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图像中的对流云识别算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84.98 KB
- 文档页数:4
卫星数据图像的云检测技术与算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数据图像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
例如在气象、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卫星数据图像可以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
然而,因为云层的存在,卫星数据图像的质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云层可能会导致数据图像不准确、难以解释或者无法使用。
因此,卫星数据图像的云检测技术与算法也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一、卫星数据图像云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目前,卫星数据图像云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卫星观测器测量云的物理属性(如云高、云顶温度、云底温度、云顶高度、云底高度等),然后根据这些属性来判断图像中是否存在云层。
另一种是直接针对卫星数据图像进行分析,通过专门的算法来检测云层。
早期的卫星云检测技术主要采用了第一种方式:使用遥感卫星观测器所获取的数据来判断图像中是否存在云层。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获得云的详细物理属性,如云高、云顶温度、云底温度、云顶高度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云检测的准确性。
但是,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说,有些云层可能是通过卫星不能监测的形成过程而成的,对于这种云层,就很难准确地进行检测。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以及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不断进步,卫星数据图像云检测技术也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二种方法便逐渐成为了卫星云检测技术的主流。
这种方法按照不同的算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像元法:像元法通过分析每个像元的亮度值和颜色信息来判断其是否属于云层。
但是像元法的准确性较差,因为在图像中,云的颜色和亮度往往与周围环境完全相同。
2、阈值法:按照一个固定的阈值来判断像素点属于云层或非云层。
这种方法具有计算简单、易于实施等优点,但是对光照、云层厚度、地面反射等因素非常敏感,容易产生误报和漏报。
3、形态学算法:形态学算法主要是利用数学形态学中的知识对图像进行处理。
这种算法的优点是能够抗噪声和变形,但是缺点是计算复杂度较高,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
4、神经网络算法:神经网络算法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其优点是能够利用神经网络的强大处理能力和预判能力对数据进行高效处理。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识别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气象观测数据,例如雷达回波数据、卫星云图数据、气象站观测数据等。
2. 特征提取: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以获取有助于强对流天气识别的关键信息。
可以提取雷达回波的反射率、雷暴云的亮温、风速等特征。
3. 数据预处理:对特征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归一化、去噪、平滑等操作,以提高算法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4. 模型选择:选择适合该任务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
这些模型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方面有很好的性能。
5. 模型训练:使用标注好的样本数据对选择的模型进行训练。
训练样本应该包含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情况,例如雷暴雨、龙卷风等。
6. 模型验证:将验证数据集输入已训练好的模型,评估模型的性能指标,例如准确率、召回率、精确度等,以确保模型能够准确地识别强对流天气。
7. 实时识别:将实时采集的气象数据输入到训练好的模型中,进行实时的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识别。
模型能够实时判断当前天气是否存在强对流天气,并给出预测结果。
8. 策略制定:基于强对流天气的识别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比如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紧急通知等。
9. 模型优化:根据实际应用中的反馈信息,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其性能和鲁棒性。
10. 建立实时预警系统:将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识别方法与实时气象观测数据相结合,建立一个实时的强对流天气预警系统。
该系统能够在天气突变前及时发出预警,提高对强对流天气的应对能力。
11. 存储和分析:对实时预警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天气趋势分析。
12. 可视化展示:将预警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方便用户了解当前的强对流天气情况和预警信息。
13. 自动化决策支持:预警系统还可以与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进行联动,提供决策支持和智能化的调度方案。
14. 人机交互界面:为用户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用户查看和操作预警系统,包括实时数据查询、预警消息订阅、预警解析等功能。
