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科普,厚植创新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深耕“三个课堂”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发布时间:2022-10-21T01:12:23.61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12期作者:陈润梅[导读] “三个课堂”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阵地所在,是打造课堂教学改革新生态,突出德育实效、推进智育创新、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的要求,陈润梅陕西省定边县东关小学 718600摘要:“三个课堂”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阵地所在,是打造课堂教学改革新生态,突出德育实效、推进智育创新、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的要求,更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归宿。
作为基础教育的我们应该深耕“三个课堂”,夯实第一课堂,严守国家课程,聚焦学科素养,厚植学生的学科知识; 丰富第二课堂,立足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合学科素养、彰显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拓展第三课堂,依靠区域性教育资源,设计课程系列,衔接打通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历练的“最后一公里”。
培育生命健康成长,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关键词:三个课堂;聚焦学科素养;学科融合;社会实践一、夯实第一课堂--聚焦“学科素养”,坚守教育主阵地1.确立“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理念夯实第一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是教的落点,教的重心在学,教师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生本课堂”成为我们努力方向。
我校制定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倡导“先学、顺导、实练、精讲”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核心价值引领、学科素养为标,使学生真正掌握必备知识,扎实落实关键能力,全面达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学科要求。
2.强师者之能,提教学之效学校建立了三层科研管理体系,完善三支科研管理队伍,邀请区域专家学科指导,使教师得以自我提升。
利用常态化的教研组、备课组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出“用合格有效课堂保底,向优质高效课堂迈进,以示范卓越课堂引领”的原则,开展名师引领课,三级三类骨干示范课、中年教师规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备课组同课异构课、共同体交流研讨课等多层教学研讨活动,让课堂从合格有效走向高效,从规范迈向卓越。
科普创新实施方案科普工作是推动科学普及、增强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科普创新则是提高科普工作效果、增强科普吸引力的关键举措。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普创新,制定科普创新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科普创新实施方案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科普工作的成效往往难以直接量化,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估科普创新的效果。
这个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科普活动的覆盖范围、受众数量、受众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以及科普成果的转化率、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指标。
只有建立了科学的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评估科普创新的效果,为科普创新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科普创新实施方案需要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工作已经有了更多更好的手段来进行创新。
比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打造更生动、更直观的科普体验;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受众的需求,精准推送科普内容;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来扩大科普的传播范围。
因此,在制定科普创新实施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提高科普创新的效果和吸引力。
再次,科普创新实施方案需要重视科普资源的整合。
科普资源的整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提高科普创新的效果。
比如,可以整合科研机构、高校、科普机构等的专业人才和科普内容,形成科普创新的合力;可以整合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等的资源,扩大科普创新的影响力。
因此,在制定科普创新实施方案时,需要重视科普资源的整合,以形成合力、提高效果。
最后,科普创新实施方案需要加强科普创新的评估和总结。
科普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
因此,制定科普创新实施方案之后,需要加强对科普创新效果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需要加强对科普创新经验的总结,形成科普创新的良好实践。
只有不断加强评估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科普创新的水平。
综上所述,科普创新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重视科普资源的整合,加强科普创新的评估和总结。
开展科普工作的特色及创新点一、科普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科普工作是指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而且,科学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加强科普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二、开展科普工作的传统方式1. 科普讲座通过邀请专家教授或者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进行讲解,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
2. 科技展览通过展示各种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应用产品,让公众了解到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
3. 科普节目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制作并播出各种形式的科普节目。
三、开展科普工作的特色及创新点1. 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直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且有效率的方式。
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公众传播科学知识。
此外,网络直播还可以与观众实时互动,增强了科普工作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 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科普现在,大数据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科普工作中,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公众对于某些科学知识的关注度和需求程度,并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科普活动。
3. 利用VR技术开展虚拟实境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利用VR技术可以创造出各种虚拟场景,让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些特定的科学现象或者实验。
这种方式既具有趣味性又能够提高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4.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互动交流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和需求,并及时回应公众的相关问题和疑虑。
四、结语科普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意义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在开展科普工作时,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利用各种新兴技术手段,提高科普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
谈谈这一观点。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双翼,它们是我们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
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方面,普及科学知识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
