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拳文化的价值和历史意义---------卢飞宏
- 格式:doc
- 大小:9.52 MB
- 文档页数:12
文圣拳武学文化体系的内容
一、文圣拳的武学文化体系:
以文圣拳泰山论道为思想文化体系和文圣拳华山论剑为
主要功夫体系的文圣拳武学文化,同时与文圣拳的文场和武场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武林中独特的文圣拳武学文化体系。
二、文圣拳的武学文化体系的内容:
(一)文圣拳的“文场”和“武场”文化。
“文武合场”文化是文圣拳的武学文化之本。
(二)文圣拳“两论”文化(即文圣拳泰山论道文化,文圣拳华山论剑文化)。
文圣拳泰山论道文化是文圣拳思想文化体系,文圣拳华山论剑文化是其主要功夫体系。
(三)文圣拳“八道”文化。
文圣拳“八道”文化是文圣拳武学的主要文化内涵。
文圣拳“八道”文化:
“天道,地道,人道”之“三极之道”(即:天地大道),“文道,圣道,武道,兵道,医道”之“五行之道”(即:文武大道),其内涵以天道为中心,合“九宫八卦”之“八方”。
“八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天地之性,文武之道,道法自然,德配日月,一张一驰,阴阳平衡,相得益彰,和谐共生,九宫归一,万法归宗。
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之花---文圣拳——————一部伟大的武学文化作者卢飞宏黄凌魁一、文圣拳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地位文圣拳,又称五步架、长寿拳、离卦拳、杜家拳、五步神拳等,是中国传统武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珍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优秀的代表形式,它在中国武术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民间有广泛的流传。
文圣拳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上溯历史久远,源流清晰,传承有序,源远流长,形成于明末清初十七世纪中叶。
相传由唐朝皇族李元霸后裔山东省单县刘奉天(1617—1689)将家传道家文功静坐之法和其弟子郜云龙(宋太祖赵匡胤后裔)家传赵匡胤所习的老洪拳二人文武功法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武林功夫,分八方传承天下。
清朝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为山东冠县的杨四海(1716—1789),杨四海传山东嘉祥的杜恒信(1756 —1838),称文圣功,后人称杜家拳。
杜恒信先师及其后历代传承人将文圣拳进一步弘扬,享誉山东、河北、河南、直隶、山西、江苏、安徽一带,特别在山东济宁运河两岸颇有威名,传承甚广,习练人数众多,历史上曾一度达到“南京至北京都是杜家兵”的鼎盛时期,是一部几个世纪震惊朝野的宗教武林功夫,在中国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功震武林,影响深远。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圣拳被称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名拳”。
文圣拳于1983年在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宋庄被国家体育部门挖掘整理,2009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一代宗师宋传平与儿子宋如一及孙宋连洪祖孙三代及其弟子为文圣拳的弘扬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宋传平老先生,在1986年以94岁高龄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荣获雄师金奖,1990年老人功夫照片刊登在美国的武术杂志上,享年104岁。
由于文圣拳习练者长寿者的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不松”之说,故人们又称文圣拳为能使“弱者强、强者仁、而仁者寿”的“长寿拳”。
文圣拳是一门典型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一种强大的生存技能和高雅的人体艺术,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艺术,是一项适应现代生活环境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它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哲学智慧,使人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能体味到东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奥秘,其博大精深的武学文化,堪称“中华武学之魂”,它是中华武学文化的一座高峰。
试析文圣拳的精神文圣拳精神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顽强发展,不惧风雨;敬天爱人,慕武尚善;和谐包容,海纳百川;惩恶扬善,追求正义;捧日擎天,浩气长存。
文圣拳精神具有泰山和黄河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龙文化的象征,历史上倾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民族情感和信仰,其饱经沧桑,历经风雨,自强不息,浩气长存,是文圣拳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文圣拳在过去和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血脉相承、继往开来的精神依托。
文圣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和品质,体现了中国思想精神的源头,是中国精神文化之根。
武术的责任不只是强身健体,攻防格斗,以及延年益寿和教化众人,它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凝聚民族气质和气节,可以升华人的气质和人格,铸就一个民族内在的强大的灵魂。
纵观历史发展,一个朝代重视尚武精神,国家就强大,社会就繁荣,要将中国武术作为振奋民族精神和尚武强国教育的重要手段,铸中华民族和国家精神之魂。
