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妇科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管理制度妇科手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并发症。
下肢静脉血栓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制定一套管理制度对于手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妇科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管理制度,旨在为护理人员提供指导。
一、患者筛查和评估1.手术前对患者进行静脉血栓病史、遗传病和先天性凝血异常筛查,以排除高风险患者。
2.评估患者的身体负担、肥胖程度、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以及异位性情况,判断其血栓形成的风险等级。
3.根据血栓风险等级,制定风险分级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术中护理1.在手术中,加强团队协作,避免手术时间过长。
2.术中及时给予抗凝治疗,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其他抗凝剂。
三、术后早期护理1.术后立即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避免血栓进一步发展。
2.术后48小时内,保持患者卧床休息,避免下肢负重。
3.术后立即开始进行积极康复训练,包括活动训练和早期下床行走。
4.术后48小时内,每日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如超声检查等。
5.术后48小时内,给予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等。
四、术后远期护理1.术后48小时后,逐渐恢复常规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2.定期进行深静脉血栓筛查,如每周进行一次超声检查。
3.患者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相关检查,如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等。
4.在抗凝治疗期间,对于正在服用抗凝剂的患者,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调整剂量和疗程。
五、宣教及患者监测1.在手术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及预防措施的宣教。
2.术后及出院后,给予患者相关的宣教,包括如何正确佩戴弹力袜、定期进行下肢运动、正确使用抗凝剂等。
3.对于出现下肢肿胀、疼痛、乏力等症状的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
4.对于怀疑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此管理制度旨在为妇科手术后的护理提供指导,并在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通过筛查和评估,提供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措施,并加强患者的宣教及监测工作,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目的为了提高医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包括手术科室、麻醉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
三、职责1. 医生职责(1)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好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2)术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手术安全。
(3)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4)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详细记录,按规定时间上报。
2. 护理人员职责(1)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2)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做好患者术后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康复。
(4)按规定时间上报术后并发症。
3. 麻醉科职责(1)做好麻醉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2)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麻醉安全。
(3)术后关注患者麻醉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4)按规定时间上报术后并发症。
4. 护理部职责(1)制定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并进行监督执行。
(2)组织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术后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3)定期检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四、预防措施1. 术前评估(1)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
(2)对高风险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电图、肝肾功能等。
(3)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2. 术中操作(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术后感染。
(2)注意手术部位解剖结构,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3)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手术安全。
3. 术后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做好患者术后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康复。
(3)加强基础护理,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
五、并发症处理1. 及时发现并报告医护人员发现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时,应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 诊断与治疗(1)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2)遵循医嘱,严格执行治疗方案。
术后患者管理制度与流程一、制度建立1.制定术后患者管理制度的目标和原则:例如确保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等。
2.制定术后患者管理的标准和指南:例如术后检查项目、处理常见并发症的指南等。
3.制定术后患者的记录和报告要求:例如术后观察记录表、并发症报告表等。
二、流程建立1.术后患者入院管理流程:a.接收术后患者信息和相关资料。
b.安排床位和护理人员并分配责任。
c.进行术后评估和相关检查。
d.制定术后护理计划和康复方案。
e.交代术后特殊注意事项和医嘱。
2.术后患者护理流程:a.术后病情观察和监测:例如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出血或渗漏、呼吸情况等。
b.术后疼痛管理:例如给予镇痛药物、采取疼痛缓解手段等。
c.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例如防止感染、防止深静脉血栓、处理手术创面问题等。
d.术后康复护理:例如指导患者进行康复体操、按摩术后部位、提供必要的康复设备等。
e.术后患者安全管理:例如预防跌倒、合理用药、防止误食等。
3.术后患者出院管理流程:a.制定出院计划和指导书。
b.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医嘱。
c.安排术后随访和复诊。
三、术后患者管理质量评估1.定期进行术后患者满意度调查。
2.定期进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统计和分析。
3.定期组织术后康复效果的评估和讨论。
四、术后患者管理的教育培训为了保证术后患者管理质量,医疗机构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术后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2.术后患者的疼痛评估和管理方法。
3.术后康复护理的理论和实践。
