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5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分析选择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资产阶级创造的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是:社会化的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化大生产。
/4.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消费资料。
/5.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区别:旧的分工依然存在,并且存在脑体力劳动的根本对立;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实行按劳分配;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极高水平,社会成员各方面的需求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问答: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具有自觉性、计划性和比例性?答:1)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自觉地、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的过程。
一般地说,任何社会的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也会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同。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比例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实现的;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比例性,主要是通过自觉地、有计划的调节实现的。
2)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归根到底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以及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总量平衡只能是相对平衡,合理的或正常的生产过剩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储备。
3)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就要求我们把计划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保持经济运行的计划性和比例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自学考试教材的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这章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学习研究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楚其研究对象是什么,但对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则是在学习完全部课程内容后,才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和体会。
这章共三节,第二节是重点。
} 第一节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一节介绍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知识,对什么是经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做了解释,学习者对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应有所了解。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的含义识记: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解释。
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政治根源的是经济;政治的实际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的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判断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政治现象。
1.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
2.政治现象的基本内容就是围绕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活动。
3.政治的利益性决定了政治学不可能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规律进行简单归纳的实证科学,而是一种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4.古希腊的政治思想家认为:政治主要是指国家的活动。
5.我国古代的政治:主要是指统治的意思,主要讲治国之道。
6.对政治这个概念的解释,主要有两大类观点:一类是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另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主要有五种观点:一是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纳为伦理道德;认为只有通过有道德和智慧的政治领袖来进行统治,才能实现理想的政治目的。
二是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
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三是把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认为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四是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五是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的活动。
(简记:道德法律权术公事政策)7.孙中山主张,政治就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解释: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9.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第一,政治根源的是经济。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本节概述: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因此,要了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政治。
本节回答了什么是政治、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其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即当时的“城市国家”。
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
各个思想家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法家,也把政治理解为对权力的追逐和运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这种观点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美国政治学界,戴维·伊斯顿的政治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的观点影响尤其巨大。
知识点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根本上阐明了政治活动的实质,对于政治的含义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本节概述: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因此,要了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政治。
本节回答了什么是政治、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其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即当时的“城市国家”。
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
各个思想家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法家,也把政治理解为对权力的追逐和运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这种观点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美国政治学界,戴维·伊斯顿的政治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的观点影响尤其巨大。
知识点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根本上阐明了政治活动的实质,对于政治的含义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上海自考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政治学》概论第一张绪论政治学的研究目的:试图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从而建立起一门关于人类政治生活规律的可学。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是统治阶级如何利用政权扩大自己,如何争取同盟者,如何打击敌人的一种艺术。
政治概念界定: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综合。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家政权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区分两个层次。
首先,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以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其次,就广义的角度而言,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规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内涵。
依据对象这一内涵,可以推导出政治学研究的外延,即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它是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政治学原理主要围绕政治学的基本对象——国家政权——而形成理论体系,并非试图涵盖政治学研究的全部范围,因此,它的作用在于为政治学相关领域和具体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
任何阶级或学派的政治学理论都要以某种哲学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几乎每一种新的和具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出现之后,都会引起政治学基本理论或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的某些变化,并导致新的政治学流派的出现,以及现有政治学流派的分化或滞亡。
2、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而经济利益和要求只有通过国家政权的到集中体现和实现。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有其客观内容。
人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其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样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西方政治学概述从传统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到向现代政治科学的转型,西方政治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按研究政治学的理论方法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我们把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形态划分为伦理主义政治学、理性主义政治学、功利主义政治学、科学实证主义政治学、科学主义政治学和现实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作这样的划分,一方面考虑到了学科演进的自然历史进程,即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理论与方法的相互更替性和继承性的结合。
也就是说,虽然伦理主义政治学产生于古代,盛行于古代和中世纪,但近现代甚至当代西方的一些政治学研究者仍在使用这样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政治学。
同样,近现代甚至当代产生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在古代和近代也早已有人作过零星的尝试,只是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和通行的方法而已。
因此,以理论方法及其价值取向而不是纯粹以历史时代来介绍西方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进程,可以既使我们看到西方政治学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避免了将同一种理论与方法的政治学理论零散地分割在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去叙述的缺点。
这或许对我们更加全面正确地把握西方政治学发生发展的规律是有益的。
另外,在介绍和评述各种理论与方法时,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方法,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我们均可看到理论中蕴涵着某些方法,而方法中也体现着某些理论。
一、伦理主义政治学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道德标准去观察、分析和解释社会政治现象,以社会整体价值为核心去衡量政治现象的正义与否、合理与否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就是伦理主义政治学。
其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西塞罗、奥古斯丁,中世纪的阿奎那等人。
当代美国政治伦理学家罗尔斯等人也深受其影响。
柏拉图的伦理主义政治学理论之观点主要有:第一,伦理主义等级观。
国家是由金、银和铜铁三种不同质料的人群组成的各司其职的理想国。
第二,国家应由最有知识、善德最高的哲学王来统治。
第三,伦理主义政体循环观。
贤人政体、军阀政体、财阀政体、民主政体与僭主政体这五种政体是依次更替,循环往复的。
西方政治发展历史与唯物辩证法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07级荆胤淇0710012812内容摘要:西方政治发展经历了旧制度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纵观其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其中蕴含的唯物辩证关系和因果关系。
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从学术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出其中的规律,并且能够把握住它发展的脉搏。
关键词:西方政治发展唯物辩证法古典主义政治学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古典主义政治学可以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中叶划分。
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布丹,霍布斯,洛克,马基亚维利等。
其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
并且很乐意去描述一个最好国家的状态。
分开来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走上的是反民主的道路,并且一直在勾划他们心中最好的国家和君主。
直接联系来自于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之死让他们看清了所谓公民决策不过是暴民政治的本质。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苏格拉底之死,没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此事的思考和研究,那么后世的政治学发展将重新改写。
因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联系是普遍的,尽管是十几个世纪以前发生的事情,但是,它对后世却有着深刻的影响。
再来看马基亚维利,他主要论述如何保持权力。
在他的君主轮中,他认为君主就应该像狮子一样凶残像狐狸一样狡猾。
他提出以上的观点我认为与他身处矛盾之中是分不开的。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地区战争不断,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强国不断地为争夺领地而发动战争,并且马基亚维利本人也在弗洛伦萨在参加过政变推翻了美第奇家族的统治,并且后来该家族复辟后因此而入狱。
而他的代表作《君主论》正是他出狱后献给美第奇家族的。
前面想推翻它,但是后来有著书想要指导该家族长期统治。
马基亚维利正式在这种矛盾之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传世之作,它首次提出了民族主义国家的概念,并且把国家利益提升到跟个人利益之上。
与此同时,我认为马基亚维利提出以上观点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频繁的战争,不停的政治事变,让他们那一代的政治学家心中产生了共鸣,需要停止这种状况,于是,他们都希望有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物出现,因此他提出了他的君主论。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D(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因此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作这样的表述: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领域:(1)政治学基础理论。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哲学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
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
另一方面,决定政治学与经济学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国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
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
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
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
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权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重点。
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规范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