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论文-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现状及对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3
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趋势的动因分析[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外商在华投资逐渐呈现“独资化”趋势,但外资“独资化”趋势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
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独资化” 外商直接投资外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华投资的“独资化”趋势也日趋明显。
一、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趋势分析(一)新批独资企业明显增多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外商进入中国市场有七八成是通过合资的方式设立企业。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商在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日渐凸显。
有资料显示,2005至2007年间,82%的外资企业继续扩大在华投资,57%的外资企业在生产方面的投资倾向于独资新建。
外商投资独资比重已从1997年的34.6%攀升至2005年上半年的73.5%。
可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的比例有着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外资利用方式。
(二)原有合资企业外商控股权扩大在外商独资企业全面超过中外合资企业的同时,原有合资企业加速重组,逐渐向独资企业转变。
最初,外资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方式扩大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权,2001年后随着政策的调整,外资开始采用收购合资企业中方股份的方式把合资企业变为独资企业。
2004年8月,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宣布更名为北京西门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西门子持股比例从40%上升到67%,企业性质也从合资公司变为外商控股公司。
(三)国内企业被大量并购从产业分布上看,对于中国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尤其在饮料、化妆品、洗涤剂等行业已经形成相当程度的垄断。
而“独资化”也正在向橡胶、医药、啤酒、家电等行业扩张。
尽管外资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的资金额仅占到中国全部利用外资额的5%左右,但是,并购在外资“独资化”过程中却越来越表现出主要的特征。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分析【摘要】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迅猛发展,不仅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投资自由化的措施,跨国公司投资的发展极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带动了更快的经济增长,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逐年增加,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本文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特点和战略,针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特点(1)跨国公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20年来,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除个别年份有所减缓外,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势头,大型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平均单项投资规模也不断提高。
这些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特点是投资额多、单个项目大。
2002年,《财富》杂志排名最大的30家美国公司中,己经有21家在华投资,一共投资176个项目,其他9家公司多数是服务业或烟草公司,因我国政策限制而没有投资。
2002年,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吸引外资更是超过500亿美元,超过美国首居世界第一。
(2)跨国公司投资区域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
跨国公司一直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投资场所,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沿海城市和内地呈梯级发展,这同我国利用外资的总体形势是一致的。
截至2001年底,东部地区外商投资的企业项目数占全国的比重达82%,而同期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仅占全国的不到5%。
(3)跨国公司投资偏重第二、第三产业。
从产业结构上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
农业由于资金投入大、投资效益率低、资本回收慢等原因,在跨国公司投资中所占比重不大。
在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累计额中,第一产业仅占2%,第三产业占36%,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投资占三个产业总数的比重在60%以上,特别是制造业方面以高新技术项目为主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吸引的投资尤为显著。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现状分析来源地构成投资方式与产业
分布
其次,从投资方式来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采取的方式有独资投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
独资投资是指外国企业独立投资设立企业,享受自主经营权;合资是指外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企业,共同经营;合作则是指外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在一些领域或项目上进行合作。
在这些投资方式中,合资合作占据了较大比例,这主要是由于合资合作能够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降低投资风险。
再次,从产业分布来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在制造业方面,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纺织服装等领域;在金融业方面,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在服务业方面,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零售业、餐饮业、旅游业等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新兴产业如新能源、高科技等也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领域。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FDI(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跨国公司或者个人在其他国家建立或者购买企业,并对其进行管理和运营的投资行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来是全球最受欢迎的FDI目的地之一。
本文将从F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2. F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2.1 FDI的总体情况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近年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FDI。
