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纪念馆导游词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4
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
他的一生,是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一生。
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生涯中,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祖国富强做出卓越贡献,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以下是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陈嘉庚纪念馆的详细介绍。
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纪念馆属社会历史类名人纪念馆,将成为陈嘉庚文物资料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作用,使之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终身教育课堂和文化休闲设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推进厦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有两个:第一至第三展厅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陈列》,第四展厅为《在陈嘉庚身边——嘉庚现象诚毅同行》。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陈列》以350多帧图片、310多件文物、实物为基础,力求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现陈嘉庚伟大光辉的一生。
该陈列包括陈嘉庚生平大事记、南洋巨商矢志报国;倾资兴学情系乡国纾难救国民族之光和尾声五个部分。
陈嘉庚纪念胜地(归来堂—归来园—道南楼—龙舟池—南熏楼—嘉庚公园—鳌园—纪念馆)各位团友,早上好,我是导游小米,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景点是陈嘉庚纪念胜地。
希望我的讲解能带给大家对于集美有个更深的了解。
陈嘉庚纪念胜地位于集美学村里面,我们等下的游览路线是先去归来堂、归来园、再去集美中学,最后游览鳌园,纪念馆,整个行程我们不走回头路,等下旅游车把我们送到归来堂门口后,会直接开到纪念馆出口等我们,请大家先记下我们的车牌号码——闽 D 8866和导游电话--12345678900,以防走散。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地方叫归来园,眼前这栋建筑叫做归来堂。
“归来堂”三字,是著名书法家罗丹的笔迹,已经被编入《中华名匾》。
位于归来堂正前方的这个公园叫做归来园,两者连成一体。
园中竖立的陈嘉庚先生铜像,高2.3米、重750公斤,由著名雕塑家潘鹤所创作。
在归来园右侧的是集美中学高大的教学楼“道南楼”。
它的墙体是白色花岗岩,屋顶则是绿色的琉璃瓦,这种融民族特色与西洋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物,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里面都非常常见。
研究陈嘉庚先生的学者将这种建筑风格称为“身穿西装、头戴斗笠”,也有的直接称它为“嘉庚风格”。
出了归来园,我们看到前面有一片湖,它是陈嘉庚于1955年亲自设计和修建的龙舟池。
在池的四周环绕着七座造型各异的亭台水榭,龙脊凤檐,雕梁画栋,朱绕翠环,称为“七星坠地”。
池中还有两座亭子凌波展翼,名为“孤星伴月”。
每年端年节,龙舟池都会举办龙舟竞赛活动。
各位游客请随我继续前行,我们看到左手边也有一栋高楼。
在顶层还有三个大字“南熏楼”,这栋楼的主楼从第7层开始层层紧缩,最顶层上是一座方形亭阁;楼两侧各伸展5层,顶上各建一个八角亭,不管从正面看,还是从空中俯视,大楼的形状都像一架喷气式飞机,十分奇特。
南熏楼建于1956年,高15层,建成当时是集美最高的楼层。
之所以设计这么高,也是有原因的,集美以前为渔村,集美附近海域来来往往的渔船很多。
鳌园导游词3篇鳌园为华侨陈嘉庚先生生前修建,一向是厦门的常规旅游景点。
从空中鸟瞰,鳌园像一个繁体的"圖"字。
矗立中央的纪念碑及嘉庚先生的龟型陵墓无疑是它的主体下面是鳌园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鳌园导游词各位来宾,你们好!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们开车的师傅姓陈,我是厦屿旅行社的导游,姓吴,名X X!很高兴能成为你们的导游,为你们服务,希望在我们相处的时间能够让你们感到一份快乐!预祝大家能够玩得开心、吃得称心、住得舒心、走得顺心,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各位的支持!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集美鳌园景区,鳌园是我们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亲自主持兴建的,于1951年动工,直至1961年才竣工,历时十年之长,占地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耗资65万元,主要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墓和四周围墙石雕群组成,鳌园原是一小岛,三面临海,西接陆地,因形状似大鳌,鳌在闽南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所以称此园为鳌园。
那现在我们就去游览一下陈嘉庚先生耗尽十年时间完成的鳌园是什么样子!我们所游览的时间将为一个半小时。
各位来宾请看,鳌园门口设置了一个大圆盘,这儿每逢农历九月天文大潮时,海水便会从洞中灌入,迅速涨满圆盘四周,此时观鳌园犹如大鳌戏珠,而整个鳌园就像一朵洁白的睡莲静卧在海面上,富有情趣,这一含蓄的设计足见陈嘉庚先生的用心良苦。
在进入大门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大门上有一幅楹联"鳌载定教山尽峙,园居宁世与相忘"上下联首两字相结合便正是"鳌园",步入园门便是50米的长廊,左右两边镶着青石镂雕,分别刻有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这是整个鳌园石雕群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可谓是上乘之作。
各位来宾请看,左边的这24幅诸葛亮马前课,据陈嘉庚先生解释,这是诸葛亮早就对清代政府、民国成立、抗日战争以及毛泽东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预卜,他相信这不是迷信而是先知,表达了他对共产党、毛主席的信赖和热爱。
