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简要概括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1. 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祖先开始使用石器、火种、狩猎等工具和技术,逐渐走向文明社会;在新石器时代,农业、陶器制作和纺织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2. 商周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铜器、青铜器等金属工艺品;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蓬勃发展,催生了风水学、医学、诗经、射箭、车马等科技领域的发展。
3. 秦汉古代科学技术的繁荣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大发展。
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铁器,研究气象学、地理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的发展催生了地理学、建筑学、机械学、数学等应用科学学科。
4. 魏晋南北朝古代科学技术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出现了一些重要变革。
这一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采用了新的丝绸加工技术,使中国的丝绸工艺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 唐宋元明清古代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创新唐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人类研究了纺织机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要技术,并通过海上贸易和官方秘航的方式交流技术和经验。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创新领域主要是工艺技术和农业技术。
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使用拉杆机、绕线机、自动工具等高新技术,促进了中国工业升级和现代化的进程。
6.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在海洋航行、天文学、医学、数学、农业等领域,中国古人的贡献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影响。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其影响甚至可追溯到今天。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自然辩证法概论》之第二讲)⏹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由奴隶制度发展到封建制度的国家。
⏹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之交,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铁器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奴隶制的瓦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
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
⏹1.我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的成果。
⏹第一,天文学方面。
⏹夏代就有历法,商代就有阴阳合历,创立了干支记日法。
春秋时期采用19年闰7个月的方法。
战国末期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见解。
公元前360-前350,楚国的《天文星占》和魏国《星占》,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干支纪日法)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现在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
目前已确切知道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在数学方面,商代使用了10进位法,有了画圆和直角的工具。
战国末期《孙子兵法》中有分数的记载,战国时期《荀子·大略》有乘法九九表记载;《墨经》有几何学点线面方圆乃至极限和变数的概念。
⏹第二,自然哲学方面。
⏹自然哲学作为古代科学一种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中国的古代科技发展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具有科技创新力的国家之一。
在古代,中国人民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展成果,对于世界科学技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
一、造纸术中国古代的造纸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材料制作技术之一。
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在古代中国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早在汉代,中国就已经使用麻、桑、葵等纤维素制成的纸张。
这种革命性的材料为书写、记录和传播知识提供了便利,对于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之一,对于航海和地理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唐朝,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可指示方向的磁力仪器,用以辅助航行。
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并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后来西方航海家从中国传入了指南针,对于欧洲探索新大陆和贸易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最具创新力的发明之一,也是古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突破。
最早的火药配方是在中国唐朝时期出现的,当时它主要用于祈福和娱乐活动。
随着火药在军事方面的广泛应用,中国古代对战争模式、军事装备和防御工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火药的传播也为世界科技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它被西方世界用于发射器械和爆炸物。
四、造船技术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早在唐宋时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并建造了规模庞大、结构稳固的木质战船。
中国的造船技术对航海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海上贸易以及航海文化的繁荣。
例如在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中,中国的高超造船技术为他的船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五、农业科技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在世界农耕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人民在农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不断改进农耕工具和种植方法。
例如,早在汉代,中国人就开始使用水力灌溉系统,使得农田的灌溉更加高效。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农耕工具如犁、耙等,使得农耕生产更加便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科学技术史古代中国四大科学技术学科姓名:符凯前学号:201211010201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周世祥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它以源远流长、连绵不绝以及光辉灿烂为显著特征,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文明史中,科学技术的成就则以其特有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为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世界科学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交流。
李约瑟写道:“就技术的影响而言,在文艺复兴之时和之前,中国占据着一个强大的支配地位。
……世界受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顽强的手工业者之赐远远大于受亚历山大时代的技工、能言善辩的神学家之赐。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
是与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奠定了基石,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同社会持续发展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的高低起伏、顺逆迟速,自有一部令人惊叹亦哀叹的历史。
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吸取其精华,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文化氛围以及思维和生活方式等条件下形成的知识系统。
这个知识系统有自己的内部结构,有别具一格的科学技术内涵和描述表现方式。
众多的技术门类均有专门的著述传世,还有不少散见于浩瀚烟海的史籍里,或以物化的形式寓寄于有关文物之中。
它们有各自杰出的代表人物,构成群星闪烁的科学家与技术专门家群体。