以2022年为例,中国吸引了超过1.3万亿美元的FDI,位居全球第二。
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2 FDI在不同行业的分布FDI在中国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创造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领域。
创造业向来是中国吸引FDI的主要领域,其吸引力源于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相对便宜的劳动力成本。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则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3 FDI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中国的FDI在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沿海地区向来是FDI的主要集聚地,其中华东地区特别突出。
这主要得益于沿海地区的发达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以及相对开放的经济环境。
同时,近年来,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也在加大吸引FDI的力度,通过政策优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外资。
3. FDI在中国的发展趋势3.1 服务业的FDI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因此,服务业领域将成为未来FDI增长的重点。
例如,金融服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领域的FDI将会持续增长。
3.2 创新驱动的FDI增长中国正在加快从创造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创新驱动的FDI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外国企业将更加愿意将技术和研发中心设立在中国,以便更好地参预中国市场和创新生态系统。
3.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如“一带一路”倡议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为FDI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分析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新策略与的对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跨国公司对于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投资也变得日益重要。
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新策略逐渐呈现出来,其中一些新的投资手段为中国的企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对于一些行业和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该采取哪些对应的对策?首先,一些跨国公司开始采取技术转移和合作的方式来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形式不仅可以降低中国企业的技术门槛,还可以提高中国的产业和技术水平。
同时,它也可以让跨国公司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
对于这种情况,中国应该支持和鼓励,加强相关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其次,有一些跨国公司为了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选择了与中国的本土企业展开合资和并购。
这种方式可以大大降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但同时也会破坏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加强对于这种合资和并购的审查和管制,防止跨国公司靠不正当手段获取中国市场。
再次,有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
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市场需求和法律法规,同时也为本地的就业提供了机会。
对于这种发展,中国应该加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跨国公司将中国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外移。
最后还有一种新的投资方式,与中国的政府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这种投资方式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中国应该积极拓展这种投资方式,在与外资合作时保持谨慎,在政策上要公平、合理。
总之,针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新策略,我们既需要积极拓展开放合作的空间和机遇,也需要加强相关管制和审查,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和安全。
在此基础上,中国也需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措施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措施摘要:当前,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如此,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投资结构不合理、东南沿海地区过度吸引外商投资等。
为应对这些问题,中国领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中西部地区吸引外商投资、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创新、加强对外贸易合作等,以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现状;问题;措施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分析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之一。
从数据上来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涉及到的行业和领域也日益广泛。
2019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约1668亿美元,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首位。
问题分析尽管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投资结构不合理。
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外资利用率高,中西部地区的外资利用率低,导致投资结构不平衡。
2.东南沿海地区过度吸引外商投资。
由于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质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东南沿海的重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
3.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影响较大。
尽管外资进入中国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但某些外资项目对环境影响较大,引发了民众的反感。
措施为了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1.加强中西部地区吸引外商投资。
可以采取财税、土地、企业准入等方面的鼓励支持措施,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
2.优化投资环境。
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开放、透明、公正的市场体系,引导外商投资迈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同时关注环境问题,建立清洁生产机制。
外商独资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逐渐向成熟发展以及入世后各种承诺的逐步实施,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趋势渐趋明朗。