图像处理技术在气象灾害预测中的实际探索在气象灾害预测和防范中,准确的气象数据和预测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传统的气象观测手段往往受限于设备的精确性和人力成本的限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来改善气象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图像处理技术在气象灾害预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实际探索的成果和潜力。
一、图像处理技术在气象灾害预测中的应用1. 雷达图像分析雷达图像是气象预测中常用的观测数据之一,通过对雷达图像的分析可以监测到降水情况、云团运动趋势等信息。
图像处理技术可以用来提取和识别雷达图像中的特征,如云簇、降雨强度等,从而帮助预测雷暴、龙卷风等气象灾害的发生概率和范围。
此外,通过将雷达图像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制定更加准确的预测模型。
2. 智能监测系统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建立智能监测系统来监测和识别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
通过安装摄像头和高分辨率图像处理算法,可以实时识别出雷暴云、飓风云团等灾害性气象云团,并发送预警信息。
这种智能监测系统可以降低预警时间,提高预警准确率,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3. 卫星遥感图像分析卫星遥感图像是另一种常用的气象观测数据,通过对卫星遥感图像的分析,可以获取大范围气象信息,如云状况、海洋温度等。
图像处理技术可以用来提取和分析卫星遥感图像中的特征,如云簇的形态、海洋温度的变化等,从而预测台风、海啸等灾害的发生概率和路径。
此外,通过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可以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精度。
二、图像处理技术在气象灾害预测中的实际探索成果1. 基于机器学习的气象灾害预测模型图像处理技术与机器学习相结合,可以建立更加准确的气象灾害预测模型。
通过对大量历史气象数据和雷达图像进行训练,可以提取出与气象灾害相关的特征,并建立预测模型。
研究者们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算法对雷达图像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基于图像识别的雷达图像仿真方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雷达技术逐渐成为军事、航空航天、无人驾驶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仿真技术作为雷达系统设计与仿真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基于图像识别的雷达图像仿真方法,探讨其原理、应用和发展前景。
一、引言雷达图像仿真是指通过计算机模型和算法,模拟真实雷达目标在雷达系统中的响应,生成与实际雷达图像相似的仿真结果。
图像识别作为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可以通过分析目标的外观和特征,实现对雷达目标的识别与分类,为雷达图像仿真提供数据支持。
二、基于图像识别的雷达图像仿真方法1. 目标特征提取为实现雷达图像的仿真,首先需要对雷达目标的图像特征进行提取。
传统的雷达目标特征主要包括幅度、散射截面、功率等。
而基于图像识别的雷达图像仿真方法则着重于目标的形状、颜色、纹理等视觉特征的提取,通过对目标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获得目标特征的数值化表达形式。
2. 基于机器学习的目标分类基于图像识别的雷达图像仿真方法可以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实现目标的分类和识别。
通过构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支持向量机(SVM)等,提取目标图像的特征并建立分类模型。
基于这些模型,可以进行目标的自动分类,大大提高了雷达图像仿真的准确性和效率。
3. 雷达系统仿真通过基于图像识别的雷达图像仿真方法,可以实现对真实场景雷达系统的模拟。
仿真过程包括场景生成、目标生成、信号处理和图像生成等步骤。
首先,根据实际场景构建物体几何模型,并生成雷达目标的位置、速度、方位等参数。
然后,根据目标特征和雷达系统参数模拟散射信号的回波,并通过信号处理算法生成仿真雷达图像。
三、应用与展望基于图像识别的雷达图像仿真方法在军事训练、系统设计和性能评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军事训练中,仿真结果可以为士兵提供实战体验,提高训练效果。
在雷达系统设计中,仿真可以提前评估性能指标,优化系统参数。
第14卷 第1期2024年1月农 业 灾 害 研 究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Vol. 14 No. 1 Jan. 2024现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识别方法浅析刘婉清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气象局,内蒙古乌海 016000摘 要:通过比较分析中尺度对流系统中的雷达资料和卫星资料,对国内外现有的MCS研究方法进行阐述,得出结论:从资料完整性、目标云团的尺度覆盖、资料的获取方法、软件识别手段等来看,基于卫星资料的识别MCS相较传统的雷达资料具有分析更为准确、便捷和高效的特点,值得推广。
关键词:MCS;雷达;静止卫星;强对流;自动追踪;红外云图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1–0133-03中尺度对流系统,简称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是造成暴雨、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重要系统。
近年来,自然灾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天气现象是引发自然灾害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由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的暴雨灾害是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尤其我国是一个深受强对流影响的国家,研究强对流的识别方法显得尤为重要[1-4]。
