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共4节)》知识点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一、运动和静止1、机械运动①、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是绝对的(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②、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③、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2、参照物①、定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Ⅰ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Ⅱ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Ⅲ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Ⅳ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参照物的特点:客观性--假定性--多重性--任意性③、相对运动: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
相对静止: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不变。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①、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运动的快,它的速度就大;物体运动的慢,它的速度就小。
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公式: v=s/t ;速度=总路程/总时间S→路程→米m 、千米km;t→时间→秒s 、小时h ;v→速度→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③、公式的变形:s=vt ; t=s/v④、单位换算:1m/s=3.6km/h ;1km/h=1/3.6m/s;1m/s>1km/h。
⑤、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Ⅰ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
Ⅱ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所用时间长的物体运动得慢。
Ⅲ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s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的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
⑥、使用公式时的注意事项:Ⅰ公式中s、v、t必须对应同一对象、同一运动时段。
Ⅱ运动公式必须注意单位匹配。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 长度单位及换算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µm、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与c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又如要知道nm 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4)一本书的厚度为8_mm_;课桌的高度约为80_cm_;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_cm_;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_cm__;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_cm__;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_mm__;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_mm__;教室门的宽度是0.95_m__。
手指的宽度约为1_cm__;自行车的高度约为1.1_m__。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100_μm__。
一元钱硬币的厚度约为2_mm__;手掌的宽度约为1_dm__;一个分子的直径是20_nm__;分析:先把长度的几个单位都写出来,然后代入原题的数字,看一下是否符合常理,就可以了。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讲义(一)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 长度单位及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µm、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 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 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 与c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又如要知道nm 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例题:1、下列各物体中接近130厘米的是:( )A .体温表长度; B .乒乓球的直径; C .课桌高; D .写字台长度.2、用塑料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时,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A .偏大B .偏小C .不变D .无法确定练习:一本书的厚度为8 ; 课桌的高度约为80 ;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 ; 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 ;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 ; 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 ;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 ; 教室门的宽度是0.95 。
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梳理1.长度(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 ①选择适当量程的刻度尺; ②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a 零刻度线与被测物边缘对齐b 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c 对于厚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③观察示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长度的单位①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其他常用单位,比米大的是千米(km),比米小的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②单位换算:31 km 10m =23691 m 10 dm 10cm 10mm 10m 10nm μ=====.带单位运算:136cm 36m 0.36m 100=⨯= 2.时间(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其他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
1 h 60 min 1 min 60 s ==,。
(2)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停表(或秒表)。
停表小刻度盘显示的是分钟(min ),大刻度盘显示的是秒(s ) 左图时间为3min37.5s(分针在3.5~4间故算为3.5min ,秒针为7.5) 注意:小盘的分度值是大盘的量程。
3.误差①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与测量工具的精确度和测量的人读取估计值有关。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主要有:使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运用合理的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④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一起的使用规则、读书是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误差不是错误,是不能避免的。
7、特殊的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即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学生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要点梳理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 t测量器材: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____________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__________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3.常见机械运动的图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速直线运动二、重点解读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例题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____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二、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例题2】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v–t图象,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B.乙C.丙D.丁【例题3】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 sB.4 s~8 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 s~8 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 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三、同步练习一、基础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2.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段B.bc段C.cd段D.de段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v甲=0.6 m/s,v乙=0.4 m/sB.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6.0 mC.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8 mD.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2.4 m二、实验题(每空1分,共10分)4.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__。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1) 1 nm=1×10-3μm=1×10-6mm=1×10-7cm=1×10-8dm=1×10-9m(2) 1 nm2=1×10-6μm2=1×10-12mm2=1×10-14cm2=1×10-16dm2=1×10-18m2(3)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长度的测量(1)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看量程和分度值;( 所有测量工具第一步都是选择测量、分度值)②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③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后一位(初中物理只有刻度尺要估读)⑥注意单位(2)中考常考长度估值①中学生身高约1.6—1.8m,手掌宽度约10cm,②指甲宽度约1cm。
