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片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8.30 KB
- 文档页数:3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从动画视角分析宫崎骏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学生姓名陈跃君指导教师林琼凤系(部)师范教育系专业语文教育班级语文教育092班学号********提交日期200 年月日答辩日期 200 年月日200 年月日从动画视角分析宫崎骏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摘要《哈尔的移动城堡》是2004年吉卜力工作室推出的一部由宫崎骏导演的动画电影。
动画也叫美术片,它是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不追求故事片的逼真性特点,而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艺术。
笔者现从动画视角来分析《哈尔的移动城堡》。
《哈尔的移动城堡》正是这时期的集大成者,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向我们展现了动画大师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别具一格。
关键词:哈尔的移动城堡动画视角宫崎骏想象力儿童式思维动画也叫美术片,它是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不追求故事片的逼真性特点,而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艺术。
]1[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也说过:“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粹、素朴,又可让我们贯穿想象力来表现的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
”]2[《哈尔的移动城堡》是2004年吉卜力工作室推出的一部由宫崎骏导演的动画电影。
宫崎骏再次摒弃了原创,用英国作家戴安娜·韦恩·琼斯的《魔法师哈尔与火恶魔》儿童科幻小说改编而成。
也是这部“拿来”的作品让“宫崎骏式的浪漫”又吹起一阵热风。
笔者现从动画视角来分析《哈尔的移动城堡》。
一、宫崎骏式的想象力导演的风格对于动画片风格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动画片最为重要的风格。
]3[动画片的导演作为影片的统筹者,他的艺术追求和个人气质在影片中体现。
]4[笔者认为宫崎骏的作品有他独有的创作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导演的风格,同一导演的不同作品中会或多或少的包含相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段,也就是作品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大众传媒对幼儿的影响摘要:当今社会,种种因素都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着飞快的变化,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化因素,也在飞速地发展。
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作用,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要关注。
大众传媒是一个矛盾体,它既有对幼儿成长积有着正面促进的作用,同时它也有对幼儿负面影响的一面。
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来指导幼儿对大众传媒的选择,从而正确地引导幼儿学习与生活,树立正确的三观。
关键词:大众传媒;幼儿;影响当代,由于国家经济的飞速增长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化因素,也在日益发展壮大,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生存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传媒环境。
大众传媒是什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大众传播是专业性的信息传播组织和机构通过媒介向为数多、范围大、互不联系的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媒介一般有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等,它主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现在社会,大众传媒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
幼儿自身生理、心理上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性,使得他们特别容易受到传媒环境的影响。
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自身不具备成熟的分辨力,自控力又不高,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吸引。
在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众传播媒介舆论引导的作用和价值,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而且是不可回避的。
所以,大众传媒对幼儿心理行为、生活方式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一个矛盾体,它既有对幼儿成长正面促进的作用,同时它也有对幼儿负面影响的一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它的正面促进作用。
第一,大众传媒使幼儿的价值观形成具有自主性。
幼儿由于日常接触面狭窄,主要是父母、亲人、老师的传递,直接经验少,这时大众传媒会带给他们更多的信息,在他们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有意义的正面信息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使幼儿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幼儿可以学会与谋生有关的技能,发展自身的独立性,培养属于自己的创造性,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儿童表征作品分析报告引言:儿童表征作品是指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用各种不同形式与媒介创作的作品,如绘本、动画、电影等。
这些作品通常旨在表达儿童的情感、思想、认知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儿童表征作品的分析,探讨儿童表征作品对儿童心理和成长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反思。
一、儿童表征作品的特点1.1 情感表达与共鸣儿童表征作品通过丰富的情节和角色刻画,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
例如,一些绘本故事中描述了儿童常见的情感体验,如友谊、孤独、快乐、哀伤等,使儿童可以通过作品归纳和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
1.2 幻想与想象儿童表征作品通常充满着丰富的幻想和想象,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比如,一些动画片中的神奇故事、绘本中的奇幻冒险等,可以帮助儿童拓宽思维边界,培养创新思维。
1.3 教育与价值观传递儿童表征作品常常融入了一定的教育内容和价值观念,通过引导儿童正确理解和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一些儿童绘本中描述了友善、互助、忍耐等等品质的重要性,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二、儿童表征作品对儿童心理和成长的影响2.1 情感认知发展儿童表征作品通过角色的表达和情节的推进,帮助儿童理解复杂的情感,并逐渐学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
例如,一些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可以激发儿童的同情心、乐于助人意识等。
2.2 价值观培养儿童表征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往往与一些价值观念有关,通过引导儿童正确的行为选择和价值观对待问题,帮助儿童树立积极阳光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一些动画片中强调勇敢、诚实、正义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取向。
