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过程写作”及其主要模式述评荣维东
- 格式:pdf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5
谈写作课程的三大范式荣维东【专题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专题号】G311【复印期号】2010年09期【原文出处】《课程•教材•教法》(京)2010年5期第27~31页【作者简介】荣维东(1967- ),男,山东济宁人,西南大学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上海200062◆概述:三种写作范式的演进国内外对写作的认识大致有三种:(1)从结果上,把写作看作“写文章”;(2)从过程上,把写作看作“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3)从功能上,把写作看作“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
[1]与此相应,写作教学也大致经历了:传统的“结果—文本”取向的写作教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过程—作者”取向的写作教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倡导的基于具体语境的“交流—读者”取向的写作教学。
我们将它们称为写作课程和教学的三种范式。
传统的写作教学,主要以静态语言学、文章学知识为主体,重视写作结果即“文章”的制作和分析,以“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为主要课程概念和要素,采用的是“积词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范文揣摩、机械模仿的“结果教学法”(product approach)模式。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信息认知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西方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写作模型。
这些模型大都把写作看成是作者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写作即过程”的观念在西方流行起来,进入各国的课程标准、写作教材、作文教学之中。
“过程教学法”(process approach)成为主流的写作教学模式。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一些专家和特级教师也开始重视“写作过程”的教学。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功能语言学和建构主义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写作不仅仅可以看作是“一个结果”“一个过程”,它更应该是一种真实或具体语境下的社会交流和意义建构。
基于这种视角,当前的写作教学理论比较关注写作的目的、对象(读者)、功能等交际语境要素的作用。
荣维东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写作的原理摘要:一、引言二、荣维东语文教学原理概述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文化传承与理解三、荣维东语文教学策略1.教学内容与目标设定2.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3.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四、写作教学原理与应用1.写作能力的培养2.写作过程的指导3.写作评价与反馈五、结论正文: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有幸接触到荣维东教授的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荣维东教授的语文教学理念,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我国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荣维东教授的语文教学原理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
他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人类进行沟通与表达的载体。
因此,语文教学应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的“语法-修辞”教学模式,将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荣维东教授的语文教学原理关注思维发展与提升。
他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还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次,荣维东教授的语文教学原理强调文化传承与理解。
他认为,语文教学应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他还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跨文化交际,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胸怀。
在教学策略方面,荣维东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一是教学内容与目标设定,要注重学科整合,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是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要灵活多样,如启发式、探究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是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时反馈,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在写作教学方面,荣维东教授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观点。
读《写作教学教什么》有感荣维东教授在《交际语境写作》一章中介绍了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文章写作、过程写作和交际语境写作。
如果说文章写作主要关注写成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的;过程写作主要关注这样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而交际写作则重点关注这篇文章"为何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文章写作和过程写作,儿童因任务而作,为考试而写,难以有效激发儿童"乐于表达";而以读者为中心、以交流为目的、重视语境生成功能的 "交际语境写作"则是一种"读者导向、交流驱动、语境生成"的写作,在这种写作观支配下,作者因为有了直接或潜在的对象,有了交际语境要素的参与,就可以选择并创生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写作的内容、素材、体裁、结构、语言等,因这个"交际语境"不断孕育生成,这样的写作,对作者来说,是真实的、具体的、有动力、有意义的,这样的写作需要学生基于真实具体。
(《写作教学教什么》P42-45)回忆我的绘本习作课堂,五彩的习作资源府——绘本恰与儿童真实生活息息相关,不断召唤儿童的生活,唤醒儿童的真实自我。