本文首先分析了这种趋势形成的原因,然后着重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几点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独资化原因影响对策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以中外合作为主,1986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额中合资额为8.04亿美元,合作为7.94亿美元,独资为0.16亿美元,合资额开始超过合作额,这之后中外合资经营取代中外合作方式成为最重要的投资方式。
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额中合资额为143.43亿美元,合作为65.96亿美元,独资为192.64亿美元,独资额超过了合资额。
这两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趋势更是日趋明朗,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额中合资额为153.92亿美元,合作额为38.36亿美元,独资额为333.84亿美元,独资额几乎为其他两种投资方式的2或8倍。
独资化的原因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增加较快。
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大型跨国公司占了绝大部分比重,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实质上就是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
截至2001年底,在世界500强中,除少部分跨国公司因为我国限制外资进入某些行业而不能投资外,几乎都在我国进行了投资,近400家500强共设立了3096个项目,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较多采取独资经营的方式。
合资企业的中外方股权比例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一般公司初创时,中方占股与外方占股比例差别不大,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外方不断增资扩股,外方占股比例不断扩大,中方占股比例不断减少。
我国政府实行的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再加上国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投资环境日益改善,使得国内外环境有了相似性。
在吸引外资方面,很多国家对外资或合资企业中外商的最高投资比例都作出了明确的限制,我国则不然。
在1979年的《中外合资企业法》中,不但没有限制外资的最高比例,反而规定外商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2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FDI)已经成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对外投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参股境外企业、并购外资企业等方式进行对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带动了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还促进了本国企业的技术更新和创新能力提升。
对外直接投资也为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获取资源和市场优势提供了重要支持,提升了我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投资环境复杂、风险较大、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投资政策和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稳健发展。
1.2 研究意义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渐扩大,呈现出多元化、跨国化的趋势。
深入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对于加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找出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为未来加强对外投资提供思路和方向。
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可以帮助我国企业更好地把握对外投资机遇,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硕士论文:我国营商环境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分析摘要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对我国营商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
首先运用统计描述以及对比分析方法对我国营商环境的总体水平、分项指标和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进行分析。
其次,分别从营商环境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三个维度分析了营商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接下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营商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利用Stata15.0 统计软件选取随机效应模型,分析营商环境总水平和营商环境的8个分项指标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最后,提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是营商环境从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三个维度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积极的影响。
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能够使企业减轻“外来者劣势”,降低投资风险;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开放的市场,增强企业适应能力。
二是我国营商环境的总体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
其中办理建筑许可证、产权登记、纳税、保护少数投资者、获得信贷与跨境贸易这六个指标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呈现正向影响效应,而开办企业以及破产办理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呈现负向影响效应。
因此本文认为无论在便利化维度、法治化维度还是国际化维度都应该推行营商环境改革,尤其可以重点关注法治化维度的营商环境改革。
关键词:营商环境;外商直接投资;法治化维度;营商环境优化1 绪论1.1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积极引入外资,充分利用跨国企业的资金与技术,极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利用外资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向创新型驱动转变的必要手段,然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复杂深刻变化,我国利用外资陷入发达国家与拥有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夹击”。
外商独资化倾向及对策
外商独资化倾向是指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逐渐转变为独资或控股的趋势。
这种倾向
可能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带来一些挑战和影响。
以下是对外商独资化倾向的一些可能对策:
1.加强监管: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监管,确保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经营行为合规,防止出现不合理竞争、垄断等问题。
2.鼓励合作:政府可以鼓励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共同开展项目和业务。
这样可
以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竞争力。
3.提供支持:政府可以提供各种支持来促进本土企业的发展,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