术后患者管理制度和流程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保障术后患者的康复和安全。
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流程,培训合格的护理人员,并定期进行管理质量评估,医疗机构可以提供更好的术后护理服务,提高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和康复效果。
医院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一、前言手术是医院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手术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手术并发症指的是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感染、出血、器官功能损伤等。
因此,医院需建立完善的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既可以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又可以及时处理已发生的手术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安全。
二、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患者安全。
手术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建立严格的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2. 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建立完善的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
3. 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
医院建立了良好的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能够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增强医院的声誉,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
三、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的内容1. 规范手术操作流程。
医院应建立严格的手术操作规范,包括手术前的患者评估、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手术后的护理和医嘱等。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
2. 建立手术并发症预警机制。
医院应建立手术并发症的预警机制,包括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的全面评估,确定手术风险因素,对高风险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3. 健全手术并发症处理机制。
一旦手术并发症发生,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处理机制,包括及时发现并报告手术并发症、迅速采取紧急救治措施、进行病情评估和处理方案制定等。
4. 加强医院内科学习培训。
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内科学习培训,提高他们对手术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增强医院的应急处理能力。
5. 建立手术并发症数据统计与分析体系。
医院应建立手术并发症数据统计与分析体系,定期对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医院的手术质量。
四、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的实施策略1. 强化管理责任。
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手术并发症管理工作,明确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对关键环节进行监督。
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并发症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及经济费用,为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对发生的手术并发症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保证手术安全,维护患者权益,特制定我院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一、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一)入院预行手术的患者,医师要严格按照我院关于手术的相关制度与规定执行,完善术前检查、术前讨论、病情评估、风险评估、手术安全核查等,确定诊疗方案。
(二)手术医师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手术,术中如有特殊情况,如术中输血、抢救、多科会诊等,术后主管医师要在病历中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处理情况等。
(三)患者安返病房后,主管医师要仔细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
特殊手术患者,如甲、乙类手术、年龄较大具有多系统疾病者、疑难手术等,术者要向主管医师详细交待术后需要观察的内容,出现异常后的处理措施等。
主管医师离开病房前,对当日手术患者术后需要注意观察的内容,出现异常后的处理措施等要向值班医师详细交待,特殊手术患者,要做好床前交接班。
以上内容要详细记录于病历及交接班本中。
(四)如果患者术后入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术后术者和主管医师或是术者指导主管医师向重症医学科值班医师做好交接班,将手术后的观察内容及处理措施详细交待,并且在病历中详细记录。
二、手术并发症的上报如果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如大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要求主管医师在发现并发症3日内填写《手术并发症、有创操作并发症、有创治疗并发症上报表》,科主任签字,上报医务部。
手术并发症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按《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规定(试行)》执行。
三、手术并发症的管理(一)手术并发症的管理由医务部、护理部、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及各手术科室等共同协作管理,医务部负责对手术并发症病例的监控,并组织对手术并发症的调查与干预等工作。
(二)医务部对手术并发症病例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围手术期内各项管理制度(如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病例讨论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患者告知制度等)是否落实到位,突发事件应对预案是否建立并执行。
手术并发症报告制度1. 前言手术并发症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显现的与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肯定的影响。
为了及时掌握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提高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特订立本手术并发症报告制度。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手术并发症能够及时准确地被报告、记录和分析,以便追踪患者的手术过程,并采取必需的措施来防备仿佛事件的再次发生。
通过透亮的报告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促进医疗质量的改进。
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全部手术科室和相关医务人员。
4. 报告责任人每个手术科室的主任或指定的负责人被指定为手术并发症报告的责任人,负责组织和监督报告工作,并及时向医务管理部门供应报告。
5. 报告流程5.1 患者手术并发症报告应在发现或确认发生后的24小时内完成。
5.2 在发生手术并发症的情况下,直接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应立刻将情况报告给所在科室的责任人。
5.3 责任人收到报告后,应立刻通知医务管理部门,并指派专人负责记录相关情况。
5.4 医务管理部门收到报告后,将指定的专人进行现场调查和记录,并向责任人追溯相关细节及可能的原因。
5.5 责任人和医务管理部门应共同讨论问题,并订立改进措施。