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探索和创新,
可能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等,让创新发展充满想象力和灵活性,获得真正有价值
的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普及科学知识有助于利用和推广科技成果。
现代社会的发展取决于新技术的运用,但是如果技术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推广,那么就得不到应有的价值。
这就要求我们
要进行普及教育,让人们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和发挥现有的科技
成果。
总之,无论是推动科技创新还是利用和推广科技成果,科学普及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兴动力和发展动力。
因此,我们要把科学普及放在实现创新发展中同
等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新型发展的梦想。
科普为什么要关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普教育作为传播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也应当紧密关注科技创新。
本文将从科普的角度,探讨为什么要关注科技创新,并分析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影响和意义。
一、科技创新推动科普工作的内容更新与优化科普工作的核心在于传播科学知识,而科技创新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驱动力,不断带来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应用,为科普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
关注科技创新,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技术进展,使科普工作不落后于时代发展。
同时,科技创新也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和话题,使科普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科技创新促进科普工作的形式创新与拓展科技创新的推动,不仅带来了内容的更新,也给科普工作的形式创新提供了契机。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技术的发展,科普工作者可以借助这些新技术手段进行多样化的科普活动,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应用等。
通过这些新的科普形式,可以更加方便地传播科学知识,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科技创新还推动了科普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如科技媒体的发展、科普主题活动的策划等,使科普工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灵活化。
三、科技创新提高科普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科技创新不仅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科普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科普工作者通过关注科技创新,了解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能够更加准确地传播科学知识,让公众更加信任科普信息。
科技创新还推动了科普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吸引了更多有着科学研究背景的专业人才参与科普工作,提高了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科技创新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科普工作的内容和手段,更是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关注科技创新可以帮助公众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方法,增强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科普工作也可以通过介绍科技创新的故事和成功案例,激发公众对科学事业的热情和参与度,促进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行动计划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加大具备条件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向公众开放力度,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活动。
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要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注重宣传国家科技发展重点方向和科技创新政策,引导社会形成理解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创造良好氛围。
二、加强制度保障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鼓励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科普发展。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投入科普事业。
依法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的政策措施。
完善科普奖励激励机制。
对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
完善科普工作者评价体系,在表彰奖励、人才计划实施中予以支持。
鼓励相关单位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职工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的参考。
合理核定科普场馆绩效工资总量,对工作成效明显的适当核增绩效工资总量。
强化工作保障和监督评估。
完善科普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政策衔接。
开展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科普调查统计等基础工作。
加强科普规范化建设,完善科普工作标准和评估评价体系,适时开展科普督促检查。
合理设置科普工作在文明城市、卫生城镇、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等评选体系中的比重。
三、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
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加大具备条件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向公众开放力度,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活动。
深耕文化传统,厚植文化基因作者:林群峰来源:《新教师》2022年第04期《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中指出,课程目标应该是“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
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教学中,把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符合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变革,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途径之一。
那么,如何把地方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出来,使之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并提升学生文化素质,进而厚植文化基因呢?一、乡土文化:依托民俗乡情,洋溢人文气息乡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中,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民俗风情,认同乡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培养爱国爱乡的民族情感;萌发对乡土文化的审美情趣,充分感受、体验、发现乡土文化,并能主动地表现和创新。
我校地处闽南,一直以来注重挖掘闽南木偶戏、南音、舞狮等艺术,闽南民间山歌、童谣、传说故事,闽南民间传统节日、地方特色小吃,等等,引导学生主动深入了解闽南文化。
如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筅尘日、女儿女婿日等,什么时候蒸碗糕、做米粿等风俗,并深入理解这些习俗寄托的祝愿和情感。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以乡村文化风俗为着眼点,充分把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内容带入课堂,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共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习俗知识点,实现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价值。
二、名人文化:借助贤人故事,激发桑梓情怀讲述历史名人故事可以直接传递符合儿童心智发展水平和需求的知识,能让儿童更亲近人物的精神世界。
比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本土的乡情古训、家风家训内容融入到课堂内外,使学生愿意亲近和喜欢乡土文化,又让学生学习道德文化生活。
例如,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教学,正是将历史名人引进课堂的绝佳时机。
为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可借助本地域的名人历史故事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厚课堂教学。