从中尺度天气的角度来看,MCS的尺度范围相对较大,且空间变化较广,形态较为复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利用常规的气象观测手段很难有效监测和追踪到,因此近几十年来,气象学家通常使用较大范围的卫星或雷达组网数据进行MCS的监测、识别、追踪和预报。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展了大量的雷暴项目,分析了MCS类型典型雷达回波,20世纪60年代至今,卫星资料分析时代开启[5]。
MCS最初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MCS相应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描述,这属于一种经验性的表述方法,相较其他研究方法而言,操作相对简单,缺乏对MCS的识别、分类、比较、追踪等处理手段,研究机制相对落后。
目前,国内对MC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是数值模式对MCS的形成和维持;二是国内MCS普查工作[6]。
天气雷达图像中对流云区识别算法闫军;何小海;王海梅;吴学宏【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年(卷),期】2009(029)012【摘要】对流云和层状云是形成暴雨的重要因素,准确地识别两者,对降水精度估测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提出了一种小波分析区域识别算法(WLS).该算法借鉴了小波分析的突变点检测原理,对天气雷达原始反射率数据和顶高数据进行小波变换,进而对检测出的模极大值点进行奇异性分析,滤除噪声点的干扰,最后用数学形态学方法检测边缘并填充对流云区域.实验中对采自呼和浩特雷达站的真实数据进行了算法识别分析,WLS方法较准确地识别出特征云体的相应区域,并将实验结果与采用BL和SHY95方法的识别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WLS方法不仅对特征云体进行较好的识别,同时还有效地处理了杂波和边缘问题.【总页数】3页(P3366-3368)【作者】闫军;何小海;王海梅;吴学宏【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成都,610041;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呼和浩特,010051;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成都,610041;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呼和浩特,0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41【相关文献】1.PIMSM组播方式在天气雷达图像实时显示中的应用 [J], 李莉;袁超;董明;2.雷达图像中的对流云识别算法研究 [J], 李晶晶;韩雷3.小波变换在天气雷达图像压缩中的应用 [J], 李玮;周红红;原湘华4.黄淮西部地貌过渡区深对流云的时空特征及其天气意义 [J], 苏爱芳;银燕;吕晓娜;郑永光5.PIM SM组播方式在天气雷达图像实时显示中的应用 [J], 李莉;袁超;董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象雷达数据处理方法和算法研究气象雷达是一种重要的天气探测工具,在气象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它可以测量空气中降水、风速、风向以及潜在的风暴活动等信息。
然而,气象雷达的原始数据往往非常复杂,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算法,才能得到有用的气象信息。
本篇文章将介绍气象雷达数据处理方法和算法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一. 气象雷达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气象雷达原始数据通常包含雷达反射率、多普勒速度和谱宽等信息。
这些信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方法才能转化为可用的气象信息。
当前,气象雷达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气象雷达数据处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通过数据修复、去噪、涂抹和校正等方法,提高原始数据的质量。
数据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 数据修复方法:用于修复雷达数据的缺失或错误。
最常用的数据修复方法是插值法,通过邻近的数据点估计缺失的数据值。
- 去噪方法:用于消除雷达数据中的随机噪声。
去噪方法主要包括滤波法和小窗口平滑法。
- 涂抹方法:用于消除恶劣天气条件下的人工干扰。
涂抹方法主要包括多普勒速度不连续涂抹法和S波段涂抹法。
- 校正方法:用于消除雷达数据的偏差。
校正方法主要包括位置校正和增益校正。
2. 信号处理信号处理是将雷达反射率转换为近地面降水率的重要步骤。
信号处理方法主要包括:- 立体扫描方法:用于将三维雷达数据转换为二维图像。
立体扫描方法主要有垂直扫描和水平扫描两种。
- 反演降水率方法:用于将雷达反射率转换为近地面降水率。
反演降水率方法主要包括Z-R关系反演法和Z-Zdr关系反演法。
3. 产品生成产品生成是将原始雷达数据处理成可视化的天气产品的过程。
产品生成方法主要包括:- 降水强度分布图- 风暴跟踪分析- 闪电监测分析- 雷达回波精细分析等二. 气象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气象雷达数据处理算法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目前,气象雷达数据处理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机器学习算法机器学习算法是一种通过模型训练、数据自适应和参数优化等方法,实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雷达与光学图像融合技术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雷达与光学图像融合技术是一种将雷达数据与光学图像相结合的方法,用于实现更准确、更全面的目标识别和追踪。
本文将探讨雷达与光学图像融合技术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研究,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引言:目标识别是军事、安防、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提高目标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研究人员开始将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取更全面、更真实的目标信息。