集美鳌园导游词-嘉庚纪念馆观后感各位来宾,你们好!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们开车的师傅姓陈,我是厦屿旅行社的导游,姓吴,名!很高兴能成为你们的导游,为你们服务,希望在我们相处的时间能够让你们感到一份快乐!预祝大家能够玩得开心、吃得称心、住得舒心、走得顺心,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各位的支持!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集美鳌园景区,鳌园是我们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亲自主持兴建的,于1951年动工,直至1961年才竣工,历时十年之长,占地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耗资65万元,主要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墓和四周围墙石雕群组成,鳌园原是一小岛,三面临海,西接陆地,因形状似大鳌,鳌在闽南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所以称此园为鳌园。
那现在我们就去游览一下陈嘉庚先生耗尽十年时间完成的鳌园是什么样子!我们所游览的时间将为一个半小时。
各位来宾请看,鳌园门口设置了一个大圆盘,这儿每逢农历九月天文大潮时,海水便会从洞中灌入,迅速涨满圆盘四周,此时观鳌园犹如大鳌戏珠,而整个鳌园就像一朵洁白的睡莲静卧在海面上,富有情趣,这一含蓄的设计足见陈嘉庚先生的用心良苦。
在进入大门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大门上有一幅楹联“鳌载定教山尽峙,园居宁世与相忘”上下联首两字相结合便正是“鳌园”,步入园门便是50米的长廊,左右两边镶着青石镂雕,分别刻有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这是整个鳌园石雕群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可谓是上乘之作。
各位来宾请看,左边的这24幅诸葛亮马前课,据陈嘉庚先生解释,这是诸葛亮早就对清代政府、民国成立、抗日战争以及毛泽东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预卜,他相信这不是迷信而是先知,表达了他对共产党、毛主席的信赖和热爱。
这些石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集美人民和陈嘉庚先生的族亲用泥巴将其封闭,这样这些石雕才得以保存下来!这围墙上共有二百多幅浮雕,初建时是用水泥塑制的,几十年风雨侵蚀后损坏严重,后于1991年集美校委员会筹款百余万元,以原来水泥雕内容为参考,由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艺术系的老师绘图,请惠安艺人精心雕琢,全部换成青石雕。
陈嘉庚先生故居位于集美学村内,是一座主体两层两侧三层的普通白色小楼,楼的正面悬挂着廖承志副委员长题写的“陈嘉庚先生故居”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一株当年陈嘉庚先生亲手栽种的大树已长得枝繁叶茂,故居楼房的规模不大,为典型的廊柱式穹顶门窗的欧式建筑,没有任何奢华的装饰,那不高的楼层,朴实的外观,与集美学村内一幢幢高大雄伟、装潢考究的教学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由此可以感受到陈嘉庚先生生活俭朴,却不惜重金办校兴教的高尚品德。
陈嘉庚先生故居最初建于1918年6月,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陈嘉庚先生带领南洋爱国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故居被日本炮火炸毁。
全国解放以后,陈嘉靖庚先生满怀喜悦的心情返回祖国,由于故居被毁,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此事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他于1955年亲自作出指示:按照先生故居原来的格局进行修缮,并请廖承志副委员长题写了扁额。
这样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陈嘉庚先生故居得以重建,故居的第二层是先生生前的会客室、办公室、卧室和餐厅等,内部的物品均按照陈嘉庚先生晚年居住时的样子陈列,工作间内当年他用过的笔墨纸砚、老花镜、放大镜以及部分珍贵手稿等历历在目,卧室内的陈设也极为简单,除了床具外,只有他俩戴过的旧礼帽和穿过的旧西装。
会客室的陈设也同样简单,除了桌椅没有其他装饰,墙上也没有富贵人家用来显示身份的名人字画,由此可见陈嘉庚先生的生活是多么的简朴,而他却不惜重金,顷自己毕生的财富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这种高尚的品德和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让人敬重。
从陈嘉庚先生的故居南行,穿过一条以陈嘉庚先生名字命名的嘉庚路,前面出现一座别具闽南特色的单层建筑,白石砌墙,绿色的琉璃瓦顶,屋脊翘起多重飞檐,主体是一座宫殿式大厅堂,雕梁画栋,整个建筑既庄重素雅又灵动轻巧,这就是归来堂。
归来堂建于1962年陈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由厅堂、拜庭、会客室、厢房和庭院组成,庭院里珍树嘉木,生机盎然。
陈嘉庚, 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教育家,被誉为橡胶大王。
嘉庚先生就诞生在集美这个小渔村里,在他少年时期赴新加坡随父经商,从事菠萝种植、加工和橡胶制造等业而获得成功。
跟许多爱国华侨一样,嘉庚先生致富后不忘回报祖国,建设家乡。
最让我对嘉庚先生佩服不已的,就是他对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他自己一生俭朴,克己奉公,倾力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
据有人估计,嘉庚先生用于创办教育的资金在1980年高达一亿美元,占嘉庚先生总资产的90%以上。
嘉庚先生还创立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去世后一分钱都没有给子女留下,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陈嘉庚先生生前有个遗愿:想在故居前面建一座“归来堂”,意在召唤海外亲人不忘故乡,热爱祖国,归来有个聚会的地方,建筑费用不超过三万元。
周总理在陈老先生逝世后,获悉这一情况,认为意义重大,指示要实现嘉庚先生意愿并扩大建造规模,以为永久纪念。
归来堂建于1962年正值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
沿着归来堂前的小路向前走到尽头就是归来园了。
归来园最北端正中矗立着一尊嘉庚先生的铜像,只见他身穿西服,左手拿着礼帽,右手拄着拐杖,深邃而又睿智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仿佛盼望着海外亲人早日归来。