优惠、人才培训等。
这将增强本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外商独资企业通过
侵犯知识产权等手段对本土企业进行竞争打压。
5.培养本土企业:政府可以加大对本土企业的培养力度,提高其技术和管理水平,使
其能够更好地与外资企业竞争。
总体而言,政府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来应对外商独资化倾向,既要保护本土企业的利益,又要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引言概述: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跨国公司或者个人在其他国家投资设立企业或者购买股权,以获取利润或者控制权的行为。
近年来,中国向来是全球最受外商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F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FDI的规模和趋势1.1 FDI规模的增长:中国吸引了大量的FDI,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吸引的FDI规模从2000年的约400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约1.39万亿美元。
1.2 行业分布的变化:过去,创造业是中国FDI的主要领域,但近年来,服务业开始成为FDI的主要投资领域。
特殊是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领域吸引了大量的FDI。
1.3 地域分布的变化:FDI在中国的地域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除了一线城市,二线和三线城市也成为了FDI的热门投资目的地。
这些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优惠政策,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资。
二、FDI的影响和贡献2.1 经济增长的推动:FDI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外资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2 就业机会的创造:FDI的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外资企业的投资扩大了就业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3 技术创新的促进:FDI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的技术创新。
外资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和合作,加速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FDI的政策环境和改革3.1 政策的开放和透明:中国政府向来致力于提供更加开放和透明的投资环境。
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FDI的政策,降低了外商投资的准入门坎,提高了投资便利化水平。
3.2 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
这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信心和保障。
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及问题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在中国的投资,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同时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中国视为国际业务的重要市场。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市场,使其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
面向中国市场的投资,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是和其他市场相比更有吸引力的。
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涉及到许多方面。
在选择投资地点方面,大多数跨国企业会选择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
首先,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比较好,政策环境适宜,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
其次,这些城市与全球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紧密,同时能够提供高端的物流和通讯服务,使得国际贸易更为便捷。
在商业模式方面,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也多种多样,包括建立分公司、联合企业、全资子公司及独立投资等方式。
其中,建立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和独立投资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这些方式可以帮助跨国企业快速进入中国市场,避免种种投资风险,并在当地建立稳固的商业关系。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市场非常有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以及市场和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1. 文化差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个地区之间还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
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的因素,包括商业惯例、礼仪、婚丧嫁娶等。
否则,可能会因为某些文化因素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最终导致投资失败。
2. 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相对复杂,在处理纠纷和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此外,中国的政策环境也比较复杂,包括税收政策、外汇政策等。
有时这些政策可能对跨国企业的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3. 市场和管理中国的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市场,在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必须在价格、品质、服务等方面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成功。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
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
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
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
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相关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成为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相关对策,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1. 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31万亿美元,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二。
而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1306亿美元,同比增长3.3%。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2. 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也在逐步优化。
传统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服务型产业转移。
根据《中国对外投资数据蓝皮书(2020)》显示,服务业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逐年提升,尤其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服务业领域。