各学科门类又均有自己的理论学说,当然更多的是经验性的认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宏伟画卷。
其中,中医学、农学、数学与天文学是中国古代发展较为成熟的四大学科,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学科。
中医学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
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详细阐述:一、科学技术1.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初期,纸作为书写材料已初现雏形,但质地粗糙,难以普及。
东汉时期,蔡伦凭借其智慧,对造纸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创制出质地优良、价格低廉的“蔡侯纸”,这一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被誉为书写材料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全球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刷术:隋唐之际,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书籍复制技术的重大突破。
至北宋,毕昇更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创举不仅大幅提高了印刷效率,还极大地降低了印刷成本,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与知识的普及,对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火药:唐代,中国炼丹家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火药,这一发现最初被用于娱乐和庆典,但很快便应用于军事领域,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唐末至宋,火药武器逐渐成熟,并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传播至欧洲,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助力了欧洲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的胜利。
指南针: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原型。
至北宋时期,指南针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广泛应用于航海领域,极大地促进了远洋航行的发展,为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技术基础。
2.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观测与研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系统的记录闻名于世。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其中的《石氏星表》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展现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对星辰运行的深刻理解和精准观测。
唐代僧一行主持的子午线实测,以及元代郭守敬创制的“简仪”和编定的《授时历》,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观测仪器、历法编制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数学中国古代数学以其独特的体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著称于世。
科学技术史古代中国四大科学技术学科姓名:符凯前学号:201211010201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周世祥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它以源远流长、连绵不绝以及光辉灿烂为显著特征,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文明史中,科学技术的成就则以其特有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为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世界科学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交流。
李约瑟写道:“就技术的影响而言,在文艺复兴之时和之前,中国占据着一个强大的支配地位。
……世界受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顽强的手工业者之赐远远大于受亚历山大时代的技工、能言善辩的神学家之赐。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
是与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奠定了基石,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同社会持续发展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的高低起伏、顺逆迟速,自有一部令人惊叹亦哀叹的历史。
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吸取其精华,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文化氛围以及思维和生活方式等条件下形成的知识系统。
这个知识系统有自己的内部结构,有别具一格的科学技术内涵和描述表现方式。
众多的技术门类均有专门的著述传世,还有不少散见于浩瀚烟海的史籍里,或以物化的形式寓寄于有关文物之中。
它们有各自杰出的代表人物,构成群星闪烁的科学家与技术专门家群体。
各学科门类又均有自己的理论学说,当然更多的是经验性的认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宏伟画卷。
其中,中医学、农学、数学与天文学是中国古代发展较为成熟的四大学科,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学科。
中医学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古国,其科学技术史也同样极为悠久。
自远古时期起,中国先民就开始探索养殖农作、医药治病、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入手,为读者们全面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农业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这也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起点之一。
古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华夏时期、商周时期、战国、汉代、唐宋等不同历史时期。
在华夏时期,中国先民已经开始了利用农业技术增加农业产量的活动。
他们了解到了在春天择时耕种、善用肥料、耕地补水等一系列提高生产力的方法。
在夏商时期,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先民们也开始了对水利技术的研究。
此时期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统、渠道工程、水坝建设等,都为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战国时期,众多农家学派的出现,更是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学派提出了种植栽培、土地利用、水文气象、肥料利用等关于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实践被证明是非常切实可行的。
在汉代、唐宋时期,种植技术、肥料配方、土地管理等又得到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体系化,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更是进一步的演变成为了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实用的学科体系。
医药在中国古代,医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对于人民的生命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对医学与药学的研究。
在中国医学史上,汉代的《黄帝内经》和唐代的《伤寒杂病论》都是医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具有较为严谨的理论基础,还包含了大量的实践操作技术。
在古代中国,草药炮制技术是医学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医药学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对于各类中草药的配伍、功效学的分析、药材炮制技术的研究等方面。
这些内容不仅对于药物的质量与剂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也提高了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历法学的发展堪称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的奇迹。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系统性地记录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著作。
该书分为多卷,每一卷都以不同的主题和时期为重点,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以下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
第一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古代农学技术》。
3. 《中国古代医学技术》。
4.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
5.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