雷达和光学图像是两种常见的传感器,它们在目标探测和识别方面具有互补的优势。
因此,雷达与光学图像融合技术在目标识别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雷达与光学图像融合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1 雷达技术的原理和特点雷达(Radar)是利用电磁波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的技术。
它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对目标的探测不受天气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特点,适用于长距离、远程目标的探测。
1.2 光学图像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光学图像是一种利用光传感器捕捉和记录图像的技术。
它可以提供目标的形状、纹理、颜色等信息,对于目标的细节和特征有更好的分辨能力。
但是,在恶劣天气或夜间环境下,光学图像的效果可能受到限制。
1.3 雷达与光学图像融合技术的方法雷达与光学图像融合技术主要包括数据融合和算法融合两种方法。
数据融合是将雷达数据和光学图像数据进行融合,生成新的数据集进行目标识别。
算法融合是将雷达算法和光学图像算法进行融合,实现更准确的目标识别和追踪。
二、雷达与光学图像融合技术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研究2.1 目标探测和识别雷达的高时空分辨率能够提供目标的位置信息,光学图像的信息能够提供目标的形状和纹理信息。
融合雷达和光学图像数据可以实现更准确、全面的目标探测和识别。
2.2 目标追踪和定位雷达具有高精度的跟踪能力,光学图像能够提供目标的详细特征信息。
融合雷达与光学图像数据可以实现对目标的连续跟踪和定位,提高目标追踪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2.3 目标分类和识别融合雷达与光学图像的数据可以提供丰富的目标特征信息,通过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算法进行目标分类和识别。
基于图像处理的雷达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研究概述:基于图像处理的雷达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是一项前沿的研究领域,其目标是实现对雷达图像中的目标进行自动、精确的识别与跟踪。
本文将从问题背景、技术原理、相关方法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1. 问题背景雷达技术在军事、航空、航天、遥感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然而,传统的雷达技术存在一些限制,比如难以对目标实现高精度的识别与跟踪。
因此,基于图像处理的雷达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2. 技术原理基于图像处理的雷达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2.1 图像预处理:对雷达图像进行噪声去除、图像增强等预处理,提高目标的可见性。
2.2 特征提取:利用图像处理算法提取目标的特征,比如颜色、纹理、形状等。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边缘检测、纹理特征提取、形状描述等。
2.3 目标识别:利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方法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实现对不同目标的自动识别。
2.4 目标跟踪:根据目标识别的结果,使用跟踪算法对目标进行连续跟踪,实时更新目标的位置、速度、运动轨迹等信息。
3. 相关方法3.1 传统方法传统的基于图像处理的雷达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主要使用人工设计的特征和分类器进行目标识别与跟踪。
这种方法需要依赖领域专家对特征进行设计,且对于复杂场景的目标识别与跟踪效果较差。
3.2 深度学习方法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雷达目标识别与跟踪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深度学习可以从数据中学习到更高级别的特征表示,相比传统方法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和适应性。
4. 应用前景基于图像处理的雷达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在军事、安防、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提高目标识别与跟踪的精度和实时性,可以提升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干预,增加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 结语基于图像处理的雷达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研究领域。
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地物识别方法李丰;刘黎平;王红艳;杨川【摘要】地物回波对雷达数据应用会造成负面影响,是影响定量降水估测等产品精度的重要因素,识别并剔除地物回波是雷达基数据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文在现有S波段雷达地物识别方法的基础上,使用长治、哈尔滨两部CINRAD/CC雷达2011年观测数据,对C波段雷达地物回波特征进行分析,改进识别参量的隶属函数,建立适合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地物识别方法(MCC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S波段及C波段雷达地物回波与回波强度有关的参量分布较为相近,与降水回波的参量分布有明显区别;S波段雷达地物识别方法中与回波强度有关的参量可用于C波段雷达地物的识别,与速度有关的参量中仅中值速度可用于C波段雷达.通过统计分析与个例分析,相对于现有S波段雷达识别方法,MCC方法可显著提高C波段雷达地物回波的识别正确率,并可减少层状云降水回波的误判.