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无论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还是传统节日等,都表达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美丽。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与现代社会在快节奏发展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1. 文化交流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通过传统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
这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友谊与合作,为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2. 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推动旅游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来到中国旅游。
无论是中国的古迹名胜,还是传统的艺术表演,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3. 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国际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挑战尽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语言和文化障碍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历史和语言当中,对于国际友人来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可能成为阻碍。
因此,我们需要致力于提供更好的语言和文化交流机会,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2.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不如过去那样深入。
论蕴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文化外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不仅是一种国家软实力的展现,更是对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外交,中国不断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举措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国家文化外交的重要资源。
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智慧,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文明交流的平台。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对外传播世界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
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已经展开了多方面的举措。
一方面,中国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艺术演出、文化交流等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文物参展”活动,中国剧团、舞蹈团等文艺团体在世界各国进行的巡回演出等。
中国还大力推进学习中国、学汉语等项目,鼓励世界各国青少年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的理解和友好情感。
在国际大事中,中国还积极参与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际文化节日等合作与交流。
这些举措和项目通过不同形式和渠道,将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深化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画、戏曲、舞蹈、茶艺等已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文学堂、书画艺术班、舞台剧院等来普及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论蕴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重要元素。
在当今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因其深厚的底蕴和特色,在文化外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教、佛教、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中医药、书法绘画等。
这些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有力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展示出丰富的内涵和历史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积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深刻体验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
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京剧、山水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国际上备受瞩目,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为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的艺术风采和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具有融合和并蓄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历史底蕴,还具有融合和包容的特色,在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中产生了新的文化成果。
中国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与世界各国的宗教文化交流融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交流成果;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与世界各国的医药文化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了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世界各国的艺术形式相互影响,产生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交流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能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要进行有效的文化外交,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
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组织和规划,建立健全的文化交流机制和平台,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在其外交交往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为中国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尊重和包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