6.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
第二卷,《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近代农学技术》。
3. 《中国近代医学技术》。
4. 《中国近代冶金技术》。
5. 《中国近代机械制造技术》。
6. 《中国近代航海技术》。
第三卷,《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现代农学技术》。
3. 《中国现代医学技术》。
4. 《中国现代信息技术》。
5. 《中国现代航空航天技术》。
6. 《中国现代能源技术》。
以上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每一卷都涵盖了不同时期和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全面地展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丰富内涵。
希望这些书目能够为你提供所需的信息。
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发展史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发展史可上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科技几乎无处不在。
技术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早的科技发现和应用,如火、制陶、编织等,均是不经意的发现和逐渐掌握的经验。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也越来越高。
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1. 医学中国古代医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文明的瑰宝。
早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医学体系。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医学典籍之一,它是一部关于医学理论、诊断和治疗的系统性著作。
2. 数学中国古代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十进位数”的概念。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数学专著,它集中了中国古代成熟的数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还包括杨辉三角和勾股定理。
3. 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素有“天下之本”之称。
早在夏代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简单的农业工具,如单木耒、牛耕和牛车等。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犁,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水利建设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大规模的灌溉和农业排水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4. 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被视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就已经掌握了制造火药的技术。
到了宋朝时期,火药被广泛用于军事,梁山泊起义中使用的“火把和烟花”就是火药的产物。
火药还被用于地震仪、烟花爆竹等领域。
5. 造纸造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四大发明之一。
在汉代时期,我国已经制造出了使用麻或桑皮纤维为原料的纸张。
到了唐代时期,我国的纸张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欧洲人直到1300年代才掌握了纸张制造技术,并把其带往欧洲。
总之,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且逐渐积累,是世界上最为优良的科学文化之一,中国古代人们亲历亲为的付出,深刻地影响并延续到了现代社会。
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其历史文化悠久,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成果,其科技成就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深深影响着世界各地,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否认的一部分。
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当时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而“大禹治水”和“史记·神农本草经”等古籍记载着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技术的繁荣。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许多农具,如犁、耙、锄、镰等,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科学家和工匠广泛研究了人体结构、医药、冶金、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并作出了许多重大发明和创新。
例如,著名的数学家秦九韶创立了数学“九章算术”理论,并编写了与之相关的习题集。
同时,锻造业和陶瓷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时期铸造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和陶器。
此时期天文学、测量、仪器制造和修建土木工程等领域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唐代、宋代唐代和宋代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科学家和工匠集中精力于地质、化学、药学、数学、天文学、草药学等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其中,宋朝的景德镇瓷器成为了全球各地素有盛名的工艺品之一。
此外,唐朝时期独具特色的造船技术,如“板凳船”、“大草-小草融炉”等,也极大地促进了军事力量的壮大和海洋贸易的繁荣。
这一时期还发明了如今我们仍在使用的火药、瓷砖和火钟等现代技术。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后一阶段,但也是历史上最具活力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的科学家和工匠在天文学、光学、数学和机械工程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天文领域,朱元璋皇帝成立了江南天文台,开始了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序幕。
其后,明朝在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都建立了瞭望台,收集了大量的天文观测资料。
科学家们筹划了许多数学、几何和力学的实验,并将这些知识融合到日常工作和商业中。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详细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系列著作,共分为多卷。
以下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示例:
卷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1.《中国古代数学史》
2.《中国古代天文学史》
3.《中国古代医学史》
4.《中国古代农学史》
5.《中国古代冶炼工艺史》
卷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
1.《中国近代数学史》
2.《中国近代物理学史》
3.《中国近代化学史》
4.《中国近代医学史》
5.《中国近代工程技术史》
卷三: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
1.《中国现代数学史》
2.《中国现代物理学史》
3.《中国现代化学史》
4.《中国现代生物学史》
5.《中国现代信息技术史》
卷四: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
1.《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古代)》
2.《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近代)》
3.《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现代)》
卷五: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
1.《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古代)》
2.《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近代)》
3.《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现代)》
以上仅为示例,实际《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各卷书目可能因版本和作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概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其创新和发展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在这个追求科学和技术成果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和机构,带领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向了辉煌的时期。
下面将从发明和发现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数学科学中国古代的数学学科是世界数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早在商代至周代时期,基础算学即已经开始萌芽。
