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题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28
(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近几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梳理详解21页汇编)1.(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乙】齐景公时,师败于燕、晋。
晏婴荐司马穰苴。
公以为将军,穰苴曰:“臣素卑贱,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以监军。
”公使庄贾往。
苴与贾约:日中会于军门。
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①待贾。
夕时贾始至。
苴曰:“何后期?”贾曰:“亲戚送之,故留。
”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②,则忘其身。
何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云何?”对曰:“当斩!”贾始惧,使人驰报景公求救。
未及返,遂斩贾以徇三军。
久之,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
穰苴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问军正曰:“军中不驰,今使者驰,云何?”对曰:“当斩!”苴曰:“君之使不可斩。
”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乃阅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抚循之。
悉取将军之资粮飨士卒,而自比其羸弱者。
三日而后勒兵于是病者皆求行争出赴战。
(选自《智囊全集》中华书局,2018 年版,有删改)【注释】①立表下漏:立起计时的木表和漏壶。
②援枹鼓之急:指战况紧急之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军霸上军:驻军B.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营垒C.军法期而后至期:约定D.遂斩贾以徇三军徇:犒赏(2)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日中会于军门A.皆以美于徐公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周亚夫和司马穰苴都属于在外敌侵入边境、军队又连吃败仗的情形下临危受命。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
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举大计亦死B. 远嫌而避怨/ 远望若有光C. 顾左右曰/ 顾野有麦场D. 此人素有痴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帝得疏,大怒,抵之地A.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B. 趣执之,无使得遁C.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D. 少顷复取读之(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海瑞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B. (乙)文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
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C. (乙)文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50题(带答案)及解析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乙】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利:______ ②叟:______ ③闻:______ ④无以:______答案:①利:利益;②叟:老人;③闻:听说;④无以:不得已(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B. 是以后世无传焉C. 臣未之闻也D. 无以,则王乎答案:B(3)翻译以下句子。
A. 亦有仁义而已矣。
B. 是以后世无传焉。
答案:A. 也只要仁义罢了。
B. 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
(4)甲文中梁惠王提出“利吾国”,乙文中齐宣王提出“桓文之事”,孟子在这两段文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答案:甲文中孟子表达了反对追求利益,主张仁义的观点;乙文中孟子表达了反对战争,主张王道的观点。
(以下题目以此类推,共50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略】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略】……5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略】二、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本题中,利指利益,叟指老人,闻指听说,无以表示不得已。
2.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B项中的“焉”是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其他三项中的加点词都是代词或助词。
3.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注意直译,确保每个字都有对应的现代汉语表达,并根据上下文进行意译。
A句中的“而已矣”表示“罢了”,B句中的“焉”是句末语气词。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甲文中,孟子反对追求利益,主张仁义;乙文中,孟子反对战争,主张王道。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________)②觥筹交错(________)③山岳潜形(________)(2)下列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C.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D. 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小石潭记》)【答案】(1)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2)B【解析】【分析】(1)①名之者谁:命名它的人是谁?“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取名。
②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
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这里翻译成酒杯。
③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潜”是一词多义:隐藏;隐居;专心。
(2)A. 好像/好像。
B. 因为/用来。
C. 归家/归家。
D. 离开/离开。
故选B。
故答案为:⑴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分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下边的文言文,完成小。
【甲】史称真卿①立朝正色,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公”而独奸杞所忌遣李希烈竟被害。
其赴火逆,何其烈也。
平生善正、草,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画沙,直透背,忠之气,犹勃勃楮墨。
朕重其人,益其,不啻②逾于球③璧矣。
(自《跋真卿墨迹后》)【乙】真卿仕元、、代、德四朝,至影迫桑,许多懈其国之心。
故以正色公言,于④元、炎、杞奸,劾斥,至于七、八。
不身,所志必达,而杞陷。
李希烈反,宜慰,公卿失容,拜命即行。
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以宰相李元平之不可以致命。
掘坎欲坑,薪欲焚,多端迫而毫无怵于心。
凡二十月,卒之于蔡州。
呼!自平原倡,至此乃有以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沉稳就,也。
(自《史林》)【注】①真卿:唐朝名臣、法家。
唐玄宗登士甲科,任侍御史等。
安史之乱爆,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许久。
后任刑部尚,封郡开国公。
“文忠”。
②啻:止,。
③球:美玉,特指玉磬。
④⋯⋯于⋯⋯:表被。
(1)以下【甲】文中画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是()A.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公”/而独奸/杞所忌遣/李希烈竟被害。
B.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公”/而独奸杞所忌/遣李希烈/竟被害。
C.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公”而独/奸杞所忌/遣李希烈/竟被害。
D.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公”而独/奸杞/所忌遣/李希烈竟被害。
(2)以下句子中划的意和用法,相同的一是()A.宋祁称其“笔力遒婉”其真无邪(《》)B.今披迹是以先帝拔以陛下(《出表》)C.于元、炎、杞奸令人之所莫甚于死者(《我所欲也》)D.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②义不管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
(4)以下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甲】文中,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但技艺高妙,并且充满忠义之气。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
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à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2)D(3)虽/名医/不迨也(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
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
初中语文试题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 (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 人 名 为 谏 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 (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 (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 故/人/名为谏果。 ⑵ 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 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________) ②觥筹交错(________) ③山岳潜形(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C.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 ,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D. 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小石潭记》) 【答案】 (1)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 (2)B 【解析】【分析】(1)①名之者谁:命名它的人是谁?“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取名。②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这里翻译成酒杯。③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潜”是一词多义:隐藏;隐居;专心。 (2)A. 好像/好像。B. 因为/用来。C. 归家/归家。D. 离开/离开。故选B。 故答案为:⑴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①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 【注】①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濯去泥土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 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 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及郡下(《桃花源记》) D. 置盆中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 例:以石盆养之 A.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D.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 游 慈 湖 山 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答案】 (1)C (2)D (3)余/ 游 慈 湖 山 中 (4)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A清洗;B给予;C达到;到……去;D放置,安置。故选C。 (2)“以石盆养之”中的“之”做代词,代指石菖蒲。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动词,到。C助词,的。D代词,代指曹刿。故选D。 (3)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慈湖山中游玩。此句中,“余”是主语,“ 游 慈 湖 山 中”是谓语。主谓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的停顿方法是: 余/ 游 慈 湖 山 中 。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几:茶几,桌案。这句话是个倒装句,翻译时应把语序调整过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石菖蒲不需要土壤,只需要清水即可长得十分苍翠,而且能数十年不枯,这说明石菖蒲生命力强,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说明石菖蒲能忍寒苦,安澹泊。“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可以看出石菖蒲能入药。作者这样写石菖蒲,表现了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 C;⑵ D; ⑶ 余/ 游 慈 湖 山 中 ⑷ 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⑸ 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⑶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⑸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作者描绘的物象的特点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来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 , 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②下:即为胯下。③蒲伏:同“匍”。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 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 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 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 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 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