在这一方面,本地有一些名人资源,如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蔡尚思教授;当代出色的革命音乐家和指挥家、新中国军乐事业的代表人物罗浪,等等。
通过宣传科学普及,增强社会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知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社会进步的智慧结晶。
然而,由于科技知识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普通大众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宣传科学普及,增强社会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宣传科学普及有助于提高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认知水平。
科技创新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而科学知识是普通大众理解科技创新的前提。
通过科学普及的活动,可以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普通人也能够理解和掌握。
比如,可以通过举办科技讲座、开展科技展览等方式,向大众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应用,让人们全面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
其次,宣传科学普及有助于增强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科技创新是个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积极参与。
通过宣传科学普及,可以激发人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比如,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论坛等活动,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此外,宣传科学普及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应用,才能够发挥真正的价值。
通过科学普及的宣传,将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和作用传达给社会大众,使他们能够意识到科技创新对社会的重要作用,进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更广泛传播和应用。
比如,可以通过科普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大众宣传科技创新的成果和应用案例,让人们了解到科技创新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改变。
当然,宣传科学普及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宣传科学普及要注重语言和方式的简明易懂。
科技知识往往比较专业和复杂,为了让更多人理解和接受,宣传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
其次,宣传科学普及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宣传科学普及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人们的关注点,选择最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科技创新内容进行宣传。
科学普及对科技创新具有反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普及可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科技创新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而科学普及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思维方式,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科技意识,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科学普及能够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科学普及通过展示科学的魅力,激发公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更多人投身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科学普及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的产业化进程。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学普及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科技成果的原理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从而推动科技创新的产业化进程。
科学普及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反馈和借鉴,促进科技创新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科技创新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改进,而科学普及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科技创新的成果和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反馈和借鉴,促进科技创新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普及对科技创新具有反哺作用,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动力、反馈和借鉴,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完善。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素养,为科技创新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科普论文:基层科普推动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导言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科普活动作为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广大公众的重要途径,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普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层科普推动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1. 基层科普的定义与意义基层科普指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中进行的科普活动。
相比于大型科普活动,基层科普更贴近公众生活,更容易将科学知识传达给广大公众。
基层科普的意义在于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水平,增加科学知识的传播渠道,促进科技文化的普及。
2. 基层科普推动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率和科技普及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基层科普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目前的基层科普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普人才匮乏、科普内容过于简单化等。
3. 基层科普推动科技创新的实践经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些地区和组织已经开始了基层科普推动科技创新的实践,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例如,某社区开展了“科普进社区”活动,通过邀请科学家给社区居民讲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了居民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某企事业单位组织了“科技创新讲座”,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分享实践经验,激发了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潜力。
4. 基层科普推动科技创新的思考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4.1 科普人才培养加强科普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基层科普工作的关键。
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培训和交流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科普工作。
4.2 科普内容的丰富化科普活动需要关注公众的需求和兴趣,不仅要传达科学知识,还要将科技创新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公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4.3 建立科普与科技创新的良好互动机制科普活动和科技创新需要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
科普活动可以从科技创新中获取新的话题和内容,而科技创新的成果也可以通过科普活动更好地传播给公众。
开展科普工作的独特之处和创新方法标题:开展科普工作的独特之处和创新方法引言:科普工作是促进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普及的重要途径,它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要真正提高科普工作的效果,需要不断探索独特之处和创新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开展科普工作的独特之处,并提出一些创新方法,以助于更好地实施科普工作。