这种文化特质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能够更好地建立起互信和友好的关系。
例如,中国古代的“礼”文化强调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往,促进相互间的合作与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传统习俗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中国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不仅能够吸引对方的兴趣,还能够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伦理。
这种文化特质在大国外交中成为中国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资源。
例如,中国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强调和平、合作和共赢,这种和谐的理念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被看作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文化交流和互鉴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与众不同之处,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学习。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分享,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契机。
通过文化交流,中国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它既是中国与其他大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也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同时还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并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互鉴。
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研究中国一直以来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备受世界关注。
在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并探讨其对中外关系的积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着广泛而又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其中最为突出的品质就是“身先士卒”、“仁者爱人”、“天下为公”等思想理念。
这些观念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深远的作用,也对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包容性。
这种包容理念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要素。
同样,在当前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理念也在积极地影响着中外关系。
最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强调重视长期友好的关系,追求和平,篡夺中和的平衡。
这种目标,在现代外交战略中也得到了全面的应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1.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搭建起了桥梁,使得在本质上相互独特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
无论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这种跨文化沟通的“桥梁”都能够为外交交往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起到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发挥了其极为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相对于其他经济大国,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渊源为其赢得了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这种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文化领域,而是在各个方面都产生着相应的作用。
3.对加深国际互信和扩大互惠合作有所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对加深国际互信和扩大互惠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起到化解僵局的作用。
三、结论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延续,更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展示自己最独特自信的方式。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它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推进和发展中外关系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与世界各国进行深入的互动和交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元的内容和独特的价值观成为了吸引外国人士关注的焦点。
例如,中国的传统诗歌、绘画、音乐、茶艺、武术等文化元素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被用作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国际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思维方式。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有助于增进文化理解和友谊。
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而通过交流和对话,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彼此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因其独特性和博大精深而备受外国人士的兴趣。
通过国际交流,中国文化得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为各国人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机会。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博大和包容,从而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友谊。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还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创意、旅游、传媒等领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同时,国际交流也为中国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合作机会,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和产业化。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也在为世界提供了新的思维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道德伦理和和谐观念为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考和价值导向。
