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备】(浙江专用)2019-2020-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
- 格式:doc
- 大小:5.02 MB
- 文档页数:14
浙江学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高一历史学科是浙江学考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需要广大高一学生们认真学习的一门学科。
了解并掌握历史必背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还可以为我们备战浙江学考提供有力的支持。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一学生在历史学科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早期文明1.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特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思想家的思想3.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过程和政策影响4. 汉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成就和西汉、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二、世界古代文明1.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2. 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大部分地区古代王国的兴起与发展3. 古代美洲文明的兴起和衰落三、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魏、蜀、吴三国的兴衰2.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成就3. 北宋和南宋时期的历史事件、文化成就和科技发展4. 元朝的建立和蒙元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 明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6. 清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四、世界近现代史1. 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工业革命2.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影响3.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影响4.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对峙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与分裂5.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上几个部分涵盖了高一学生需要备考的历史知识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 制定学习计划:将历史知识点分布在一定时间内,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每天或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复习。
2. 多种学习形式: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课外阅读、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3. 建立知识框架:通过整理知识点,建立起知识的框架,将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
浙江省2020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第一课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注:2019级高中学考开始采用2017年新课标,2020级高中学考完全使用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
本资料为2019级浙江高中生第一次历史学考专用,已渗透新课标和部分新教材相关内容。
复习范围: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及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二2019年部编版历史新教材链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相关内容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1.夏代应该是中国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国家);2.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遗址。
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1)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①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②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2)商周时期的政治历程①商的建立与内外服制度(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②西周的建立与覆灭(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③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①井田制度,石器锄耕;②青铜器物,丰富灿烂;③养蚕缫丝,丝织发达。
四.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①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②满天星斗——新时期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③中原核心——新石器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①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巩固2.源远流长(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文明遗存);(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变局。
军事方面列强争霸,合纵连横;政治方面封建体制逐渐瓦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逐步在各国建立;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均有极大的进步,商业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文化方面产生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
浙江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2020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
- 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 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大溪文化。
2. 夏商周-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 商朝的政治制度、甲骨文。
- 西周的分封制、礼乐制度。
-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 秦汉- 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 汉朝的建立与发展: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丝绸之路的开辟。
- 汉代的科技与文化: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地动仪。
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
- 晋朝的兴衰: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南朝四百八十寺。
5. 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
- 唐朝的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 唐朝的文化:唐诗、唐三彩、佛教的传播。
- 五代十国的割据与更迭。
二、近现代历史1. 明清- 明朝的建立与海禁政策。
- 清朝的兴起与满汉融合:康熙、乾隆的统治。
-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宋应星《天工开物》、四大名著的成书。
2. 晚清与近代化-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 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想的传播:孙中山与同盟会。
- 晚清的民族危机与民众抗争: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
3. 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 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北伐。
- 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解放战争。
4.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改造。
- 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后果。
-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经济体制的转型。
5. 现代中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与国际关系。
- 21世纪初的重大事件与成就:加入WTO、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三、世界历史1. 古代世界-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打破卷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研究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B 依照题干“农民的经济是分其他 ,依照苏联的经验 ,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认真的工作 ,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所谓的农业社会化就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借鉴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 ,经过农业生产合作化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战胜分别经营的弊端 ,故 B 项正确 ;土地改革后 ,依旧是分别经营 ,消除A 项;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的方式 ,消除 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时我国已实现农业社会化 ,消除 D 项。
2.A 从表示图可以看出 ,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占的比率比较大 ,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占的比率比较小 ,这种经济现象发生在三大改造时期,即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应选 A 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只有唯一的公有制 , 消除 B 项; “文化大革命〞时期 ,只有唯一的公有制 ,消除 C 项;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场面 ,个体经济的比率比表示图中的数据大 ,消除 D 项。
