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8
小学科学1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形状以及形状对物体的功能和用途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讲解,掌握判断物体形状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1.认识物体的形状。
2.理解形状对物体的功能和用途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形状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课件、投影仪。
2.大量的实物和图片素材。
3.小组活动的任务卡片。
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并与学生讨论物体的形状特点。
2.通过问答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2.知识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和图片,给学生讲解物体的形状种类,分别是:圆形、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2.讲解每种形状的特点和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例子,并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
Step3.实物观察(15分钟)1.教师准备多个不同形状的实物,例如球、长方体、圆柱体、正方体等,并分发给学生。
2.学生观察实物的形状特点,并用手摸索物体的各个部分。
3.学生用手指画出物体的形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并进行合理的探究和归纳。
Step4.小组活动(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每个小组分发一张任务卡片,任务卡片上写有一个物体,小组成员需要讨论这个物体的形状特点,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及这个物体形状所起到的作用。
3.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学生分享。
4.教师把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形状对物体的功能和用途的影响。
Step5.知识巩固(15分钟)1.教师为学生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并描述出物体的形状特点。
2.学生互相出题,进行形状判断的小游戏,加深学生对物体形状的理解和记忆。
Step6.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练习册上与物体形状相关的练习题。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
以下是认识物体形状的教案:
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并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
准备工作:
1.准备多个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三角锥等。
2.准备一个白板和黑板笔。
步骤:
步骤一:引入
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题:“认识物体的形状”。
然后让学生讨论不同物体的形状,引导他们认识不同形状的特征。
步骤二:描述物体的形状
1.让学生分别观察不同的物体,然后让他们在白板上画出这些物体的形状。
2.让学生交流并描述他们所画形状的特征,如圆形有一个定点和一条定长半径,正方形有四个相等的边和角等。
步骤三:对比不同形状
1.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不同形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步骤四:练习
1.让学生用不同的颜色画出同一形状的物体,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区别。
2.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步骤五:总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不同形状的特征和联系,提高他们的形状识别和描述能力。
扩展:
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让他们尝试用所学的知识来描述它们。
2.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或其他手工制品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设计思路课前一段时间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积木,正方体的积木、魔方等,圆柱体茶杯等,球体木球等在教学中,我采用“激趣引入——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巩固知识”的教学模式,首先以学生喜欢的神秘袋,引出学习内容,然后逐一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引导孩子有目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正方体: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还有6个面。
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平平面的。
圆柱体: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平平的,可以前后滚动。
球体:圆圆的,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接着在孩子们认识物体的基础上放PPT播放物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物体的认识,从具体感知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的认识,并让孩子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中来巩固孩子对新知识的认识,锻炼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二、活动重难点:让孩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三、活动目标:1、认识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能正确说出名称和基本特征,及发展空间知觉能力。