3. 风险挑战增加随着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加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加。
投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变化,汇率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都给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二、相关对策1. 加强风险防范为了降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政治、经济、金融等多方面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
一方面,加强对投资国风险的评估和研判,谨慎选择投资国家和行业;增加对投资组合和团队的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2. 加强国际合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谈判和合作,争取更多的权益保障。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制定,推动国际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 推动产业升级为了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质量,需要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大对高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的投资力度,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FDI在我国的独资化进程、影响及对策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发展过程来看,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以合资、合作为主向独资为主转变,独资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着重对这一现象的演进过程、表现形式及对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购并独资化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的涌入,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外商在华投资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形式,而直接投资又分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几种经营方式,其中,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无论是新建企业还是改造原有企业,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独资化趋势都比较明显,已成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新特征。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独资化的进程与形式(一)独资化进程1.1979-1997年。
从国外资本流入我国的方式来看,1979-1985年,以合作企业为主,无论是项目数量、合同金额还是实际金额的存量和流量,都高于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到了1986年,合资企业的项目数量、合同金额和实际金额首次超过合作企业,并以较快速度发展。
与此同时,合作企业的发展放缓。
1986-1997年,合资经营企业发展迅速,逐渐超过合作经营企业,成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2.1997-2005年。
1997年我国外资政策对独资企业松动,允许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独资公司,这一年新批外商独资项目在数量上超过了合资企业,1998年独资企业的合同外资额首次超过了合资企业,2000年其实际投资额超过了合资企业(见表1)。
入世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更加凸显。
2005年我国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4001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23785家,约占总数的54.1%,2005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925.93亿美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001.46亿美元,约占总数的52%,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额561.40亿美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333.84亿美元,占总数的59.47%。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论文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最具代表性的世界500强中的大型跨国公司为范例,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提出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优化我国企业产业结构的措施。
关键词:跨国公司投资结构产业结构截至2003年低,投资我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无论是从项目数量看,还是从投资规模和外方实际投资额看,日本跨国公司均占有较大的比重。
从项目数量看,500强中的日本公司,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有838家,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企业总数的71%;500强中的美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有220家,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企业总数的18%;欧盟公司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有109家,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企业总数的9%;其他国家在我国投资的企业很少,只有29家,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企业总数的2%。
从投资规模看,日本公司在我国投资的规模为169.30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规模的56%;美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规模为65.22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规模的21%;欧盟公司在我国投资的规模为61.83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规模的20%;其他国家在我国的投资规模较小,只有9.36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规模的3%。
各行业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场,其投资的产业分布表现为: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三产业发展迅速。
世界500强在华投资的产业分布截至2003年底,500强投资总额在我国的产业分布情况主要是:第二产业占83.67%,第三产业占15.84%。
与大多在华投资的外资相同,工业是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行业。
农业,交通等基础行业,由于资金投入大,投资利益率低,资金回收慢等原因,所以所占比重不大。
从投资企业数看,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比重为73.78%,占有绝对优势。
在第三产业中,500强企业的投资则主要分布在社会服务业上,比例为10.79%。