铜像背后是一道石屏,石屏上镶嵌着“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八个金灿灿的大字。
这是毛主席对陈嘉庚先生一生功绩的高度评价陈嘉庚先生的子女较多,大都旅居海外,但他们每年都会到归来堂来拜祭父亲。
他们虽侨居海外,虽彼此相隔万里,但都心系祖国,共同秉持着嘉庚精神。
陈嘉庚的外孙李成义,一直以先生为榜样,致力于教育的发展;他的长孙陈立人深受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熏陶,表示作为他的后人,要继承嘉庚精神,为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陈嘉庚后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在嘉庚精神的照耀下,书写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嘉庚精神不仅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代,更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嘉庚纪念馆建筑风貌介绍嘉庚纪念馆,那可是个不得不提的好地方!你要是走到那儿,首先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建筑。
它的外观挺有意思的,既现代又古朴,仿佛把时间拉得又长又远。
别看它外头是红色的瓦片,像极了老厦门的传统风格,但你往里一看,又能感觉到它与现代建筑的那种“亲密接触”。
怎么说呢,简直是古今融合的典范,不愧是为纪念一位这么伟大的建筑大师而建的。
首先得说说它的外观吧,真的特别吸引眼球。
你站在外面,看到那座建筑,就像是被一股历史的洪流给轻轻带到了过去,看到的每一砖每一瓦,似乎都在讲述着陈嘉庚的传奇一生。
别看它是传统的南方风格,可它的设计背后藏着很多智慧,尤其是在细节上,那些雕花和窗格,给人一种古典的美感,同时又不失现代建筑的通透感。
再看看它那雄伟的大门,挺有气势的,走进去就像踏进了一个历史的长廊。
站在门口的石阶上,仿佛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仿佛历史人物就在身边,等着你去倾听他们的故事。
里面也是非常特别的,展品一件件看过去,感觉每一件都在述说着那个时代的风云。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历史照片和文物,看到它们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哇,这些东西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这些照片不是普通的照片,而是记录着陈嘉庚如何为福建、为中国做出了那么多贡献的生动证据。
你走在展馆的每个角落,仿佛都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那股力量来自于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坚韧与执着,是陈嘉庚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不过说实话,嘉庚纪念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它身上那种深沉的文化气息。
你站在馆内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那些透露着智慧和历史的细节,不是说有什么金碧辉煌的装饰,而是那些简单却极富内涵的设计,透过每一处小小的装饰、每一块砖石,都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温暖。
走到这些地方,你会自然而然地慢下来,不知不觉地被那些文化底蕴吸引,仿佛自己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这个纪念馆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每一处设计都恰到好处,不紧不慢地把你引入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
集美陈嘉庚纪念景区旅游记作文400字集美陈嘉庚纪念景区旅游记作文400字国庆节当日,我们一家人慕名前往集美,集美位于厦门经济特区,它被海(东海)、江(浔江)、山(天马山)所环抱,环境幽雅,风光迷人,是一处极佳的旅游胜地;更重要的,集美是我国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陈嘉庚先生早年倾资兴学,在这里创办了著名的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
怀着对这位教育先驱的崇敬之情,我来到陈嘉庚纪念景区,参观游览这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陈嘉庚故居、归来堂和鳌园3个景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嘉庚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珍藏有先生的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品,均按其生前原样陈设。
我发现有一把他从新加坡带回来的已经使用了10年的伞,陈嘉庚先生是南洋巨商,掷千金在家乡办学,对自己却如此勤俭节约,真让人感慨不已。
从故居向南,来到归来堂,大厅正面竖立了一座重1吨、高2.3米、由紫铜制成的陈嘉庚先生塑像,铜像背后的墙上,刻有毛主席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是对先生一生的精确评价。
我问导游归来堂名字的含义,导游说,陈嘉庚先生一直有个夙愿,希望散居海外的亲朋好友不忘祖国和家乡,回国出力,归来要有个聚会交流的'地方,周总理在他去世后按其遗愿组织建造了这个归来堂。
我想,“归来”这个命名既反映了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情怀,也是旅居海外的六万多名集美侨胞的共同心声。
走出归来堂顺大道东去,眼睛为之一亮,陈嘉庚纪念景区最精华的部分——鳌园展现在眼前。
近观一条长廊飞檐翘脊,雕梁画栋,它叫门廊。
门廊的两壁都是浮雕,共有58块,左侧浮雕多取材于近代重要事件,如南昌起义、开国大典等,右侧浮雕多来源于历史典故,如武王伐纣、赤壁大战等。
浮雕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雕刻工艺精湛,富有艺术感染力。
远望一座壮观的纪念碑雄伟高耸,傲然屹立,它就是毛主席亲笔题名的“集美解放纪念碑”。
碑高28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碑座底层石阶8级,象征着八年抗战;上层3级,象征着三年解放战争。
大家好 ,我叫林静怡,来自文学院。
今天,在这样一幢朴素的二层小楼房,有我来跟大家分享关于陈嘉庚先生的故事。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他替父还债并创造商业佳话,他重视教育倾资办学,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
今天我们来聊聊故居和故居的陈嘉庚。
陈嘉庚先生故居建于1918年。