2、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形状,来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与立方体相似的物体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老师演示用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教具,神秘箱、12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立方体、PPT、4间立方体房子、眼罩、智慧树、牙膏盒、乒乓球、圆珠笔、魔方、皮球等五、活动过程过程一:1、感知正方体的特征①、用孙悟空引出课题小朋友们喜欢孙悟空吗?(喜欢),今天孙悟空来了,看,孙悟空手里拿着什么?(金箍棒),哪你们知道金箍棒是什么立方体吗?(不知道)哦,不知道是吗?等会老师就告诉你是什么立方体。
今天孙悟空不但带来了金箍棒还带来了一个神秘箱。
②、出示神秘箱这个神秘箱可神奇了,你们想不想知道里边装着什么东西吗?(想),好,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神秘箱到底装着什么东西?这时老师把手伸进去摸正方体并说:哦,我摸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物体,拿出,看这是什么?引导孩子观察,这物体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吗?(不知道),它叫正方体,跟老师读一遍,(正方体)来我们跟正方体打声招呼,(正方体好),拿着正方体问这是什么?让孩子们回答(正方体),它的特征是怎样的?(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是正方体。
小学科学1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认识物体的形状引言:本节课是小学科学第13课,主题是“认识物体的形状”。
通过这节课,学生将学习到物体的形状多种多样,并了解到物体形状对其用途和功能的影响。
通过实例和互动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形状的概念,并能够观察和描述各种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
一、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到物体的形状多种多样。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辨认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
3.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形状与其用途的关联。
二、重点与难点:1.学生辨认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
2.学生理解形状和物体用途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PPT课件或物体实物,以示例展示不同的物体形状。
2.黑板、粉笔,或者白板、白板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教师先询问学生:你能说出我们身边的物体有哪些不同的形状吗?请举例说明。
2.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展示实物,来引发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知。
Step 2:观察和描述(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口头上描述其形状特征。
2.学生逐一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教师在黑板上或白板上记录学生的描述要点。
3.教师通过引导和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辨认和描述更多的物体形状特征。
4.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观察描述物体的形状,更好地理解并交流。
Step 3:形状和用途的关系(15分钟)1.教师将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物体用途之间的关系。
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你觉得物体的形状与其用途有什么联系?”3.学生可以就自己所知道的物体形状和用途进行讨论和解释。
4.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形状对物体用途的影响,如箱子的形状要适合装物品,鱼的形状要适合游泳等。
Step 4:游戏和活动(20分钟)1.教师设计一些形状相关的游戏和活动,如找寻具有特定形状的物体、形状拼图等,来巩固学生对形状的认知。
2.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或校园,观察并记录有特定形状的物体,并对其进行形状运用的讨论和探索。
第3课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1.回顾第一课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用不同的物体作对比,形状可能不同”。
2.接着,呈现本节课研究的几种物体,提出问题:“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说出形状后,教师可以演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把这些物体装进盒子里,并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统一全班使用“平铺一层”的方法。
二、探索活动:在盒子中平铺物体1.用图片呈现需要研究的4种物体,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的名称。
2.选择一种物体做第一个探究活动的操作方法示范,如乒乓球,“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让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操作,然后继续提问:“铺满后,有多少个?”学生数出个数,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3.接着,提出问题:“对于乒乓球,还有其它平铺方法吗?”学生可能回答“没有,只能这样平铺”;再提出问题“其它物体,有不同的平铺方法吗?”学生可能回答“有”或“没有”,教师在此不作评判,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不同平铺方法得出的结果。
