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大一新生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5.22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一年级新生心理健康变化趋势与对策建议
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人进入社会之前必经之路。
大学新生们常
常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例如:
1. 学业压力:新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业压力,不仅要学习新的知识,还要适应
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
2. 情感困扰:新生们面临着离开家人和朋友的困扰,同时也会遇到新的情感问题。
如何处理两性关系、维护友情等都是需要学习的技能。
3. 独立生活:新生们进入大学之后,需要学会独立生活。
包括解决食宿问题、维护
生活卫生和社交能力训练等。
这些问题都会对新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建议新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采取以下措
施:
1. 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通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增加新的色彩,
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
2. 认真学习:教育是大学存在的意义之一,需要新生认真对待。
通过学习,可以提
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通过交朋友可以走进不同的文
化领域,了解不同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支
持。
4. 保持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习惯:适时地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调节
心情和缓解情感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变化趋势需要重视。
新生们应该积极参加课外
活动,认真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保持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习惯等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中更好地发展自己,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
高职院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应对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河北旅游职业学院2007~2010连续四年使用的大学生健康人格问卷(UPI)和SCL-90量表对大学一年级12792人的普查数据结果分析,得出必须结合心理教师有效回访,才能最终确定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结论。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已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虽然比例不高,但人数不少,其潜在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一、引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各学校对其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普及化、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摆脱或缓解所面临的心理困扰,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新生心理普查也必然成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本世纪初,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成立了学院心理服务中心,开展了新生心理测试、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心理健康活动月、必修与选修结合课程和心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构建起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采用评定量表的方法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其中UPI和SCL-90量表是目前国内高校应用比较广泛的评定量表之一,这两种量表的作用主要在于:全面掌握、了解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学校制定有关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资料;做到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早期发现,并提供及时帮助和必要的治疗;起到心理卫生的宣传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手段与工具。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一般在新生入学后1~2周内就会安排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
最初是采用UPI纸制问卷方式对大学新生做心理状况测查,从2009年起使用网络版心理测查量表主要是UPI与SCL-90两个相结合进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话题。
高一新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从小学高中分歧开,她们面对了困难和挑战。
因此,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为了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必要对新生进
行量表测试和实地调查,确定新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重大疾病以及所发现问题等。
同时补充量化调查结果,了解新生自我及心理发展的特点及难点,对其提出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方式。
其次,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衡量
标准。
建立传统的家庭文化和生活规范,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家庭环境,以及增强家庭学习和沟通技
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家长也
应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减轻教育负担,多指导和调动孩子正面动力,增强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应开展针对新生的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增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设置心理辅导室,专业的心理老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帮助。
同时,学校也应打造多元化的活动体系,开展文体、艺术、自然、科技和公益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让新生们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体系中,借助各种实践活动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因此,只有有效的调查及研究,才能够深入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努力改善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在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中安心乐学。
试析大一新生常见心理困惑调查及对策1 大一新生常見的心理困惑1.1 期望值过高引起的失落空虚心理有一部分学生在高考时把进入一流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非“清华、北大”不上,当填报志愿时不得不因为成绩填报一般本科院校;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家长原因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当他们置身于新的、陌生的环境之中,独自承担起自己的学习、生活重任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体验和感受,有一部分同学会发现,大学与自己想象中的会有差距,不满足所学专业。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主观与客观的碰撞,使他们处于两难境地,无法调整好心态,从而陷入彷徨、困惑之中。
还有一些同学高中的时候一直担任班干部,但是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刚开始彼此都不了解,竞选班委干部、学生会等一些面试时落选了,或者职位不中意,就产生了失落的心理,导致心理失衡。
1.2 学习目标的缺失、方式的转变导致的焦虑、迷惘心理一般来说,小学的时候目标是上中学,中学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
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再苦再累也能忍受。
进入大学后,既定目标已经实现,尚未明确新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发现与自己憧憬的生活有距离,无收获感,导致心理苦闷、压抑。
同时也存在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问题:大学课堂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为主,重点在于传授学习的方法,大量学习时间由学生自主支配。