大家看,“陈嘉庚先生故居”这7个大字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廖承志所提。
1928年,故居被日本人炸毁,1950年,人民政府要给先生修复,他坚决不同意,还说“校舍未复,若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
”直到1955年,校舍和被毁的200多处民舍修复后,才经先生同意,有了如今这栋楼,而后1957年至其临终那几年,他又居住在这。
可以说,故居承载了大分的嘉庚精神,是嘉庚精神的缩影。
故居一楼现为“集美学校校史展览馆”,从展馆的5个部分,我们就能看出其中的艰难曲折,以及陈嘉庚先生为之付出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多的是心血!大家看,这是陈嘉庚先生当年的会客厅,后壁挂的是陈嘉庚先生遗像,左右两壁分别悬挂巨幅油画——集美学校全景和厦门大学全景。
我们知道,陈嘉庚先生被两校学子亲切地称为“校主”。
今天,我想跟大家特别提的是遗物展览室。
大家看这把破布伞,据说这是先生从南洋带回来的,用了十几年。
家人看不下去,想帮他换一把,他却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
于是期间,一把伞破了就补,实在不行就换块新布。
看这拐杖,一共两根,很明显,一新一旧。
外出时用好的,在家就用旧的。
陈老先生晚年亲自主持集美和厦大校舍扩建工作,以七八十岁高龄,每日持杖步行数华里,巡视各地工场,严寒酷暑,劳瘁弗辞。
手杖,磨破了!而这些,辉耀着他的坚强毅力和爱国爱乡的深情。
还有这个,大家看得出来吗?烛台。
一个破了的,农村常见的破瓷碗,被先生改成了一件陪伴他度过无数断电夜晚的伙伴,甚至于后来昼夜供电但偶尔断电时,他用的还是这盏烛台。
嘉庚纪念馆参观心得主题
嘉庚纪念馆是一座纪念著名爱国商人、教育家和慈善家陈嘉庚先生的纪念馆。
馆内展示了陈嘉庚先生的传奇人生以及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参观嘉庚纪念馆,我深刻感受到了陈嘉庚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情怀,深受启发。
在纪念馆内,我首先看到了陈嘉庚先生的传奇人生。
他出生于福建福建,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多才多艺的商人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积极参与中国革命,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纪念馆内,我还了解到了陈嘉庚先生的爱国情怀。
他始终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国家遇到困难时,他始终坚定地支持祖国的发展和建设。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抵制洋货”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号召中国人民不买外国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观嘉庚纪念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陈嘉庚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情怀,我深感深受启发。
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们应该继承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始终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陈嘉庚先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勤奋好学,积极进取,为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
总结起来,参观嘉庚纪念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陈嘉庚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情怀,让我更加坚定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决心。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陈嘉庚老先生故宅是一座独具一格设计风格的单面工程建筑,总面积4000平米,取百石垒墙,绿瓦盖顶;是具备闽南地区特点的象征性工程建筑,陈嘉庚老先生的雕像就矗立在回归堂前。
下边是为大伙儿产生的陈嘉庚故居导游词,期待能够协助大伙儿。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范文1:陈嘉庚老先生故宅位于姐妹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老先生定居过的地区,1920xx年完工。
故宅是一座双层小房子,1938年被日本飞机场摧毁,后重新修,直至完工才重新修居宅。
现故宅是1980年按小院原先布局整修的。
故宅按老先生晚年时期定居状况陈列设计,并收藏有稿件、衣服裤子及日常日常生活用品等的遗物。
二层的接待室、餐室、工作中间、卧房等,均按杨先生死前原状陈设设计。
故宅西边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老先生生平简介展览馆”,共以“做生意贝德,深情乡国”,“倾资兴学,不屈不挠”,“赤城热爱祖国,赤胆忠心”三一部分陈列设计,展示出陈嘉庚老先生运营实业公司的聪明智慧,勤快勤俭、倾资兴学的崇高品质和赤城的爱国情怀。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范文2:陈嘉庚全身上下雕像后石屏上刻着毛主席现任主席的“侨民旗子,中华民族辉煌”题字。
内有客厅和十多间宅子。
客厅正中间放置陈嘉庚的石雕工艺品坐像,并悬架和排序着郭沬若编写的春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辞。
现如今,在故宅两边,又修建了陈嘉庚先生平简介展览馆。
展览馆是一座三层楼,总建筑面积800平米。
展览品关键以照片、数据图表、商品为主导,品牌形象地详细介绍了侨民领导者陈嘉庚老先生的一生,有宝贵的珍贵文物及仅剩的《集美陈氏族谱》等的遗物。
游玩回归堂(陈嘉庚老先生故宅)能够使您掌握陈嘉庚老爷子。
陈嘉庚(1874—1961年),别名甲庚,字科次,知名爱国华侨领导者。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仁爱里集美村。
九岁人读南轩私塾学堂,十七岁赴马来西亚帮助父亲运营米店。
没多久,父亲倒闭,陈嘉庚单独运营后最先还款爸爸的所有负债,得到诚信经营。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陈嘉庚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范文1:陈嘉庚先生故居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地方,1918年建成。
