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理学的观点看_高老头_一书
- 格式:pdf
- 大小:85.93 KB
- 文档页数:3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一、本文概述《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通过分析高老头的父爱表现及其悲剧性结局,揭示金钱对亲情、伦常和人性的冲击,以及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
文章将首先概述《高老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然后深入探讨父爱悲剧的具体表现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以期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在《高老头》中,高老头是一个富有的面条商,他一生痴爱他的两个女儿,为了满足她们的欲望,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然而,他的父爱却最终走向了悲剧,被女儿们遗弃,最终像野狗一样死去。
这种父爱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它反映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亲情的冲击和破坏。
小说中的贵族妇女鲍赛昂夫人也面临着金钱的冲击和挑战。
她表面上保持着高洁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但在感情上却是被动的,被金钱和权力所控制。
她的命运也揭示了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进一步揭示了金钱对人性、伦常和亲情的扭曲和破坏。
通过对这些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本文旨在探讨《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揭示金钱对亲情、伦常和人性的冲击,以及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
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更深刻地认识到金钱对人性和社会的双重影响。
二、《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父爱被描绘为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
高老头,这位有钱的面条商,以他一生的痴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父爱悲剧的典范。
他的两个女儿,从小就在他无尽的溺爱中长大,但他最终却被她们遗弃,孤独地死去,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
高老头的父爱是一种真情,它深沉而热烈,无私而执着。
然而,这种父爱在高老头那里却走向了极端,变得偏执而扭曲。
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倾注在女儿们身上,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她们的欲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生命。
《高老头》笔记及心得优秀范例《高老头》笔记及心得优秀范例1《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的基本主题在此得到体现,其艺术风格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创造的“人物再现法”—让一个人物不仅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而且在以后的作品中连续不断地出现,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阶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人间喜剧》的有机部分。
在此,一些主要人物如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伏特冷纷纷登场亮相,《人间喜剧》拉开了序幕。
主人公高利奥老头出身微寒,年轻时以贩卖挂面为业,后来当上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而发了大财。
他疼爱他的两个女儿,让她们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最后以价值巨万的赔嫁把她们嫁给了贵族子弟,使面粉商的女儿成了伯爵夫人;然而两个女儿挥金如土,象吸血鬼似地榨取父亲的钱财,当老人一贫如洗时,再也不许父亲登门,使之穷困地死在一间破烂的小阁楼上,女儿们连葬礼都不参加。
通过高老头的悲剧,作者批判了建筑在金钱基础上的“父爱”和“亲情”,对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给予了有力的抨击。
《高老头》还成功地塑造了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和没落贵夫人鲍赛昂的形象。
前者原为一个外省贵族青年,想来巴黎进大学重振家业,但目睹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灯红酒绿,他往上爬的欲望倍增,他在鲍赛昂子爵夫人和逃犯伏特冷的唆使下,日益丧失正直的良心,开始为金钱而出卖正直,特别见证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对待父亲象榨干的柠檬一般以后,更坚定了向资产阶级的道路走去的决心。
《高老头》中主要描写了他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过程,在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更一发不可收拾,靠出卖道德和良心竟当上了副国务秘书和贵族院议员,而一切的取得都依赖于极端利己主义原则。