4.探究前,让学生阅读“探索”中的操作方法,思考并尝试不同的平铺方法,将平铺后的个数记录在表中。
5.分发材料,分小组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要按照教科书的操作进行两次探究,。
6.实验结束后,让部分或全部小组把平铺获得的数据填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中。
三、研讨活动:平铺情况与物体形状的关系1.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提问:“同一种物体的两次平铺,结果一样吗?”学生会观察到,乒乓球和木块的平铺结果是相同的,螺母和橡皮是不同的。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结果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螺母会有不同的平铺方式,‘立着放’和‘侧着放’,螺母的面不同,按照不同的侧面摆放螺母,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
橡皮的摆放情况也类似。
2.引导学生对比两组物体,提出“木块为什么没有其它摆放方式,而螺母可以有不同的摆放方式?”学生可能发现,物体的形状有不同的特点,正方体的各个面都是一样的,而螺母有不同的侧面。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通过前一课的研究了解了物体的质量特征。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游戏化的研究活动——摆放,来认识物体的形状特征。
本课程的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聚焦、探索和研讨。
在聚焦部分,教材点出了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这个问题比较有新意,因为本节课的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
在探索部分,教材主要包含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将四种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入同样的盒子中,比较它们的数量。
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学生会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
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
通过这两个探究活动,学生会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
在研讨部分,教材将重点围绕“同一种物体的两种平铺方法,结果一样吗?”这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物体形状的特殊性会对装入盒子中的数量产生影响,需要学生用记录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游戏化的研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形状是其重要属性之一,同时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索物体形状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教学目标: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同时,学生也需要意识到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教学重点: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准备:方盒子、乒乓球、木块、橡皮、螺母、收纳盒、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1课的活动,出示图片后提问:“我们在第一节课比较不同的物体时,发现物体的形状都一样吗?”学生看图回忆后将会说出:“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有些物体是球形的、有些是方形的……”2.教师依次出示四种材料并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3.教师引出课题:“形状、轻重,都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认识物体和图形(一)教学内容:认识物体与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他们的基本特征,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3、感受生活中物体的不同形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及图形,能比较准确的列举生活实例。
教学难点:区分正方体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教具﹑学具准备: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
包装盒、魔方、乒乓球等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质疑激情,分一分: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找不到伙伴的图形精灵,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伙伴么?请四个同学一组,来给你们带的图形精灵找朋友。
(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教师巡视)2、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预设:学生把牙膏盒、牛奶盒放在一起;魔方、色子放在一起;茶叶桶、易拉罐放在一起;乒乓球、弹球放在一起。
原因:长的一组、方的一组、圆的一组。
(学生可能不能分开圆柱和球)3、揭示概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老师说的同时举出相应的实物)二、认一认1、辨识球。
1)在你的物体堆里,找到球,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圆圆的)2)你还讲过哪些物体是球的形状?(篮球、乒乓球、足球……)2、辨识圆柱。
出示圆柱模型,“你能找到跟老师这个图形相同的物体么?”,在学生中找几个形状不同的圆柱模型,指出:无论高矮,胖瘦,只要是圆圆的,两头平平的,像柱子的物体都是圆柱。
3、区分球和圆柱。
圆柱和球一样也能滚动,但滚动起来又有所不同。