独特之处:科普工作与其他宣传与教育工作相比具有以下独特之处:一、科学性:科普工作要求准确、全面地传递科学知识,确保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撰写科普文章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相关科学理论和领域,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讲解,使科学知识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二、互动性:科普工作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传递过程。
通过与公众互动,我们能够理解他们的需求和认知水平,并针对不同受众提供定制化的科普信息。
互动性的特点也使得科普工作更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三、启发性:科普工作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
因此,在科普文章中,我们应该注重讲解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以及科学方法的应用,激发公众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四、跨学科性:科学知识常常是跨学科的,在科普工作中,我们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便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通过从多个学科角度解读科学问题,我们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科学理解。
创新方法:为了提升科普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创新方法:一、多媒体结合:结合当下流行的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使科普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通过图像化、模拟化的展示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公众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二、沉浸式体验:通过开展实地考察、科技馆参观等活动,让公众亲身参与到科学实践中。
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能够激发公众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和接受科学知识。
三、社区参与:将科普工作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公众在社区中组织科普活动,参与科学讨论和实践。
石油科技论坛2021年·第40卷·第1期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与能力构建及实践冯艳成(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摘 要: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在创新领域的延伸。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
工程院精准定位科技理念创新统领作用,通过系统优化业务布局、立体规划技术体系、加速集聚创新要素,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战略,系统推进科研管理、人才培养、薪酬分配、成果转化改革,强化靠前支持服务,促进多元资源合理配置,厚植创新发展良好生态;扎实推进工程技术创新支撑作用,夯实尖端超前科研高地,突出重大工程利器研发,推进数字化与工程技术融合,提升科技供给能力。
“十三五”期间,工程院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治理形成新格局,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工程院将系统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完善新历史时期的科研创新体系,有序推进深化改革工作,探索更加规范有序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体制机制中图分类号:G311;F426.2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2-302x.2021.01.007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at Research InstitutesFeng Yancheng(CNP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D Company Limited, Beijing 102206, China)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overnance system is extens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in the area of innovation. CNP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D Company Limited (CPE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ergetically promoted construc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CPET accurately defined the leading role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cal conceptions while construc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he efforts to systematically optimize business distribu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planning the technological system, and accelerating collection of innovative elements. CPET also implemented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ing mechanism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systematically promoted the reform in the areas of technological research management, fostering of talents, distribution of wages and remuneration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ical results. In addition, it beefed up the support service,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公司科技管理及制度建设研究”(编号:2019D-5004-17)。
开展科普工作的特色及创新点
以开展科普工作的特色及创新点为标题,我们不难看出,科普工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科普工作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
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科普工作,有哪些特色和创新点呢?
科普工作的特色之一是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异化的科普宣传。
这种差异化的宣传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
比如,针对儿童群体,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动画、漫画等方式来进行科普宣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而针对成年人群体,则可以通过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等方式来进行宣传。
科普工作的创新点之一是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宣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来进行科普宣传。
这种方式可以快速传播信息,同时也可以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科普工作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来进行创新。
比如,结合文化艺术领域,可以通过文艺演出、电影、音乐等方式来进行科普宣传;结合体育领域,可以通过举办科学健身活动、科普趣味运动等方式来进行宣传。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科普宣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来吸引受众的注意。
比如,可以通过设计趣味性科普游戏、科普问答活动
等方式来进行科普宣传。
开展科普工作的特色和创新点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根据受众特点和社会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宣传。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才能让科普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
农业科普如何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
而如何开展农业科普工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农业科普的基础是科普教育基地的建立与发展。
科普教育基地可以是实验室、农田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等。
通过这些基地,普通农民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了解到最先进的农业科技应用。