绘本这一载体似乎在尽可能还原或营造真实、具体的语境,引领在"真实世界中写作"、"在真实学习中写作"、"在具体的应用中写作".一、启动学生内在言语表达机制(一)激发读者需求读者即那些想了解你的人,他们读了你的习作,要好像见到你习作的内容:描写人物,要好像见到这个人;描写景物,要想欣赏到你看的景,你要让他们如临其境有了这样的需求,起步的儿童自然会写有动力:我写的都是读者要听、要看的吗?这句话能不能让读者看懂?在每次习作前,都借助鲜活的绘本情境告诉孩子,本次习作因何发生,为谁表达,将一个具体的读者推到孩子面前。
《中学语文》“新写作教学”专栏征稿
荣维东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
【年(卷),期】2024()18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小学写作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为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写作教学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任务,《中学语文》杂志社特聘请西南大学荣维东教授开办并主持“新写作教学”专栏,旨在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本专栏热诚欢迎以下方面的稿件:★探索新形态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如思辨写作、创意写作、认知写作、学习型写作、跨媒介写作、跨学科写作、项目化写作等。
【总页数】1页(P6-6)
【作者】荣维东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写作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浅谈当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困境及出路
2.让个性化写作成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主旋律——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探索
3.“国际中文教学与习得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专栏征稿启事
4.《环境与职业医学》2024年专栏征稿:“环境健康效应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专栏诚邀投稿
5.《中学语文》“新写作教学”专栏征稿启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荣维东笔记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语文教学那点事儿的笔记哈。
一、语文教学的原理那可是个“神秘宝藏”咱得知道,语文教学可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一股脑儿塞给学生就行的哟。
它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像给小树苗浇水施肥,得顺着它生长的节奏来。
比如说,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形象直观,那咱在教他们的时候,就得多用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像讲故事、看图片啥的,让他们能轻松理解那些知识。
而且呀,语文教学还得注重语言的运用。
语言这玩意儿,就跟咱们每天吃饭喝水一样重要,得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用得上。
不能光死记硬背那些字词、语法,得让他们张嘴说、动手写,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变成自己的本事。
还有哦,兴趣可是最好的老师!要是学生对语文没兴趣,那学起来就跟嚼蜡似的,多难受啊。
所以呀,老师得想法子让语文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比如搞些小组竞赛、角色扮演啥的,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乐在其中。
二、语文教学的策略,那是“魔法秘籍”哟。
1. 情境教学法,就像给学生们造了一个“魔法世界”。
比如说在教古诗词的时候,咱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下当时的场景,配上优美的音乐,让他们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到诗人写诗时的心境。
这样一来,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就更深刻啦,背起来也更容易。
而且呀,这种方法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充满奇思妙想。
2. 合作学习法,这可是培养团队精神的好办法。
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还能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比如说在写作文的时候,让小组的成员一起讨论写作思路,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各自动笔写。
写完之后,再互相批改,提出意见。
这样一来,他们的作文水平肯定能蹭蹭往上涨。
3. 个性化教学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嘛。
有的学生擅长阅读,有的学生喜欢写作,有的学生口才好。
老师得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对于那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推荐一些难度稍大的书籍,让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那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多给他们一些指导和练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认识。
这就是心科所总结的,“一篇文学文本只是自然文本,一旦进入教科书就变成了教学文本。
作为自然文本,可能仅是供获取信息的文本或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作为教学文本又因为不同学段的教学目的不同、不同编者对其认识不同,所以编者所呈现出来的解读结果不同;又因为经典文本本身是一个充满着空白点和未定性的空框结构,而文本所承担的教学功能以及编者的知识水平、解读角度的不同,所以解读结果也不同”。
心科这套书是高度成熟的作品,但也绝非十全十美。
因为很多章节过去都是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出现,诸如介绍《奏定学堂章程》、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往往需要作为背景资料出现,现如今集结成书,这些部分反复出现的次数较多,整套书读下来会觉得稍欠整饬。
我想,心科也一定对此有过顾虑,但全书的体例似乎又决定了倘若不如此处理,很多问题不容易解释清楚,这实属无奈。
不过,从没有哪项研究会是十全十美的。
心科还这么年轻,未来还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我希望他能沿着自己开辟出来的这条道路,继续走得更远,走得更深。
目送着自己的学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地往前走,是作为一个老师最幸福的事情。
2016年,荣维东教授的专著《交际语境写作》于语文出版社出版;2018年,该著作再版。