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重修,直到完工后才重修居宅。
现故居是1980年按小楼原来格局修缮的。
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
二层的会客室、餐室、工作间、卧室等,均按陈先生生前原样陈设。
故居西侧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共以“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三部分陈列,展现出陈嘉庚先生经营实业的聪明才智,勤劳俭朴、倾资兴学的高尚品德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范文2:陈嘉庚全身铜像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
内有厅堂和十多间厢房。
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并悬挂和排列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
如今,在故居两侧,又建起了陈嘉庚先生平事迹陈列馆。
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形象地介绍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有珍贵的文物及仅存的《集美陈氏族谱》等遗物。
游览归来堂(陈嘉庚先生故居)可以使您了解陈嘉庚老先生。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
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
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
此后事业顺利。
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
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
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
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00多人。
陈嘉庚故居陈嘉庚故居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建筑物。
这座故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陈嘉庚故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南洋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整个建筑群坐落在一个宽阔的庭院中,环境幽静,令人心旷神怡。
故居的主体建筑以红砖为主要材料,结合了西洋风格的建筑元素,显得别具一格。
故居的门前有两根红色的门柱,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展现出浓厚的南洋风情。
整个建筑群不仅外观精美,内部的布局也十分独特。
院内的建筑以天井为中心,设置了多个室内空间,包括客厅、书房、起居室等,每一处空间都充满了古朴的气息。
尤其是书房,墙上挂满了陈嘉庚先生收集的各种图书和文物,让人颇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陈嘉庚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个展示陈嘉庚先生与他时代背景的场所。
故居内陈列了许多陈嘉庚先生的实物和图片,能够让人对他的一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陈嘉庚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但凭借其勤奋和聪明才智,他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陈嘉庚先生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推进。
他对教育的重视体现在故居的布局中,书房中的书籍和学业成就无不彰显他对知识的追求。
与此同时,他对社会的关怀体现在故居中的慈善展览中,通过展示他的慈善事业,让人们对他的贡献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陈嘉庚故居作为一座历史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座建筑的修建是在20世纪初,那个被列强侵略占领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陈嘉庚先生建造了这座故居,旨在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自信。
他希望通过这座建筑,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激励后人为国家的独立和崛起而努力。
因此,陈嘉庚故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了解陈嘉庚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嘉庚故居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保护。
政府和相关机构对故居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使其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陈嘉庚, 是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一带著名的华侨企业家、被誉为“橡胶大王”。
当年嘉庚先生诞生在集美这个小渔村里,之后呢在他少年时期赴新加坡随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
跟许多海外爱国华侨一样,陈嘉庚致富后不忘回报祖国,建设家乡。
除曾加入同盟会、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还寄希望于教育,倾资兴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
陈嘉庚先生曾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下嘉庚先生故居建造的历史吧!陈嘉庚先生故居最初建于1918年,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陈嘉庚先生带领南洋爱国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于是故居被日本炮火炸毁。
全国解放以后,陈嘉靖庚先生满怀喜悦的心情返回祖国,由于故居被毁,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此事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他于1955年亲自作出指示:按照先生故居原来的格局进行修缮,并请廖承志副委员长题写了扁额。
