肥皂类固体抑菌产品选择抑菌环试验,含有可溶性抑菌成分的纺织品选择浸渍抑菌试验,含有持续抑菌作用的抑菌洗液选择滞留抑菌试验。
1 检查内容及步骤 1.1 菌种确认1.2 培养基确认确认人及日期:复核人及日期:6.3培养条件确认6.3.1本检查法中细菌、控制菌的培养温度为 ℃,真菌的培养温度为 ℃。
6.3.2培养箱确认确认人及日期: 复核人及日期:6.4样品来源确认确认人及日期:复核人及日期:6.5操作环境确认为的洁净区域以内,局部(操作台)为级并单向流空气。
确认人及日期:复核人及日期:7 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7.1抑菌剂效力测定用培养基应进行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包括成品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检查。
7.2菌种试验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 104〕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 44 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 003〕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 00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 98 003〕7.3菌液制备7.3.1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胰酪胨大豆肉汤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小时;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20~25℃培养24~48小时。
上述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
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琼脂斜面培养基中,20~25℃培养5~7天,加入3~5ml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
然后,采用适宜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孢子数50~100cfu的孢子悬液。
滴露消毒液的检验方法
滴露消毒液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指标检验:包括外观质量检验、颜色和浑浊度的检验,以及pH值的测定等。
外观检验可通过观察消毒液的颜色、透明度和是否有浑浊等指标来判断其是否正常;pH值检测则可以判断消毒液的酸碱性,常用的检测方法是使用酸碱指示剂纸进行测定。
2. 化学成分检验:主要检测消毒液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如氯化物含量和过氧化氢含量等。
常用的方法有氯离子滴定法、过氧化氢纳滴定法等。
3. 杀菌效果检验:通过对消毒液进行菌落计数试验,可判断其对常见病原菌的杀菌效果。
常用的试验方法有扩散法和浸泡法等。
4. 安全性检验:包括对消毒液的刺激性、致敏性、毒性等方面的检验。
常用的方法有皮肤刺激试验、眼刺激试验、致敏试验等。
需要注意的是,滴露消毒液的检验方法应根据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并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菌率的检测方法有哪些检测除菌率的方法概括如下:
一、落菌法
1. 在测试表面接种一定量指示菌液,干燥。
2. 对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3. 再取样浸液涂布均匀于agar平板上。
4. 培养后计数菌落形成单位,计算除菌率。
二、菌液直接法
1. 取一定量菌液与消毒剂混合,反应一段时间。
2. 然后用此混合液进行稀释、培养。
3. 计数混合液处理前后菌量,计算除菌率。
三、菌落计数法
1. 在平板培养基上接种一定量待测菌,培养形成菌落。
2. 用消毒剂喷洒平板,待作用时间后,计数存活菌落数。
3. 和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计算除菌率。
四、营养细胞培养法
1. 将细菌接种营养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形成浓菌液。
2. 加入消毒剂进行处理,孵育一段时间。
3. 通过肉眼观察菌液浊度变化判断除菌效果。
五、菌落触角法
用消毒液浸润细菌接种的培养基表面,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判断抑菌效果。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全面的检测除菌剂或消毒方法的杀菌效果,评价除菌率的高低。
结果可相互验证。
除菌产品除菌效果检测与评价方法1.原理皮肤菌群可分为常驻菌群与暂驻菌群两大类,前者由长期寄生在皮肤上的细菌构成,后者则是因接触环境而污染的各种细菌,包括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可引起胃肠道疾病和皮肤感染。
该方法是通过模拟的方法将实验菌污染于受试者手上,使用试验样品按标准化的方法洗手,然后观察其对暂驻菌群的消除情况,以确定产品的功效。
2.实验器材(1)实验样品:除菌洗手液25份(2)实验菌株:粘质沙雷氏菌(A TCC 14756)(3)培养基:胰蛋白酶大豆肉汤培养基(4)胰蛋白酶大豆琼脂培养基(5)洗脱液:0.4g KH2PO4、10.1gNa2HPO4 、1.0g Triton X-100和中和剂(经鉴定合格)溶解于1L蒸馏水中,用0.1mol/LHCL或0.1mol/LNaOH调整pH至7.8。
(6)稀释液:1.0ml吐温80、0.4g KH2PO4、10.1gNa2HPO4溶解于1L蒸馏水中,调整pH至7.2。
(7)振荡培养箱温度范围25±2℃(8)自来水热水器将自来水温度加热至40±2℃,用于洗手。
(9)培养箱温度范围25±2℃(10)菌落计数器(11)塑料袋(25×35cm)(12)70%异丙醇或75%的乙醇3.实验方法(1)调整阶段试验前7至14天,受试者使用不含抗抑菌成分的香皂、洗发液和沐浴露进行日常的洗手、洗澡。
此阶段至少持续7天。
(2)试验阶段a.粘质沙雷氏菌的制备将平皿或斜面培基上的单个菌落转种至10 ml胰蛋白酶大豆肉汤(TSB)中,在25±2°C 条件下,培养24±4小时。