5.6 医务管理部门应向责任人和牵涉的医务人员供应报告结果,并追踪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
5.7 医务管理部门应定期将报告结果汇总,并形成统计分析报告,用于研究、培训和措施改进。
6. 报告内容手术并发症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6.1 患者的基本信息,包含姓名、性别、年龄等。
6.2 手术的相关信息,包含手术类型、手术日期、手术医生和手术过程的描述。
6.3 手术并发症的描述,包含症状、体征和影响等。
6.4 手术并发症的分类和程度评估。
6.5 可能的原因及异常情况的报告。
6.6 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效果。
6.7 防范措施,包含仿佛事件的防备策略和改进建议。
6.8 偷窃物品追究和处理结果。
7. 保密和匿名性7.1 对于报告中涉及的患者和医务人员个人信息,应严格保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保密制度。
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一、背景与目的术后并发症是指手术后显现的不良反应或异常情况,严重影响病人的病愈和生命安全。
为了保障病人的健康与安全,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订立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是必需的。
该制度旨在规范医务人员在术后并发症管理方面的行为,规范术后护理工作流程,有效防备和处理术后并发症。
二、术后并发症的分类和风险评估2.1 术后并发症的分类依据不同病种和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呼吸系统并发症 2.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3. 消化系统并发症 4. 泌尿系统并发症 5. 神经系统并发症 6. 感染性并发症 7. 出血与血栓形成并发症 8. 其他特殊情况2.2 术后并发症风险评估为了及早发现和防备术后并发症,医院将对病人进行术后并发症风险评估。
依据病人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因素,分为高、中、低风险级别,并采取相应的监测与干涉措施。
三、术后并发症管理流程3.1 术前准备阶段1.术前的医生和护士应针对病人的基础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认真记录病史、过敏史、手术方案等信息。
2.依据术后并发症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病人的风险级别,并做好相应的术后监测与干涉准备。
3.向病人和其家属充分解释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防备措施和处理方式,并取得知情同意书。
3.2 术后监测与干涉1.术后患者应有专人负责监测,紧密察看患者的生命体征、疼痛情况、排尿及排便情况等。
监测频率依据病情而定。
2.对于高风险患者,应在术后进行必需的辅佑襄助检查,如心电图、血液生化等,以及早期的相关治疗干涉。
3.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监测结果,并在病情变动时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护理干涉措施。
4.对于发现的术后并发症,应立刻进行处理,假如病情严重,应快速启动急救预案。
3.3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与防备1.对于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医院将订立相应的处理方案,并培训医务人员掌握处理技巧。
2.医院将定期组织开展术后并发症处理和防备的培训和学术沟通活动,及时更新各类并发症的处理和防备措施。
手术并发管理制度一、前言手术是医疗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手术过程中并发症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如何有效地管理手术并发症,减少患者的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成为推进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课题。
因此,建立完善的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二、手术并发症的类型手术并发症是指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或疾病,按照发生时间可以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三种类型。
按照发生部位可以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按照发生原因可以分为器械失误、操作失误、麻醉失误、术前准备失误等多种类型。
手术并发症的种类繁多,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处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手术并发症的危害手术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会给医疗机构带来经济和声誉上的损失。
如果不及时管控,手术并发症可能会给患者和医院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四、手术并发管理制度的建立1. 领导重视医疗机构领导应高度重视手术并发症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明确管理层对手术并发管理工作的期望和要求。
2. 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应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结合国家卫生健康改革政策和实际情况,制定《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明确手术并发症管理的程序、责任、权限和工作内容等。
3. 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手术并发症管理的培训和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
4. 设备和环境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手术室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环境清洁消毒等工作,确保手术过程中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无菌操作。
5. 预防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的术前评估和术前准备工作,尽可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6. 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手术并发症应急处理预案,包括出现手术并发症时的紧急处理程序和责任分工等。
7. 质控与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并发症的质控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疗质量。
五、手术并发症管理的具体措施1. 术前准备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手术患者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手术适应症、手术风险评估等工作,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性。
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术后并发症的管理,是围术期管理的关键环节,预防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一、充分的术前准备,制定恰当的手术日。
1、对疾病的诊断、手术方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在术前讨论中体现。
2、对病人及及家属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方式、风险,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过程和预后,取得病人信任和配合,并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3、适应手术后变化的锻炼:(1)练习床上大小便;(2)教会病人正确的咳嗽、排痰(深呼吸)的方法;(3)交代病人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良好的睡眠;(4)戒烟、戒酒。
4、胃肠道准备: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2)术前排空大便或灌肠;(3)胃肠道手术,术前1-2天始进流质;(4)结肠或直肠手术,术前服用肠道致菌药。
