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命年的回想

顺序:时间顺序:预热——发烧

习俗:(第四段)炒年货、吃腊八粥、送灶神、过除夕、拜新年……

愿望:健康、平安、幸福、好运……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欣赏作品所展现的民风民俗及其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2.能理出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3.能说出和理解春节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及文化内涵,激发热爱生活、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重点:概括文中所描述的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能说出春节习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春节习俗的感受。

教学方法:1.教法选择——引导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2.学法引导——借助自主、合作与探究培养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组织形式——合作对话式

4.教具的使用——多媒体,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5.课程资源的利用——教材、图书资料、网络资源

课时计划:1课时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定的民俗风情。因而,在有了前面几节课作为铺垫的基础上,对于本文所介绍的春节的理解及其文化内涵的分析,应该说不是难事。此外,学生已经充分预习课文,即他们已经独力地完成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在他的心中已经拥有他自己的尚未斥诸文字的读后感受),所以课堂可以直接进入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

因而,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立足于学生对文本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春节风俗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

[导入]

猜一猜:播放三幅图片,让学生猜测到底是哪一个节日。(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

上课之前,咱们先来一个竞猜游戏。待会儿你会看到几幅不同的图片,每幅图片代表一个特殊的节日,大家一起来看看它所呈现的是哪一个节日。——从哪看出来这是春节?

放鞭炮,贴春联。大家不愧是炎黄子孙,对于咱中国人特有的节日一看就看出来了。

大家看看,在这几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节日里,又以哪个节日最为隆重和热闹?

——春节

春节又叫“过年”,或者“过大年”,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庆贺方法和表现方式。那么几十年前,远在北京郊区的运河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呢?今天,

咱们不妨一起随着著名作家刘绍棠到那儿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板书课题)

二、破题、了解作者[忆一忆]

师:题目为《本命年的回想》,何谓“本命年”?谁能告诉我?(见书下注释)

生: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有系红腰带,穿红裤头儿等习俗。为了辟邪、祈福、平安。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是老百姓最朴素情感的表现。

师:所以《本命年的回想》就是本命之年回忆往事。

(大屏幕出示:本命年的回想即本命之年回忆往事)

师:刘绍棠,何许人也?大家对他了解多少?

(大屏幕出示:刘绍棠:我国著名作家,有着40多年的文学生涯。他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生齐读)

三、检查字词[读一读]

师:课前让大家做过预习了,接下来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如何。(大屏幕出示生字词,点名朗读)

生齐读生字词。

四、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与理解内容

[找一找]

师:咱们刚才说过,作者在六十高龄的本命之年回忆往事。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找找看,作者主要回忆了旧时过年的哪些习俗?请你试着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些习俗。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学生朗读后概括并交流。

(投影)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⑦送灶王⑧换门神⑨除夕守岁⑩拜新年

师点名,如果生说的一件事是中间的,那就建议他从前文找。(那前面还有没有对习俗进行介绍和描述的)

刚才同学们都找得非常仔细,也概括得非常准确,作者前后一共叙写了十件事情,最后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屏幕,把作者急切想与我们分享的过年习俗一起读一下。——打幻灯

同学们看,作者前后共写了十件事情,可以说是量多面广,但文章却显得多而不乱、井井有条,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可联系《往事依依》进行启发。)1、时间顺序

文中直接交待时间的词有哪些?——明确:腊月初一晚上、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正月初一

2、过渡紧密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使用承上启下的词语或句子

明确:“化食汤清静了胃口,……又该吃腊八粥了”;“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等待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

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初一过年的全过程,大家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你能不能用文章当中一句话来概括。

用文中的四个词语形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品一品]

在这样一个年味儿逐渐升温的欢乐气氛里,很多习俗也都被作者描述得充满情趣,洋溢着喜趣。比如,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幻灯)

引导:这是炒年货时的一幅场景。奶奶除了炒玉米粒儿,还在干什么?——念念有词、说俗语

念念有词是什么意思?人不停地自言自语,在这儿奶奶念叨的内容是什么?——齐读,从中可以看出奶奶在新年到来前对生活寄予美好的憧憬和希望。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习俗读来非常幽默,富有情趣?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

(1)“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只得看出一种无奈之情。

(2):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