这样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陈嘉庚先生故居得以重建。
陈嘉庚先生故居是一座主体两层,两侧三层的普通白色小楼,故居楼房的规模不大,为典型的欧式建筑,没有任何奢华的装饰。
故居里陈列着先生俭朴的生活用具和感人的事迹。
我们现在走近陈列橱,可以看到他用过的这把布伞,布伞是从南洋带回来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说那伞太不像样了,要给他更换,他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
”这边是他的一只用破瓷杯做的烛台,家人建议买一只新烛台,他不许,说:“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如此简朴的二层小楼。
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
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
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种鱼。
陈嘉庚先生一生俭朴,但是在投资办学方面却不惜一切。
据有关人员统计,以1981年人民币和黄金比价计算,陈老一生用来办学的捐款达一亿美元以上。
陈嘉庚故居陈嘉庚故居是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的一座历史建筑,是中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陈嘉庚的故居。
陈嘉庚故居坐落在泰州市区的中山东路,是泰州市的重要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之一。
陈嘉庚故居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兼具西洋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故居始建于1921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分为前后两进,共有21个房间。
故居的一楼为接待室、书画室、客厅等,二楼为客房和陈嘉庚的私人办公室。
进入陈嘉庚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陈嘉庚的肖像画,画中的他神情庄重,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
接待室内的家具摆设也展示出陈嘉庚独特的生活品味和文化修养。
陈嘉庚故居内还陈列有许多与陈嘉庚相关的文物和图片,包括他的个人手迹、旧照片以及一些他的著作。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照片展示了陈嘉庚先生的一生和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
故居的后院中种植有各种名贵的花卉和树木,花园布置得雅致精美。
陈嘉庚曾经在故居后院的石壁上题写了一副联子:“我欲倡扬天下道,聚芳成荫为万代”,这副联子寓意着陈嘉庚先生希望他的事业能够持续发展,使后世子孙也能受惠。
陈嘉庚故居作为陈嘉庚先生在泰州的家庭居所,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变迁,也见证了陈嘉庚先生的奋斗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故居内的陈列和布置都尽可能地保留了陈嘉庚生前的原貌,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
陈嘉庚故居是泰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一处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念馆。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教育工作者前来参观和学习,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陈嘉庚先生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陈嘉庚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依然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陈嘉庚故居的存在,让人们通过亲身感受和观看展品,更好地理解和领悟陈嘉庚先生的教育思想和他对社会的贡献。
总之,陈嘉庚故居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也是陈嘉庚先生著名的家庭居所。
故居通过陈列展示和布置,向人们展示了陈嘉庚先生的家庭生活和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一座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遗迹。
嘉庚纪念馆建筑风貌介绍嘉庚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凝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和现代建筑的精致,整体呈现出一种简洁、大气的美感。
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上,纪念馆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檐口造型,檐口下的木雕、彩画和楠木地板等元素凸显了传统建筑的特色,使整个建筑更显文化底蕴。
同时,建筑的整体造型采用了现代简约的风格,以鲜明的线条和立体感表现出了现代感,整个外观看起来既有传统气质,又不失现代时尚感,表现出了嘉庚先生对传统与现代的独特理解和演绎。
纪念馆的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高的建筑,整体造型呈现出“日月同辉”之势,象征着嘉庚先生在工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和显赫地位。
建筑的外观采用了深灰色的花岗岩和玻璃幕墙材料,使整座建筑具有坚固与现代感。
同时,建筑内部还配备了现代化的采光设备和节能设备,体现了建筑的绿色环保理念。
整座建筑的外观设计简洁大方,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庄重与大气的感觉,符合纪念馆的主题,也表现出了嘉庚先生对工程学精益求精的态度。
纪念馆的室内设计也紧扣着嘉庚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展开。
一进入室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嘉庚先生的铜像,他端坐于正中位置,目光坚定,架子挺拔,展现了一位儒雅风度和高尚品质的形象。
铜像周围铺设着红色地毯,意在彰显嘉庚先生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学问的执着。