在当今世界充满竞争与冲突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包容和人文关怀的精神,为世界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互动,这些价值观也得以传播和影响,进而达到了文化的互补和共同进步。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10级历史教育班张建荣指导教师吕德胜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始终影响着中国外交,中国千年外交也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情怀,“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理藩大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事原则,至今对中国外交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千年;外交;传统;文化一、主流传统文化影响古代外交的基本走向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是千年中国的制度文化,是支配中国千年外交的意识形态。
这些文化不等于儒家文化,但受儒家文化影响最大,主要有:大一统文化、农耕文化、礼制文化、仁义文化。
(一)大一统文化大一统文化决定了追求和维护统一是中国千年外交的基本主线。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孔子怀念西周“大一统”,渴望结束当时诸国纷争、四分五裂的状态。
大一统理念深深根植于华人的内心深处,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以至于统一成了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一种共识。
尽管在中国历史上时常有分裂与内争,但几乎没有人怀疑统一的必然性。
这就是说,即使中国客观上处在分裂状态时,各独立政权领导人也不可能只顾及自己治下的小块领地而对其他治外之地弃之不理,他不得不站在全国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而无法偏安一隅。
要获得统治自己属地的合法性,他在执政时便不得不声称自己为正统,而且必须始终以统一天下为号召,这使得中国追求和维护统一的外交成为一种必然。
三国、南北朝等时期就是处于这种状态。
(二)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谋求和平是中国千年外交的基本政策。
四大文明古国都以农耕立国。
虽然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农耕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
上面讲到的大一统文化的出现是由农业生产的本质特征(如大型水利工程依赖于一个统一的政府)和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特征所决定的。
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外交与国际关系传统文化一直扮演着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在古代,外交与国际关系同样是重要的方面。
古代的外交手段和国际交往方式虽然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其思想和原则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本文将从礼仪、文化交流、使者与使节和外交政策四个方面来讨论古代外交与国际关系的特点。
一、礼仪规范与外交交往在古代社会,礼仪习俗被认为是外交交往的基础。
各国的使者在前往他国时都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礼仪规范。
这些规范既是对对方国家的尊重,也是展示自己文化的机会。
比如,古代中国之所以重视尊重宴会中的坐次,是因为坐次反映了社会地位和身份,这在外交礼仪中尤为重要。
此外,礼仪还包括穿着、言谈举止等方面,这些都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二、文化交流与和平外交在古代,文化交流扮演了连接各国的桥梁。
通过艺术、文学、音乐和舞蹈等形式的交流,各国能够互相了解,建立友好关系。
比如,古代希腊的奥运会就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参与。
此外,古代的外交使者还经常携带自己国家的传统艺术品、文化符号以及书籍等礼物,用以展示本国文化和与他国交往的诚意。
三、使者与使节的作用古代外交中,使者和使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使者是国家派遣到他国的代表,他们需要向对方国家传达重要信息、进行谈判或缔结条约。
使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外交技巧和文化素养,能够在外交场合中代表自己的国家。
与此相反,使节是他国派遣到他国的使者,他们的任务是建立并维护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使节需要尽职尽责地代表自己国家利益,同时也要遵守对方国家的法律和礼仪规范。
四、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古代国家的外交政策与现代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古代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通常会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与他国的关系以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国家领导人通常会依靠外交官员和智囊团的建议来制定外交政策,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正。
实施外交政策的过程中,古代国家也会使用多种手段,包括交换礼物、建立贸易关系、缔结条约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话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其传统文化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为国家的基本治理原则。
这种用礼治国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礼制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礼制涵盖了礼仪、官职、法律、教育、宗教等多个方面,为政治生活提供了秩序和规范。
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不仅在国内被广泛运用,也在对外交往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表现一直以“和而不同”和“和平共处”为主旋律,这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
在难以避免的国际矛盾和争端出现时,中国总是力求通过会谈和协商来解决问题,避免发生战争。
这一行为不仅根植于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也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和责任感。
二、经济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崛起,中国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哲学思想沿袭着传统中国文化的商业道德观,其中最重要的是“诚信”和“义利平衡”。
中国传统的商业信用文化强调商业上的信用是长期维持和发展合作的基础,讲究“广交朋友,守信用”,与商业伦理密不可分。
近年来,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建立更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方面的影响。