增菌成为粘质沙雷氏菌培养物。
将该肉汤培养物再连续传两代,取0.1 ml肉汤培养物转种入含100 ml TBS的500ml三角烧瓶内,于25±2°C条件下,以100转/分钟的速度振荡培养24±4小时。
使用时将细菌悬液浓度调整至1×108至1×109cfu/ml,使用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了七杀菌剂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
该方法通过在琼脂平板上播种细菌,再在平板上施加一定浓度的七杀菌剂,观察并测量周围的抑菌圈直径,从而评估七杀菌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抑菌圈直径与七杀菌剂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且抑菌圈直径越大,表示七杀菌剂的抑菌效果越好。
通过该方法可以快速、简便地评估七杀菌剂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菌机制和优化配方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七杀菌剂;抑菌圈法;生物活性;抑菌圈直径一、引言七杀菌剂是一类特殊作用机制的植物杀菌剂,具有广谱杀菌、低滴效、低残留、不发生抗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防病生产中。
评估七杀菌剂的生物活性是研究抗病机理、筛选优良品种和优化配方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包括最小抑菌浓度法、抑菌圈法和微量滴定法等。
本实验采用抑菌圈法对七杀菌剂的生物活性进行测定,该方法简单易行、时间短,能够客观直观地评估抗菌剂的抑菌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杀菌剂的筛选和评估中。
二、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七杀菌剂: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七杀菌剂;-革兰氏染色培养基:包括琼脂和所需培养成分;-细菌: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细菌菌种;- 培养皿:直径90 mm的培养皿;-无菌棉花:消毒后用于吸水;-直尺:用于测量抑菌圈的直径。
2.2实验步骤步骤一:制备琼脂平板1)按照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配方将琼脂和所需培养成分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2)加热溶液,使其均匀溶解;3)微量加热,使溶液达到沸腾状态;4)关火,冷却至50-60°C左右;5)待溶液冷却至室温,但还能滴落时,加入适量的细菌菌液;6)快速均匀摇晃培养皿,使菌液均匀分布;7)等待琼脂凝固,形成琼脂平板。
步骤二:制备七杀菌剂根据使用七杀菌剂的需要,按照使用说明书中的配方调配适量的七杀菌剂浓度。
步骤三:进行抑菌实验1)在琼脂平板表面平均涂布一层细菌菌液;2)在涂布完成后,使用消毒的锥形杯钻按规定距离在琼脂平板上扎孔;3)将七杀菌剂溶液滴入孔内,注意控制滴入的量和浓度;4)将培养皿倾斜,使溶液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5)撤去孔内的溶液,用无菌棉花吸干孔内的溶液;6)将培养皿倒置放置于恰当的环境中进行培养;7)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
一、概述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是指对产品或物质在抗菌和抑菌方面的性能进行评定和检测的方法。
这些方法对于商品质量的评估和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的相关内容,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常见的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1. 环境条件下的抗菌效果评价方法在室内环境中,抗菌效果的评价方法通常包括接触抑菌试验、空气抑菌试验等。
其中,接触抑菌试验是将被测产品表面暴露在含菌液或含菌悬浮液的环境中,通过判断其对细菌的杀灭能力来评价其抗菌效果;空气抑菌试验则是通过将被测产品暴露在充满细菌的空气中,评定其对空气中细菌的杀菌作用。
这些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价产品在真实环境中的抗菌效果,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2. 细菌培养和筛选技术通过培养和筛选细菌,评价被测产品对特定菌种的抑菌效果。
这种方法多用于生物试验室中,通过在含有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被测产品,观察并比较细菌数量的变化或生长的抑制情况,以评价被测产品的抗菌效果。
这些方法对于研究产品对特定细菌的抑制作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产品的研发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3. 饮用水和食品中的抗菌效果评价方法饮用水和食品中的抗菌效果评价方法是评价被测产品对水和食品中细菌的抑制或灭活效果的一种方法。
通常采用菌液接种法、均匀分布法和菌片法等技术,通过在含菌水和食品中加入被测产品,观察并比较细菌数量的变化或抗菌效果的强弱,来评价被测产品对饮用水和食品中的细菌的抑制效果。
这些方法在食品和饮用水中的卫生安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三、抗菌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抗菌效果评价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高效抗菌和抑菌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纳米银材料、超声波杀菌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抗菌效果评价的效率和精度,为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