3.B “用大搞公众运动的方法去抓经济建设 ,造成了公民经济比率严重失调〞指的是“大跃进〞运动,故B 项正确;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改革生产关系, “文化大革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故 A、C、D 三项均不吻合题意 ,消除。
4.B 依照资料“端碗举筷吃上席 ,公社食堂赛天宫〞可知反响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 ,应选 B 项;A、C、D 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题干中“20世纪 80 年代初〞“有自己的地种了〞表达了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 (推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故B项正确。
6.C 依照资料“ 1980年与 1975 年对照 ,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 万亩 ,总产量却增加了 674 亿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此后 ,我国在农村推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举措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使粮食产量大丰收 ,应选 C 项;1953~1956 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张开 ,消除 A 项;1958 年人民公社建立,不吻合资料时间 ,消除 B 项;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于 1984 年,属于城市经济系统改革 ,与粮食产量大丰收无直接关系 ,消除 D 项。
浙江省宁波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试卷I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前770—前476)的294年,打了1211次战役,超过110个政治体被灭绝,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的254年,打了468次战役,战役的规模和时间显著上升,战役往往可持续数年,参战人数可高达50万。
《孟子梁惠王》中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
这种现象说明①诸侯混战割据客观上为统一奠定了基础②兼并战争随着时间推移更加残酷和剧烈③从春秋到战国战乱局面得到一定的缓解④孟子的观点是当时民众愿望的一种反映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诸侯之间的混战导致政权大量减少,在客观上为统一奠定了基础,①正确;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兼并战争,更加残酷和剧烈,②正确,③错误;材料中孟子肯定了民众要求统一的愿望,④正确,因此B正确,ACD排除。
故选B。
2.秦朝时期开辟的“五尺道”与秦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直道、驰道并称秦朝七大工程,它位于如图所示区域中的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A【解析】【详解】五尺道是中国战国时代修筑的一条连接中原、四川与云南的通道。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采用积薪烧岩的原始办法,开山凿岩,开通了此条道路。
因路宽五尺,所以称为“五尺道”。
而①正处于这一地区,故A项正确;BCD项的方位不符合题意,排除。
3.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如图所示中央官僚机构最有可能出现于A. 汉代B. 唐代C. 明代D. 宋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是对汉朝的内外朝制度的描述,A正确,BCD排除。
故选A。
4.(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
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浙江省历史会考复习知识点浙江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会考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众多。
以下为大家梳理了一些重要的内容。
一、古代史部分1、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距今约 7000 年。
其代表性的特征包括干栏式建筑、水稻种植以及精美的陶器制作等。
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这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进步。
2、良渚文化良渚文化距今约 5300-4300 年,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
良渚文化以发达的稻作农业、精美的玉器、规模宏大的城池和水利系统等为特征。
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3、越国越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浙江一带的诸侯国。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故事广为流传。
越国的铸剑技术十分高超,其宝剑闻名天下。
4、秦朝在浙江的统治秦朝统一六国后,在浙江地区设置郡县,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5、三国时期的浙江三国时期,浙江地区属于东吴的管辖范围。
东吴在浙江发展了造船业和海外贸易。
6、东晋南朝时期的浙江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浙江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7、隋唐时期的浙江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浙江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系。
唐朝时期,浙江的越窑青瓷闻名于世。
8、两宋时期的浙江两宋时期,浙江经济繁荣。
杭州成为南宋的都城,商业发达,城市繁荣。
当时的浙江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二、近代史部分1、鸦片战争与浙江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曾侵犯浙江定海等地。
2、太平天国运动在浙江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曾在浙江一带活动。
3、近代工业的兴起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中,浙江也出现了一些近代工业企业。
4、甲午战争后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浙江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5、辛亥革命与浙江浙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许多浙江籍的仁人志士为推翻封建帝制做出了贡献。
考前仿真热身练(十)(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解析:选C “分封制”是西周时主要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可见其已经无法适应历史的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对于强化中央集权没有帮助,反而会影响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分封制的内在因素为血缘亲疏,“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依然体现了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是对相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二芈三人二牛二人二牛AA .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B. 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 •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D •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解析:选C 依据题干图中信息判断,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
图中始终都是耦犁,采用直辕犁,技术尚未发生革命性变革,故A项错误;从图片来看,始终都采用二牛耕作,耦犁并没有被取代,故B 项错误;耦犁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3.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的局面,形成了多元整合的大一统文化。
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的措施包括()①开始设立官立学校②设置十三部刺史③表彰六经④重用儒生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解析:选D我国在西周时期就实行官办学校,这一点后来为战国时齐国的稷下学宫所继承,故①错误;刺史是汉代设置的监察机构,不是文化方面的内容,故②错误;表彰六经,体现了推崇儒学,故③正确;重用儒生是注重儒家文化的体现,故④正确。
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浙教历史是一门关乎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故事,理解现在的现象,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作为高中生,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第一步。
浙教是指浙江教材,历史是其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以下是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中国古代的历史达阵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复杂,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历史阶段。
1. 夏、商、周:夏、商、周分别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它们的兴衰代表着古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 一统天下的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始于秦始皇,终于秦二世。
3. 汉朝的兴起与辉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开创了历史上汉民族国家的统治地位。
4.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南北朝同时存在。
5. 唐朝的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富饶的朝代之一,文化、科技、经济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世界历史上也有许多重要事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一些重要事件的简要介绍。
1.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希腊和罗马是古代世界两个伟大的文明,对世界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伦布的航海发现了新大陆,这个事件开启了欧洲殖民扩张时代,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国际社会的发展:从联合国的成立到现代国际体系的建立,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4. 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科技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5.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和战争方式。
三、历史上的伟人和其影响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1.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
