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渤海湾蓬莱油田溢油事故的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12.32 KB
- 文档页数:7
对渤海湾蓬莱油田溢油事故的思考
引言:从 2011年 6月 21日网上爆出渤海湾油井漏油 到
9 月 2 日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公司停产,在这两个多月的 时间里,漏油事故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康菲公司在此次漏 油事故中的消极态度,在令我们愤怒之余,禁不住多了些深 思。
事件回顾
2011 年 6 月 21 日,微博首次出现关于此次溢油的消息,
该条微博疑为中海油内部人士所发,内容是“渤海油田有两 个油井发生漏油事故已经两天了, 希望能控制, 不要污染” 多家媒体此后联系中海油集团公司新闻处及上市公司投资 者关系部,均未获得回复。
7月 1日,中海油首次正式作出回应:据美国康菲石油 中国有限公司 (康菲中国 )报告,由该公司任作业者的蓬莱 19-3油田于
6 月上、中旬发生渗漏,附近海面出现油膜,目 前渗漏点已经得到控制。
7月 3日,据中海油内部人士透露,中海油渤海湾一油 田发生漏油事故已基本处理完毕,由于泄露范围比较小,只 涉及 200 平方米左右,对事故海域及相关环境影响较小。没 有人员受伤,没有任何关于对野生生物、渔业或航运不利影 响的报告。
7月 5日,国家海洋局通报中海油 6月 4日漏油事故, 漏油致 840 平方公里海域水质被污染, 对周边海域造成危害, 目前已对涉事公司立案。
7月 14日,康菲石油公司首度披露事故数据, 溢油量达
1500 桶。以 1 吨石油约等于 7.3 桶计算,漏油量约 205 吨
7月 30日,国家海洋局下发通知, 责成康菲公司限期彻 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加快溢油污染处置。 其中,要求其要尽快确定并封堵 B 平台附近溢油源,同时抓 紧时间将 C 平台泄漏的海底油污清理完毕,上述工作应在今 年 8 月 31 日前完成。
8月13日,康菲公司表示,在蓬莱 19-3油田C平台周 边海底进行潜水探查时,发现还有剩余的来自 6 月 17 日井 涌事故所溢出的矿物油油基泥浆,这使得矿物油油基泥浆溢 出总量增加到 400
立方米( 2500 桶),远超此前 240 立方米 (1500 桶)的预期。
8 月 20 日,为彻底查明蓬莱 19-3 油田溢油事故原因, 对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全面认真的调查评估,国家海 洋局联合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 安监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
9月 2日,国家海洋局表示,康菲公司对溢油源的彻底 封堵没有完成,如维持现有开发方式可能产生新的地层破坏 和新的溢油风险。
责令康菲公司蓬莱 19-3 全油田停止油气生 产作业。
9月 5日,康菲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已经完成蓬莱 19-3 油田的钻井、注水及生产作业程序,共计 231 口井停产。康 菲表示,目前正在重新编制油田开发海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并将提交海洋局核准。
9月 13日,康菲再度披露了溢油的初步原因, 但对于国 家海洋局已经做出的认定似乎并没有认可的意味,仍“各执 一词”。
康菲谎言不断惹众怒海洋局反应迟钝被指责 据《南方周末》
报道,本次溢油事故发生在 6月 10日, 但是关于本次事故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原因则是消息全无。最 早透漏这一线索的居然是一个疑似中海油内部人士的微博, 这不禁使人想起了去年发生在大连的漏油事故。大连漏油事 故在公众面前不谈影响、责任、原因、赔偿,而是被描绘成 了一场“齐上阵:打一场海上清污的人民战争” ,把有关部
门描述成救灾英雄, 纷纷亮相, 却忘了救灾牺牲的消防战士。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 时隔 3 个月,同一个地点再次发生事故。
就在大家以为渤海湾油田溢油事故将会再一次成为“消 失的新闻”时, 7 月 1 日,中海油终于对这次震动全国的溢 油事故作出回应, 承认发生溢油事故, 但渗漏点已经被控制。 时隔近一个月,公众终于听到了来自官方的声音,但依然是 对事故发生的原因避而不谈,只是笼统的表示事故已得到控 制。但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说,国家海 洋局 6 月 16 日提出过“应该向公众公布” 。
7月 3日,中海油称原油泄漏范围比较小,只涉及 200 平方米左右,已基本处理完毕。但据《新民周刊》 8月 31日 报道,截至目前,渤海湾溢油事故已造成
面遭受污染,其中劣W类水质海面超过 公布的 200 平方米相差甚远。 5500 平方公里海
870 平方公里。这同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司徒瑞 7月 6日在北京表示,
目前蓬莱 19-3 油田没有任何溢油情况, 清洁工作已接近尾声。
7月 30日,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 蓬莱 19-3 油田 B 平台溢油点附近发现零星油花溢出, 附近未 发现油带。与此同时, C 平台附近也有油花持续溢出,并在 附近发现长约 9 公里、面积约 0.95 平方公里的油带。 康菲再 次失信。