【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年(卷),期】2014(025)002【总页数】10页(P158-167)【关键词】地物回波;模糊逻辑;质量控制【作者】李丰;刘黎平;王红艳;杨川【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十三研究所,北京100854【正文语种】中文地物回波对雷达数据应用会造成负面影响,是影响定量降水估测等产品精度的重要因素,识别并剔除地物回波是雷达基数据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该文在现有S 波段雷达地物识别方法的基础上,使用长治、哈尔滨两部CINRAD/CC雷达2011年观测数据,对C波段雷达地物回波特征进行分析,改进识别参量的隶属函数,建立适合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地物识别方法(MCC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效果检验。
结果表明:S波段及C波段雷达地物回波与回波强度有关的参量分布较为相近,与降水回波的参量分布有明显区别;S波段雷达地物识别方法中与回波强度有关的参量可用于C波段雷达地物的识别,与速度有关的参量中仅中值速度可用于C波段雷达。
基于卫星云图的强对流云团监测及预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强对流天气是一类非常危险的气象天气系统,其带来的风暴、暴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基于卫星云图的强对流云团监测及预警是一种常用的强对流天气监测方法,它可以通过卫星图像的观测和分析,快速准确地识别出强对流云团,对可能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进行预警,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基于卫星云图的强对流云团监测方法,结合气象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强对流天气进行监测和预警。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卫星云图的获取和预处理:利用卫星云图获取和处理技术,获取并处理出针对强对流云团的云图数据。
2.强对流云团特征分析:针对强对流云团的形态结构、云顶温度、降水强度、持续时间等特征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强对流天气发生的规律。
3.强对流天气预警模型建立:基于卫星云图的强对流云团特征分析结果,建立强对流天气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进行预警。
4.实际应用与效果验证:对建立的强对流天气预警模型进行实际的应用和效果验证,对预测准确度等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
三、研究意义及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提高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减少强对流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预期成果包括:1.完成基于卫星云图的强对流云团监测及预警的理论研究,为强对流天气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2.建立强对流天气预警模型,能够提高强对流天气预测准确率和及时性。
3.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为政府、公众和相关行业提供有效的气象预警信息,提高社会气象服务水平。
四、研究进度安排1.前期准备和调研:2021年9月-2021年10月2.卫星云图的获取和预处理:2021年11月-2021年12月3.强对流云团特征分析:2022年1月-2022年2月4.强对流天气预警模型建立:2022年3月-2022年4月5.实际应用与效果验证:2022年5月-2022年6月6.论文撰写和答辩准备:2022年7月-2022年8月五、参考文献1.杨成,庄宏生,张健恒,等. 基于卫星云图的强对流天气监测研究[J]. 大气科学学报, 2016, 39(1):102-112.2.杨明,周朝义,陈鑫,等. 基于卫星云图的雷暴云团识别算法研究及其应用[J]. 气象学报, 2018,76(5):933-944.3.吴磊,蒋羽杨,王兆锋,等. 基于卫星云图的暴雨识别与预警模型研究[J]. 气象学报, 2020,78(6):1047-1061.。
强对流天气下对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和预警的研究强对流天气下对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和预警的研究引言:强对流天气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具有剧烈的降雨、风暴、冰雹等特征。
这些天气现象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还对农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对强对流天气进行及时准确的探测和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普勒天气雷达作为一种高效的探测工具,在强对流天气监测和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强对流天气探测和预警中的研究进行详细介绍。
一、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原理多普勒天气雷达是一种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的探测仪器。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物体相对探测器静止或以一定速度运动时,会引起探测器接收到的物体反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
多普勒天气雷达通过接收天空中的微波信号,并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大气中雨滴或冰晶的速度,并进而推算出对流云中水滴或冰晶的运动状态。
多普勒雷达能够提供目标的速度、位移和方向信息,这对于对强对流天气的探测和预警非常重要。
二、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探测和预警方法1. 多普勒雷达的强回波探测强对流天气的主要表现是强降水和强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解析多普勒雷达接收到的回波信号,找到其中的强回波区域,进一步预测和预警强降水带来的洪水或水灾。
