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猪成活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仔猪成活率一般是多少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仔猪成活率一般是多少算及格呢?为了更好地提高仔猪成活率,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一些经验,主要是抓好两个关键点、做好六项工作,现就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的介绍如下。
一、仔猪成活率一般是多少现在不同规模化猪场对饲养员的考核不太相同,以我的理解哺乳仔猪成活率需要控制在96%以上,保育仔猪需要96%以上,育肥猪需要98%以上还算是比较理想的生产成绩。
以目前的生猪价格看,三个阶段猪群达不到这个数值是很难赚到钱的。
二、饲养仔猪要抓住两个关键点(1)抓乳食,过好初生关,提高猪的成活率仔猪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尤其以生后7日龄内死亡最多,死亡原因为白痢、发育不良、压死、冻死,应特别加强仔猪头一星期的护理。
出生后仔猪的适宜温度为,1~3日龄30~32℃,4~7日龄28~30℃,15~30日龄22~25℃,2~3月龄22℃,仔猪挤堆共暖时的温度可稍低些。
保温的措施包括保温灯,保温栏或保育箱,暖床,暖气,电热板。
防压的措施有保持母猪的安静,剪掉仔猪的撩牙,注意断面平整,保持环境安静,设立护仔间或护仔架。
(2)抓开食,过好补料关,提高断奶窝重仔猪出生后10~25天。
死亡原因为免疫抗体处于青黄不接,仔猪生长发育快与泌乳量不够之间矛盾,如不及时补料则引起仔猪病弱而死亡。
第三个关键性时期为一月龄后。
仔猪由吃乳过渡到吃料独立生活时期,死亡较小。
抓好补料关。
应及早补料以满足仔猪的生长发育,同时可以锻炼仔猪的消化器官与机能,促使胃肠发育,为断奶作好准备。
补料的目的在于补充母乳的不足,促进胃肠发育和减除仔猪牙床发痒,防止啃食异物引起下痢。
抓旺食,过好断奶关,防止掉标减重。
仔猪开始补料的早晚与其体质、母猪奶量、饲料的适口性以及诱导方法有关。
补料时期一般分为调教期、补料期、旺食期。
三、提高仔猪成活率要做好六项工作1、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在临产前1个月适当提高营养水平,增加饲喂量,以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母猪妊娠后期可注射大肠杆菌等疫苗,使母猪产生抗体,通过乳汁传给仔猪,从而预防仔猪腹泻。
1.猪良种有什么要求?所谓良种,一般指生长快、品质好、抗逆性强、性状稳定和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并适用于规模化养殖的品种。
但具体到养殖户,则应根据本身饲养的目的来确定。
如果其生产目的是以生产肉质优良的产品为主,则我国许多地方猪种,如蓝塘猪、太湖猪、宁乡猪等就是良种;但其生产是以盈利为目的,则杜洛克、长白、大白,以及瘦肉型猪配套系就是良种。
2.我国地方猪种主要有哪些?种质特性如何?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气候、饲料资源、膳食习惯等千差万别,人们选种的要求不一样,经过长期的自然与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猪种。
根据其起源、生产性能、外貌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将其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3.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有哪些?典型特征和生产性能如何?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主要有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等。
(1)长白猪。
原产于丹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着名瘦肉型品种,1964年引入我国。
毛白色,头狭长,颜面直,耳大前倾,背腰长,腹线平直而不松弛,前躯窄、后躯宽,呈流线型,肋骨16对~17对,大腿丰满,蹄质稍纤细。
性成熟较晚,母猪初产10头左右,经产10头~12头,乳头6对~8对。