汉代的班昭《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算学著作,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算学的代表性作品。
乘法、算数等开创性成果在这个时期都相继出现。
中国古代算学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大量数学家如李冶、张世华和刘徽都在这个时期兴起。
他们重视纪律和题目,通过图像和导引材料,对数学理论和证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医药科学在医药学科领域,中医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
中医学是利用自然界和人体之间的关系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完整的系统。
中医学的理论发展始于汉代,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
唐人孙思邈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著作《千金方》中记录并整理了古代医药的知识和技术。
在中医康复中,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技术大行其道,对于许多人类疾病的治愈做出了卓越贡献。
天文学与科学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内容为预测天象和制定行事历。
来自商周时期的玉版和甲骨文记录关于天文预测的学科。
汉代末期刘安的《淮南子》中详细阐述了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和学科世界观。
唐代的贾思勰则提供了古代制作沙漏和水钟的详细制作方法,这也是古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农业科学农业学科是中国古代在文化领域内所进行的主要创新之一。
汉代、唐代以及宋朝时期都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农学科学家们借鉴自然界的知识和农业技术来改进农业生产。
唐代的魏征是一位重要的农学家,他发明了灌溉技术,通过水利工程来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此外,还有修改和升级农业传统技术的成果,如增加桥梁的宽度、修建更大的窖、使用新的农具等。
总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这些成果和发明在现代科技领域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论文
天文学发展与成就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
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1简介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尧帝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发展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天象观察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
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
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
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天文仪器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
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
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2成就
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
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
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
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3方法
观察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
一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是历法的基础。
我国古代历法特别重视冬至这个节气,准确测定连续两次冬至的时刻,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
历法
根据观测结果,我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
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来说,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现代发展
包括天文学在内的现代自然科学的极大发展,最早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
文艺复兴时期大致从14世纪到16世纪,大体相当于我国明初到万历年间。
我国天文史学家认为,这200年间,我国天文学的主要进展至少可以列举以下几项:翻译阿拉伯和欧洲的天文学事记;从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间,郑和率领舰队几次出国,船只在远洋航行
中利用“牵星术”定向定位,为发展航海天文学做出了贡献;对一些特殊天象做了比较仔细的观察,譬如,1572年的“阁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这是两颗难得的超新星。
时间概念
我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
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
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
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4台址名称
我国古代观测天象的台址名称很多,如灵台、瞻星台、司天台、观星台和观象台等。
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古观象台。
5哈雷彗星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史籍和地方志中都有记录。
实际上,我国还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我国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在晚年考证了《淮南子·兵略训》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这段文字,认为当时出现的这颗彗星也是哈雷彗星。
他计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轨道,并从其他相互印证的史料中肯定了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应为公元前1056年,这样又把我国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6太阳黑子
我国还有不少太阳黑子记录,比如公元前约140年成书的《淮南子》中说:“日中有踆乌。
”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记载中说:“日中有王字。
”战国时期的也有一次记录描述为“日中有立人之像”。
更早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关太阳黑子的记载,已有3000多年。
从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当中,我国共有100多次翔实可靠的太阳黑子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有确切日期,而且对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乃至分裂、变化等,也
都有很详细和认真的描述。
这是我国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对研究太阳物理和太阳的活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变迁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7流星雨
我国古代对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仙座、狮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记录,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
狮子座流星雨由于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别出名。
从公元902~1833年,我国以及欧洲和阿拉伯等国家,总共记录了13次狮子座流星雨的出现,其中我国占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纪事。
从公元前7世纪算起,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这类流星雨纪事。
8总结
古人的智慧给了我们无限的启示,为当代天文学打下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首先,中国古代天文告诉了我们现代人古代人民的智慧。
其次,其中的重要材料对考古也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再次,如今的很多天文历法都是从以前的演变而来的。
最为重要的是,它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天文学研究有着巨大贡献,不仅为现代天文气象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和一定的思路,而且也代表着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9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天文学史陈遵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徐振韬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