图1 2010-2019年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变化(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云南统计年鉴图2 2010-2019年云南省各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云南统计年鉴67Oct.2021 Foreign lnvestment in China《中国外资》 2021年10月(上)第19期68考虑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越是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越有吸引力。
云南地处西南边界,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由于本身的地理位置远离海口,使云南的运输成本较高,虽然近几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完善,但是和东部省份相比,仍然较为落后。
3.产业结构云南资源型、原料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没有形成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云南的产业结构和外资在我国的产业投向有较大偏差,形成了云南吸引外资的极大障碍。
从外商在云南省的投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外商企业在云南省倾向投资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如制造业;云南具有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产业是外商不太愿意投资的产业,这严重阻碍了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
4.产业集聚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通过产业聚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比如杭州是一座新一线城市,以数字金融产业为主,上海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截止2019年,上海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最大推广城市;这些发达城市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对于外商投资极具吸引力;而云南并没有形成产业聚集和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
年份外商投资形式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合资经营企业 4.68 5.58 6.827.14 5.157.45 2.71 1.03 3.88 1.09合作经营企业0.680.650.07 2.09 3.61 3.640.030.040.040独资企业6.9610.1214.915.5815.0417.51 3.47 5.05 4.18 6.13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0.961.030.10.353.251.322.463.512.460 表1 2010-2019年外商投资形式数据来源:云南统计年鉴单位(亿美元)行业年份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全省13.2917.3821.925.1527.0629.928.679.6310.567.23农、林、牧、渔业0.17 1.470.530.260.210.280.260.230.320.14采矿业0.80.450.940.640.490.74000.0040.07制造业2.59 2.6 2.72 5.737.84 4.66 4.353.814.360.38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59 2.36 1.44 2.39 1.63 6.08 1.37 1.15 1.910.09建筑业2.96 2.75 1.950.990.920.61000.01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00.040.010000.290.450.630.3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1.68 2.183.47 2.17 1.29 3.04 1.160.630.720.23房地产业 1.1 2.94 6.589.529.468.780.7 1.47 1.37 5.2社会服务业 2.23 2.134.27 3.445.22 5.720.55 1.88 1.230.8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0.190.470.00020.1表2 2010-2019年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投资额数据来源:云南统计年鉴单位(亿美元) 年份国家和地区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总计中国香港7380010400158200173900198200208059243008239643996631361036387新加坡770032003300254001100806370020422790766861963 英 国040010000860710200200264811346001 维尔京群岛2100185004500720050069081002100381541961 德 国00024002780012982705031530 瑞 士4100800290080055002305042016411 美 国50017004008600210042611275419213914923 西班牙023001001100180015203300075010195 中国台湾80090022003600600364221170618718 缅甸2009002700600700117120006273 泰 国100100200300260041579714223900 日 本7002003001100570600302813781表3 2010-2019年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家和地区单位(万美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王瑞.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C].东北财经大学,2018.2王晓桐.FDI 对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影响研究[C].兰州交通大学,2018.3 苏炜锋. 云南省利用FDI 的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4 毛祥仕. 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0.。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国际大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投资目的地。
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已成为其发展经济和扩大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念、现状、趋势、挑战和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概述外商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直接投资或购买股权。
外商直接投资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资本流动形式,有助于扩大国际贸易、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不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吸引外商投资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一直在为外商直接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外商投资政策和监管机制。
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现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20年1月至10月,我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5708.3亿元人民币。
其中,服务业、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领域。
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是外商直接投资主要的组织形式。
从投资国家和地区看,亚洲和欧洲国家和地区是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来源,而美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也在对中国直接投资有所增加。
日本、新加坡、韩国、德国和荷兰等国家是中国主要的直接投资目的地。