中华武术的精神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的精神,释家的修养,以及三家文化融合的“三教合一”的文化等内涵,重武则国强,重文则国弛,崇文尚武,万物兴旺,国富民强,重文抑武,重末轻本,国家废弛,“文能治国平天下,武能安邦定乾坤”,文武之道,乃天地之道,效法遵循,不可偏废。
传播文圣拳武学是弘扬一种自强不息,顽强发展,拼搏向上,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不惧风雨,不畏强暴,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可以凝聚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感、智慧和力量,激发一个民族内心最强大的动力,焕发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铸造一个民族发奋图强,积极向上,铮铮傲骨和不屈的灵魂。
圣拳担道义,精诚铸武魂,安邦平天下,忠义写春秋。
文圣拳是修炼者上升高层次的阶梯,人格修炼和道德教化的根基,强身健体和开悟智慧的法宝,是成就事业的不竭动力,是习练者信仰力量的精神家园。
文圣拳是光明、吉祥、和谐、友谊、和平的象征。
文圣拳的泰山论道与华山论剑文圣拳的泰山论道和华山论剑文化,是文圣拳武学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文圣拳武学,丰富文圣拳武学体系,推动文圣拳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今后文圣拳的弘扬与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3年4月20日,参赛首届中国(泰山)国际传统武术节比赛,文圣拳弟子侯高民、卢飞宏、黄凌魁、魏训强、李景良、张丽光、王善哲、杨雪琴、刘继成、刘成忠、展复河、徐仁政以及道教知名人士等20余人登临泰山,探求文圣拳法奥秘,寻根问祖,祭拜神灵,祈福苍生,弘扬武学,论道泰山。
在泰山极顶玉皇殿举行了泰山论道祭拜活动,在泰山唐摩崖进行了文圣拳功夫演练和文功修炼,研讨了文圣拳功法理论。
泰山集儒释道文化于一身,思想文化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积极向上,和谐共生,促进发展,是古老华夏灿烂文明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文圣拳与泰山文化一脉相承,其武学思想具有泰山和黄河文化的精髓,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惧风雨,和谐包容、顽强拼搏的品质,体现了文圣拳独特的普世价值观和精神文化内涵,彰显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魅力。
泰山论道活动成立了文圣拳泰山论道组织体系,推举了文圣拳实步架传承人、武术大师、山东郓城侯高民先生为泰山论道坛主。
卢飞宏先生作《文圣拳泰山论道记》以记之,并根据文圣拳泰山论道活动之祭拜文《泰山论道赋》,谱写了《中华文圣拳之歌》(《武魂》杂志2013年第11期)。
2014年5月6日,文圣拳弟子登临著名道教圣地西岳华山,来自文圣拳重要传承地山东郓城、梁山、微山、临沂,江苏丰县、沛县及天津等地的八方文圣拳传承人23人参加了华山论剑活动,参加论剑的还有道教、佛教的功高大德、居士以及社会友好,共计30余人。
华山论剑祭拜仪式在西岳华山“天下第一庙”西岳庙举行,成立了文圣拳华山论剑组织机构,推举了江苏丰县“养生搏击训练中心”主任、武术大师、文圣拳传承人魏训强先生为华山论剑坛主。
在华山北峰之巅进行华山论剑演武活动,参加华山论剑的文圣拳弟子在金庸先生题字之处,各自展演了文圣拳的拳术和器械武功技艺。
文圣拳武学与泰山宗教文化的联系——卢飞宏文圣拳武学与泰山宗教文化的联系摘自《中华文圣拳武学与东岳泰山文化》(之三)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中国宗教的基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主体,它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民族信仰、文化、精神和思想,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思想和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
泰山历史上是中国民间宗教和信仰的摇篮,泰山民间信仰以及宗教活动等都是流经几千年的沉淀形成的,其各种各样的内容丰富了泰山文化的人文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儒、释、道三教,它们在起源阶段都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泰山经历了三教的兴起、繁盛、衰落的全过程;颇具地方色彩的民间宗教和信仰也在泰山立地生根,广泛传播,经久不息,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泰山宗教文化。
泰山主要有儒教、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长期以来,它们在这里共存和发展着,和谐共生,以至今天仍庵、观寺院、教堂并存,有“泰安三步一庙”俗话。
泰山宗教文化在泰山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泰山神包容的范围都是深远广大的,这种古今兼备、和谐包容的神谱结构,在中外名山中是绝无仅有的。
古典文明中的太阳崇拜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
太阳神崇拜在泰山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源自于古老东方民族的太阳崇拜,在一定意义上说远古泰山信仰就源起于太阳神的崇拜。
在古东夷文化中,东方崇拜与日崇拜有着显著的地位。
由于高山之巅是最先观看到日出的所在,所以在先民观念中,山岳与光明紧密相连,而泰山日出观念正是体现了中国太阳崇拜与东方崇拜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意识的集中体现。
泰山在大汶口文化存在的两千多年中,既包含了人们从对太阳神的崇拜到对泰山元君女神的崇拜,也包含了从元君崇拜到泰山神崇拜的阶段;而到母系社会后期,人们的原始崇拜便由“太阳神”转为女神崇拜。