2.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他对科学、政治、伦理等领域的研究对西方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农业是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2.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手工业产品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3.中国商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曾达到很高的水平。
但是,古代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往往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种种限制。
[学习目标]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历程2.评价(1)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图解识记]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二、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1.水利事业的发展(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四川)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陕西关中),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这种水渠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2.灌溉工具的进步(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2)宋代的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灌溉。
(3)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思维深化]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两点认识(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它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旱涝灾害等。
(2)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进步,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4.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多种形式并存。
5.地位和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形成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思维深化]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主题一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史料一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史料解读]划线句子的意思是伐掉树木就能种庄稼,烧掉野草就能播种,用火烧荒种地,用水来除草,说明当时的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问题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何影响?提示经济形态: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影响: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耕作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铁锄铁犁铁镰[史料解读]这组图片一方面说明农具的材质已经为铁制;另一方面铁锄、铁犁、铁镰的功能分别为松土、耕作、收获,这表明农具种类比较齐全,反映出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问题思考](2)史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提示现象: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史料三图一图二[史料解读]图一“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在汉代得到推广,图二唐朝曲辕犁出现,是犁的结构的重大改进,也使得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问题思考](3)史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意义。
提示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已相当完善。
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传统步犁技术的成熟,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主题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史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年画[史料解读]注意年画中“五谷”“六畜”等关键词。
[问题思考]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特点?提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经营方式史料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史料解读]史料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活动;男耕女织,男女分工不同,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提示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小农经济的地位史料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
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史料解读]划线句子体现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问题思考]史料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提示观点:①赞同,中国小农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弱。
②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
理解: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国家政权。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1.含义: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2.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具有分散性。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
(3)生产主要满足自身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4)生产规模小、水平低,具有落后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具有脆弱性等特点。
3.影响(1)积极影响①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使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思想,这一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2017·4月浙江学考)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选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的分界线是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铁犁”代替了“刀耕火种”,①③属于“刀耕火种”,②④属于“牛耕铁犁”,故选A项。
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中“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此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石刀、石斧。
3.(2015·10月浙江学考)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
它是( )A.耦犁 B.曲柄锄 C.曲辕犁 D.翻车答案 C解析“唐代→农耕工具→控制耕土深浅”是题眼关键信息。
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中提到的各项农具中只有唐代曲辕犁具备材料中的特点。
4. (2017·11月浙江学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右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
这一水利工程是( )李冰石像A.灵渠B.都江堰C.郑国渠D.白渠答案 B解析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四川修建都江堰,故答案为B。
5.《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A.精耕细作的特点B.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C.自给自足的特征D.租佃式的经营方式答案 A解析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这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精耕细作”范畴,故选A。
B、C、D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6.(2018·杭州高一检测)阅读材料:材料图一铁犁工具图二牛耕图三《皇帝春耕图》图四家庭纺织业请回答:(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图三和图四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历朝皇帝每年春天都要举行春耕仪式说明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地位?答案(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在我国古代,农业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
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小农经济等知识。
第(1)题根据图片推断是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题小农经济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对点练]考点1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1.(2018·丽水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答案 D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县制的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C.都江堰的修建D.一牛挽犁的出现答案 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故B项正确。
3.(2018·金华十校联考)读下图壁画。
壁画反映的农业耕作方式开始出现于( )嘉峪关魏晋砖墓壁画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东汉时期D.唐宋时期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材料主要反映了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东汉时期,一牛挽犁的耕作方式开始出现,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