三、趋势随着中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未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将朝着以下几个趋势发展:1.加强服务业吸引外资。
伴随着消费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中国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提升,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服务业已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
2.提高制造业技术含量。
中国正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转型向智能制造和高价值增长领域。
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和绿色制造业转移。
3.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
外商“独资化”趋势对我国经济影响及对策提要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结构模式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外商在华投资的“独资化”趋势更加明显。
本文试图从“独资化”的表现入手,着重分析其负面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趋势表现(一)新设外资企业更多地采取独资企业的组织形式。
改革开放到1997年,合资企业在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中一直占绝对优势。
但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中独资企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表1给出了1993~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在独资与合资企业的项目数和资金数量的比较。
可以看出,1997年我国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的项目数第一次超过了合资企业,之后二者差距越来越大;1998年,合同外商投资金额中外商独资企业超过了合资企业;2000年实际投资金额中外商独资企业首次超过了合资企业。
即2000年之后投资的项目个数、合同投资额、实际利用外资数三个方面外商独资都全面超过了合资企业。
新设外资企业采取独资形式成为主流。
(二)原有合资企业中外方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达到控制或独资的目的。
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合资企业中中方的股权,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进而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独资企业。
如,松下电器中国公司于2002年向中方支付了原始股本和未来三年的预期利润之后彻底转为独资企业。
广州宝洁公司经过几次股权变更,于2004年成为独资公司。
2005年1月第一生化药业公司将其所持的上海强生制药的1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美国强生制药公司,上海强生制药成为美国强生制药在我国的独资公司。
二、外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倾向的弊端分析从有利的方面看,外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可以促进外资流入我国,提高外商投资力度,对我国产生一定的技术和现金管理经验溢出效应。
但我们更应该着重分析其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措施。
(一)吸纳大批人才,造成中资企业高级人才流失。
外商直接投资论文-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历了从合作、合资为主到以独资、控股为主的转变。
独资化倾向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带来对我国经济的控制,威胁到产业安全,独资化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该如何应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影响1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独资化的现状1.1 独资化概念的界定一般说来,外商独资化主要是指外商通过增资扩股达到对合资企业控股或完全收购合资企业使之成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的过程。
在本文中,独资化主要包括跨国公司新建的独资公司或完全收购从而获得子公司,另外也包括通过增资扩股来取得企业的控制权,从而能最终实现独资,使之成为子公司。
1.2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独资化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进入我国的外资的模式已悄然发生变化,逐渐从开始的合资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独资为主,外商独资化趋势很明显(见下表中的数据)。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独资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外资已在很多行业占据了主要份额,甚至成为该行业的垄断者。
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的消极影响分析2.1 造成了我国市场垄断加剧,一部分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外商独资企业数量在我国日益增多,在一些行业,跨国公司竞争实力强大,使得相当的内资企业无法立足,外资企业逐渐谋求做该行业的老大。
我国内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发紧张。
更让人担忧的是,部分行业中外资企业的主体地位已经威胁到了国家经济安全。
在此以物流业为例:我国于2009年将物流产业定为十大产业之一。
物流业被认为是服务贸易的有机构成,表现在连接国内市场、实现资源全球化配置,具有独有的主渠道功能。
让人担忧的是,目前在我国物流业的三个领域中,外商直接投资占据了难以在短期内打破的垄断地位。
这三个领域分别是,国际快递,航运物流,进入中国的国外制造企业、餐饮企业带来的物流业务。
在国际快递领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垄断现象。
我们熟知的国际四大快递巨头FedEx、UPS、DHL、TNT已经把中国国际快递市场80%的份额控制。
可以想象,如果中国的物流业被外资企业垄断,将不利于我国维护供应链安全,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安全。
2.2 对国内品牌的侵蚀在华跨国公司非常重视品牌策略。
其中,品牌阻击是在华跨国公司常用的策略,主要表现在华跨国公司在合资或者购并过程实行对国内企业品牌的“冷冻”或“侵蚀”。
最初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时偏好合资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一旦在取得合资企业的控制权后,逐渐“冷冻”起中方品牌来或者干脆将中方品牌用于生产的低中档产品,让自有品牌用于高端产品,然后充分利用中方的销售网络,轻而易举将其品牌产品打入中国市场,这样中方竞争对手被逐步挤出,原有市场被外方品牌占领。
众多国内知名品牌以此被侵蚀,甚至消失。
如在碳酸饮料市场,广州“亚洲”上海“正广和”、北京“北冰洋”、沈阳“A王寿”、重庆“天府可乐”、青岛“嵘山”、天津“津美乐”等八大名牌,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与这些品牌合资购并中,先后把7家公司的品牌上从市场上消除,把自己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
2.3 操纵内部贸易和转移价格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中,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彼此之间进行内部贸易时所采用的一种价格,这便是跨国公司的“转移价格”,又称为内部调拨价格或者转让价格,由跨国公司内部特定管理部门根据公司总体经营战略和整体利润最大化原则来确定这种价格,标准是“市场内部化”。
“高进低出”即高价进口原材料、设备、零配件的价格而压低其制成品的价格即是其通常的做法,如此可以造成表面上设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从而相应减少纳税,后果便是我国税收的大量流失。
当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时以独资形式时,对在华子公司近乎完全的控制权由母公司取得,这样有利于母公司对内部贸易和转移价格的控制,由于中国政府不可避免存在信息不对称,跨国公司可以借助转移定价机制实现规避课税。