请大家把球和圆柱放在桌子滚一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球前后左右都能滚,圆柱只能前后滚。
)结论:大球小球都淘气,不会走路只会滚。
圆柱圆柱真奇怪,站着睡觉躺着玩。
4、感知“长方体”。
1)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和同学们说一说。
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识别这些立体图形。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识别这些立体图形。
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实物或模型,图片等。
2.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实物或模型,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手机、书本、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1.长方体a.老师出示长方体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征。
c.老师引导学生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如滚动、堆叠等,感受长方体的特性。
2.正方体a.老师出示正方体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征。
c.老师引导学生用正方体模型进行操作,如滚动、堆叠等,感受正方体的特性。
3.圆柱a.老师出示圆柱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征。
c.老师引导学生用圆柱模型进行操作,如滚动、堆叠等,感受圆柱的特性。
4.球a.老师出示球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征。
c.老师引导学生用球模型进行操作,如滚动、投掷等,感受球的特性。
(三)巩固练习1.老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物体分别是哪种立体图形。
2.学生分享判断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老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后,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模型进行操作,感受它们的特性。
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单元2. 认识物体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认识自然界事物和现象。学生继上一单元认识人自身后,进而要认识人周围的各种物体,此时需要掌握认识物体的途径和方法,即学会观察。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分 合”:先分别单独训练五种感官认识物体的某些性质,再综合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几种感官全面感知物体。本单元选取学生喜爱的食品和喜欢的玩具为素材,并让学生亲身参与品尝、动手玩,在此过程中探究各种感官的作用;还以活泼的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探索综合运用感官认识物体的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 知道五官是人认识事物的工具。 2. 能选择认识物体某些特点的合适感官;能综合运用感官认识物体,体会当合适的感官一起工作时,就会形成正确的感觉; 3. 爱护自己的身体,注意运用感官的安全性。 4.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的习惯。
单元教学活动结构图及设计说明 教学活动准备一览表 认识物体
1.喜爱的食品 活动一:观察后讨论五官的感受 活动二:用鼻子的嗅觉分辨特殊气味的食品 活动三:用舌头的味觉分辨不同味道的食品 2.喜欢的玩具 活动一:用眼睛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
活动二:用耳朵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活动三:用皮肤感觉物体的软硬、表面光滑或粗糙、轻重 3.猜一猜
活动一:选择最合适的感官进行五组判别物体的游戏
活动二:综合运用感官辨别物体 课时名称 活动名称 教具 学具 1.喜爱的食品 活动一:观察后讨论五官的感受 活动二:用鼻子的嗅觉分辨食品的特殊气味 1.有特殊气味的食品:如咖啡、奶粉、胡椒粉、咖喱粉、黄瓜、桔子、洋葱、醋、酒等; 2.5只不透明杯子,用纱布包口;
活动三:用舌头的味觉分辨食品的不同味道 一个水果拼盘,里面是颜色相近的水果丁,可分别为苹果、梨、荸荠、白萝卜、红薯等,牙签若干; 2.喜欢的玩具 活动一:用眼睛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 一套多种颜色和形状的积木
活动二:用耳朵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玩具乐器如鼓、口琴、电子琴等 活动三:用皮肤感觉物体的软硬、表面光滑或粗糙、轻重 不同材料的玩具,如:绒毛玩具、陶瓷玩具、木制玩具等 3.猜一猜 活动一:选择最合适的感官进行五组判别物体的游戏 装在透明容器里的糖水、盐水、麻油、黄酒各一杯;一组拼图;两种乐器,如口琴、电子琴;一个纸箱,上端开直径约10厘米的洞口(或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面可以装几种形状、质地、轻重不同的文具或玩具 活动二:综合运用感官辨别物体 五个同样的不透明的纸盒,分别装有闹钟、香皂、香橡皮、乒乓球、积木各一个
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学习评价单主要的评价内容是学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的能力。同时也评价学生交流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评价单的问题是:“怎样知道香蕉熟了?”对香蕉是否成熟的判断可以运用多种感官:眼睛看,香蕉皮青是生的,黄则较成熟;手捏或嘴咬,如果硬则生,软则熟;鼻子闻,香气浓郁较为成熟;舌头尝,甜则成熟。 记录:打“√”选择学生自己所知道的可以判断香蕉是否成熟的感官; 交流:口头交流如何运用感官进行判断; 发现:通过交流和比较,找出自己原来不知道的新的判断途径; 自评:根据自己原来认识到的感知途径多少、是否合理,为自己在相应星级打“√”; 教师评价: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仅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客观进行评价。
