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和9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72.51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和9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8和9是在学生认识了数字0-7数和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并且直观感知0-7的大小和顺序及读法。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已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比较扎实的学前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数、读数经验。于是,课上我主要引领学生在摆小圆片的活动过程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认识8和9。

[片段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8,那用8个小圆片你会拼出各种各样图案来吗?

生:会。

师:那就开始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吧。

学生拿出了8个圆形,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师: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拼,谁来?请一个学生板演。

师:如果要拿圆形表示9,还要再拿出几个就是9呢?

生:1个

师:那用9个小圆片你会拼出各种各样图案来吗?

生:会。

师: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拼,谁来?

学生用9个圆形摆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请一个学生板演。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

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拟结合案例,如本节课让学生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片段二]

1.8,9的顺序

出示直尺图

师:同学们请看,数字的用途很广!它们还可以用在尺子上呢。你能读出尺子的数字吗?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把这幅直尺图填完整?(先填写,再顺读,倒读。)

师:看着直尺上的数,回答问题

8排在谁的前面?9排在谁的后面?7的后面是谁?7和9的中间是多少?

师小结: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从一幅直尺图上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表扬自己!

2.出示点子图。

师: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 )

( )

“>”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先自己想一想,想好了就和同桌讨论和交流一下。

学生自主讨论和交流,指名回答,老师板演。

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7<8 8<9 7<9

8 >7 9>8 9 >7

[课后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需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才能使所学的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课我主要组织学生通过“摆小棒”这一活动,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个”,并在“摆摆”、“数数”、“说一说”等活动中进一步认识8和9,0-9这些数的大小及顺序。但在教学中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如何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如何在课始就选取学生喜欢的情境,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欲望,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课前我也简单了解了学生对于“数”的一些认识,感觉到“认数”这一部分内容对现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始就能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很重要。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哪些数字吗?(0、1、2、3、4、5、6、7)那你知道7的后面是谁吗?8的后面又是谁?

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和8、9交朋友。课前的课件展示中就有“认数”这一课题,学生应该能够观察到,这时我再加上适当的激励,也能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请同学们从这7.8.9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来比较它们的大小。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有多少种比较?学生有点茫然,不知有多少种?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强调这7.8.9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比较,有几种?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如果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二的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