8月 24日,康菲公司的总裁司徒瑞表示, 现在渗油源应 该说已经得到永久性的封堵,而油基泥浆的清理工作也已经 完成 95%,计划在 8 月 31 日之前完成所有的清理工作。 但 8 月 25 日,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监督督促下,康菲公司承 认蓬莱 19-3 油田 C
平台附近海床又发现新的油污渗漏点, 这 些渗漏点与前几日发现的渗漏点为同一来源。
在8月 31日的最后期限,康菲公司向国家海洋局提交 了总结报告,声称已完成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 油源的要求。9月2日,蓬莱19-3油田,在距离C平台四 五百米的海面上,依然能看到船侧两旁有明显的银灰色油带, 有些甚至呈亮黑色。当天,国家海洋局认定康菲公司没有完 成“两个彻底”的要求。
9 月 2 日,康菲中国立即执行了国家海洋局决定, 开始 停产程序。 9 月 4 日晚 8 点,在安全及时、并保护油田的可 采能力的方式下,康菲中国已完成停止蓬莱 19-3 油田的钻 井、注水及生产作业的程序,共计 231 口井,包括 180 口生 产井及 51 口注水井。
对此,央视记者对油田作业方进行了采访。在被问道: “既然你们声称是延时,为何在 8 月 31 日向公众宣布说, 完成了国家海洋局‘两个彻底'要求?这是不是自相矛盾 呢?”,作业方回答:
“我们就是骗你,骗你的” 。但这段对 话遭到了康菲公司的否认,理由是该人的声音并非公司当事 人员的。
尽管说这句话的究竟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事故发 生至今,这已不是康菲第一次自食其言了。
作为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的反应严重滞后。在明知道 事故已经发生的前提下,竟然对公众瞒报。等到事情已然公 开了,才急吼吼地出来表示事故影响不大,已经得到控制。
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海洋局一直被康菲牵着鼻子走。 总是康菲主动报告事故进展,而海洋局只是负责查看情况,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根本没有亲自调查事故原因和环境影 响。直到康菲的报告在公众面前站不住脚了,才在事故发生 2 个月后牵头成立联合调查组,调查事故原因。
警钟已响 海上石油开发任重道远 据了解,美国康菲石油是一家综合性的跨国能源公司, 全美大型能源集团之一。康菲石油 (中国 )是美国康菲石油下 属的全资子公司,核心业务包括石油勘探、生产、精炼、营 销、供应和运输。蓬莱 19-3 海上油田是康菲公司在 1999 年 5 月发现的, 并成为该油田的作业方。 最近 10 年康菲在美国 本土可谓“案底累累” ,至少有 5 起生态事故或纠纷,已赔 偿超过 40 亿元人民币。
本次事故暴露出了我国海上石油开发的 3 大问题。 首先是相关法律法规严重落后。这件震动全国的溢油事 故根据相关行政法规,当事方最高只会承担 20 万元人民币 的行政处罚。这和康菲在美国 5
起事故赔偿 40亿元人民币, 平均每起 8 亿元相比,实在是太过宽松。想要进一步追要赔 偿竟没有相关法律的支持,只能通过民事责任来实现。但是 在民事责任上确认是不是由于污染造成的我们的损害,比如 我们在渤海湾地区有很多水产养殖,这些养殖是不是真正的 受到损害,要想举出证据来,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受害者利益难维护。此次事件除造成涉事企业的 损失和周边的生态灾难外,渔民受损状况以及长时间的食品 安全隐患,不能用一句“不受影响”就遮挡过去。相反的观 点显示,作为内海的渤海湾本身自净能力很弱,加之沿岸周 边人口稠密,水产量较高,长时间向公众隐瞒污染事实的后 果极为严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本次事件中相对弱势的当 地居民,并未看到足够的发声机会和渠道,只有零星的报道 提及已有养殖鱼类死亡。在去年大连漏油事故中,法院对渔
民的诉赔请求根本不予立案,超过 1000 名渔民陷入了索赔 无门的窘境。因此我们有理由担心,此次漏油事故的善后问 题,会步中石油大连事件的后尘,舆论有责任进行提醒。到 目前为止,尚处于发声无门状态的当地渔民,其受损状况究 竟如何,以及环渤海广大区域所可能遭遇的生态破坏状况, 均需权威、中立部门的全面调查。
第三,国企要学会如何应对危机。中海油作为大型国有 企业,对本次事件应该积极回应,担起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应 有的责任。但遗憾的是,中海油选择的却是封堵消息、删除 网上消息,在事故曝光后又轻描淡写,说事故并不严重。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去年的中石油大连新港附近输油管 道发生爆炸,还是今天中海油渤海湾油田发生漏油事故,无 不指向这些国企老大们在应对危机时的理念、素养和能力的 缺失。去年 5 月,美国墨西哥湾海上油田漏油事件发生后, 事故的责任方英国石油公司在第四天就给出了原油泄漏的 相关数字,美国政府也迅即在大约 1/3 的墨西哥湾实行禁渔, 以避免国民食用可能被污染的水产品,其后,英国石油公司 CEO海沃德在舆论和道德良知的倒逼下,无奈下台。
大型国企天天喊着要与国际接轨,但先要把应对危机的 理念、态度、做法等先行与国际接轨。这样的理念,理应成 为中海油这样的国企老大们的基本素养,即便是“事故”再 小,也不能成为对公众封锁消息的理由,更不是公众不需要 知情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