鲍赛昂子爵夫人是巴尔扎克为贵族阶级唱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她出身名门贵族,是巴黎社交界的皇后,只因缺乏金钱而被情人抛弃,被迫退出巴黎上流社会,高贵的门第再也敌不过金钱的势力,她在后来的小说中因为同样的原因又一次被金钱出卖。
《高老头》读后感收获与体会(精选5篇)《高老头》读后感收获与体会(精选篇2)《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在这里,金钱至上和唯利是图的道德准则早就腐蚀了人们不安的灵魂,蒙蔽了人们良知的双眼。
父亲在教育女儿的时候只是教育其不断地向上流社会爬,却忘了告诉她们如何成长为完整的人;本是纯洁的青年大学生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欲望慢慢膨胀,最终成为腐蚀其灵魂中最致命的伤;在这样的社会中,爱情也成为了金钱的牺牲品,西班牙侯爵的离开,便是很好的印证;法律的不完备给像伏脱冷这样的潜逃犯提供了法律空子,搞得社会上人心惶惶。
动荡的社会以及浮躁的心态,给了19世纪的法国一记狠狠的耳光。
巴尔扎克曾说“拿破仑用剑没有办到的,我要用笔来完成。
”正是基于对社会的细致观察,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才会更加深刻。
《高老头》读后感收获与体会(精选篇3)物欲横流的社会必然滋生出浮躁的心态,在浮躁的心态支配下,人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想挤进上流社会,孰不知在这浮躁的追逐中,人们失去的将会更多。
例如《高老头》中的高里奥为帮女儿向上流社会爬,却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亲情”这两个字眼本是人间最温暖的字眼,可在高老头的家里,我竟然看不到一丝温暖的曙光。
相反,亲情反而成为了高老头最痛的一块伤疤。
当一个女儿不像一个女儿的时候,当一个父亲也不像一个父亲的时候,父女之情在污浊的社会中便会感到更加苍白无力。
古往今来无数游子都在旅途中吟唱出“家是游子最温暖的港湾”,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在外面撞得多么伤痕累累,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归宿。
可我们从《高老头》中看到,家是高老头可望而不可即的温暖,而父亲也成为了两个女儿搜刮的工具。
或许等到有一天,当我们在外面渐渐体会到人情的冷暖、生活的艰辛时,才会真切地体会到家才是我们心灵最温暖的港湾,才会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高老头》读后感收获与体会(精选篇4)《高老头》这部世界名著是出自于法国19世纪大作家巴尔扎克之笔。
从美德伦理学视角解读《高老头》
许幸璇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16
【摘要】本文依据美德伦理学的视角解读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并从“伦理混乱”和“人是否幸福”两条主线出发,论证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中“人的异化”的背后,反映的是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于“嗜金钱如命”的社会价值观的批判。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许幸璇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中外美德伦理学对比视角下职校美德建设的启示
2.环境美德伦理学视角下《瓦尔登湖》天人观解读
3.环境美德伦理学视角下《瓦尔登湖》解读
4.论当代美德伦理学对孔子伦理学的两种解读
5.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高老头》读后感范例读完《高老头》,不禁让人感叹当时巴黎上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淡漠的关系。
父母儿女间的亲情,本是世界上最纯洁美好的感情。
然而在那个时代,连亲情都被金钱所玷污,实在是一种悲哀。
《高老头》这本书是巴尔扎克对拜金主义最深刻的描述及抨击,亦为《人间喜剧》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十九世纪初的巴黎为背景,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小说主人公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对女儿的任何要求都一一满足。
他给了两个女儿每人八十万做嫁妆,让她们嫁入豪门。
然而他还是被女儿赶出了家门,最终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
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无情地批判了那个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社会。
金钱和物欲膨胀带来的人性异化和种种社会问题,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体现。
高老头最初在两个女儿家受到尊重,“我受到好款待:好爸爸,上这儿来;好爸爸,往那儿去。
她们家永远有我的一份刀叉。
我同她们的丈夫一块儿吃饭,他们对我很恭敬。
”为什么?“因为我生意的底细,我一句没提。
一个给了女儿八十万的人是应该奉承的。
”高老头自己这样说到。
不久两个女儿便嫌这样的父亲有损她们的面子,狠心将父亲赶出了家门。
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是一种溺爱,是一种病态的爱。
他为女儿可以付出一切。
他无比珍惜妻子的遗物,然而却因女儿需要用钱而不得不变卖掉;他花掉身上的最后一点钱,只为女儿能有一件漂亮的礼服去参加舞会;他为了女儿的体面不再做生意,但得知女儿缺钱时又想着重操旧业,甚至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命”、“杀人放火”。
而两个女儿对父亲的爱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他有钱时她们假装爱他,偶尔还会去看他,说一些甜言蜜语哄他开心。