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后备猪6月龄达90千克~100千克,屠宰率在72%左右,胴体瘦肉率66%。
(2)大白猪。
原产于英国北部的约克郡及其临近地区,属大型瘦肉型品种。
毛白色,体格大,体型匀称,耳直立,背腰多微弓,四肢较高,后躯丰满。
性成熟较晚,繁殖率强,初产10头,经产12头,乳头7对~8对。
后备猪6月龄达100千克,屠宰率达74%左右,瘦肉率63.5%。
(3)杜洛克猪。
原产于美国东北部的新泽西州。
体质健壮,抗逆性强,饲养条件比其他瘦肉型品种低。
毛棕红色,深浅不一;头小清秀,嘴筒短;耳中等大,略向前倾,耳尖下垂;背腰平直或稍弓,体躯宽厚,全身肌肉丰满,后躯发达;四肢粗壮、结实,蹄呈黑色,多直立。
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
1、增喂脂肪:母猪临产前8-14天,在喂全价饲料时,补喂人体脂肪(加9.5%)可提升猪身体内能量储存,提升仔猪新生重,减少致死率。
2、添加维生素C:在母猪临产1周日粮中每日加1克维C可减少脐带出血及仔猪在产中身亡,断奶后仔猪在人力乳或饲料中1公斤干精饲料加265mg维他命C 可减少仔猪因VB12、叶酸片不足产生严重贫血、等不适病症,进而减少身亡。
3、提前进入分娩舍:在孕前1周,将母猪移进孕妇分娩舍适应环境,可减少因母猪紧张又造成产后无奶、子宫炎症、乳房炎等病症而造成新生仔猪身亡或母猪弄死仔猪等安全事故。
4、适时淘汰:淘汰有恶癖的、老龄体弱、反应迟钝的母猪,防止咬死、压死仔猪。
5、产前注射催产素:注射时小剂量多次注射,以缩短产程,降低死亡率。
6、仔猪保暖防湿:仔猪出生的时候,规定适合温度为28-32℃,半月后为15-22℃,而母猪只需6-22℃,温度小于仔猪生长发育适合温度或圈舍湿冷,仔猪便会拉肚子、下痢而造成身亡。
所以一定要创建保温猪舍,维持路面干燥。
7、吃足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营养元素维生素,有较多的r-免疫球蛋白,这也是抗原的主要成分,吃不到初乳的仔猪免疫力差,致死率高,因此要确保每1头仔猪都可以尽早吃到初乳。
8、注意补铁:仔猪产后1-3日龄时肌注200毫克铁复合制剂,以防因贫血引起下痢。
9、提早补料:母猪从生完孩子5天开始泌乳量不断上升,20天做到乳汁分泌高峰期,30天后开始降低,而这时仔猪发育却处在越来越快阶段,单喂母乳已无法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此外,早交仓可以促进消化系统和消化器官体发育,可防止仔猪乱啃脏物,减少下痢患者,减少身亡。
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
哺乳仔猪死亡率一直是猪场死亡率最高阶段,直接影响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有的猪场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20%以上,给猪场造成重大损失。
一、0—7日龄阶段
新生仔猪7日龄内死亡率最高,占哺乳期总死亡数的50%―70%。
由于活力低下,死亡的原因有冻死、压死,吃不上初乳等。
对于7日龄内仔猪要重点照顾:
1、防寒保温:仔猪1―7日龄最适宜温度是28-32℃。
为保持仔猪适宜的小环境温度,可采用保温护仔箱、恒温电热板、红外线等。
2、固定乳头:初生的仔猪开始吃奶时,弱小仔猪吃不上奶而个别强壮仔猪抢吃几个奶头。
所以要在仔猪初生1―3日龄内进行人工辅助固定乳头,弱小猪吃前面奶头。
3、仔猪寄养:母猪所生仔猪超过其有效奶头数,母猪产后无奶或奶量不足,母猪产后有病或死亡,当发生上述情况时,母猪都无力哺育自己所生的全部仔猪,就需要其他母猪代养。
4、防压:仔猪出生后,行动不灵活,又喜欢在温热地方休息。
因此,常因在母猪身边被踩,被压而造成死亡
5、提高活力尽快吃到充足的初乳(给它全能速补,给仔猪补充能量,让仔猪充满活力)
6、3日龄内给仔猪补200mg铁,防缺铁性贫血(给它益可维,口服补铁,吸收快,无刺激)
7、防止下痢。
新生仔猪易发生黄痢,仔猪补料后易发生白痢,发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因此要加强防疫消毒,保持环境卫生,对发病的仔猪及时用药物治疗。
二、补料及断奶阶段
1、仔猪出生后5—7日龄开始补料,采取少喂多餐原则,
2、防止饲料霉变引起仔猪下痢
3、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提高仔猪的抗病力
4、在仔猪断奶前的4-5天内,每天逐渐减少母猪哺乳料,增加补料时间,将母仔隔离时间逐日增长,直至完全断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