随着先民信仰观念的变化,太阳神便由泰山极顶退居到今天的扇子崖,世代在扇子崖的太阳庙中享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试析文圣拳的天道、地道和人道卢飞宏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步架、离卦拳、长寿拳、五手、五步神、无极道圣拳等,“中华圣门”功夫,历史上饱经风霜,历经风雨,功震八方,震惊朝野,长期隐匿民间,自强不息,顽强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武学史上有着强大而深远的影响,距今已传承四百多年的历史。
该拳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国家体委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挖掘整理,2009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称为山东省“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名拳”。
文圣拳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集大成者,东方武学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深厚,哲理博大精深,是中华武林之“文武大道”,“天地大道”,“圣贤之道”,“大学之道”,“长寿之学”,“国学经典”,其博大精深的武学文化,堪称“中华武学之魂”。
文圣拳是中华武学中一部伟大的武学文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承很广,影响深远,拳理深奥,大道至简,是习练者的“悟道之基”、“强身之宝”、“修心之本”和功夫修炼之大道。
文圣拳是过去冷兵器时代沙场征战中马上的实战功夫,誉称“马上保朝”之拳,具有深邃的奇门兵学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传统武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
鲁西南是文圣拳的发源地,山东济宁运河流域是其重要传承地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地,圣贤文化和古老的运河文化孕育其成长,具齐鲁文化之精髓,拳法寓儒、释、道、易、庄、墨、兵、武、医、术等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天文、地理、星相、历法、奇门之术、堪天舆地、预测之学、医道之术等寓于其中,内含河图络书、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奇门遁甲之玄学奥秘,文武合场,道贯乾坤,贯通天地,效法日月,通晓古今,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其修炼秘笈是古传“太阳真经”,“无字天书”,主要传世经典《八卦八书歌》、《五女传道书宝卷》、《锦囊神仙论》、《禀圣如来》等,是中华武学之丹道修炼大典,大乘功夫之学,华夏之武林绝学。
文圣拳武学研究的学术价值《文圣拳》是中华武学文化研究之大成,集合文圣拳全体同门和爱好者的智慧而成的一部中华武学巨著。
成书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集中于2011至2024年间,由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卢飞宏主持编著。
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易、道、儒、释、墨、兵、阴阳家、医及儒释道三教合一等思想学说为主要文化内涵,采中华武术内外家功夫之长,熔天下武学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我们构建了完整的文圣拳武学文化体系,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体系,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文化体系,中国士文化的道义哲学体系,中国民间宗教思想和文化体系,构建了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同时还提出了武术发展要遵循的“五个意识”,即树立武术大文化观意识,树立武术高于体育的意识,树立将武德至于武术之上的意识,树立武术思想、精神和信仰的意识以及树立天下武术是一家的意识,这是我们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
我们建立了以“道”为核心,以“德”为灵魂,以易、道、儒、释、墨、兵、医等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为主要内涵,以“道、德、术、功、法”相统一为理论基础的中华武术“道统”体系,同时将“士”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纳入到武术文化之中,使中华武术精神以及民族精神得到了回归,这对于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全书三百余万字。
2024年9月15日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
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等约3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
文圣拳多元文化观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摘自《文圣拳的多元文化观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价值三(三)》在现代社会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有助于开拓思想理论视野,有助于认识中华文明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从而能够促进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更好地总结历史传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并不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和互鉴,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全面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振兴。