但在外面她们不愿承认自己有一个丢脸的父亲,一个做父亲的竟要偷偷地去看女儿!她们去看父亲,同他说话也全都是为了钱。
2006年第3期语文学刊做了最好的表达:“两位陛下从小就在一起受教育;他们彼此间的感情本来非常深切,无怪现在这么要好。自从他们长大之后,地位和政治上的必要使他们不能再在一起,但是他们仍旧交换着礼物、书信和友谊的使节,代替着当面的晤对。虽然隔离,却似乎朝夕共处;远隔重洋,却似乎携手相亲;一在天南,一在地北,却似乎可以互相拥抱。”[4]稍后里昂提斯也提到,他和波力克希尼斯的友谊在互相爱上了各自的女人后便有所松懈,但是却进一步将两人友谊的长久和牢固亲口表述了一遍。然而这友谊毕竟只是童年时代天真无邪的产物,正如波力克希尼斯自己所说:“我们就像是在阳光中欢跃的一对孪生的羔羊,彼此交换着咩咩的叫唤。我们各以一片天真相待,不懂得作恶事,也不曾梦想到世间会有恶人。要是我们继续过那种生活,要是我们脆弱的心灵从不曾被激烈的情欲所激动,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向上天说,人类所继承下来的罪恶,我们是无分的”。[5]这里纯洁的“羔羊”的形象和“以天真相待”的关系,清楚地表明他们之间的友谊尚未经世面,还没有经受人生种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因而是不成熟的,也是不稳固的。这样,用来证明友谊牢固的表白,恰恰把友谊并不扎实的特征暴露在人们的面前;剧中人物对友谊的自信和自满,与随后发生的事情形成强烈反差;如此自信坚不可摧的友谊竟然挡不住突如其变的嫉妒之心的打击。与老一代相比,他们的后代要比他们成熟多了,弗罗里泽和潘狄塔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是这出戏的精彩描写之处,而且弗罗里泽对潘狄塔的爱情表白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尽管两人如此相爱,还是遭到了来自弗罗里泽的父亲的反对和干涉。为什么明智的波力克希尼斯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他这样做是不是特讲究门当户对呢?读者都知道潘狄塔是国王的女儿,按理说,他们两个是很相配的,其实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引导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说明只有经过挫折磨炼,事物才会变得完善和成熟起来。波力克希尼斯的粗暴的干涉并没有使弗罗里泽放弃对潘狄塔的爱情,相反,而是更促进了两人在一起的决心,同时也使两人的爱情由天真走向成熟。这对恋人在挫折面前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同里昂提斯和波力克希尼斯当友谊出现波折时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照。前者的真诚爱情使他们具有了勇气和决心,从而得以战胜一时的挫折,使爱情得到升华,而后者一方的猜忌和嫉妒,另一方的消极逃避,使两人之间童年就建立起来的友谊几乎彻底破裂,以悲剧结束。这样的反差,莎士比亚向我们传达出的正是人性的发展完善是要有个过程的,它需要历练和勇气及决心,只有经过风雨才能见彩虹。最后剧中安排了夫妻、父女、朋友的相见,彼此一笑泯恩仇,所有的这一切都化干戈为玉帛,剧情以完满结局。但是这完满的获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六年了,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物事人非,时间将人的性格磨平了,将人的心态调正了。但是对读者来说,大家会问为了得到这个圆满的结局这个过程也太漫长了。其实不然,莎士比亚在经历了早期喜剧的乐观向上,再到中期悲剧的悲观失望,直到他的晚年传奇剧时期的宁静和谐及宽恕,莎士比亚是在用一生的探索来融入剧中人十几年、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作者和剧中人相互映射,使剧本增添了一种经验纬度上的厚度和深度,从而也使人坚信要达到精神上的完满和人性的完善必须经过磨难,只有经过了挫折磨炼,人才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1]Knight,Wilson.TheCrownofLife[M].NewYork:Methuen,
1982,12.[2]Shakespeare,William.TheWinter'sTale[M].NewYork:Methuen,1984[3]Tillyard,EMW.Shakespeare'sLastPlays[M].NewJersery:Huamanities,1983,41.[4][5]《莎士比亚全集》(4),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吴兴华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04、107.
从伦理学的观点看《高老头》一书○代堂荣(荆州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湖北荆州434002)
【内容提要】本文从伦理学的观点,分析了《高老头》一书所阐述的道德观,即伦理观。
【关键词】伦理学;分析;《高老头》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两千多年前,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人类文化史上发展着。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使用“伦理学”这一名称,但在公元前五世纪至二世纪,就有了“人伦”、“道德”等概念和“伦类以为理”的说法,并先后出现了具104--基础教育版有丰富伦理思想的《伦语》、《墨子》、《孟子》、《荀子》等著作;秦汉之际,形成了“伦理”这一概念,又产生了包含系统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和德育方法的《孝经》、《礼记》等著述。不过由于中国文化发展和科学分类的特点,伦理学的内容长期地同哲学、政治、礼仪和修身教育结合在一起,直到近代才逐渐分化成为独立的学科。在西方,早在荷马时代,人们就开始了道德思考。德谟里特和柏拉图都曾注重对伦理道德的研究。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便在雅典学园讲授一门关于道德品性的学问,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Ethika”即伦理学,来表示这门科学。