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是有关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中国从传世时代开始就出现了教育的雏形,人们在日常劳作中,出了注重经验的累计以外,还特别注重对于经验的传承。教育的科学学习理论虽然诞生于西方,但是现代学习理论的源泉应是以中国和西方的大交流。我国古代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心理思想,从孔子到朱熹,从《论语》、《礼记》到现在教育思想理论,都对学习问题有深刻的阐述,我国现代学习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我国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过一些闪耀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教学原则,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将孔子和荀子的言论合在一起,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思想中所特别强调的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知识学习原则。这些教育心理思想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先进性。

下面就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规律、学习的心理条件、学习的过程对我国古代学习思想和教育理论做以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一、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

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此乃教育价值的转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而学术和教育活动又是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的基础,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尤其是《学记》,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

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年—前429年)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1. 认知方面,他重视探讨思想的启发,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还提出“叩其两端而竭焉”的启发方法,认为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提问,激发思考。

2. 情感方面,孔子提倡好学、乐学的情景,他强调“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还强调立志,教导学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对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都有深刻的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他的《论语 先进》中所说的“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与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从“习相近”的观点出发,他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应受到重视,要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一方面强调居住环境的选择,主张“里仁为美”;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交往的选择,主张“就有道而正焉”。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他认为,不论学习知识火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迎春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启发式教育。①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教育不断的发生变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教育逐渐分化出来,出现了学校的萌芽。原始时期的教育主要以生产劳动为主,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氏族生产里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重视对有经验者和老者的尊重;强调礼乐之教。

逐渐的文字的产生提出了新的教育需要,古史有虞氏之学为“庠”的传统,庠这种机构最早是作为养老的场所,渐渐地便兼有教育活动的性质,而教育的任务重点也趋向于德教。

特点是: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中国奴隶制社会开始于夏朝,社会的阶段分工,是造成教育发生分化的直接原因。原始社会那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由国家来组织和管理,少数贵族才有享受学校教育的特权,其目的是培养、训练居于奴隶之上的统治者。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国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是六艺教育,“六艺”及时教育内容的总称,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精华的集中反映。它既强调道德教育,也强调刚健体格,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包容有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形成了一种教育系统②

由孔丘创立的儒家教育,至战国发展出注重内发的孟轲学说和注重外铄的荀况学说。孟荀二人分别以仁义和立法为重,并表现出注重深造自得和注重文献经传的差异。

诸子各因其政治立场、生活条件、实践程度、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思想方法的不同,而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展开争鸣。如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