通过多普勒雷达扫描回波,我们可以确定降雨带的位置、范围和强度,从而及时发布相应的预警信息,引导人们做好防范措施。
2. 雷暴风暴识别与跟踪雷暴风暴是强对流天气的典型表现之一。
多普勒雷达可以测量风暴区域中风和颗粒物的速度和方向,通过计算这些数据可以识别并跟踪风暴的动态发展过程,确定其移动路径和速度,为预测和预警雷暴风暴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3. 雹暴监测与预警冰雹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天气现象,可以对农作物和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害。
多普勒雷达可以识别冰雹云的运动特征,通过分析冰雹云内部冰雹粒子的反射和多普勒频移数据,可以预测冰雹的大小、数量和降雹区域,及时发布冰雹预警,提醒人们做好防雹措施。
三、多普勒天气雷达预警系统的建设多普勒雷达与其他气象观测设备相结合,构成完整的强对流天气监测和预警系统。
第41卷第3期2021年6月气象科学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sVol.41,No.3Jun.,2021纪丞,曾燕,邱新法,等.基于FY-4A的一种自适应阈值对流云提取算法.气象科学,2021,41(3):398-403.JI Cheng,ZENG Yan,QIL Xinfa,et al.An adaptive thresholding algorithm for convective cloud recognition based on FY-4A satellite.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s,2021,41(3):398-403.基于FY-4A的一种自适应阈值对流云提取算法纪丞⑺,3曾燕4邱新法1黄勇2,3(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2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合肥230031;3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安徽寿县220026;4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9)摘要以台风“利奇马”带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例,利用FY-4A气象卫星先进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的水汽与红外窗区通道亮温数据,对照全国气象雷达组合反射率拼图数据中反射率因子大于35dBZ的对流云区域,设计了一种自适应阈值对流云提取算法。
结果表明:(1)FY-4A气象卫星使用水汽一红外窗区亮温差法提取对流云,其最佳阈值为-2K,使用该阈值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卷云噪声干扰,同时可最大化提取对流云的准确率与识别率。
(2)该算法通过控制水汽一红外窗 区亮温差大于-2K区域所占云团面积比使其大于80%提取较为完整的对流云,且可进一步过滤卷云等噪声。
自适应阈值对流云提取算法原理清晰,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可为强对流天气的短临预报等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对流云;FY-4A卫星;自适应阈值;亮温差分类号:P49doi:10.12306/2020jms.0024文献标识码:AAn adaptive thresholding algorithm for convective cloudrecognition based on FY-4A satelliteJI Cheng1,2,3ZENG Yan4QIU Xinfa1HUANG Yong2,3(1Aan/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Aan/ing210044,China;2Anhui Institute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Hefei230031,China;3Shouxian Climatology Observatory,Anhui Shouxian220026,China;4Jiangsu Institute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Aan ing210009,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water vapor channel and infrared window channel of FY-4A advanced geosynchronous radiation imager,compared with the convective cloud regions with reflectivity factor greater than35dBZ in the national weather radar combined reflectivity mosaic data,an adaptive thresholding algorithm for convective cloud recognition by taking the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caused by typhoon"Lekima"as an example was designed.Results show that:(1)-2K is the best threshold for convective cloud recognition by using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water vapor and infrared window channel of FY-4A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which can reduce the noise interference of cirrus cloud and maximize the accuracy and recognition rate of convective cloud recognition.