③中学生步长约50—70cm。
④居民楼房每层约3m。
教室门高约2m。
⑤考试所用答题卡宽度约30cm。
⑥一只新铅笔长度约18cm。
⑦物理课本长约26cm,宽18cm。
⑧1元硬币直径约2.4cm,10元人民币长约14cm。
⑨课桌高度约0.8m,椅子高度约0.4m。
⑩一张纸的厚度约0.1mm时间的测量(1)1h=60min=3600s(2)常见的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3)机械停表的使用①读数: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
②先读小盘的读数,单位分钟,③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④读大盘的读数,单位是秒,前半分钟就读0-30s,后半分钟读31-60s。
(4)中考常考时间估值①人脉搏跳动的频率约为70次/min,脉搏跳动一次时间约1s。
②正常人呼吸一次的时间为3s。
③做一次眼保健操时间为5min。
④中学生百米成绩约15s⑤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约0.3秒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共4节)参考答案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表示为m。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 m=1000m,1m=10dm=100cm=1000mm=106um=109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长度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长度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0”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m,一本书的厚度为10mm,一张纸的厚度为100um 。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18.41cm 。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18.4cm ,估计值是0.01cm ,单位是厘米。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2.31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0.01 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1.70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2.00 cm。
(图1)(图2)(图3)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圆的直径为 1.90 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0.1 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 1.7 mm。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秒、分、时。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秒。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游标卡尺等2.测量前的观察: (1)零刻度线(2)量程(3)分度值3. 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甲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
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丙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中铅笔长度为69.5 mm,其中69 mm是准确值,0.5 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
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图中木块长度为2.77 cm。
4.特殊长度的测量:测圆珠笔的周长,测碗口的长度,测一张纸的厚度。
知识点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其他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常用的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
知识点3:测量误差1.概念: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章机械运动物理知识点汇总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从大单位换到小单位时10的次方为正数,小单位换到大单位时10的次方为负数。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 课桌高0.7m 篮球直径24cm 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cm5、特殊的测量方法: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B>、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C>、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B、“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C、“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D、“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v=求出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怎样计算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呢平均速度越来越大。
v=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运动时间(秒)平均速度t1= v=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测平均速度。
(2)>v2点拨: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将沿斜面做变速运动,用刻度尺和停表分别测出小车在不同时间段的路程和时间,用v=s/t可以算出不同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小车的运动越来越快,故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用酒精灯给盛了水的烧杯加热把石油气液化后装在防止口腔中的空气液化气体液化时需向温度低的物体放热。
一般情况下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高的镜温度/(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
解:(1)98 ℃;不变(2)如图所示。
(3)用温度较高的水做实验(或适当减少水的质量或加盖等)点拨:从数据看出水的沸点是98 ℃,水沸腾后吸热,温度不变。
如果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可能是由于水的初温较低,也可能是由于水太多;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是提高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等。
考点2: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探究【例2】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观察下图,结合生活实际,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a.液体表面积的大小:b.液体的高低;c.液体的快慢。
(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针对猜想a)。
Ⅰ.取两块相同的玻璃板。
Ⅱ.在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使两滴酒精表面积大小明显不同,如图所示。
Ⅲ.保持酒精的温度和酒精相同。
Ⅳ.若干时间后,两玻璃板上剩下的酒精明显不同。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
2、长度的主单位是,常用单位有( ),( ),( ),( ),(μm),( )。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 m 1m= km 1m= dm 1 dm= m 1dm= cm1cm= dm 1cm= mm 1mm= cm 1mm= μm 1μm= mm1μm= nm 1nm= μm 1m= μm 1μm= m 1m= nm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m、课桌高m、篮球直径cm、指甲宽度cm、铅笔芯的直径mm 、一只新铅笔长度dm 、手掌宽度dm 、墨水瓶高度cm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
B.“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其中图(2)有两处错误分别是、图(3)有一处错误C、“看”:读数时。
D、“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其中量程指的是:分度值指的是E、“记”: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即: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某同学测一只钢笔的长度,结果12.82cm,则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分度值6、误差:(1)定义:值和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环境(测量工具受温度影响—热胀冷缩)、人为因素(估测不同)。
(3)减小误差的方法:、改进测量方法、选用更精密的仪器(4)误差只能而不能,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的。
7、特殊的测量方法:A.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L,则细铜丝直径为。
B>、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请在方框图内画出两种测量硬币的方法二、1.时间的国际单位: (符号 )2.把下列各表的读数写在对应的表的下方,并各表中画出分针和秒针的位置7min24.6s和9min42.5s三、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 国际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_米_,符号 m_;时间的国际单位_秒_,符号_s_。