同时,科普教育基地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如座谈会、培训班、观摩会等,向广大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二、加强科技知识培训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农民的科技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加强科技知识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开展科技知识讲座、农技培训班等形式,向广大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传授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和方法,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
三、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速度,需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重点研究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难题,并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新方法。
同时,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创新研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科普宣传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向广大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农业科普知识的宣传推广,如微信公众号、农业科普APP等,让农民随时随地获得农业科技信息。
同时,组织各类农业科普活动,如农业展览会、科技比赛等,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增强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五、推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要加大对科技成果的推进力度,为优秀的科技成果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推广应用。
黑龙江省科协科普工作总结
近年来,黑龙江省科协在科普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推动科技进步、
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科技文化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黑龙江省科协科普工作的亮点和成果。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黑龙江省科协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科技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科普
活动,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参与。
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了解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知识,还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推动了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积极开展科普宣传。
黑龙江省科协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积极宣传科技成果和科普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关注科技,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
三、加强科普基地建设。
黑龙江省科协致力于打造一批科普基地,通过建设科技馆、科普园等场所,让
科普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技成果的场所。
四、推动科普资源共享。
黑龙江省科协积极推动科普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与各地的科普机构、科研院所
开展合作,共同举办科普活动,共享科普资源,让更多的人受益。
总的来说,黑龙江省科协在科普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
推动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养、促进科技文化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信在黑龙江省科协的领导下,科普工作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开展科普工作的特色及创新点引言科普工作是促进科学知识传播和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科普工作的特色及创新点对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开展科普工作的特色及创新点,以期为科普工作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传播工具的创新1.科学传播平台的建设–建立科普网站、科普官方APP,提供科学知识和实验示范视频等内容,方便公众随时接触科学知识。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科普宣传,通过线上互动活动吸引公众的参与。
2.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实验室,让公众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科学实验,提高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科普游戏,提供娱乐性的科普体验,吸引更多人参与科普活动。
创新内容的设计1.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科普内容时,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发公众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通过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公众理解科学原理和知识。
2.根据受众群体特点设计内容–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教育背景的公众,提供相应难度和形式的科普内容。
–利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的学习和记忆效果。
3.多元化的科普形式–举办科普讲座和演讲,邀请知名专家或科学家与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开展科普展览和科普实验室活动,提供实践与参与的机会,让公众动手进行科学探索。
科学传播的特色1.近距离互动–科普工作经常与公众进行近距离的互动,可以及时解答疑问、澄清误解,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与公众的互动,科普工作者可以发现公众的需求和关注点,有针对性地推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工作。
2.基于证据的传播–科普工作应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实验证据,提供可靠、真实的科学知识。
–维护科学的公信力,避免夸大宣传、虚假夸张的情况发生,让公众更加信任科学知识和科学家。
3.面向未来的发展–科普工作要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关注最新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利用新兴技术和多媒体手段,适应公众需求的变化,开展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科普工作。
【中心组研讨发言】以高质量科普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团队的讨论话题是以高质量科普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普工作是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通过高质量的科普,我们可以加强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认同,提高科学素养水平,从而促进科技自立自强。
首先,高质量科普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
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而科普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公众对科学研究的认知度和理解力,加强大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科普,我们可以向公众传递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引导公众审视科技领域中的问题和挑战,并促使他们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
这样一来,科普就成为了搭建科技自立自强桥梁的重要工具。
其次,高质量科普有助于增强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科学发展的速度之快让人眼花缭乱。
公众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和期待也与日俱增。
然而,鱼龙混杂的信息传播,不科学的谣言和误导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高质量科普,通过权威的、科学的、实证的方式向公众传递准确的科学知识,树立公众的科学思维观念和判断能力,让公众能够辨别真伪,从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
再次,高质量科普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文化。