三教合一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以三教合一思想文化为代表的文圣拳多元文化观,为现代处理多元文化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经验。
任何事物都会在“和谐平衡”发展中不断走向壮大,或走向事物发展的反面,但三教合一文化在经过二千多年的融合发展中,经过儒释道三教相互对话和论辩的方式,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促进发展;它们不但在发展中并没有因为融合而消除其自身的特点,反而保留了各自的主体性,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协调不同宗教关系的高超智慧和艺术。
三教在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发展,其中虽不乏对立,但融合依然是历史的主流,这种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和探讨,这也是解决当代宗教关系和民族关系矛盾的宝贵经验。
当今社会是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并存的时代,也是不同文化体系、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大融合、大交流的时代,在不同文化、不同思想流派的冲突和交融中,如何立足于时代之需要,消解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与现代的隔阂与冲突,整合不同文化系统和思想流派的积极因素,积极主动的吸收其他文化发展的新成果,适时调整自身,以促进自身的转化与发展。
在与其它文化、其它宗教的共处中保存、发展和完善自身,是每一种文化、每一种宗教信仰都面临着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三教合一思想和理论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创自于明代、藏之于嵩山少林寺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又称《和谐图》,图中将佛、道、儒三教圣人合为一体,象征着儒、释、道在中华大地上的融合,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文圣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摘自《文圣拳武学与诸子百家文化研究》第一章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神拳、五步神拳、先天无极道拳、八卦拳、大洪拳、义和拳等等。
文圣拳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创始人刘奉天(1621—1693)宗师,自幼研习家传导引术,后经高人指点,修行道家内功,造诣极深,后定居山东单县传经布道,著有《五圣传道经》《八卦八书歌》等。
在他的徒弟中有八位比较著名,其中郜云龙(离卦之首)精通祖传的宋太祖三十二长拳、六合大枪和跃步奇枪。
刘与郜师徒二人共同研创了“文圣功”,名震武林,享誉河北、河南、直隶、山西、山东、江苏、安徽一带。
分九宫八卦(即“内安九宫,外立八卦”),四正四隅,传承天下。
早期传承由郜云龙传山东冠县杨四海(1714—1784),杨四海传山东嘉祥的杜恒信(1756--1838),由杜恒信将文圣拳传遍运河两岸,大江南北。
该拳名称称谓众多,由于历史上与“反清复明”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遭到清政府的严厉禁止和迫害,故不断变换名称,在民间隐秘传承。
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北京、天津、陕西、山西、黑龙江、新疆等地,主要传承市县为山东济宁、汶上、嘉祥、梁山、微山、邹城、金乡、曲阜、临沂、泰安,聊城、冠县、临清、莘县,菏泽、郓城、成武、单县、定陶、巨野,河北邢台、临西、邯郸、衡水、南宫,江苏徐州、丰县、沛县,河南商丘永城,安徽毫州涡阳、芜湖无为等地。
山东济宁古运河流域是文圣拳的发源地和重要传承地,有着广泛的传承与发展,方圆几百里,习练者数万。
文圣拳于1983年被国家体委挖掘整理领导小组列为国家重点挖掘整理体育项目,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宋家得到挖掘整理,后经国家体委有关部门批准正式定名为“文圣拳”。
2009年9月2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以之优秀的健身养生和实战技击功能名列山东省名拳,时称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拳”。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一部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文圣拳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五步神拳、无极道圣道圣拳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内家功夫,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历史渊源久远,可追溯于上古时期,兴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体委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挖掘整理,时称“山东四大名拳”(即:文圣拳,螳螂拳,孙膑拳,四通捶)之一,后称为“中华历史名拳”,有“中华圣拳”、“中华文圣拳”、“中华拳”、“中华龙拳”、“东方神拳”之誉称,2009年9月2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国术奇葩神功现,人间圣功文圣拳”,文圣拳是中国古代先哲和历代先师遗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是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文圣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冷兵器时代“马上征战功夫”,被称为“马上保朝”之拳,有“五步神拳安天下,文圣神功度众生,”之誉,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圣拳是古代沙场征战中大将所使用的大刀、大枪、硬弓等架式和实战技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华武林功夫,同时与道家静坐修炼养生之法相结合,是实战技击与养生长寿相结合的优秀传统功夫,它独特的功法特点在中华武术中是独一无二的,一部中华武学的传世经典。