2.4 弱化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作用一般认为,中外合资企业中的技术外溢作用大于比外商独资企业,毕竟在合资企业中,外商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有机会被中方的员工接触和学习到。
但是在独资企业中,这种学习途径则不顺畅,技术外溢效应在独资企业中被隔断,先进技术不易被获得,而跨国公司也可以藉此进一步增强了在中国的垄断力量。
在人才流动方面,独资企业往往会利用其优越的工作条件从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比较容易引进中国的高技术人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我国企业新技术免费向跨国公司扩散的“逆向技术扩散”问题。
2.5 导致我国人才的流失与中国内资企业相比,在华跨国公司的优势是很明显的,规范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以及完善的培训体系、优厚的福利待遇,成为其重要砝码。
这些很容易造成国内优秀人才流向跨国公司,使得国内的研究积累可能被带入外国公司,显然这十分不利于我国技术创新。
可以说,市场竞争中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应该说是最激烈也是最致命的,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优厚的福利待遇、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了大量的国内人才,而这些人才往往是是中国最优秀的群体。
3 应对在华跨国公司独资化应采取的对策3.1 政府层面的对策3.1.1 强化反垄断法实施,完善法制环境随着外商独资化的步伐加快,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也在不断加强。
创造国内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变得尤为重要了,对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反垄断法的实施,规范竞争环境。
首先,要保证《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已于2008年8 月1日起施行。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法》被视为保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最有力武器。
在我国,此法可以规范竞争环境,比较有效地保护中国消费者和内资企业的利益。
不过当前,我国的《反垄断法》细节部分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完整的反垄断规则,包括在具体实践中的反垄断的行政法规、司法解释以及指南等,这样从根本上缓解一些执法困境。
同时,有必要培养反垄断观念,加快执行能力建设的步伐。
其次,构建具有现实可操作的反垄断监测体系,也是政府目前的必要选择。
3.1.2 加强税收监管为了反在华跨国公司的避税,则要进一步规范转让定价税制,建设国际市场价格信息系统。
要设置专门机构执行转让定价税制,并且将具体的执行规划和制度制定好。
同步进行税务调查与账务调整,对合资企业的中方利益要切实保护。
中国注册会计师对涉外企业的账务审计制度要严格实行,这样可以在审计阶段调整部分转移定价。
建立健全完善、系统的国际市场价格资料的汇集体系则也是税务部门的重要任务,为调整和确认转让定价提供依据。
当前电子商务迅猛发展,防范电子商务国际避税的措施也应该尽早实施。
首先税收征管体系要符合电子商务的要求,要加强税务机关的自身网络建设,网上监控与稽查尽早实现。
其次,要推行电子商务税收登记制度,敦促纳税人办理了上网交易手续后必须到税务机关办理电子商务的税收登记。
第三,解决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管问题也要从支付体系入手,杜绝税源流失。
3.2 企业对策3.2.1 加大自主研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了在跨国公司的挑战中,在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国内企业必须加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培育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可以说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则要进行技术创新,强化企业研发竞争力,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要不断探索。
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之所以让世人瞩目因为其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拥有走出去创世界名牌的远见和拼搏,究其原因,海尔一直在建立完善超前性、整体性和国际性的技术创新体系。
每天1.75个新产品,每天2.8个专利会在海尔产生,海尔因此也是中国家电企业在专利方面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领头羊。
3.2.2 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如前所述,中方在参与建立合资企业过程中,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品牌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中方在合资合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品牌资产的价值,重视品牌资产积累,保护好自由品牌,尤其对那些多年培育并享有一定声誉的品牌,要防止外方挤占我国国内的知名品牌。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在影响力方面外方的影响力一般远大于中方原有的品牌;另一方面,如果外方挤占了中方的知名品牌,导致市场份额低,那么会减少中方在企业中所占的资源优势,从而降低在企业的经营中的发言权,一旦外方独资经营,中方就失去了再和外方竞争的优势。
对此,跨国公司的品牌意识和品牌策略就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学习他们对品牌的培育和保护。
在合资中品牌的资产价值要正确认识和评估;对国内品牌应分行业采取不同的策略;在跨国公司并购中应合理估价国有企业的品牌,有责任杜绝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
3.2.3 组建企业战略联盟,整合产业链当前跨国公司不再满足于单个项目的投资,其目的是带动整个产业链投资,达到群体竞争的目的。
跨国公司在华组建独资企业,也是跨国公司以中国为基点的新一轮国际战略调整和业务重组的体现。
应对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即使在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中国的大企业间也应该重视相互间的分工、合作,例如建立技术研发战略联盟,降低技术开发的风险与成本;通过实行协作、联盟、收购和兼并等方式,组建内资企业战略联盟;整合产业链中的企业,对产业链延长,这样可以扩大产业聚集效应。
家乐福被香港两家华资超市联手挤走就是经典案例。
建立国内企业联盟,加强国内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提高国内企业整体竞争力,应对国外跨国公司竞争的重要途径。
3.2.4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激励一直是所有企业面对的重要问题,跨国公司在这方面做法更为先进和规范。
我国的优秀人才正被跨国公司加速吸收。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一些著名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很不错。
一些国内人员在跨国公司学习和积累经验后,也选择自己创业或回到内资企业工作。
不过这更好的说明了内资企业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的紧迫性了。
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要注意三点:首先要扩大人才范围考虑,高层人才要激励,也要注重普通员工的激励;第二,人才潜能的培养优于单独的学习技术、技能等简单知识。
要制定具体的方法方式,使员工有奖可兑,激发其潜能。
参考文献[1]吴静芳.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独资化倾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4).[2]庄磊.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趋势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2008,(5).[3]原毅军.跨国公司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