科研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而科普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方式,是推动科学文化普及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科普工作,将科学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融入到社会的血脉中,科研才能够落地生根,科技自立自强才得以实现。
因此,高质量科普不仅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服务,更是为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最后,如何做好高质量科普呢?首先,科普征信制度的建立是重要保障。
科学的审查机制和严格的评估标准能够确保科普作品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建立征信制度,能够对从事科普工作的机构和个人进行评估和总结,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科普内容。
其次,科普工作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深耕科普,厚植创新
作者:上海科技馆
来源:《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6年第06期
2016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十五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上海科技馆报告厅隆重举行。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出席并讲话。
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褚君浩、王恩多,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刘岩,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干频,上海市团市委副书记丁波等领导出席。
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主持大会,馆长王小明作开馆十五周年工作报告。
会议主要表彰了上海科技馆“十佳讲解员”:金雯俐、徐湮、曹艳、余一鸣、李熠、王益熙、裘颖莹、陆怡菁、饶琳莉、俞炯,以及一批致力于科普服务的优秀志愿者个人和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先进集体。
其后,上海科技馆整体更新改造启动,并向更新改造专家委员颁发了证书。
上海科技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志愿者代表,以及历任领导、中层干部、工青妇负责人、职工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大会。
十五年来,上海科技馆的成绩斐然,是首家同时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科技馆,且连续5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在国际主题公园协会发布的“全球最受欢迎的20家博物馆”中排名第8。
目前,上海科技馆累计接待观众5 900万人次,年均接待量近400万人次。
2015年4月18日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开放,2016年11月8日上海天文馆动工兴建,“三馆合一”的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至此初具雏形。
科技馆在展览品牌的打造上,逐步形成了以自主策划为主,以引进经典为辅,兼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临展系列。
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展”在上海科技馆亮相,2006年、2008年和2012年分别举办了“溯梦神舟,再创辉煌——神舟六号飞船实物展”、“梦圆神七,辉煌航天——上海2008航天科技展”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展”,在沪上掀起了一场又一场“航天热”。
从2005年的“飞翔的精灵——鸟类,人类的朋友”、2006年的“当狗遇到人”、2007年的“快樂猪猪,健康生活”、2008年的“孰是孰非?鼠老大”,到2009年的“化草为乳,真牛!”、2010年的“华夏虎啸”、2011年的“欢乐兔世界”、2012年的“龙腾东方”,再到2013年的“蛇行天下”、2014年的“骐骥盛壮”、2015年的“羊羊得意”、2016年的“猿猴传奇”,上海科技馆迄今举办了整整一轮的生肖特展,每年春节都为广大观众送上一顿丰盛的科普大餐。
再如,创下单日参观人次之最的“消失的恐龙王国——自贡恐龙化石国宝精品展”和来自大洋深处的“深海奇珍”展,带领观众“足不出沪”领略奇妙世界;而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的英国大展“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则启发人们对逝去物种的思考。
近年来,教育开始成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上海科技馆也逐渐加快了探索展教融合的步伐。
上海科技馆的教育活动早期主要集中在讲解导览、展品演示等方面。
在引入美国STEM教育理念后,更为注重对知识的整合,涵括基础类、拓展类、综合类等项目,开发了“创客教育”、“团队定制”、“科学表演”、“深度看展品”、“探究性课程”五大系列教育活动。
上海自然博物馆虽然仅仅开放一年半,但已形成“绿螺”品牌的集聚效应,组织了数十个原创的博物馆课程,塑造全新的自然移动课堂。
2015年,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上海科技馆启动了“利用场馆资源提升科技教师和学生能力的‘馆校合作’项目”,设计规划了“馆本课程”、“博老师研习会”、“校本课程”、“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实习研究员”和“一卡通”的子项目。
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与本市127所中小学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共同开发一套博物馆课程、培训一批科技创新教师、培养一群创新型学生,找寻科普场馆与学校间可复制推广的“馆校合作”模式。
上海科技馆积极搭建科普创新的公共平台,让创新思想在这里激荡,让创新成果在这里登场。
2009年,创办集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公益性于一体的科普栏目——“上海科普大讲坛”,至今成功举办69场,包括叶叔华、杨福家等院士在内的134名中外著名科学家就进化论、转基因、气候变化、航天技术等社会热点和民众关切话题展开精彩的演讲。
2015年,开设“绿螺讲堂”,邀请众多“科普达人”与观众面对面。
2016年,推出“科学+X论坛”,为科学家与公众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
上海科技馆的学术研究能力持续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开馆时即设立研究设计院,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队伍。
2013年,上海科技馆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填补了该行业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并相继成立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以及自然史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博物馆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工作。
上海科技馆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通过搭建人才交流、会议交流、项目交流的平台,稳步推进全球化进程,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献出中国的智慧。
如今,上海科技馆已与14个国家的20家国外同行及国际组织开展了100个合作项目,实现了中国科普“走出去”的多个第一:左焕琛理事长成为首位被国际科学中心协会授予2015年度“罗伊·L·谢弗行业前沿奖”之“杰出行业领袖奖”的中国人;生肖特展“华夏虎啸”首次走出国门;科普表演团队携《水之密语》和《声音与音乐》首次赴海外演出;首度建立与国外场馆的人员互访学习机制……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上海科技馆同诞生、共发展,以“集众人之力、扬科普之光”为宗旨,动员社会力量,集聚各方资源,广泛开展和支持各类科普教育活动,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科普能力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
至今,募集的实物和资金总值已超过2.5亿元,包括700多件野生动物标本、100多件古生物骨架,以及近250幅非洲动物画和20多件木雕作品等。
品牌活动“流动科技馆”不仅覆盖了上海市各大区县,还走出长三角,远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和江西等边远地区。
此外,基金会还每年组织“科普夏令营”、
“农民工子弟进科技馆”、“盲人科普之旅”、“申城老人学科普”等活动,并为创新人才培养开展了“明日科技之星”、“未来工程师大赛”、“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等项目。
同时,在左焕琛理事长的倡导下,上海科技馆开馆之初就建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已有18万人次加入到“智慧义工”的行列,成为一张最有温度的名片。
深耕科普、厚植创新,我们要积极践行“乐业专业敬业,致力创造未来”的上海科技馆精神,争当科普先锋;我们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者精神,引导公众投身科普事业。
上海科技馆走过十五年的辉煌,站在“三馆合一”的新起点上,将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现代化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完成“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使命,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