而室内的装饰也采用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使整个室内充满了庄重与典雅的氛围。
此外,纪念馆内还设有多个展示厅和学术讨论室,用于展示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以及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向社会传播嘉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貌。
在建筑周围,还有一大片绿化带和假山水景,使整个纪念馆环境优美,是一个非常适合举办文化活动和学术讨论的场所。
同时,纪念馆的建筑设计也体现了对嘉庚先生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的尊重与纪念,是一个集文化、学术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总的来说,嘉庚纪念馆的建筑风貌体现了对嘉庚先生的敬意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座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建筑。
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既有传统气质又不失现代感,室内的装饰典雅庄重,整体氛围庄重高尚,使人不禁对嘉庚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品德魅力肃然起敬。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诚毅精神践行社义导材料嘉庚公园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嘉庚公园大门口,大家往上看:“嘉庚公园”这四个刚劲凝重的大字,是厦门市老一辈著名书法家高怀先生的墨宝。
(进入公园)嘉庚公园是后人为了纪念陈嘉庚先生而兴建的,按照传统的园林布局,把纪念性、文化性和游乐性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公园于1992年动工,1994年10月,陈嘉庚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竣工并向游人开放。
公园由北京建筑设计院厦门分院设计,集美学校委员会投资兴建,总耗资人民币1200多万元,占地3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
我们面前看到的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是中西合璧嘉庚式建筑风格的体现,(可适当结合诚毅学院校园建筑风格;戴斗篷,穿西装,东方压倒西方),左边这些楼阁叫做“鳌亭”和前面的叫做“命世亭”,均于五、六年代与鳌园同时建成,是鳌园建筑景观的延伸。
命世亭内原告树立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十大元帅雕像,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雕像在1961年9月被悄然移走,成为一大憾事。
大家再看,园中左边那座蜡烛石雕,其高9.9米,表达永久吉祥之意,又象征一把永远燃烧的火炬,是陈嘉庚先生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和点亮自己、照亮别人的缩影。
鳌园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是鳌园的门口,在圆盘的南侧有个小涵洞,每逢农历九月天文大潮时,海水便从洞中灌入,并迅速涨满圆盘四周,从而形成了壮观的大鳌戏珠,这充分体现子陈嘉庚先生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艺术教育思想。
为什么取名为鳌园呢?鳌泛指大龟、大鳖,在闽南是吉祥长寿的象征。
鳌园原味一座小岛,三面临海,西接陆地,因形如大鳌,所以称之为鳌园。
大门有幅楹联“鳌载定教山尽峙,园居宁与世相忘”上下联首字结合正是“鳌园”。
鳌园是陈嘉庚先生于1950年回国定居后为建设故乡集美完成的首项宏伟工程,至1961年完工,历时10年,占地近9000平方米。
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陵墓等组成。
园中共有666幅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青石雕,是闽南石文化的代表作。
嘉庚纪念馆导游词
大家好!很荣幸给大家介绍嘉庚纪念馆,嘉庚纪念馆于2008年10月21日嘉庚先生诞辰开馆,陈嘉庚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到底做了什么样的贡献令万人敬仰?嘉庚先生的精神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下面请随我进入纪念馆了解进一步了解这位华侨领袖的光辉。
第一展厅:
大家请随我来,纪念馆一共四个展厅,这是第一个展厅。
这里陈列讲述了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以及他成为建立一个巨大的企业王国,为教育做出贡献的事迹。
大家请向右看,这是陈嘉庚先生与孙中山先生合照的石雕(进入展厅的右手)。
接下来在左手边大家看到的是嘉庚先生生活各个阶段形象的影雕。
(内部右手遍)这些是嘉庚先生生平大事年表。
陈嘉庚先生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心中形成了原始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加入同盟会之后,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由一个青年商人成为一个真诚信奉“三民主义”的爱国者。
(向右手边进入,正对的沙盘)这是陈嘉庚先生企业及住所的沙盘,这些建筑并不是在一起的,而是各地嘉庚先生企业或居所的建筑在这里组合起来的。
(铜钟)这是陈嘉庚先生企业的商标——钟标。
而陈嘉庚先生的企业在一段时间内也可谓是如同钟一样——一鸣惊人!等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到。
先往这里来(沙盘另一边,农具)这些是陈嘉庚先生早年在家乡生活中会用到的一些农具,也可以看得出来,嘉庚先生早年的生活是很辛苦的。
在看这幅油画,反映的是陈嘉庚先生在31岁奉父命再次下南洋,(早在1891年,17岁的陈嘉庚就奉父命下南洋帮父亲陈杞柏打理生意,二十岁回乡与奉命与原配夫人张宝果结婚。
)这时陈嘉庚父亲的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破产,在当时的新加坡,有明确的法令说父亲的公司欠债儿子是不用偿还的,然而陈嘉庚先生毅然召集债权人宣
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
”将父亲所欠的债务全部包揽下,也可见他的勇气和魄力,事实证明了他的实力,仅一年的时间,陈嘉庚不仅还清了父亲企业所欠的全部债务,而且还有盈余。
(黄梨橡胶套种)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陈嘉庚先生企业经营的两大商品,黄梨,也就是菠萝,和橡胶。
