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60.36 KB
- 文档页数:3
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王罗卿;张赢予;郭俊芳;莫亚宏;汪健飞;张国辉【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9(019)003【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AT1)型受体阻滞剂缬沙坦对多柔比星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肌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DCM模型组(n=20)和预保护组(n=10).DCM模型组及预保护组予多柔比星(2 mg*kg-1,每周1次)腹腔内注射,正常对照组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预保护组于造模同时给予预保护药物缬沙坦(30 mg*kg-1*d-1)灌胃,DCM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测定心肌肌浆网钙泵(SERCA2a)、钙释放通道(RyR2)、受磷蛋白(PLB)、钠钙交换蛋白(NCX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相比,DCM模型组SERCA2a,RyR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LB,NCX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预保护组SERCA2a,RyR2的mRNA水平均较DCM模型组升高(P均<0.05),PLB,NCX1的mRNA水平均低于DCM模型组(P均<0.05);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M模型组SERCA2a,RyR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LB,NCX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预保护组SERCA2a,RyR2蛋白水平均高于DCM 模型组(P均<0.05),NCX1蛋白水平较DCM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预保护组PLB蛋白水平较DCM模型组稍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给予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部分纠正心肌钙调控蛋白的异常有关.【总页数】4页(P210-213)【作者】王罗卿;张赢予;郭俊芳;莫亚宏;汪健飞;张国辉【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镇江,212001;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镇江,212001;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镇江,212001;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镇江,212001;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脏彩超室,江苏,镇江,212001;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镇江,21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31【相关文献】1.缬沙坦对阿霉素心肌病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J], 戚本玲;刘洪智;曹林生;成蓓;管思明;刘承云;张湖萍;何平;吴剑萍2.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衰大鼠肌浆网Ca2+-ATP酶及其调控蛋白的影响 [J], 尹春阳;李卫东;王成华;俞捷;汪建飞;张国辉3.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J], 张赢予;张馨木;苏兆亮;李卫东;尹春阳;陈建华;张国辉4.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J], 尹春阳;陶艾彬;王成华;俞捷;汪建飞;张国辉5.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J], 李卫东;王罗卿;张嬴予;汪健飞;张国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10月下第21卷第30期·临床研究·老年房颤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效果探究朱建洪(江阴市青阳医院,江苏 江阴 214401)【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房颤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老年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临床治疗有效率。
结果:两组患者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
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老年房颤的药物。
【关键词】老年房颤;沙库巴曲缬沙坦;效果探究【中图分类号】R541.6;R541.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30-0109-03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主要特征是心房的不规则而快速的收缩[1]。
老年人是房颤患病的高危人群,其发生率和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房颤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3]。
治疗老年房颤患者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药物治疗是常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4]。
近年来沙库巴曲缬沙坦常用于治疗房颤患者,且效果显著[5]。
然而,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效果尚未完全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年房颤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效果,并评估其对心律恢复、心功能改善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老年房颤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希望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临床指导,为老年房颤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老年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7例,对照组年龄65-72岁,平均年龄(68.72±11.89)岁;实验组年龄66-72岁,平均年龄(68.56±12.45),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缬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的药理作用作者:王敏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17期缬沙坦是高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Ⅰ型受体(AT1)的非肽类阻滞剂,通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系统)特异性阻断来达到控制血压的效果。
缬沙坦的降血压疗效和耐受性已在多个临床试验中得到证明。
1原发性高血压病理改变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对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较大影响,最终导致这些脏器的功能衰竭。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进一步研究它的发病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其发病机制常见于遗传、神经、内分泌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研究的最多,也更为重要。
重构是由Baumbach等于1989年首次提出的,是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重要病理改变。
高血压病心脏重构是指高血压时,因心脏前、后负荷或血液动力学变化及神经体液内分泌因素的代谢异常所致心脏或血管解剖结构及组织学发生相应的适应性改变,其与高血压的预后密切相关。
在心脏主要表现为心肌肥厚和/或心脏扩大,其相应组织学改变主要为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
其中心室重构是引起心力衰竭不断加重的病理生理基础,心室肌及其间质为适应心脏负荷的增加,在细胞结构、功能、数量及遗传表型方面出现了适应性、增生性的变化。
2缬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缬沙坦通过与AT1跨膜区氨基酸作用,阻止AngⅡ与AT1受体结合,阻断AngⅡ诱导的生物学效应,包括平滑肌收缩,交感神经兴奋,醛固酮的释放等而引起降压作用,国外有资料显示缬沙坦单用降压有效率为48.00%~55.00%,合用双氢克尿噻的降压有效率为56.00%~70.00%,国内报道缬沙坦降压有效率为60.30%~86.80%不等。