作者提出了交际语境写作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前瞻性问题,并对交际语境范式的发生发展、理论依据、知识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写作策略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对我国语文写作教学已经产生也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
学习荣维东教授对“三大能力”解读的心得体会教师:陈群纳雍县寨乐乡中心完小2012年10月22至27日,我在西南大学接受了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SMILE项目小学语文科项目培训,该项目致力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农村地区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10月21日报到之后,我们一行10位同县同学科教师对此番参加培训的一干专家、培训环境、培训日程以及西南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对接下来的培训,大家都显得有点迫不及待了。
培训第一天所接触的第一次思维的碰撞来自西南大学资深教授荣维东对语文“三大能力”的解读。
荣教授首先对“三大能力”的内涵做了系统的讲解,并且通过相应的案例分析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进行了透彻的剖析,其方法及策略不可谓不珍贵。
所谓“三大能力”,即语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能力指学习者能积极主动获取生活表象和言语信息,并转换建构为自身语文素养的能力。
即“爱学、能学、会学”语文的能力。
其核心是“自觉主动地获取生活表象和言语信息”。
同时,依据学习的几个维度指出语文学习能力包含如下三方面,即:积极主动的言语活动兴趣、科学有效的言语学习方法,以及所获得的言语心智技能。
而语文实践能力则指在具体任务场景中熟练自如地应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活动的能力。
即“会用语言文字做事”的能力。
语文创造能力指在言语理解和应用领域,产生新的有创意的想法、创造性地完成言语交际任务,并创造出新的言语作品的能力。
还指出其即言语应用过程中“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做法、产品。
语言之可贵贵在其精髓对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SMILE所推重的“三大能力”,是当今世界教育变革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根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已将“会学习、能实践”放在突出位置。
不难看出当今各国都把“会学习、能实践、善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读书]荣维东教授《交际语境写作》:语境、语篇与写作[读书]荣维东教授《交际语境写作》——第⼆章语境、语篇与写作第⼀节语境与写作1.语境不仅包括话语的上下⽂或交际时的物质环境,⽽且也包括⼀套⽤以理解交际意图的假设、信念、记忆、讲话⼈的⼼理状态等。
语境不仅是静态的,⽽且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
2.语境构成和分类(王建华):⾔外语境a认知背景下语境(⾮现实虚拟世界的知识,整个世界的百科性知识),b社会⽂化语境(⽂化传统,思维⽅式,民俗习惯,时代环境,社会⼼理)⾔伴语境a伴随语境(其他各种临时因素,语⾔,风格,情绪,状态,关系,媒介)b现场语境(时间,地点,场合,情况,话题,事件,⽬的,对象)⾔内语境a语篇语境(语篇,段落)b句际语境(前后句,上下⽂)3.。
我们把语境分为内外两个类别:⼀是外部语境,⼀是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包含三个⽅⾯:a直接影响⽂章理解的前⾔后语或者上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本语境或语篇语境。
b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为写作的任务要求,⽐如写给谁(读者)、为什么(⽬的)、采⽤什么⽂体和语⾔去表达的交际语境或者叫情景语境。
c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我们意识深处潜在的影响我们思维、⾏为、习惯的社会⽂化语境也可以叫背景语境。
这三者可以分别称为微观语境、中观语境和宏观语境,它们之间是⼀个由⼩到⼤,由近及远,由可见到不可见的层叠蕴含结构。
某种程度上,语境就是外在于我们的整个物质世界,社会⽣活和⽂化世界。
内部语境,即认知语境也在发挥直接作⽤。
交际者是语境世界的焦点,语境世界⾥的所有因素都要通过语⾔使⽤者的认知来激活,才能在交际中发挥作⽤。
我们就构建起⼀个以认知语境为底座,以语篇语境、交际语境、背景语境为纵轴的语境层次模型。
在这个语境层次模型中,认知语境是核⼼,它存在于语⽤主体的⼤脑认知系统中,处在不断变化中。
⽽语篇语境,交际语境,背景语境则是相对客观固定的语境总量,它悬浮于认知语境之中,并不断实现着⼆者之间的转换⽣成。
86•初中 2020.1 我国写作教学理论研究的里程碑——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评介◎唐玖江◆自修·荐读(巴中市第三中学,四川巴中636000)摘要:荣维东教授的专著《交际语境写作》充分借鉴吸收语境学、语篇学等前沿理论,建构出了一套集大成的写作教学理论——交际语境写作。
该书梳理了文章写作、过程写作、交际语境写作等写作教学三大范式,建构了交际语境写作理论,阐释了交际语境写作读者、作者、目的、话题、文体、表达等要素,指明了写作教学的改革方向,将我国写作教学理论研究提升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关键词:写作教学 理论研究 交际语境 语篇 《交际语境写作》 若问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什么,恐怕绝大多数语文教育内行都会说是写作教学,具体表现是一切以应试为导向,写作时语境意识缺乏、读者意识缺失、目的不明、文体淡化、语言宏丽却文章虚假、道统至上、与真实生活隔绝、与真实应用割裂,学生失掉了写作的兴趣,不知道“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教学不作为和乱作为……对此,相信任何一个正直的同行都不会无动于衷,更何况很多外行都无法容忍了。
幸运的是,针对上述问题,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荣维东在其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深化而成的《交际语境写作》中,充分借鉴吸收语境学、语篇学等前沿理论,建构出了一套集大成的写作教学理论——交际语境写作。
对当前中小学写作课程和教学来说,这本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梳理了写作教学三大范式不同于以往对写作教学具体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研究成果,荣教授在本书中引入了“范式转换”理论,从系统全局的高度,考察审视了写作课程理论的发展演变历史。
荣教授发现写作教学理论发展存在三种范式转换:由传统以关注写作结果为主的“文章中心”写作,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关注写作过程为重心的“作者中心”写作,再到当代以关注写作真实情境、动机和社会功能为重心的“读者中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