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1.79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辛亥革命与思想大解放

摘要:辛亥革命恰似一声惊雷,不仅震撼了当时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更唤醒了所有中国人民昏睡的灵魂。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前后不到十年。这是一个前后延续、一环紧扣一环的过程。在辛亥革命之后,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敢于推翻以前认为大过天的帝权。本文主要探讨辛亥革命与它带来的思想大解放。

关键字: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民主思想,解放

1.辛亥革命

1.1背景

要谈辛亥革命的历史,不能不从甲午中日战争说起。甲午战争前半个时期,中国人是在完全缺乏精神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甲午中日战争的炮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人们突然发现在中国以外还有一个如此陌生的世界。

当时的国人对外面的世界还充满好奇,对外来“客人”还抱有友好之时,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等侵略事件,使中国成为列强争先恐后夺取势力范围的新起点的事件,打破了人们的幻想。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激起中国人民越来越强烈的愤怒。

在此背景之下,受洋人领导的清朝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帝国主义国家,有志之士皆明白这些侵略国家握住了中国的命脉,就要吸干国人的血髓,于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救亡”,成为摆在一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面前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

1.2起因

1911年9月,文学社,共进会走上了合作道路,共谋大事,确立联合总动员计划,革命党人按预定部署加紧筹备。当时,湖北的革命形势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方面是反清舆论高涨,为革命做了准备,同时清朝政府的注意力都被四川的保路运动局势给吸引住了,忽视了武汉地区。不利的一方面是湖北新军的一部分革命同志被调到四川去镇压保路运动,革命力量遭到削弱。

确定起义计划后,革命同志和同情革命的人们都很高兴,议论纷纷。敌人也感到气氛的紧张。这就导致了一个大问题:泄密。消息传出后,清朝政府调集兵力加强监督防卫,并严密巡视长江,在全城进行戒严。在此期间,清朝政府甚至发现革命者在雄楚楼革命机关发现炸弹数枚。起义总指挥部决定不能坐以待毙,将起义时间提前于10月10日。

1.3经过

10月9日漫长的黑夜过去了,10日的曙光照亮在武昌上空。

当天,官府对武昌的严密搜查依然没有松动,大街小巷都是盘问的军警。当晚,工程八营的熊秉坤和众人一般心急如焚。按照预先的起义部署,千呼万唤的

起义信号始终没有出现。熊秉坤借故到各队互相勉励革命同志,决定带领大家拼死一搏。

晚7时,城内工程第八营的士兵程正瀛向正在与士兵扭打的排长陶启胜开枪射击。程正瀛这无意识的一枪,是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响,也是代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崩溃的第一枪。

熊秉坤便以总代表名义,宣布起义队伍为湖北革命军,率兵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 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1.4结果

第二天,武昌已别成一世界,满城兵士皆袖缠白巾,威风抖擞。

11日早晨,武昌百姓迎着晨曦,用被单或白布为旗,欢庆胜利。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新的一页已经揭开,全国大起义的风暴终于随之迅猛掀起。

1.5影响

首先,这次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思想大解放

2.1原因

关于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总是众说纷纭。而我认为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辛亥革命将过去被看得至高无上的皇帝都推翻了,连皇帝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过时的不能推翻呢?民众也不会在皇权下战战兢兢,认识到自己在新的阶级领导下在国家所处的地位。这使中国民众内心的信仰变成了自己。

2.2发展

明朝中后期,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强大的封建制度把这苗头掐死在摇篮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早已拉开资产主义革命的帷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人民带来新的曙光,进而各国开始推翻封建政权,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执政后,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浩浩荡荡掀起大军步入近代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都走的是思想——制度——器物的路线。

晚清报纸缤纷多元,宣传多种思潮,被一些学者认为思想界的黄金时代。康有为、梁启超倡导国民政治改革,暴露官僚腐败,导入自由、民主主义、宪法等西欧思想;章太炎、孙中山等以列强的民族意识作为基础,攻击满族的支配。中国的知识阶层,在这些潮流的交错之中,唤醒了国民的政治意识。

反观中国近代,首先是被迫打开国门,中国的急骤衰弱,引起了清王朝内部的震惊。洋务派以及某些开明之士,意识到要向西方国家学习,民主革命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于是洋务派打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向西方学习舰船礼炮的建造,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国人以沉重的打击,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不仅在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还在于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道路选择的失败。

接着,中国爆发了维新变法运动,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同样迫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失败而终。民主思想想要抗拒封建传统文化的摧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清政府的幻想破灭,决定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人民开始获得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来自革命堡垒内部的挑战。2.3结果

民主革命思想的演变、发展、成熟,绝不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辛亥革命的酝酿、组织、策划、发动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由一批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下层士兵推进的。辛亥革命以后,这些民主革命思想被孙中山先生所带领推向了全国广大人民。

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和传播。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其中特别提出要写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民国全体”,民众开始反对被统治的心理。虽然,中华民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当家作主的现实,但辛亥革命后五四运动的爆发,各种政治团体的活动等追溯根源,与之思想大解放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平等科学观念也开始盛行。在辛亥革命之后,废除对官吏的跪拜礼,禁止称呼“大人”、“老爷”;废止奴婢,男子剪辫,女子放足;提倡科学等等,使社会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现象,改变了社会风气。

引发了新思想与旧思想的碰撞。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传入中国。人们开始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价值观念思考问题,认识社会,封建道德思想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这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崛起奠定了思想根基。

带来各民族交往、合作、团结。辛亥革命对共同建设新兴国家,形成新的民族关系格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对于我们团结抵抗侵略,解救全中国有重大启示。

对革命思想的探索。爱国人士经过辛亥革命的研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窃取,而人民的悲惨生活也没有改变。爱国人士从向西方寻求救国的思想转变到像东方的俄国寻求救亡图存的方法。这样才有了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