2.3 创造力与思维发展儿童表征作品中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故事情节,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儿童通过观看和阅读这些作品,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培养独特的创新思维。
例如,一些绘本中的奇幻故事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并鼓励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三、对儿童表征作品的建议和反思3.1 多样性和包容性儿童表征作品应该注重包容性,能够反映不同族裔、不同文化和不同能力的儿童形象。
文化冲击——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作者:裘晓红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10年第12期摘要:相对于中国动漫起步早,发展却相当缓慢的现状,日本动漫已是世界动漫的“领头羊”。
无论是动漫作品创作本身还是与其相关的一切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人才培养上,日本都具有极大优势,这其中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部分,也存在着负面的文化冲击。
面对日本动漫文化对中国青少年、中国动漫影响的两面性,我们需要高校、市场、政策三方面有机联系结合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日本动漫动漫作品文化冲击人才培养0 引言“动漫文化”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蓬勃发展起来。
电视里有专门的动画频道,一天十几个小时地播放着各种动画片;大街上、商铺里随处可见的动漫形象;动漫节、动漫基地、动漫主题乐园的举办和建立;电影院播放的动画影片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特别是现在的家长都非常愿意带着孩子去观看、体验、参与到动漫文化中。
从小孩到父母甚至到爷爷奶奶辈对动漫文化的逐渐接纳都让笔者觉得是值得开心的一件事。
记得笔者年少时期,一天中最期待的就是每天晚上6点开始的半小时动画片时间,只有星期天电视台才会把播放动画片的时间增加到一个小时,即使这样也可能被家长以影响学习为由而“剥夺”了收看的权利。
再对比现在的情况,深感物质文明的进步,也使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更加多元化。
特别是对动漫文化的认识,不再只是当作幼稚小儿观看的卡通片、小人书而已;不再肤浅的认为动漫画只是纯粹的娱乐,只会耽误、影响孩子的学习。
可以说这是“动漫”逐步发展成“动漫文化”、“动漫产业”的一个可喜的、必然的转变。
1 动漫的概念与本质“动漫”概念始于五十多年前,由日本的漫画大师手冢治虫引发了一场新漫画运动。
而在我国,“动漫”一开始是只与“卡通”一词划等号的,“卡通”是英语CARTOON的译音,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流入市场,许多人对卡通片或者叫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猫和老鼠》等都记忆犹新。
Cartoon Animation: The Perspectives ofMiddle School StudentsIn the digital age, cartoon animation has become a ubiquitous form of entertainment, captivating the imaginations of people across all ages. Among this demographic,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ccupy a unique position, as they are at a critical stage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Their perspectives on cartoon animation are not just reflections of their entertainment preferences, but also windows into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Cartoon animation, by its nature, is a medium that fosters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The bright colors, quirky characters, and fantastic storylines offer a escape from the realities of daily life, allow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explore new worlds and ideas. This escape is particularly valuable for students who may be facing pressure at school or at home, as it provides them with a platform to relax and unwind.Moreover, cartoon animation often carries deep-seated messages and lessons that resonate with middle schoolstudents. These lessons range from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hip and teamwork to dealing with emotions and overcoming challenges. By watching cartoons, students not only娱乐themselves but also learn valuable life lessons that help them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ir social and emotional world.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cartoon animation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not entirely positive. Some cartoons may promote暴力or irresponsible behavior, which can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ing minds of young viewers. It is, therefore, crucial for parents and educators to monitor the content that their children are exposed to and guide them towards more educational and age-appropriate cartoons.In addition, the overreliance on cartoon anima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an sometimes lead to a lack of interest in other forms of media or activities. This can result in a narrowing of their cultural horizons and a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beyond the cartoon universe. To counter this, par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lore a diverse range of media andactivities, fostering a more rounded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In conclusion, cartoon animation holds a significant place in the liv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t provides them with a platform for creativity, imagination, and learning, while also posing some challenges and risks. 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for parents, educators, and society at large to recognize the role of cartoon animation in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and ensure that they are exposed to content that is both entertaining and educational.**卡通动画:中学生的观点**在数字时代,卡通动画已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娱乐形式,吸引了各个年龄段人们的想象力。