对于刚迈入大一的新生来说,感觉失去了学习的拐杖:课堂上不知如何记笔记,考试前不知如何复习,自己感觉碌碌无为、内心充满挫折感;试图改变现状,但因为学习阻力、周围环境等又回到原来状态,内心更加痛苦,逐步失去了学习兴趣。
1.3 环境改变引起的人际交往问题大一新生离开父母,来到异地独自求学,在人际关系方面容易产生困惑。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的是一些口音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的新同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大一新生在人际交往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语言问题。
由于大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语言不同,表达能力不同,有时候会因为表达不适而无意伤害了对方。
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大学新生是大学校园中比较独特的群体,从高中到大学经历转变的适应中常面临矛盾和挫折,使情绪紧张、压力增大,出现各种适应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身体健康,对其顺利完成学业渡过大学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就大一新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以及提出预防、解决办法。
经过高考奋力拼搏的大学生,个个带着理想、希望,满怀信心进入大学殿堂。
但是,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周围环境都是全新的,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风格,新的学习方式,他们感到极度的不适应,许多大学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仍有一种陌生感和疏离感,很难融入到集体之中,有的哭过,有的想家,有的甚至想退学。
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映,但如果无视这种反映一味让它蔓延,那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㈠适应不良1、想家心情难以排解。
想家是新生最多见的“毛病”,饮食不习惯,生活没人照顾,情感孤独,学业困惑,诸多因素都是想家的诱因,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思家之情尤甚。
2、心理落差定位迷惘。
有的学生在中学时代是同学的偶像、老师的宠儿,但进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非常普通,由此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这种从“白天鹅”到“丑小鸭”的心理落差非常普遍。
人们在新环境中,就面临重新给自己定位的问题,而感到苦闷的同学,就是因为在新环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3、怕辜负父母期望,凡事自己硬撑。
这类情况多见来自农村或小城镇的学生。
全家人甚至全村人都把“盼头”放在自己身上,而来到大城市却发现自己微不足道,于是担心自己会辜负父母、亲朋的期望,情绪焦虑,郁郁寡欢。
这类学生常常遇到事情也不肯向家里人说,“所有问题都自己扛”,这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学生应该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和亲人的期望,不应对自己要求太多,遇到困难要和家人商量,或者找老师求助,憋在心里容易出事。
4、面对“自由”不知所措。
在大学,无论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还是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都与中学差别很大。
大学一年级新生心理健康变化趋势与对策建议随着高考的结束,大学一年级新生将进入人生的全新阶段,他们将离开家庭,进入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面对全新的社交圈和个人发展挑战。
这个阶段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然而也会面临着不少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因此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一、心理健康变化趋势1. 适应期心理调节第一年级是大学生活的开始,许多新生由于适应困难、分离焦虑和自我认同的不确定感会产生适应期心理调节反应,像是思乡、失眠、食欲不振等。
2. 自我认知失衡大学一年级新生通常会面临自我认知上的不确定感,他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并且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3. 孤独感增强随着离开父母和家人进入大学,新生们将面临着严重的孤独感,尤其是在刚刚进入校园的那段时期,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会导致他们感到孤立和失落。
4. 学业压力增加大学的学习环境相较于高中、初中都存在着更高水平的学术压力,新生们需要习惯新的学习模式,适应新的学术要求,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不少的学业压力。
5. 社交挑战大学一年级新生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社交圈,结交新的朋友,面对不同的人际关系,这个过程也会给他们带来社交压力。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心理教育学校可以开设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提高心理韧性,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2. 搭建心理支持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与支持中心,为大一新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适应期存在的心理调节困难,同时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心理调节技巧和方法。
3. 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试、心理调节训练等,通过这些活动帮助新生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4. 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学校可以根据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解决方案,如为适应期较长的新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为学业压力大的学生提供学习技巧指导等。
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及应对摘要:大一新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处在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的阶段。
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着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自负与自卑心理并存、学习目标不明确、人际关系不和谐和恋乡情结严重等一些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本文分别从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关爱学生,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引导新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五个方面阐述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期培养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期的大一新生,其心理并未达到真正成熟的水平。
因而,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新生感到种种困惑,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现象,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1](P.86-89)。
这些心理问题对大一新生的生活和学习影响严重。
一份近期在上海、北京、天津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测查[2] (P.255-256)结果显示,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
葛庆龙[3] (P.922-929)、董来民[4] (P.29-30)、俞海侠[5] (P.138-142)的调查也表明大一新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基于此,通过工作中的观察与理论上的分析发现大一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帮助与引导,对培养合格的当代大学生意义重大。
本文立足于工作实际,结合我院大一新生的特点,分析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若干有效的解决方法。
以期为大一新生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些许启发。
一、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一)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根据谢红霞[6] (P.117-119)等的调查表明,高达56%的新生对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有着强烈的不适应心理。
从高中迈入大学的门槛,意味着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