(2)The algorithm can extract relatively complete convective clouds by controlling the area ratio of the cloud cluster in the region where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water vapor and infrared window is greater than-2K to make it greater than80%,and can further filter cirrus and other noises.The algorithm has clear principle,simple operation and good expansibility,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hort-term and impending forecast on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Key words convective cloud;FY-4A satellite;adaptive threshold;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fference收稿日期(Received):2020-03-09;修改稿日期(Revised):2020-04-01基金项目: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BRA2014373)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曾燕(ZENG Yan).jlzengyan@3期纪丞,等:基于FY-4A的一种自适应阈值对流云提取算法399引言对流性天气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一方面有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另一方面也易致灾。
卫星云图上自动识别追踪MCS方法段炼;刘帆;吴俊杰【摘要】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常伴有冰雹、雷暴、飑线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不仅对机体结构造成巨大破坏,还对飞行机组及乘客人身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准确有效地识别和追踪MCS所在位置和发展趋势一直以来都是MCS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前人所改进的MCS识别与追踪判定标准,将Matlab图像处理技术运用到MCS的识别追踪中.通过使用Matlab软件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的卫星数据加工处理,并对其特征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实验证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实现MCS自动识别,还可实现多时次MCS连续有效追踪,为危险天气下航路规避、改航路径划设、航线智能选择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用参考标准.【期刊名称】《中国民航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2)002【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MCS;卫星云图;自动识别追踪;TBB;图像处理【作者】段炼;刘帆;吴俊杰【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四川广汉618307;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四川广汉618307;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四川广汉6183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328.3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是一种水平尺度在2~2 500 km并伴有强烈对流运动的天气系统,常伴有冰雹、雷暴、飑线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现象的发生。
误入其中的飞机常会遭受强烈颠簸、积冰、雷击以及恶劣能见度等因素的影响,不仅对机体结构造成巨大的破坏,还对飞行机组、乘客人身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如:1999年6月1日,受强雷暴天气的影响,美利坚航空公司的一架喷气式客机在降落接地后冲出跑道,134位乘客和机组人员险些遇难。
2000年6月22日13时,在武汉市出现的短时强雷暴天气造成武汉航空公司Y7/B3479号飞机坠毁失事,机上4名机组人员和38位旅客全部遇难。
基于“云+端”架构的江西省雷达拼图系统设计袁正国;李显风;邓卫华;胡丽丽;周雪莹【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22(22)18【摘要】及时准确的天气雷达产品对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雷达产品处理效率,基于融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的建设理念,设计与开发了“云+端”技术架构的江西省雷达拼图系统,采用数据源感知、顺序任务、定时任务等多种调度机制,实现了雷达资料的质量控制、网格化处理、数据缓存、组网拼接等实时快速处理。
基于集约化统一监控思想,研发了系统运行的全流程监视与异常告警功能。
依托“天擎”的数据、计算资源,构建了分布式并行的系统运行环境,对江西省及周边省份22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进行组网拼图处理,实时制作江西省逐6 min、0.01°分辨率的单站及区域组网的雷达数据产品。
产品纳入“天擎”统一标准化存储管理,为全省精细化气象业务提供了在线服务支撑。
基于“天擎”统一加工流水线的雷达拼图系统显著提高了数据处理时效,为推进构建“云+端”的新气象业务提供了技术参考。
【总页数】7页(P7773-7779)【作者】袁正国;李显风;邓卫华;胡丽丽;周雪莹【作者单位】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13.2【相关文献】1.基于SWAN雷达拼图产品在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降水识别及效果检验2.基于江西省雷达回波拼图的TREC方法应用及效果检验3.基于云管边端架构的高速AI稽查系统设计与实现4.基于云管边端架构的高速AI稽查系统设计与实现5.基于消息调度的江西省天气雷达拼图技术方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