5、皮肤准备:(1)术前1日督促或协助病人剪指甲、理发、沐浴、更衣;(2)手术区皮肤准备:剃除或剪去毛发,清除皮肤污垢;备皮时间以术前两小时为宜,皮肤准备时间若超过24小时,应重新准备;6、术前全面手术风险评估:对于可能影响术后恢复的合并症如肺炎、血糖异常、心脑血管疾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应全面评估,适当准备,以降低术中、术后风险。
二、手术后处理,防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1、在医师的指导下,摆放适宜的术后体位:(1)颅脑手术:取15-30度的头高脚低斜坡卧位;(2)颈胸手术:多采用高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3)腹部手术:多采用低半坐卧位,以降低腹壁切口张力;(4)脊柱或臀部手术:常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
2、术者在术后3天内每天亲自查看病人1-2次,麻醉医师术后第2日访视病人,观察病情变化有记录,以预防并发症发生。
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术后连续记录3天病程记录,内容包括病人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及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措施。
4、生命体征尚不稳定的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术后患者,应入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并发症,知道病情稳定。
掌控手术并发症与风险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医院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全部手术科室。
第二章手术前期风险评估第三条在手术前,患者需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病史调查,包含但不限于: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情况、手术部位、手术类型、合并症等。
医生需将相关信息记录在病历中。
第四条依据患者的身体情形,医生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包含但不限于:患者手术风险分级、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手术后风险等级评估等。
手术风险评估结果应记录在病历中。
第五条对于高风险手术患者,医生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并解释手术风险、手术后并发症可能性以及其他治疗选择等,取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
医生应将沟通内容记录在病历中。
第六条针对高风险患者,医生还需组织多学科会诊,共同订立手术方案,并针对可能显现的并发症订立相应的防备措施。
第三章手术操作风险掌控第七条医生在手术前需进行正确的手术标记,包含但不限于:手术部位、手术切口、手术侧等。
手术标记应在手术前夜或手术当日完成,并由医生本人亲自执行。
第八条手术室内应严格执行干净操作,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手术室必需依照相应的消毒规范进行消毒,手术器械和料子必需符合相关要求。
第九条手术室内应配备充分的手术器械和药品,保证手术过程中的需要。
医护人员应娴熟掌握各类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并保持良好的操作技术。
第十条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遵从操作规范,注意手术技巧,减少手术损伤。
对于手术中显现的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第十一条手术室内应具备应急设备和药品,以备突发情况的处理。
医生和护士应定期进行急救培训,熟识并掌握急救流程。
第四章手术后风险掌控第十二条手术结束后,医生应对手术切口进行正确缝合和包扎,保持切口的清洁和干燥。
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应合理布置术后的治疗和察看。
第十三条医生应认真询问患者的术后情况,了解患者的疼痛感受、切口感染情况、呼吸情形等。
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
术后并发症的管理,是围术期管理的关键环节,预防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一、充分的术前准备,制定恰当的手术日。
1、对疾病的诊断、手术方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在术前讨论中体现。
2、对病人及及家属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方式、风险,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过程和预后,取得病人信任和配合,并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3、适应手术后变化的锻炼:(1)练习床上大小便;(2)教会病人正确的咳嗽、排痰(深呼吸)的方法;(3)交代病人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良好的睡眠;(4)戒烟、戒酒。
4、胃肠道准备: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2)术前排空大便或灌肠;(3)胃肠道手术,术前1-2天始进流质;(4)结肠或直肠手术,术前服用肠道致菌药。
5、皮肤准备:(1)术前1日督促或协助病人剪指甲、理发、沐浴、更衣;(2)手术区皮肤准备:剃除或剪去毛发,清除皮肤污垢;备皮时间以术前两小时为宜,皮肤准备时间若超过24小时,应重新准备;
6、术前全面手术风险评估:对于可能影响术后恢复的合并症如肺炎、血糖异常、心脑血管疾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应全面评估,适当准备,以降低术中、术后风险。
二、手术后处理,防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1、在医师的指导下,摆放适宜的术后体位:(1)颅脑手术:取15-30度的头高脚低斜坡卧位;(2)颈胸手术:多采用高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3)腹部手术:多采用低半坐卧位,以降低腹壁切口张力;(4)脊柱或臀部手术:常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
2、术者在术后3天内每天亲自查看病人1-2次,麻醉医师术后第2日访视病人,观察病情变化有记录,以预防并发症发生。
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术后连续记录3天病程记录,内容包括病人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及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措施。
4、生命体征尚不稳定的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术后患者,应入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并发症,知道病情稳定。
5、仔细检查切口,了解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敷料。
主管医师应亲自换药,一些特殊的切口、复杂的换药应由主治医师或主治以上医师亲自处理换药,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6、加强术后感染的预防和处理,术后根据病情、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危重病人要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避免二重感染。
7、术后护理:(1)详细了解麻醉种类、手术方法、手术过程、术中输液、输血和用药等情况;根据麻醉方式采取合适卧位;(2)接病人后及时观测生命体征,检查切口可引流管位置及固定情况;(3)根据手术大小、麻醉情况按常规检测生命体征、病情、切口和各种引流情况,一旦发生切口渗血、渗液及时报告医师予以处理,并详细、及时、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4)根据病情和手术性质的需要,认真做好术后护理及术后康复指导。
8、术后无特殊情况,在全面评估病情的前提下,鼓励病人床上活动或及早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
(1)、卧床活动:病人麻醉消失,自清醒后开始,可进行深呼吸活动、有效咳嗽、翻身、四肢屈伸运动。
(2)、离床活动:根据手术种类及身体情况,在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后,先坐在床边做深呼吸和咳嗽,再在床旁站立、行走,逐步增加活动范围、次数和时间。
9、对于非计划重返手术的患者,严格按照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