缬沙坦除降压外,还能选择性改善肾小球通透性,使肾小球滤过膜孔的半径保持不变,持续地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尿蛋白,且该效应不依赖于肾小球血流动力变化。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的研究作者:张光裕田丽娟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6期摘要: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属于一种新型的抗高血压类药物,主要通过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I)受体直接作用来降低血压值。
缬沙坦属于比较常见的降低药物,是第一类ARB。
缬沙坦适用于各类轻至中度的高血压,尤其适用于对ACEI抑制剂不耐受的患者。
本文就缬沙坦的临床研究进展这一问题做了相关分析介绍,以供临床医学人员参考。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高血压随着近些年来临床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ARB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ARB不仅是新型的降压药物,而且可以通过抑制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作用来保护靶器官,此外ARB还具有高效、低毒、长效等多种特点。
缬沙坦是目前常用的ARB之一,在降压血压方面所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
1 RASRAS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体液调节系统,既存在于循环系统之中,也存在于心脏、中枢、血管壁、肾脏与肾上腺等组织中,共同参与对靶器官的调节作用,它对人体心血管系统正常发育,心血管功能稳态以及电解质平衡、血压调节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肝脏合成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转变为AngI,然后在肺脏所产生的转换酶的作用下变成AngII。
除了循环中的AngII可以起到作用之外,通过旁分泌/自分泌的局部AngII在不同的器官也会起到一定作用,其结果是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但是并不会对靶器官造成损害[1]。
以往研究最多的治疗药物是通过对RAS抑制而生降压作用的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即ACEI。
但临床医学研究发现AngII的产生途径并不单一,除了经典的途径之外,还有一系列蛋白酶参与到了非经典的途径,主要包括胃促胰酶,在病理情况之下,该酶的表达增加,从而使AngI增多,因此单纯的应用ACEI是不能够完全抑制AngII的产生的。
2 AngII受体以及其拮抗剂研究发现AngII受体有4型,即AT1-AT4。
缬沙坦、苯那普利及两者合用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车京津;张承宗;陈元禄;杨万松【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03(031)002【摘要】目的:对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选择性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两者合用对心肌梗死(MI)后的早期左室重构过程中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冠状动脉结扎术后24 h存活的SD大鼠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B组)、缬沙坦组(V组)、苯那普利+缬沙坦组(B+V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作为正常对照.治疗6周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醛固酮(Ald)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浓度.结果:MI后6周C组与S组相比,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显著降低(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升高(P<0.01);3治疗组中以上指标得到相似程度改善,并使LVEDP恢复至正常(分别与C组比较,均P<0.01;与S组比较,P>0.05).与S组相比,C组血清Ang Ⅱ无明显变化,而Ald显著升高,治疗组中除V组的血浆Ang Ⅱ显著升高外,其余均显著降低,且血清Ald浓度与LVED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ACEI、ARB均有改善MI后受损心功能的作用.(2)合用ACEI与ARB具有良好的叠加作用.(3)血浆Ald是较Ang Ⅱ更持久的心功能不全的标志.【总页数】3页(P97-99)【作者】车京津;张承宗;陈元禄;杨万松【作者单位】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相关文献】1.缬沙坦及苯那普利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左室肥厚的影响 [J], 杨利才;张道友;朱新俭;汪裕伟;高潮清;徐海红2.西拉普利和缬沙坦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间质成分水平的干预研究 [J], 孙静;张世殊;毛用敏;孙根义;赵鸿铭;刘国庆;崔让庄3.缬沙坦、苯那普利及合用时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 [J], 车京津;张承宗;陈元禄;杨万松4.苯那普利及其合用缬沙坦对心衰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影响 [J], 金恒;华守明;刘志华5.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合用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功能的干预作用 [J], 张瑞红;吴慧敏;李利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指南推荐意见程小兵【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9(027)009【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心力衰竭;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脑啡肽酶; 沙库巴曲缬沙坦; 治疗; 综述【作者】程小兵【作者单位】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合肥第三临床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心力衰竭指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造成心排血量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外周组织缺血或淤血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归宿,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肺循环淤血所致乏力、呼吸困难及体循环淤血所致双下肢水肿、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心力衰竭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已对全人类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据统计,发达国家成年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2%[1]。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其治疗目标不仅要改善临床症状,还要抑制心室重构、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作用以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有效治疗心力衰竭的“金三角”,虽然在过去的20 年内心力衰竭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心力衰竭患者5 年病死率仍高达50%,且17%~45%的心力衰竭患者会在1 年内再次入院,2%~17%的心力衰竭患者会在住院期间死亡。
沙库巴曲缬沙坦属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是一种新型心力衰竭治疗药物,2015 年7 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受体和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上市;201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推荐ARNI 替代ACEI用于治疗经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CEI/ARB规范、充分治疗后临床症状未有效缓解的心力衰竭患者,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及死亡风险[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