通过这项倡议,中国对更多国家进行了贸易合作,并且加强了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
三、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不仅是可以体验的美学魅力,更体现了深层次人性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思想,包含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公认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世界文化共融的理念,这种理念正在逐渐深入各国的文化观念中。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几个方面:
1. 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对于国际交流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戏剧、建筑、服饰和饮食等方面,这些文化元素在跨国界的交流中起到了互相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作用。
2. 价值观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敬重师长、关注家庭和社区、倡导和谐等,在国际交流中对塑造中国形象和推动全球人文关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价值观对于增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3. 传统艺术表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艺术表演,如京剧、舞蹈、音乐、书法和绘画等,已经跨越国界,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演出、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体验,并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对话。
4.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拥有世界上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如
长城、故宫、兵马俑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国际交流和文化旅游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也积极倡导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国内外合作项目、学校教育和文化机构的努力,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够展示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又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学习。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传承传统艺术和保护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10级历史教育班张建荣指导教师吕德胜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始终影响着中国外交,中国千年外交也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情怀,“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理藩大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事原则,至今对中国外交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千年;外交;传统;文化一、主流传统文化影响古代外交的基本走向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是千年中国的制度文化,是支配中国千年外交的意识形态。
这些文化不等于儒家文化,但受儒家文化影响最大,主要有:大一统文化、农耕文化、礼制文化、仁义文化。
(一)大一统文化大一统文化决定了追求和维护统一是中国千年外交的基本主线。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孔子怀念西周“大一统”,渴望结束当时诸国纷争、四分五裂的状态。
大一统理念深深根植于华人的内心深处,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以至于统一成了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一种共识。
尽管在中国历史上时常有分裂与内争,但几乎没有人怀疑统一的必然性。
这就是说,即使中国客观上处在分裂状态时,各独立政权领导人也不可能只顾及自己治下的小块领地而对其他治外之地弃之不理,他不得不站在全国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而无法偏安一隅。
要获得统治自己属地的合法性,他在执政时便不得不声称自己为正统,而且必须始终以统一天下为号召,这使得中国追求和维护统一的外交成为一种必然。
三国、南北朝等时期就是处于这种状态。
(二)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谋求和平是中国千年外交的基本政策。
四大文明古国都以农耕立国。
虽然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农耕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
上面讲到的大一统文化的出现是由农业生产的本质特征(如大型水利工程依赖于一个统一的政府)和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特征所决定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耕文明是一种善的文明,它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守望田园和辛勤劳作,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也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
农耕文化造成人们对农田的依赖,对中原以外的地区往往存在恐惧感和鄙视感,加之自给自足造成对外界几乎没有任何需求,由此形成缺乏对外扩张动力的封闭社会。
守护田园的需要使以农立国的历代中原王朝大多采取筑长城、闭关、断互市、禁出入之类的守势,草原王朝侵入中原王朝农业区后,会逐步改变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中原王朝的文化,从而使几千年来的中国外交整体上以谋求和平为基本政策。
因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战争防御性战争远多于进攻性战争;除极少数历史时期外,即使是进攻,也是以攻为守,而不以掠夺为目的。
与之相联系,除成吉思汗外,中国历代王朝很少进行过真正的远征。
为数很少的几次远距离作战,也都在自己的附属国中,即便是汉武帝、唐太宗,他们在军事打击之后多班师回朝,退回原地,只要求对朝廷的附属与臣服,对于称臣纳贡的降服者往往赏赐有加。
而在西方历史上,只要有强大帝国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军事征服与远征,无论是亚述帝国、罗马帝国还是后来的奥斯曼帝国都是如此,其原因在于东西方经济结构与文化社会结构的不同。
(三)礼制文化礼制文化决定了朝贡体制是中国千年外交的基本体制。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其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而不是扩张式的帝国外交,其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国定位,因而,其外交导向是“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中国历史悠久,号称礼仪之邦。
中国文化基于农耕活动,地域相对稳定,民族相对单一,因而极易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稳定的礼制文化。