陈嘉庚先生当时预见到橡胶产业有很大的潜力,就买来橡胶种,将黄梨与橡胶套种。
后来事实证明,陈嘉庚先生的商业预测是准确的,橡胶业使得他的企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获得巨额的利润。
大家(橡胶制品)在这里可以看到陈嘉庚先生企业生产的部分橡胶产品。
(油画)大家看这幅油画,这里说的是1933年,陈嘉庚先生的公司一度困难,几近收盘,这是有一家英国银行找到陈嘉庚,说可以为企业提供贷款,但要求是停止对教育上的资助,陈嘉庚先生断然拒绝,说:“企业可以停办,教育绝对不能停!”体现了陈嘉庚先生办教育的决心。
第二展厅:
大家请随我上楼,这里是第二展厅。
这里着重讲述了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心系家乡建设的事迹。
(从仿制的门进入)大家这里可以看到陈嘉庚先生为我们留下的“诚毅”校训。
这里还刻有咱们集美校歌。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一下大家:知道歌词中为什么叫“中心藏”吗?为什么不叫“心中藏”?事实上,“中心藏”出自《诗经·小雅·服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一句。
“中心藏之”是指使之深深地记在心里。
而这里的“中心”一词作使动用法。
这里也就是希望我们牢牢记住诚毅校训培养自己的品格。
大家请随我来,这里是咱们集美区的沙盘,大家可以在这里看到集美区,但是看不到诚毅学院,因为这个沙盘的建造时间要早于诚毅。
大家向左边看,这里是一台制瓦的机器,当时集美区建设,尤其是集美学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砖瓦,由于材料不够,嘉庚先生就想了一个就地取土的办法,就地烧砖制瓦,于是就有了大家现在看到现在集美区的砖红的瓦,它又有一个名字交“嘉庚瓦”。
接下来请随我这边走,(返回左拐)。
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曾在厦门大学任教的各位历史名人。
这里的模型是厦大的一字式楼。
陈嘉庚先生特意将厦大的奠基时间选在5月9号,意在让同学们牢记“五九”国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派兵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地和铁路。
1915年,日本欲乘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秘密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条款、而袁世凯亦因想藉条件要求日本支持中国重新实现君主制(或把国号改为“中华帝国”),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取代德国的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蒙的权益,并聘用日本人为行政顾问等职位。
日本的要求接近于将中国沦为其保护国。
袁世凯希望透过谈判,企图以较小的代价,解决日人的要求。
至5月9日,在日本的最后通谍之下,袁世凯被迫派外交总长陆征祥及次长曹汝霖签署接受二十一条大部分条款,史上称为“五九国耻}
再向这里走,我们从这里出去,进入下一个展厅。
(中间留意毛泽东“集美解放纪念碑”的题字)
第三展厅:
大家随我来,这里是第三展厅,主要介绍了陈嘉庚先生倾力拯救国家于患难之中,带领华侨为国做贡献的事。
进来以后大家触发的感应开关模仿了抗战艰苦的时候,为了给前线运送物资,陈嘉庚先生招募机工的现场报名情形。
当时,滇缅公路成为运送抗战物资的唯一生命线,但是由于路况不好,一路只有司机,维修运送物资的机车的机工紧缺。
陈嘉庚先生就大量在南洋招募机工,在自己的公司内培训,然后送往滇缅公路前线。
当时这一条线也是非常危险的,很多机工就牺牲在了这条路上,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的机工,在云南昆明西山建有“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这里是仿制品。
在大家左手边还有陈嘉庚先生自写的《南侨回忆录》。
转过来,这里有陈嘉庚先生提出的“古今最伟大提案”,在1938年10月28日,身为国民议员的陈嘉庚先生,在悲观的“必败论”和过于乐观的“速胜论”的争论中,尤其是亲日派提出的必败论日渐嚣张的情况下,提出:“在敌寇未出国门之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国贼汉奸论!”这一提案给了卖国贼汪精卫一记大大的嘴巴!
再向这里,有陈嘉庚先生与毛泽东在延安彻夜长谈的情景模仿,注意这是假的,不要推门。
1940年陈嘉庚率领慰问团回国考察。
他首先到重庆,发现国民党那边花天酒地;而到了延安却发现毛泽东他们穿着土布卦衣,和士兵同吃同住。
陈嘉庚对毛主席产生了认同感。
从那时起,陈嘉庚就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并且和毛泽东建立了深厚了友谊。
继续向里面,大家可以看到陈嘉庚先生在参与政协会议时发言的蜡像。
这一份资料是由国家档案馆特批给嘉庚纪念馆的,这是陈嘉庚先生的原声。
再向这里看,这里是鹰厦铁路的沙盘。
当年陈嘉庚先生认为闽南地区地势崎岖,虽有发展潜力但是没有交通绝对发展不起来,于是嘉庚先生写信给毛主席,请求建鹰厦铁路,毛主席当即批复同意了。
终于1954年鹰厦铁路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一度成为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线。
它北起江西鹰潭,南至福建厦门,全长694公里。
它在鹰潭与浙赣铁路交汇,现在依旧是中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铁路干线。
大家向这里看,玻璃柜里的就是陈嘉庚先生生前的服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陈嘉庚先生的简朴。
1961年8月12日零时15分陈嘉庚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20日于集美鳌园下葬。
这位伟大的老人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我们的国家以国葬的待遇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亲自主持了他的葬礼。
遵照嘉庚先生的遗愿,嘉庚先生遗体下葬鳌园。
嘉庚先生心系祖国,连垂暮之时依旧挂念着祖国的社稷,除了“遗体不要火化,葬于鳌园”以外,另外两条分别是:“台湾必须回归中国;集美学校必须办下去”。
为了纪念陈嘉庚先生光辉的一生,1990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寓意嘉庚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第四展厅:
第四展厅在一楼,这里记录了陈嘉庚先生身边的人,受陈嘉庚先生的影响,为教育做出的贡献。
重点提示:李光前(厦大在陈嘉庚企业收盘之后,有李光前提供资金维持正常运转)
李尚大
陈文确、陈六使
集友银行(每年的收益维持集美大学开支)还有报告厅。