外研版英语八下Module 5《Cartoons》(Unit 3)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外研版英语八下Module 5《Cartoons》(Unit 3)是一篇关于卡通动画的阅读材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篇关于卡通动画的文章,了解卡通动画的发展历程、种类以及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章中涉及到了许多与卡通动画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写作。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在学习这个模块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知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某些词汇的理解不准确,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了解卡通动画的发展历程、种类以及制作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口语表达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卡通动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了解卡通动画的发展历程、种类以及制作过程。
2.教学难点:对某些词汇的准确理解,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2.情境教学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我校九年级共6个班。
九年级的学生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享受着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成果,但对于科技与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三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对美术的认识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辩证看待美术问题的能力不强。
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和导学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从整体来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强的,与上一学年比较学习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学习的兴趣浓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从学生各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对于美术这个非考试科目,学生更是爱理不理,有一部分学生还有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淡薄,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
效果分析动漫教学是设计应用和造型表现两大学习领域相结合的美术课,力求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卡通画进行创造性的造型表现,开展美术创作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大量的动漫形象进行欣赏。
信息量是一般课堂欣赏的几倍,现在在各种传媒出现的动漫形象,学生几乎都知道,只有你教师想不到的,没有学生不知道的,正因为这样的熟悉程度,可以让课堂拥有更大的信息量。
我采用的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从形状、色彩进行了欣赏、交流、比较,学生视觉得到享受、思维得到了开拓,知识得到了掌握,情操得到了陶冶。
整节课中学生欣赏了大量的作品,但我并不是没有目的让他们去欣赏的,我采用了欣赏高手、欣赏比较、欣赏交流等一些方法。
我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出示的动漫作品,再让他们寻找身边的动漫形象,以此达到认识动漫,感受动漫,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课堂很活跃,特别是认识动漫类型环节。
积木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摘要:在学前教育中开展积木游戏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认知能力得到很好的拓展。
文章将首先从积木游戏对学前儿童语言认知以及思维能力、几何形状认知以及实物认知能力、创新认知以及创造能力这三个方面分析积木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其次简单在儿童学前教育当中开展积木游戏的方案。
关键词:学前儿童;积木游戏;认知能力积木游戏属于幼儿学前儿童园舍建构区活动当中一项重要的游戏方式之一,是学前儿童学习基础的基础方式之一,对学前儿童各项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学前儿童进行积木游戏过程当中,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语言、思维、艺术、几何构建等多个领域的早期发展,并且由于其简单、安全的特性适合在各个学校当中开展。
1.积木游戏对学前儿童多个方面认知能力的影响1.积木游戏对学前儿童语言认知以及思维认知能力的影响语言认知通俗来说就是指人们借助听觉以及视觉的相关语言材料,在头脑当中构建出相应的意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
它是一种自主的、积极的揭示语言材料所蕴含实际意义的一种形式。
学前儿童在积木的实际建构活动中,教师仅仅为学前儿童提供积木,学前儿童在拿到积木后,会在大脑中对积木以及身边的事物、图形进行对比以及建构出实际的意义,这就能够激发学前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
并且大多数的积木游戏时老师会为学前儿童构建实际情景,学前儿童通过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讨论以及思考之后,再对积木进行构建也能实际的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
在学前教育阶段,引导儿童进行积木的构建游戏课程,能很大程度上对学前儿童的思维认知能力起到加强作用。
从实际角度来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伴随着较高的社会性,而人与人相互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往往会促进人们之间思想和思维的碰撞。
在大多数情况下幼儿都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积木构建游戏课程,而且他们大多数会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积木建构游戏,这种合作游戏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在相互合作中感受快乐的同时,还能加大小组成员之间的思维和逻辑的碰,促进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进步。
浅议美术教育活动对儿童个人发展的意义与作用美术教育作为儿童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
那么,儿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如何体现的?美术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什么意义?本文就美术教育与儿童个人发展问题谈一些见解。
一、美术教育的功能。
专家、学者越来越认同美术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潜力,扩展人的智力,培养人的理想情操,激发人的创造力这一观点。
苏霍林姆斯基说过:“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代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代就更无望了。