文圣拳养练强身、祛病延年、修炼长生、修身养性为主,同时具有极强的实战威力。
文圣拳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艺术,马上沙场征战的功夫特点,又决定了是以实战技击为主要精华的传统武术,拳法精髓在于其原始的搏杀性,技击是文圣拳武术功夫的灵魂,体现了中国武术力与智、力与美、内与外、精神与意志的独特技击术之神韵。
文圣拳博大精深的武学文化,堪称将才之学,帝王之学,圣贤之学,天人之学,先天之学,万法归宗之学,具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夺天地造化之功。
文圣拳是一部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一部宗门功夫的大乘功法,也是中国方仙道术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内功修炼具有重要地位,包涵着丰富的哲理内容和辩证法思想,有深厚的武术养生哲学内涵,修炼是文圣拳功夫的根本。
文圣拳文化的价值和历史意义---------卢飞宏
座中华哲学、思想、宗教文化的高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人类思想文明的承前启后,它吸取了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体系,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以及中国社会的变迁具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文圣拳的文化思想渊源于三教合一的文化,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基础之上,其思想文化经过数世纪中华民族多种文化的整合与碰撞,形成了成熟的强大的三教合一思想文化力量,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包容厚德,兼容天下,对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艺术、哲学、生活等诸方面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三教合一的文化在历史上曾几度发展兴盛而又长期被政府所压制,以及受到儒释教三教的诋毁和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三教合一的文化,在处理人与本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天道的关系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是指导人们生活的坚实理论。
儒释道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多元化、多样化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
三教合一文化的包容和谐发展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精神资源和智慧源泉。
文圣拳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在当今包容和谐的社会
环境下,弘扬三教合一文化,对于重建中华民族道德宗教信仰文化体系,繁荣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探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实质和本质,克服几千来封建专制对大众思想文化的桎梏,挣脱精神思想的枷锁,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推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中国的“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运动,实现新文明的继承与创新,使中国文化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使人们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的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对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战无不胜的力量,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三教合一的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它为现代社会处理多元文化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要将三教合一的文化置于中国社会历史上儒释道主流文化的
高度,在人间如建设道教、佛教、儒家文化一样而传承和弘扬三教合一的文化,使三教合一的文化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和发展的主流思想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合一文化不是宗教而是思想文化、道德教育和礼仪教化,大学之道,圣贤之学,大道无形,祖祖相传,世代流长。
历史上的“三教合一”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广泛地被中国民间宗教所接纳,并使之成为信仰的文化源泉,其作为中国宗教信仰的形式存
续了近二千多年的历史,特别在明清时期其思想文化达到鼎盛时期,其影响力甚至超过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发展。