课程资源 一、参考资料: 1.感觉 各种感受器和适宜刺激与相关的感觉模式 感觉种类 适宜刺激 感受器 视觉 光 眼睛视网膜的视细胞 听觉 声 耳朵耳蜗的毛细胞 皮肤感觉
温 热(温) 皮肤的温点 冷 热(冷) 皮肤的冷点 触 压力 皮肤的压点 痛 伤害性刺激 皮肤的痛点 味觉 液体 舌头味蕾的味细胞 嗅觉 气体 鼻黏膜的嗅细胞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什么是物体的个别属性呢?例如颜色、声音、滋味、气味、轻重、软硬等,都是物体的个别属性。当物体的这些个别属性作用于你的感官时,你所产生的最初的心理过程,就是感觉;感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只有通过感觉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一切知识。客观世界是感觉的源泉,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感觉的解释。 人的感觉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来自外部感官的,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二是来自本体感官的,如运动觉、触摸觉、平衡觉、痛觉、疲劳觉等;三是来自身体内部感官的,如饥饿觉、渴觉等。 那么,人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外界的刺激物 (如声、光)作用于你的感觉器官,当这个刺激物的作用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引起你的感觉器官(如眼、耳)的工作--产生一种微弱的生物电流,当这些生物电的信号沿神经传到你的大脑时,你的脑内就会产生该事物的映象,这时感觉也就产生了。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在产生感觉的同时,还会发出一定的指令,指挥你的骨胳和肌肉,产生一定的动作反应。例如,当一团火接近你的手臂时,你的眼睛和身体的温度感觉器官就会开始工作,把关于火接近的信息通知大脑,当这些信息传递到大脑时,你就会产生一个"烫"的感觉,与此同时,你的大脑又发出指令,指挥你的手臂肌肉收缩,作出避开的动作反应。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感觉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很长时间,瞬息之间便可完成。从接受刺激到产生一定的反应,这段时间叫做反应时间(简称RT)。你的五官的反应时间是不同的。眼睛--视觉是20/100秒,耳朵--听觉是16/100秒,鼻--嗅觉为25/100秒,舌--味觉为40/100秒,身体--触觉为11/100秒,痛觉为37/100秒。 你身体上的五宫,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互不相干的,各自执行自己的功能,各自向大脑传递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身体感觉的信号。但实际上,五官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促进或干扰各感官的感觉能力。心理学家发现,声音在减轻疼痛方面有明显的效用。在牙科手术中,给病人戴上耳机,让病人通过耳机听到安慰的立体声音乐。同时病人能根据自己对疼痛的预感来调节音乐的声响,或产生一种相当大的瀑布似的噪音。结果发现原来需用N2O麻醉或局部麻醉的病人,在音乐或噪音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其中有65%的病人疼痛感觉完全消失,这就是听觉对痛觉的干扰作用。在生活中,美味佳肴的品尝需要你的嗅觉和味觉器官的共同作用,你才能真正得到一种享受。但当你伤风感冒,鼻子不通气时,单单依靠舌头来品尝时,则再好吃的东西也会形同嚼蜡,大为逊色。 人体的五种感觉器官间不仅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干扰的现象。同时还存在着一种"补偿作用"。即当一种感官的功能减低或丧失时,另一种感官的功能会异乎寻常地发展起来,以"补偿"前者所丧失的功能,使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例如盲人,在视觉丧失的情况下,他的听觉功能会高度地发展起来,盲人的听觉不仅能分辨各种声音,而且还能判出声音的远近,周围有无障碍物等,起到了一部分视觉的功能。 此外,你身体上的五官由于时间、环境的变化,它的感觉能力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对比现象"。例如,当你先吃了糖块,再去吃梨,就会感到梨不甜。但如果你先吃了杏再去尝同一个梨,你就会感觉到梨很甜。这就是前后两种感觉的对比,引起了感觉的加强或削弱的效果。那么,另一种变化则与环境有关。在黑的背景中的灰色瓶像看起来要比白背景中的灰色瓶像更明亮。这就是视觉中的"同时对比"现象。即由背景的影响,原来两个相同的对象变成有差异的一种现象。 总之,感觉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的功能。但并不等于感官的任何部位都有这种功能,比如视感官的外周部分--视网膜上就有一个部位没有这种功能,这个部位称为盲点。
2.红绿色盲与道尔顿 道尔顿是18世纪英国的大科学家,近代原子论的奠基人。他是第一个发现红绿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患红绿色盲的人。所以红绿色盲又称“道尔顿病”。 在一个圣诞节,青年道尔顿给母亲买了一双长袜,作为节日礼物。母亲收到这份礼品,非常高兴,但美中不足的是实在太鲜艳,与自己的年龄不相称。道尔顿吃惊地问:“深蓝色怎么不相称?”母亲感到意外:“什么?这袜子像樱桃一般红呀!” 从此,道尔顿才知道自己的色觉和别人的不同,他没有区分红色和绿色的能力,即红绿色盲。后来,他研究了这种病因,还写了一本书——《论色觉》。 3.色盲与色弱 所谓色盲,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根据三原色学说,不能分辨红色者为红色盲,不能分辨绿色者为绿色盲,不能分辨蓝色者为蓝色盲,三种颜色都不能辨认者为全色盲。有人虽然能辨别所有的颜色,但辨认能力迟钝,或经过反复考虑才能辨认出来,这种人即为色弱,指辨别颜色的能力减弱。色盲和色弱是一种先天遗传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
4.动物的嗅觉 人和动物对气味是很敏感的。嗅觉灵敏的人,可以分辨2000~4000种香、臭、辛、辣等气味。狗的嗅觉比人更灵敏,它能嗅出二百万种不同浓度的气味,灵敏度是人体的一百多万倍。所以人们利用狗的这种特异嗅觉功能来做许多事情。诸如:猎人利用狗追咬受伤的野兽;警察利用狗来侦缉罪犯;海关人员利用狗缉私,搜查毒品和其他危险品;地质勘探人员利用狗探矿;工兵利用狗探地雷,发现陷阱;海防战士利用狗找出由海底潜入的敌人等。 更有趣的是,蜜蜂、蚂蚁等昆虫能利用气味区分敌友,寻找食物、传递消息、发出警报、统一行动、寻找配偶。这些动物能放出气味来进行通讯、交谈,取代了人类语言的作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