”由此我们的美术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美术教育在于培养全面的人,它着手于塑造心灵美,使个体成为立体人。
因此,美术教育整个的人着眼,促使人身心健康发展,由此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
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涉及以下一些理论问题。
首先,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在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是遗传,遗传仅提供自然的前提,不能决定孩子的心理发展。
发挥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教育将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动力或内部矛盾的儿童心理发展问题。
事物所有的开发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外在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这同样适用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三,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机械地确定儿童的心理发展,而是通过儿童心理学的内因来实现。
第四,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阶段性发展的关系。
儿童心理在发展,而同时又具有阶段性。
只看到不断发展的一面,或者只看到发展阶段的一个侧面,是错误的。
三、儿童绘画心理发展规律美术教育活动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基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性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智力发展完善的人。
根据儿童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儿童绘画心理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涂鸦阶段。
所谓的涂鸦,通俗地说就是信手涂抹的意思。
这个阶段一般在三岁前的孩子,婴儿期是儿童认知显现的初级形式阶段。
[儿童卡通片]专家评审团推荐30部最佳儿童动画片作者:蓝天碧水应有期??时间:2015-05-04 19:44:04日期:[2013年5月29日]??版次:[GS01]??版名:[亲子周刊]??稿源:[南方都市报]在电视与网络织就的成长空间,动画片几乎成了每个孩子难以割舍的伙伴。
调查显示,将近半数的孩子在1岁以前就开始看动画片了。
为什么孩子都钟爱动画片?什么样的动画片才适合孩子看?什么样的动画片少儿不宜?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一个由专家、家长和孩子组成的10人评审团,将为家长们给出答案。
看片指引1岁~2岁的孩子这一时期的孩子,感知能力还比较差,可以适当地看些主题单一、情节简单的动画片,画面色彩要比较鲜艳,配乐要优美,篇幅要短小。
这个时期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让幼儿看一些有助于语言开发的动画片。
2岁~4岁的孩子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具备了较强的心理活动能力。
可以看一些简单易懂的神话故事、古老的童话、有关动物植物的故事,一方面满足其旺盛的好奇心,一方面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4岁~6岁孩子形象思维进一步发展。
可以看一些娱乐性、趣味性比较强、人物形象和情节都较简化、动作比较夸张的动画片。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儿童,语言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可以尝试看一些科普性质的动画片,扩大知识面。
专家提醒3岁前的宝宝,一次看电视的时间必须控制在十几分钟之内,一天半个小时足矣。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稍微放松一些。
另外,看电视的距离也要注意,有一个最佳收看距离的计算公式:以0?.1为系数乘以屏幕尺寸(英寸数),得出的值以米为单位,便是最佳收看距离。
例如17英寸电视机最佳收看距离为:17×0?.1=1.7米,以此类推。
评审团成员专家组1、郭露青(广东电台着名节目主持人,儿童素质教育专家)2、何故(香港浸会大学大学电影学院讲师,动漫产业营销与策划专家)3、符欣(澳洲亲亲袋鼠资深早教顾问)家长组李红梅(39岁,全职妈妈,家有女宝宝13岁,男宝宝6岁)郑玉(工程预算分析师,37岁,家有女宝宝5岁)巍巍(32岁,博物馆文职人员,兼妈网美食论坛版主)艾丹(33岁,全职妈妈,家有男宝宝两位,分别为6岁和1岁)胡剑波(30岁,淘宝店主,家有男宝宝2岁半)孩子组季明珠(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娇娇(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评审规则1、每位评审团成员,各自推荐西方、日韩、中国(含港台)各15部动画片,这些动画片既包括经典的,也包括当下流行的。
1 / 3
卡通片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资料范本
2 / 3
卡通一词是英文cartoon的音译,意为连环漫画、动画片。卡通
形式的电脑游戏软件及有关的生活和文化用品是由卡通派生出来的。
我国的卡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五六十年代诞生的动画片《大闹天
宫》、《三毛》系列漫画及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
《水浒》改编的连环画等,不仅深受孩子的喜爱,而且也深深地打动
了成人。到了80年代中期,我国的卡通市场急速萧条下来。就在这个
时期,外国的卡通以电视为主要媒介,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占去了
孩子们大量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空间。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抱怨:“这孩
子,一天到晚都被电视里的动画片迷着,什么也不干……”不仅是电
视,还有图书、玩具、服装甚至文具,卡通全方位地进入了孩子们的
生活。然而,任何有理由在社会上存在的事物,必定是有利有弊的,
教育的功能就在于用其利而避其弊。本文主要就卡通片对儿童思维发
展的影响谈点看法。
一、卡通片对儿童思维的积极作用
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看,卡通片都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容易
为孩子所接受,对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1.不拘一格的视觉造型。由于卡通是根据人的想象设计制作而成
的,因此它不受真实事物的限制,可任意塑造、删减、夸张、变形。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有限的现实时空的一种积极超越。卡通
的主角往往有其现实生活的原型,保留着原型的一些形态和属性,但
又不拘泥于原型。有的卡通形象是组合式的,是用几种原型的某些部
3 / 3
分组合而成的;有的是融合式的,即消解各原型的形态结构,融合其
功能属性塑造而成的。所有这些,儿童既容易接受又有兴趣接受。
儿童的思维在生命早期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于面前这个
世界,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对于儿童来说,事物
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因此,在儿
童的愿望世界里,为了某种功能的获得可以不惜改变事物的真实结构。
卡通正好迎合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为了能飞行,人可以长上翅膀;为
了获取胜利,英雄可以拥有神奇的武器;各种动物可以具有人的神态
表情和意愿,等等。卡通片的视觉造型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使孩
子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
2.多通道的感官刺激。卡通从以笔墨纸张为载体发展到以电影电
视、电脑软件为载体,实现了从单一的视觉刺激到全方位多通道的感
官刺激的转换。特别是在采用了电脑合成技术的今天,它声画同步,
时空合一,孩子慢慢从阅读式的文化走入了多媒体的文化。许多卡通
片节奏快,色彩丰富,富有动感,又有适当的重复,很容易为儿童接
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