三教合一的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和谐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它对中国众多武术流派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促进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解放,推动中国社会强大的思想文化体系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它将对中国社会文化建议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有一种精神在岁月时光流逝中,历久弥坚;有一种文化,历经磨难,饱经沧桑,而光彩夺目;有一种力量,自强不息,顽强发展,坚不可催;有一种信仰,穿越时空,亘古不变,性命双修;有一部武学,名扬四海,功盖天下,震惊朝野,这就是历史上的文圣功、现在的文圣拳的魅力。
文圣拳灵魂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其思想文化是拳法的灵魂,也是促使文圣拳自强不息、顽强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和不竭思想源泉。
用道德的力量弘扬文圣拳文化,用思想的力量改变世界观和人生观,用文化的力量推动文圣拳武学向前发展,文圣拳文化的繁荣昌盛,必将为推动中华武学向前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文圣拳虽然因历史和宗教等因素发展起步较晚,但我们要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去研究和发展文圣拳,将其作为一种中华国粹和传统经典文化去继承和弘扬,用思想和文化的力量推动中华武术发展。
文圣拳厚
重的文化,是习练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和思想精神源泉,在中华武林中绽放出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
要“按照政府主导,专业策划,市场运作”的原则,把文圣拳弘扬工作融入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之中,从文圣拳武学文化的影响和教育功能着眼,思考其在促进国家文化繁荣发展和提高国家软实力中的时代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文圣拳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中华大地上结出丰硕成果。
文圣拳厚积薄发,锐意进取,不断超越,乘风破浪,大器晚成,稳健发展,共赢未来。
文圣拳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最好诠释。
龙作为一个民族的图腾,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化的象征,它曾经长时期地引导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龙深层的内涵,是其多元文化整合为一而又创新、开拓的精神。
龙的观念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和兼容并包的文化观,它几乎囊括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的全部精髓。
龙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浸润着中国的文化艺术,弥漫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之中。
龙象一条无形的纽带,一条由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观念、共同的心理素质交融而成的纽带,把整个中华民族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龙的影象浩如烟海,闪耀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龙的魂魄,无处不在,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龙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面无比辉煌的旗帜,闪耀着力量、信念和追求的光芒。
文圣拳具有龙之精神、气
质和品质,是中华龙文化的象征。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具有吞吐天地之志,包藏宇宙之机。
龙刚猛有力、激烈奔放、浑朴昂扬、又柔缓细腻、轻捷娇健、活泼灵巧、变化有致,文圣拳用丰富的动作和套路展现出巨龙翻滚腾飞的意蕴与雄姿,其技击变化“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它以易理文化为指导,功法招式千变万化,阴阳不测,无以穷尽,正是这种兼收并蓄的中国武术内外家之长的特点而形成的刚柔相济的文圣拳风格特征,也正是中华龙的文化铸就了文圣拳拳法的特点,文圣拳是中华武术中真正意义上的“中华龙拳”。
弘扬中华民族武术精神,加强武学的交流与发展,以武术文化为引领,提升武术文化时代价值,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繁荣,真正将文圣拳这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文圣拳文化在中华武林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将促进文化的繁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对政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文化的复兴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和先导,文圣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神奇的功法特点,以及其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必将成为中华武林的一面鲜明的旗帜,为推动中华武学
向前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大浪淘沙,要顺应和适应时代潮流发展,我们不但要做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先行者,更要做中华武学上的巨人,通过对文圣拳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向前发展,让世界人民领略中华武术的魅力,让文圣拳从这里走向大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辉煌!
(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