根据他的讲述整理成书的《尼可马克伦理学》等专著,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一直有着重要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以后,伦理学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欧各国日趋发展起来。伦理学所要研究的现象领域,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通过对道德现象的全面研究,揭示道德现象所表现的社会道德关系的矛盾,从而揭示道德的本质、作用和发展的规律性。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总是人们之间的某种道德关系的表现,是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形成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小说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小说中的每个故事情节,人物的每一段对话,都反映了人的思维活动,都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这些思维活动、社会关系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某种道德现象-即伦理现象。作者写一部小说,其目的总是想反映某一主题,也就是想歌颂什么,批评什么,歌颂的、批评的东西不可能是道德之外的东西,或者是或多或少地与道德有关的事情。同时,作者的写作也是为他所处在的时代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帮助统治阶级宣扬其道德观,起着道德教育的作用。否则,就会被统治阶级规定为禁书,进行扼杀。运用伦理学观点来分析一部小说,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小说里人物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相互之间所形成的道德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作者赞扬的是什么、批评的是什么。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一书。首先,看一看主人公高利尤其人:他是靠做面粉生意,大发国难财起家的,作者写到:“就在不知是真是假的饥荒时代,巴黎粮食贵得惊人的那一时节里,他开始发财”。这揭示了高老头所代表的中小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道德思想。高利尤对两个女儿的娇纵始终贯穿整部小说,作者写道:“父爱在他身上发展到了荒谬的程度”;“代价再高的欲望,只要开了口,做父亲的就迫不及待地满足”;“他躺倒在女儿的脚下,吻她的脚:他长久地凝视着她的眼睛;他用头蹭着她的裙子。”到后来为了小女儿的情人,卖掉了长期年金。作者对这种骄纵的父爱所带来的结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从小说的结尾可以看出:两个女儿看到无利可图时,连高老头的葬礼都没有参加,只是“就在棺木被放上柩车时,德・雷斯托伯爵和德・纽沁根男爵家两辆饰以爵微的空车突然出现在街头,跟着柩车直到拉雪兹神父公墓。”作者在赞扬父爱的同时,也批评了超出父爱行为有悖于伦理。其次,让我们来看看几位上流社会的贵夫人:阿娜斯达齐“想当贵族太太……,跳进上流社会”而嫁给了德・雷斯托伯爵,成了伯爵夫人;
苔尔费纳“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德・
纽沁根男爵,成为了男爵夫人;还包括德・鲍赛昂子爵夫人等。她们的婚姻都是建立在金钱与地位的基础上,而不是出于爱情,这就必然会导致婚姻的不幸:德・雷斯托伯爵设下圈套让妻子为情人还债卖掉钻石项链,然后限制她的行动,逼迫她把全部财产交给他;德・纽沁根则借口经营地产,要挪用妻子的陪嫁,最后占有了这笔财产。难怪她们发出了“黄金打的锁链最沉重”的感叹。作者通过对几位贵夫人不幸的婚姻的描写,深刻地揭露、抨击了贵族资产阶级的婚姻家庭关系完全以财产关系、金钱关系为转移,并且彻底商品化。在贵族资产阶级婚姻中,不是爱情,
而是烦恼和金钱“成为夫妇关系
的纽带”。把婚姻中的非道德性质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对妇女所进行的残酷迫害、压迫等非道德的真实写照。对不幸的婚姻她们表现得无可奈何,相通过婚外情来找到自己的真爱:
德・雷斯托伯爵夫人找了德・特拉依作为情
人;德・纽沁根男爵夫人找了德・马赛作情人;德・鲍赛昂子爵
夫人找了德・阿朱达作情人。她们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真正爱情,结果怎样?让我来看一看,
德・雷斯托伯爵夫人的情人德・
特拉依“拍拍屁股一走了之,留下一大笔债务,我知道他一直在骗我”;德・纽沁根男爵夫人的情人德・马赛只把她看成是“出钱供养的女人”;德・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情人德・阿朱达最后抛弃了她,娶了德・罗什费特小姐为妻,万念俱灰的她“到诺曼底的偏远乡村去遁世隐居”。作者通过对这几位贵夫人爱情婚姻的描写,抨击了贵族、资产阶级的包括婚姻、家庭观在内的道德观。同时也对“放荡纵欲”的道德现象提出了有力的批评。再次,让我们来看看高老头的两个女儿的道德观,两个女儿分别成为伯爵夫人、男爵夫人后,
最初高老头在女儿家
里受到上宾待遇,随着他的钱财日益减少,他的地位也就每况愈下,两个女儿“不仅拒绝接他去住,
而且不愿公开在家接
待他”,最后竟闭门不纳,由于受巴黎上层社会的道德观的影响,败坏了两个女儿的心灵,他有钱的时候,她们喊他好爸爸,他没有多少钱了,她们便怕别人看出父女关系;等到榨干了他的钱袋,他便像被挤干了汁的柠檬一样被她们扔掉。高老
头临终时渴望见到女儿一面,她们却托辞不来。高老头终于明白过来,她们爱的只是他的钱。他悲愤地喊出:“钱能买到
一切,买到女儿。”高老头是拜金主义的牺牲品。作者以高老
头的父爱,衬托出金钱败坏了的人心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外国文学研究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