几千年来,礼作为中国千年外交的思维逻辑与行为准则,呈现了权威化、规范化、程序化与教条化的特点,一直是东亚国际体系的文化基础,决定了古代中外关系的非对等性。
因而,中国历代王朝办外交时,很少具有平等意识。
周朝统治者从一开始就将中外关系纳入华夏礼制的轨道,从而使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延伸到中外关系领域。
朝贡体系重礼仪和象征意义的特征,从先秦到明清,一直没什么改变。
在传统关系中,对外交往就是“宗主”对“藩属”的管理,所以管理对外交往的机构就是“理藩院”。
古代只有“理藩”而无“外交”,因而自乾隆朝以后,中西屡屡发生外交礼仪冲突。
(四)仁义文化早在周初年,仁义就是周文王、周武王统一各诸侯国的一面旗帜。
仁义文化主张以仁义立国,认为“仁人无敌于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义在先秦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体现,就是周礼作为公认的准则(相对于现在的国际法)被运用于各国,礼的根本就是一个“仁”字。
古人在国际交往当中不少践行仁义的行为在今人看来显得迂腐,当时却很普遍。
例如,襄公的“仁义”之举,被毛泽东看成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仁义外交最典型的事例是公元前57年,匈奴大乱,朝廷大多数人主张乘机出兵消灭匈奴,只有御史大夫萧望之反对,认为“今而伐之,是乘乱而幸灾也”,说“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
主张“宜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
汉宣帝采纳此议,不仅不出兵攻击,而且还“遣兵护辅呼韩邪单于定其国”,后来,更以王昭君嫁呼韩邪单于,结果“四夷闻之,咸贵中国之仁义”。
(《汉书》卷78)仁义外交的典型代表是曾国藩,曾的外交方针有四个字:“诚”,推诚相见;“信”,信守和约;“争”,据理力争;“和”,外敦和睦。
当李鸿章向曾国藩请教外交方略时,曾送他一个“诚字锦囊”。
李鸿章说这个诚字锦囊“实在有理”,是“颠扑不破”的。
“诚”的含义就是“忠信笃敬”。
曾给李的信中说:“夷务本难处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
笃者,厚也。
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难。
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今天看来,这正是对外交往所需的基本品格。
二、非主流传统文化的影响非主流传统文化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制度文化,但对中国千年外交的影响不可低估。
非主流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如潜规则文化、酒文化、食文化等,对外交都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如下三种:(一)权术文化权术文化也叫做权谋文化、谋术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谋略思想和著作最丰富的国家。
申不害说:“明君治国,三寸之机运而天下定,方寸之谋定而天下治。
”冯梦龙说:“三代以下将相,大抵皆权略之雄耳。
”外交离不开谋略,历史上许多谋略家就是外交家,如张仪、苏秦、诸葛亮。
谋略思想和著作最丰富的时代,同时也就是外交思想最丰富、外交家辈出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韩非子》、《鬼谷子》、《战国策》等兵家、法家、道家、纵横家谋略著作出现,中国外交也演绎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大剧。
谋略不等于权术,外交不等于权术,更不等于诈术,外交辞令也不等于空话假话。
但外交史上尔虞我诈的事确屡见不鲜。
权术文化中外都有,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是西方权术文化的代表作。
中国讲权术的书不少,如《六韬》、《三略》,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权术文化的大全。
所谓权术,就是政治手段,政治手段有些是必要的策略,有些则完全是诡诈性、奇谲性的计谋手腕,后者便是权术。
宋代叶适认为:“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
”把权术视为“至诚”的对立面,十分准确。
权术与封建专制相伴相生,包括驭臣之术、愚民之术、谄媚之术、韬晦之术、结党之术、游说之术、狡辩之术等,没有真诚,只有机变手段。
玩弄权术者行为和思维均具有两面性。
《三国演义》展示的是一个外交上折冲樽俎的时代,也是一个“仁义”叫得最响但权谋最为成熟的时代。
李宗吾在《厚黑学》中说他读遍二十四史,终于读出“厚黑”二字。
所谓厚,就是脸皮像刘备那么厚;所谓黑,就是心如曹操那么黑。
如果没有厚颜与黑心,就不能成为称霸一方的“大英雄”。
“诡”字进入兵事不奇怪,进入外交更不奇怪。
越国在灾年向吴国借粮一万石,第二年说选择最好的粮食归还,吴国竟然相信越国,将其留作种粮,哪知来年播种颗粒无收,原来还吴的是经过了蒸煮、永远不会发芽的粮食,使吴国遭受严重饥荒。
唐太宗外交上也有使阴招的时候。
例如,太宗以答应新兴公主嫁给薛延陀汗国首领夷男为诱饵,换回唐大将契苾何力,换回后,却不将公主送往汗国,而是故意断绝和亲关系以促使汗国内部分裂。
当时有大臣坚决反对这一外交决策,认为既已答应,不可失信。
夷男发觉被骗后,气恼而死,接着,“国中乱,如其策云”。
(《新唐书》卷110,《契何力传》)源远流长的权术文化至今仍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生活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变成了我们的所谓“生存智慧”、“实践理性”。
(二)暴力文化暴力文化,即崇拜暴力的文化。
按理说,外交是打嘴仗,同暴力不沾边,但外交史上确实留下了暴力文化的斑斑血迹。
韩非子说,“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尉缭子》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其半,威加海内”(见《汉书・艺文志》),公然鼓吹血腥屠杀,令人发指。
几千年来,“暴力斗争哲学”在中华大地上始终有深厚的成长土壤,逐鹿中原、王朝更迭总是伴随着大砍大杀。
专制制度催生出一代代暴君、暴官和暴民,虽然他们在国人中比例不大,但足以使暴力文化代代相传,其影响有时超过主流文化、制度文化。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是有关杀戮和暴力描写的。
《三国演义》既是三国外交演义,更是如何最多、最快杀人的阴谋演义;而《水浒》讴歌的英雄义士行为,多出于私仇而很少公愤。
他们开人肉包子店,杀无辜路人以作入伙投名状等等,以杀人为乐,在杀戮中感受快意。
李逵救宋江,抡起板斧,不管男女老少一并砍去,直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他杀黄文炳,类似于凌迟,后来,在明朝酷律环境下,凌迟竟发展成为一种残忍的艺术。
按照一些民间历史故事的记载,凌迟一般每天割357刀,共切10天,这样的刑罚,不但施于大奸臣刘瑾身上,也施于英雄袁崇焕身上,在清代也施于石达开身上。
千刀万剐剔下来的“肉”,不少被用作下酒菜,闻之令人毛骨悚然。
中国外交史上也不乏血写的篇章。
春秋时期,晋国不仅无礼扣押郑国国君郑成公,而且杀了前来求和的郑国使者,从此,违反“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这一国际法的现象不绝于史。
宋亡国前夕,元主连番下诏,痛斥宋权臣贾似道接连扣押和杀害元使。
虽然连克镇江、南京等,元主仍复遣尚书廉希宪、侍郎严忠范奉国书出使南宋,有意与宋继续议和。
到了宋界,宋边将张濡,不分皂白,竟将身为侍郎的使者袭杀,将身为尚书的使者押送到宋廷。
元丞相伯颜遣书质问,宋廷遣使答报,只说是边将所为,未曾禀报。
伯颜再遣张羽为使,同宋使一起返宋廷,不想到了宋境,又被杀死。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外交人员巴夏礼一行39人被咸丰皇帝下令扣为人质,尽管恭亲王奕信誓旦旦地作了“未尝苛待,居处适宜,待遇优渥”的保证〔《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但3日后交还人质时,生还的仅18人,其余21人归还的全是伤痕累累的尸骸,其中《泰晤士报》记者包尔贝的尸体被大卸八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