2、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1m= 10-3_km = 10dm = _102_cm = _103_mm = 106_μm = 109nm3、 刻度尺的使用:一选;二认: 量程 、 分度值_、 零刻线在哪儿是否磨损__; 三放: 平行 、贴近 、 对齐 ;四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相___垂直_____; 五读: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 ;六记:记录结果由 数值 和 单位 组成。
4、时间的测量工具: 停表 ;单位及换算关系:1h= 60 min= 3600 s5、 误差是 测量 值与 真实 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 改进测量方法 。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
运动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 研究物体运动时 被选作标准 的物体叫参照物。
3、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看被描述的物体与所选择的参照物之间 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 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 相同路程比时间 。
2、 速度物理意义:它是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3、 速度定义: 路程 与 时间 之比叫速度。
4、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变形公式为:速度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为:__1 m/s=3.6 km/h __。
5、 速度的估测:人步行__1.1 m/s____;自行车__5 m/s___。
6、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_直线__、__速度__不变的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速度 不变, 路程 和 时间 成正比。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1、 实验原理: _2、 实验的测量工具:_刻度尺__、 停表 。
3、 实验中斜面的倾斜程度应该_平缓_(填“平缓”或“陡峭”)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便于测量时间 ;金属片的作用是: 使计时更准确 。
4、 实验结论:在不同路段,小车的平均速度 不相同 (填“相同”或“不相同”),通过计算比较发现:小车在 下半段 (填“上半段”“下半段”“全程”)运动速度最快, 上半段 (填“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最慢,说明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速度逐渐 变快 (填“变快”或“变慢”)。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表示为m。
另外
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 m=1000m,1m=10dm=100cm=1000mm=
106um=109nm,。
光年也是长度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0~20cm)、
分度值(1mm)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测量时的方法:零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m,一本书的厚度为10mm,一张纸的厚度为100um 。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18.41cm 。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18.4cm ,估计值是0.01cm ,单位是厘米。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2.31 cm,其中的估读值为0.01 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1.70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2.00 cm。
(图1)(图2)(图3)
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
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
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圆的直径
为 1.90 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
度为0.1 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 1.7 mm。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秒、分、时。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秒。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或停表。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答:电子表、石英钟、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1h= 60 min= 3600 s;1min= 60 s;30min= 0.5 h
(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停、三恢复零。
外圈指针读数
表示多少秒,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分(分或秒)
例如课本14页图1.1-7甲图所示:小表盘表示的是分钟,大表盘表示的是秒
小表盘量程为0-15分钟分度值为0.5分钟
大表盘量程为0-30秒分度值为0.1秒
读书时先看小表盘在看大表盘。
小表盘上的分钟数+大表盘的秒数即为秒表的度
数。
大表盘上的2可以为2或者是32,33也可以是3,具体看小表盘上的指针,指针过半记为32,没过半记为2.
例如:右图先读小表盘5分钟然后看大表盘37或7不确定时再看小表
盘5-6之间指针过半则读37即时间为5分钟37秒,再换成以秒为单
位337秒。
8、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能
消除,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多测几次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
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其中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位数与已知测量值位数相同,多余的四舍五入。
如果数据里边有一个是错误的数据,把错误的数据去掉,在求平均。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
照物。
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3、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4、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_位置___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
参照物的_位置_____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_静止__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时间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经过相同路程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所花的时间少的物体运动得快。
2、速度:(1)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公式:v=s/t 。
(3)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 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
(4)速度的国际单位: 米每秒(m/s ) ,交通中的常用单位: 千米每小时(km/h ) 。
速度的单位是由 长度 的单位和 时间 的单位组合而成的。
1m/s=_3.6___km/h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15m/s ,它表示_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为15米 。
_.
(5)单位换算:10m/s=__36___km/h 54km/h=_15___m/s
3、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 直线 运动和 曲线 运动。
4、直线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 分为 匀速 直线运动和 变速 直线运动
5、(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 速度不变 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 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是 变化的 ,这种运动叫做 变速直线 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 平均 速度来表示。
6、在匀速运动中速度的公式是 V =S /t ,公式中V 的大小是 不变 的(不变、变化),路程与时间成 正比,函数图像为:(右图) 变形公式有:路程S = V t ,时间t= S /V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不能说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计算题的书写格式:例1:一架飞机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秒内飞行了1000米,求它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小时?
已知:t=5s ,s=1000m
求:v 解:h km s m s m t s v /720/20051000====
答:它的速度是200m/s ,合720km/h
计算题注意事项:1.已知里换单位,不做运算2.单位不能丢3.最后的数据要带单位且要带正确 4.运算的中间过程草稿纸上完成。
第4节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V =S /t
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 、斜面 ,金属板,木块
3、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
用公式 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4、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
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V BC >V AB >V
AC
注意:1.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2.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
t
离.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